他用相机救了一村人

来源 :大众摄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ckpack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人公:林强 四川省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
  聚焦理由:“八·一”前被授予“优秀军转干部的代表”,全国各大媒体集中报道的焦点人物,其先进事迹被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广为传颂。
  事件回放:2005年3月,当时任四川省教育厅体育卫生艺术处处长的林强第一次踏入布拖县乌依乡的“麻风村”—— 阿布洛哈村时,他被眼前的景象震动了。贫瘠、落后的自然环境和村民们淳朴、善良的心灵产生了强烈的对比,这些景象促使他先后10次徒步翻越海拔几千米高山,冒着摔下悬崖和被传染的危险,深入该村,用影像记录了当地村民的生活现状并自掏腰包帮助村民改善生活。他的所作所为,赢得了百姓的爱戴和信赖,淳朴的山里人自发地在通往村子的山崖上刻上他的名字,喊出了“共产党万岁”的口号。8月1日,林强作为特邀军人转业代表出席了在京召开的全军英雄模范代表大会,并受到了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影像最大的力量就是超越影像的社会力量。
  记者:怎么发现《麻风村》这个题材的?为什么会选择摄影作为传达工具?
  林强:我这个人喜欢山,因为喜欢山而喜欢上了摄影。拍片嘛,总喜欢到处走到处转。2003年9月,我到布拖县调研,偶然听人提到乌依乡有个“麻风村”,我很好奇想去看看那里什么样,可是居然没人敢带路,这就更激发了我的好奇,在我的努力下,2005年3月,一位当地人带领,我终于走进了“麻风村”——阿布洛哈村。
  让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我第一次进入该村时所走的道路,那是我这辈子所走过最艰险的路。村寨是在崇山峻岭中,若要进村,必须通过一条宽不到一米,一面是万丈深渊,一面是悬崖峭壁的小道。山路是呈70度的流沙坡,来回徒步要走7个小时。
  当我进入村子的时候,我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五十年了,这里还处于“人民公社”的阶段,人们都还住在茅屋里,睡在地上,生活条件之艰苦让人难以想象。
  他们是我国第一代麻风病人,因为担心造成传染,政府把这批人迁移到了深山里,并给予治疗。10年、20年,他们因为地理条件的影响无法走出大山,也因为麻风病后遗症而无法被山外人接受,他们以及他们身体健康的子孙就这样成了被遗忘的人群。
  看到这些我心里很难过。因为摄影我才来到这个小村庄,当然首先想到的就是用影像来记录下眼前看到的一切。摄影是最直观、最真实、最快捷的表达,再没有比摄影更为适合我的表述工具了。我希望能通过相机,通过我个人的力量来帮助这群可怜的人。
  记者:中国许多摄影师都曾拍过《麻风村》这个题材,但你却通过照片让大家知道“麻风村”,帮助“麻风村”,并且得到了中央军委的表彰,成了“优秀代表”。
  林强:摄影人常常会提到“影像的力量”。那“影像的力量”来源于哪儿呢?我认为就来源于它的真实。因为“麻风村”处于深山里,很少有人知道它,通过我的照片,通过我的文章,通过我个人的实际行动,人们知道并了解了那里的情况,纷纷伸出了援助之手,帮助村里的人们。这就是影像的力量。在此我也对帮助过阿布洛哈村的人们表示深深地谢意。
  说起“优秀代表”这个事情呢,对于我真是个意外。我本人对“先进”、“模范”没什么兴趣。我之所以做那些事儿,不是想当什么“先进”和“模范”,也不是因为我是个共产党员,而是因为那些村民实在是太可怜,太淳朴,太坚强了,太感染我,太打动我了。
  因为我为村民做了一些事,当地老百姓就给省委书记写了一封信,说有个人为麻风村做了许多好事,大家还把他的名字刻在了山崖上。时值四川省机关干部作风整顿期间,我就被树立成“亲民、爱民、为民的省级机关好党员、好干部”的典型了,于是四川省从四月份开始宣传,新华社觉得这个事情很好,就报到了内参上。说白了,就是因为中央的批示,才会引来如此多的媒体和迎来如此高的荣誉。
  记者:一般人总是喜欢将功劳往自己身上揽,怎么你一谈自己的事迹话就显得很少呢?
  林强:佛经上说:“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意思就是对待与你没有关系的人一定要有慈悲之心;对待与你有关系的人,他受苦就如同你受苦一样。“麻风村”这件事让我碰上了,如果别人遇上,可能比我做得更好。
  记者:看得出你和村民的感情非常深厚。给我讲一件让你最难忘的事吧!
  林强:难忘的事太多了。阿聪尔聪,是阿布洛哈村一位已经过世的孤寡老人。我第一次见到阿聪尔聪,看到他简陋的家,我的心很酸。当时,我还没有想到要给他盖房子,只是离开的时候把身上的衣服留给了他。第二天,我再次见到了阿聪尔聪,问了村长盖房的费用。我跟村长说钱我出,让村里的劳动力给他垒个土房子,再做一张床。在新房前,我给他拍了张照片,这是阿聪尔聪第一次看到自己的样子,他太高兴了。之后每次见到我,老远地就会拍打着没有双手的胳膊表示欢迎。可是因为村里不通电,阿聪尔聪在一个晚上走山路的时候摔死了。这件事情让我很懊恼,因为我已经跟老人约定好,下次来的时候给他带一个手电筒。可他没有等到我来,就去了。
  村民的孤老残疾和近亲繁衍导致的新生残疾让人泪落,但更可怕的是村里健康的第二代、第三代人只字不识。没有知识,就会一直落后下去。2005年9月15日,在由县政府出资和我个人的努力下,村里第一所学校 “林川小学”开学的时候,我看到孩子们背起了书包,村子里第一次飘扬起五星红旗,山里人兴奋地又杀牛,又宰羊的,那一刻,我明白了什么是幸福。
  
  真实,是影像力量的原动力。
  记者:去拍“麻风村”怕吗?如何让从未见过相机的村民,在镜头面前自然真实地表现?
  林强:第一次去,你说不怕,那是瞎说。当然怕,不过我也看过一些资料,做了一些防护措施,还带了酒精。如何让镜头面前的村民表情自然,就是与他们交朋友。记得我第一次去的时候,走时,村民说:你走了,不会再来了吧。第二次他们还这么说,第三次第四次他们就不说这样的话了。因为他知道你肯定还会来,第七次第八次时,他们就为我编“轿子”抬我进村了。
  最初表现的是贫穷,画面上是麻木的面孔;后来照片上的人,充满淳朴的笑和对未来的希望。那就是因为快门和焦点之间有了感情。
  记者:从你的影像中,我没有找到特别刺激的画面,总体感觉很安静,为什么选择这样的手法去处理关于“麻风村”这样有些恐怖的题材?如今因为你的照片,“麻风村”也变成了“名村”,他们安静的生活会不会因此受到打扰?
  林强:我并没有刻意地去拍得安静。由于麻风病所带来的严重后遗症,即使病情治愈后,也会造成人体肢体残疾、面部溃烂等症状,这些症状现在看起来仍然很恐怖,我不愿意将他们这些恐怖的面孔展示给人,一是担心观者的视觉神经受不了,二也不愿意刺伤他们的自尊心。你不知道,这些人真是太善良了。他们从来不跟我要什么,都是说你不要带东西了,自己也不富裕。每次我去的时候,孩子们都会喊我“林爸爸”,在每次我走时,他们都会说,对不起我,因为条件太简陋。
  让“麻风村”出名,就有更多的人来关心他们。这是我没有拒绝“模范”和媒体报道的原因。但随着外面的东西越来越多的进入到原本封闭的小山村后,势必对村寨和村民带来物质和精神上的巨大的改变,这点我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并且尽我所能告诉村民们可能出现的情况。不管怎么样吧,外面的新鲜空气对这个小山村来说肯定是利大于弊的。
  记者:从拍风光到拍纪实,从风格上和摄影语言的运用上应该说是有很大不同的,你是如何把握的?
  林强:我1974年入伍,拿起相机大概是在1984年左右。虽然我喜欢摄影,但只是我的个人爱好,纯属的“发烧友”。最开始是拍风光,因为我喜欢山,前面也讲了,也出过几本画册,继而关注起了山里的人。后来用相机改变了麻风村命运后,我开始觉得,内心的美才是真正的美,是麻风村净化了我的心灵。跟拍麻风村差不多时间,我还拍了反映四川省体育场馆设施和人民身体素质的照片《我心中最美的体育场馆》,之后我打算就我国旅游景区发展的问题做一组专题。
  风光摄影和纪实摄影确实有很多不同,但本质上都是对美的一种展现。这次拍“麻风村”,我也用8×10大画幅相机拍村貌,也用玛米亚的135拍特写。总之就是用合适的相机表现合适的题材就好。
  
  模范的烦恼是当了“模范”。
  记者:听说你现在很烦恼?
  林强:在得到这些荣誉后,我一度很烦恼。
  一是苦于被“爬高” 。 (注:四川方言,即拔高。)我希望实话实说,把我真实的经历与想法告诉大家。我认为,我只是做了一个好人该做的事,而共产党员应该是好人里的尖子。
  二是苦于对典型的“特殊”要求。其实我不值得学习,我这个人有很多缺点。比如,比较散漫,你看我留一头长发,穿T恤衫,着运动鞋,没有一样像给人做报告的样子。
  三是苦于被媒体争相采访、不停地做报告,少了自由的时间。不过,我还是乐意听从别人的劝告,毕竟牺牲了我的时间,却换来了社会对更多弱势群体的关注和帮助。
  
  采访后记:
  采访林强,费了很大的周折,托了几位朋友才找到他。自从被评为“模范”后,林强成了大忙人,陌生电话他基本不接,因为实在忙不过来。当记者见到真人版的林强时,发现林强是一个真实、可爱、认真、率性、感性的人。人们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喜欢山的林强,他有山的气魄,更有山的悲悯!
  其实,全国摄影界有许多个“林强”,他们不畏严寒,不计报酬的在向社会展示他们所看到的美和丑。但为什么只有一个“林强”引起了社会如此大的广泛关注呢?我想有几点原因:
  
  1、他不仅用相机记录了“麻风村”,还竭尽所能的帮助这群人。
  2、他不仅照片拍得好,还善于写文章,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向人们介绍“麻风村”的现状。
  3、他真诚、善良的人格魅力。
  
  林强拍摄“麻风村”时间表:
  2003年9月 第一次听到“麻风村”。
  2005年3月 第一次进入“麻风村”。
  2005年7月 捐资1万元为“麻风村”修路,该路被命名为“康复路”。
  2005年9月, 3万余元稿费和朋友们资助共7万余元钱物捐给“林川小学”,他被聘为名誉校长。
  2006年夏天,捐资1万多元抵抗旱灾。
  2007年7月15日,第10次走进“麻风村”。
  
  林强语录:
  ★摄影改变了我的生活方式,健康的爱好可以陶冶情操。
  ★什么是共产党员?共产党员必须是好人,必须是好人里面的尖子。我仅仅是做了一个好人应该做的事情,如果按照党章的要求,我还应该做得更好才对。
  ★高处而来,在低处行走,水的智慧可以推动一切潮流,博大的爱来自对渺小的关注。
  ★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现在有的人拿的岂止是一针一线?说话和气,现在有的人群众找上门来都不想见!今天我们提出建设和谐社会,从本质上讲就是保护群众小至一针一线的利益。只有人们拥护党,才有和谐社会的政治基础。
  
  村民在贫瘠的土地上开垦出耕地,图为村民们正在劳作。
  
  村民与外界沟通的唯一渠道——索道
  
  第一次听到广播的村民
其他文献
钟南山坐在高铁餐车一角,双眉深锁,面容严峻。其时正疫情初期,84岁的钟南山作为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叮嘱大家没事不要去武汉,但自己却临危受命,独身一人逆行武汉。  72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于大年初三随中央指导组奔赴武汉。2月16日夜,张伯礼胆囊炎发作,2月19日凌晨,张伯礼接受微创胆囊摘除手术。为了不动摇军心,也不让家人担心,他让医院不用征求家属意见,自己手签了手术同意书。  疫情前张定宇
张佳鑫,双丰局公司青年志愿者服务队中的一员。卡点值班后不久,张佳鑫被抽调到双丰局公司隔离办,每天通过微信对居家观察人员进行視频访视,定时监测体温,进行心理疏导,讲解医学观察注意事项;不定时微信聊天,了解被观察人居家隔离精神状态。每天为隔离人员所在楼道进行消毒,隔天与环卫工人一起为隔离人员收取生活垃圾、运送生活物资,保证居民在家隔离期间生活不受影响,并将每日早、晚体温登记汇总,反馈至工作群,填写记录
编辑手记  自打1858年12月,法国著名摄影家纳达尔(Nadir)乘坐气球俯瞰巴黎市拍下世界第一张空中照片后,充满刺激与惊奇的空中摄影就成为许多摄影师寻找观察世界的另一个角度。    雅安·阿瑟斯·伯特兰如梦境般的《鸟瞰地球》,让我们发现换个角度看世界,原来是这么美丽。田捷砚的《飞进墨脱》、赵承安的《新疆大地》等等的诸多摄影大师的空中摄影作品无不透露出地球母亲的大气磅礴。    空中摄影也可以乘
防抖是现代相机的一大特点,无论是单反相机还是袖珍数码相机,大多拥有防抖功能,好像没有防抖,功能就有很大的缺陷似的。但是这样也使相机变得更加“娇贵”,毛病也随着增多起来,防抖功能经常不能正常使用,甚至无法正常拍摄。    主要的防抖类型和问题原因    相机防抖功能主要有三类:一类是镜头防抖的;一类是单反相机的机身防抖;一类是袖珍数码相机防抖,三者各有特点,各有短长。出现这类故障的原因多是人为使用不
身居海外的吴钢有关摄影方面的著述不断,近日又出版了《摄影史话》。厚厚的一本书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不仅是它的重量,更因为它内容翔实,甚至可以说它填补了国内摄影历史书籍的一些空白,并且纠正了以往一些错误的说法。  这本书其实是一本早期摄影史,论述时间基本是十九世纪,它详细介绍了摄影术发明的过程,沿着技术发展的线路,从尼埃普斯的沥青摄影法、达盖尔的银版摄影法,以及之后发展起来的湿版火棉胶、干版火棉胶、纸质
对于许多喜欢拍摄纪实题材的爱好者而言,一个人行进在街头,随身带着一只小巧而不起眼的相机,在昏暗的光线下,不使用闪光灯或三脚架,却依旧可以悄然地凝固住精彩的瞬间绝对是一种梦想。然而,随着技术的进步,这种梦想已经成为了现实。富士的FinePix F30正是这样一款可以将梦想变成现实的袖珍数码相机。      相机特点和应用范围    作为富士经典的FinePixF系列产品,F11的升级机型,FineP
2月5日凌晨4点,哈医大三院首批支援武汉医疗队队员刘丁毓略带疲惫地走出病房。“这是我到武汉的第一个班,心情还是挺激动的。穿隔离服工作开始会觉得有些不便,而且口罩特别的紧,戴时间长了鼻子受压,耳朵和脑袋也觉得勒,有点乏氧,但是4个多小时下来,我逐渐适应了这种工作状态,相信下次轮班我会做得更好。”虽然脸上已被护目镜勒出一道深深的痕迹,但他仍对着镜头自拍了一个微笑留作胜利的纪念。  刘丁毓虽性格腼腆内向
武汉最美丽的春色——东湖磨山樱花园印象  每年的樱花季,不得不提的是武汉东湖磨山景区的樱花园盛况。每年前来观花的人都是人山人海。每当春天的气息扑面而来,满山的樱花盛开飞舞。风吹落的时候,真的是无敌的美丽。前来打卡拍照的朋友,五湖四海皆有。  武汉东湖磨山樱花园占地300多亩,种有樱花树10000株。东湖磨山樱花园与日本青森县的弘前樱花园、美国的华盛顿州樱花园并称为世界三大樱花之都。园区内,樱花之美
以地名命名  “列宁格勒相机”是以列宁格勒这个城市来命名的。苏联时代的相机以重要城市来命名的器材少之又少。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这款相机当初在苏联的不俗地位。  列宁格勒原名圣彼得堡,是彼得大帝于1703年建立的俄国“欧洲之窗”,二百多年来一直是辽阔的俄罗斯帝国的首都,也是十月革命发源地, 1917年十月革命以后,新苏维埃国家的首都从此迁到了莫斯科。1924年更名为列宁格勒,有苏联第二首都之称。它是苏
体育摄影越来越火,看的人越来越多,拍的人也越来越多。现在许多报纸都辟有体育专版,一有大的体育赛事,记者一堆一堆的。与此同时,反映群众体育的摄影照片也越来越多,这可能是托奥运之福吧?!  然而,体育摄影是所有摄影领域中最难的项目之一,学会拍摄体育,恐怕再拍其他题材就容易许多了。本期,我们邀请两位中国体育摄影名家,介绍几招拍摄绝技,提供一些学习借鉴的方法。一位是杨昌忠先生,国家体育总局中国体育报业总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