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目标和方向——从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谈起

来源 :民族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8401509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世界经济动能转换、国际政治体系力量对比变化、全球治理体系重塑、整个世界"东升西降"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过程是一个关键变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因此通过把中国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抓好,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与此大变局紧密相关.由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目标就是促使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继续保持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轨迹下演变发展,而有效应对美西方在民族问题上向中国发起的一系列严峻挑战则是其中的重要一环.与此同时,厘清和确立"民族"共同体的两层次性,不断强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意识;坚持在中华民族层次之下的56个民族一律平等,巩固和加强国内各民族团结,建构我国56个民族稳固的中华民族身份认同;促使国内各民族将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和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认同相互重合,维护我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长治久安等三方面的努力,则应成为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环境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发展方向.
其他文献
东昌府木版年画根植于鲁西深厚的传统文化,极具地方特色和民族内涵.东昌府木版年画依托曾经发达的刻书业和运河文化,一度到达鼎盛,直至形成独立的体系.体系的独立性通过一系列表征符号彰显出来:广泛且独立的题材、鲜艳粗犷的用色、饱满的构图、夸张的造型以及产销一体的销售体系.东昌府木版年画在中国木版年画谱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调整了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标准.除了坚持世界遗产必须具有"杰出的普遍价值",新的标准增强了对文化多样性的考量.回应这个变化,中国文物部门在遴选项目时把目光投向西南的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如何证明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有某种"普遍价值"成为中国遗产申报工作者最需解决的问题.围绕这个问题,本文把人类学的翻译转向与费孝通的"文化自觉"结合起来,指出遗产价值的论证过程应该被理解成一种"翻译".
中华民族不仅在国内发展,而且在海外繁衍生息.中国的海外移民及其后裔遍及世界各地,形成了海外华侨华人群体.近代以来,中国仁人志士的救亡图存,激发了中国的现代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也推动了中国海外移民民族意识的觉醒,增强了海外移民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在1955年中国政府宣布取消双重国籍之前,绝大多数的海外移民是华侨,他们是中国人.在此之后,大多数海外移民加入住在国的国籍,成为住在国的公民,由中国人转变为外籍华人.不论是华侨还是华人,他们身上流淌着中华民族的血液,传承着中华文化,期盼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祖籍国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