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目标和方向——从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谈起

来源 :民族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8401509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世界经济动能转换、国际政治体系力量对比变化、全球治理体系重塑、整个世界"东升西降"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过程是一个关键变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因此通过把中国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抓好,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与此大变局紧密相关.由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目标就是促使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继续保持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轨迹下演变发展,而有效应对美西方在民族问题上向中国发起的一系列严峻挑战则是其中的重要一环.与此同时,厘清和确立"民族"共同体的两层次性,不断强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意识;坚持在中华民族层次之下的56个民族一律平等,巩固和加强国内各民族团结,建构我国56个民族稳固的中华民族身份认同;促使国内各民族将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和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认同相互重合,维护我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长治久安等三方面的努力,则应成为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环境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发展方向.
其他文献
东昌府木版年画根植于鲁西深厚的传统文化,极具地方特色和民族内涵.东昌府木版年画依托曾经发达的刻书业和运河文化,一度到达鼎盛,直至形成独立的体系.体系的独立性通过一系列表征符号彰显出来:广泛且独立的题材、鲜艳粗犷的用色、饱满的构图、夸张的造型以及产销一体的销售体系.东昌府木版年画在中国木版年画谱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互惠是礼物交换的最初表达形式与人类社会地域文化交往的重要特征.它肇始于西方社会生活物品交换的互动联系,但社会变迁却促使其内涵与外延日益丰富,很大意义上演化为文化交流的逻辑前提.许慎文化与尹珍文化是不同地域文化的重要象征,二者以长期交往为前提、以彼此需求为基础、以化解文化冲突为目的,相互吸收、借鉴与融合而又保持自身文化的特色,形成中原文化与贵州文化的双向互动互惠的过程,从而塑造了多样文化共生、共存、共享的交往空间.
云南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共生共融共长的地区,是全国世居少数民族最多、特有少数民族最多、跨境民族最多、民族自治地方最多的省份,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结构最典型的地区.总结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云南实践,对全国其他地区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启示.文章提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蕴含着深刻的政治性、时代性、历史性、统一性和差异性,总结了"一心一意跟党走""一个大家庭""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一个示范区建设"的云南实践,分析了云南实践的理论、历史、现实依据,并认为只有坚持党的领导、多元一体、
以茶会友叙情,是中国人常见的社交方式.执茶识礼习礼,是中国人文明素养的体现和养成.茶叙是中国历史文化语境中积淀的特色会话方式.茶礼是润养于茶语境的文化行为.在文明互鉴时代语境下,从跨文化的视角探究茶叙,有利于讲好中国茶故事,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传播.
建设“专创融合”课程是推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一项重要举措.“智能产品设计”作为高校艺术学科产品设计专业方向的一门特色选修课程,在新文科背景下其“专创融合”要打破专业壁垒,将设计学和开源硬件、计算机编程、数字化制造、市场营销、河洛文化等知识融合,并在实践环节进行创新创业项目的实战训练.“智能产品设计”课程的“专创融合”建设模式包括:市场调研寻找痛点,产品彰显文化元素,选择智能硬件确定交互方式,学生参与产品原型设计与制作,做好项目路演与
本文梳理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改革开放至新时代各时期反对"两种民族主义"的理论和实践脉络.不同历史时期的民族问题表现为不同的形式和内容,其症结和重点也不同.因此中国共产党在推动反对"两种民族主义"这一理论工具中国化的过程中,不同时期的重点和内容也不同,最终形成了系统的理论和政策体系,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在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之际,梳理百年来反对"两种民族主义"巩固民族团结的历史经验,对于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调整了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标准.除了坚持世界遗产必须具有"杰出的普遍价值",新的标准增强了对文化多样性的考量.回应这个变化,中国文物部门在遴选项目时把目光投向西南的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如何证明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有某种"普遍价值"成为中国遗产申报工作者最需解决的问题.围绕这个问题,本文把人类学的翻译转向与费孝通的"文化自觉"结合起来,指出遗产价值的论证过程应该被理解成一种"翻译".
中华民族不仅在国内发展,而且在海外繁衍生息.中国的海外移民及其后裔遍及世界各地,形成了海外华侨华人群体.近代以来,中国仁人志士的救亡图存,激发了中国的现代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也推动了中国海外移民民族意识的觉醒,增强了海外移民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在1955年中国政府宣布取消双重国籍之前,绝大多数的海外移民是华侨,他们是中国人.在此之后,大多数海外移民加入住在国的国籍,成为住在国的公民,由中国人转变为外籍华人.不论是华侨还是华人,他们身上流淌着中华民族的血液,传承着中华文化,期盼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祖籍国保
冷战结束之后,对于个人的族群身份,欧洲委员会、欧安组织积极推进自我认同原则.该原则在个人身份选择方面实现了个人自治,给予了个人充分的选择自由.但由于"自我认同"本身存在客观标准模糊、工具主义或场景化倾向的问题,加上国家对"族群"的有限认定或特定的族群归类,使该原则在欧洲实践中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随意性、不稳定性和强制性.对此,有必要区分两种情况下的自我认同:一是不涉及具体的优惠或者特定权利时的自我认同,这时可以个人的主观选择为主;二是当族群身份与某种利益或特定权利挂钩时,就不能仅仅凭借主观选择,而需提供必要的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返乡创业呈现蓬勃发展态势,返乡创业成为民族地区扩就业的重要途径.本文使用2019年全国返乡创业企业调查数据,分析了民族地区返乡创业企业的扩就业效应.结果发现,民族地区返乡创业企业平均招聘员工人数低于非民族地区,样本调查年份平均每个企业的差距约4人,这一差距在生存型创业企业中较小,在发展型创业企业中较大;在第一、三产业中较小,在第二产业中较大.进一步分析发现,创业者创新能力越强、企业销售收入和企业银行贷款越多越会显著扩大民族地区返乡创业企业的用工规模,企业合作不能明显扩大企业自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