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者沈伟,无问西东

来源 :环球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peng04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沈伟 1968年生于湖南岳阳。美籍华人编舞家、视觉艺术家、导演。2000年在美国纽约创办“沈伟舞蹈艺术”并任艺术总监至今。曾获舞蹈界“奥斯卡”之称的“尼金斯基奖”和美国“麦克阿瑟天才奖”等,2019年获美国舞蹈节终身成就奖。近日,在湖南卫视舞蹈类综艺节目《舞蹈风暴》中担任“风暴见证官”。

  化妆间里,刚刚录制完一期《舞蹈风暴》的沈伟脱下西装,换上灰色T恤,继续我们之前未完成的采访。而就在采访即将结束时,他收到了一条消息——他获得了美国舞蹈节终身成就奖,这是国际编舞界最高奖项之一。
  “真是没有想到,给了我这个奖。”沈伟开心了几秒,很快恢复平静,将获奖新闻转发给记者。在这篇英文报道中,美国舞蹈节执行董事乔迪·尼默里希特说:“沈伟是21世纪最具创新精神的编舞家之一。他融合东方和西方传统的原创动作,再加上精致的服装和布景设计,创造出了栩栩如生的视觉盛宴。”此前,这个奖的获得者包括保罗·泰勒、皮娜·鲍什等西方舞蹈大家,第一位获此奖的华人是云門舞集创始人林怀民,获奖时66岁。
  突然到来的好消息,将沈伟的思绪带回到2000年。那一年,他编舞的作品《声希》在欧洲巡演,轰动一时。美国舞蹈节一眼相中,向他发出邀约,请他编舞。很快,《天梯》上演,引爆美国舞蹈界,沈伟由此真正走入国际主流艺术视野。如今20年过去,他的眼角添了皱纹,步履不再轻盈,但在舞台上已留下了30余部作品。
  采访后的第二天,沈伟获终身成就奖的消息在网上传播开来,粉丝们也扬眉吐气。《舞蹈风暴》刚播出时,不少观众曾问:那位叫沈伟的见证官又严苛又专业,总也不推杆,到底什么来头?

不能观众想“吃”什么就给什么


  12月4日,长沙,《舞蹈风暴》的舞台上,正在进行着“限定主题战之指定道具”的录制。舞者胡沈员第三个出场,他被指定的道具是一张床。在毛不易《像我这样的人》的歌声里,他跌跌撞撞来到床前,在床上跳舞。他演的是一个醉酒的年轻人,舞蹈的最后,他捧着一盒发光的星星,将之抛向空中,自己倒在一床星光里。
  演完后,见证官沈伟第一个发言。他先是肯定,“我特别喜欢你最开始的一段,跟情绪、音乐、道具的关系,都特别吻合”。很快转了话锋,“只是发展到后来,可能有点不够了。有时候感觉有点不够走心”。最后,两组队员PK时,沈伟纠结了几秒,把杆推给了另一名队员。
  一片惊讶声响起。
  胡沈员之前是沈伟非常看好的舞者之一。他学舞20多年,爱舞成痴,曾在杨丽萍的《十面埋伏》中演虞姬。第一次出现在《舞蹈风暴》上跳的是《儿时》,演绎分割两地的母子之情。1分多钟的表演,台下很多人红了眼眶,包括沈伟。最后一个动作完成,4位见证官什么都没评论,直接全部推杆。
上图:沈伟为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创作的《画卷》。下图:沈伟的作品《声希》。2000年在欧洲巡演时轰动了国际艺术界。

  “但这一次他没发挥好。”沈伟虽有些惋惜,但还是坚持了自己的判断,“道具床用的不够好,没有真的在床上跳舞,没有和床跳出火花”。
  在沈伟的舞蹈中,常常出现道具,有时是雕塑,有时是画布,有时是气球。2004年,他创作《连接转换》,道具是帆布。一张巨大的灰白帆布覆盖在舞台上,舞者的手、脚、背部等都沾上油墨,运动时在帆布上留下动作轨迹。舞蹈结束,原本空白的帆布变成一幅抽象画。“帆布不只是道具,已融为舞蹈的一部分。”4年后,张艺谋看了《连接转换》的录像资料,激动不已,觉得“这把中国文人的山水画都带出来了”,遂决定把它用到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上,于是有了轰动世界的《画卷》。
  在《舞蹈风暴》中,沈伟被称为“最严格的见证官”。尽管是在对戏剧冲突要求极高的综艺节目中,他也不希望舞蹈只为戏剧和文学服务,“舞蹈动作才是作品最感人的地方”。
  他一直推崇动作与技术。舞台上,“全满贯舞蹈艺术家”李响跳《行者》,翩若惊鸿,婉若游龙,沈伟一眼看出他“一个动作没有延伸到指尖”;杨丽萍御用男一号朱凤伟以野性见长,沈伟为他的阳刚、真诚所打动,但仍指出“每一个动作的要求还是没有到位”。
  “我想在节目中给予更多人专业知识层面的分享和引领,让人们关注的目光回归到舞蹈本质上来。”沈伟说,不能观众想“吃”什么就给他们什么,要在他们想“吃”的同时,给予他们更健康的东西。
  因为严苛,每次推杆时沈伟都很纠结——他知晓每一个站上舞台的舞者,背后都有太多的不易。看着这些年轻人同台竞技,他常常会想起当年的自己,也曾无所畏惧地走上台,跳上一段舞,等待评委宣布结果。
  那是1994年冬,首届全国现代舞大赛在广东东莞举行。广东实验现代舞团的沈伟,在大赛上跳了自编的两个独舞——《躲》和《不眠夜》。“灵感创作都来自于生活。焦虑、压抑、迷茫,其实就是那个时候年轻人的状态。”沈伟说,和现在的年轻人没什么两样。
  最终,沈伟拿到两个首奖:一个编舞和一个表演。不久之后,他取得“尼可斯·路易斯舞蹈实验室”的奖学金,搭上去往纽约的飞机,开启了一段新的舞蹈旅程。

闯进纽约的东方舞者


  和从小学习舞蹈的舞者不同,在进入舞团之前,沈伟并没有经过很长时间的舞蹈训练,甚至差一点儿与舞蹈擦肩而过。
  他生长于艺术家庭,父亲在湘剧团工作,既做戏曲导演,也做演员。“我从小就很安静,在家写毛笔字、画国画,然后学戏曲。”9岁那年,他考入湖南省艺术学校湘剧科,除湘剧的保留剧目外,还学盖(盖叫天)派武生,一学就是6年半,常常登台演出。国画和戏曲的训练,让他对传统文化有了很深的认知,“直至渗入骨髓”,这也影响到他后来的舞蹈创作。   从艺术学校毕业后,沈伟直接进了湘剧院,不表演时就画画,“戏曲当时特别弱,没人看,没演出,也没创造性,我就想做对我的生命更有影响力的事”。16岁那年,他开始学习西方油画,思维和审美一下子开通了另一扇门,“一个橙子能被塞尚画得那么美……”
  1988年,沈伟来到北京,跟朋友学画画,一门心思想考中央美术学院。有一天,母亲在报纸上看到一条消息,说湖南举办舞蹈比赛,“获奖可以拿到几千块钱,画画很烧钱,我就想有这个钱可以接着学画画。反正自己也喜欢跳舞,就编了一支舞去参加比赛”。舞蹈的名字叫《命运》,在那个大家都跳《花木兰》类叙事性舞蹈的年代,他富有现代和先锋气息的独舞,赢了比赛。
  因为《命运》,沈伟的命运也发生了转变。
  也是在那个时候,他接到通知:考中央美术学院落榜了。在老师的建议下,他南下广州,成了广东舞蹈学校现代舞实验班的学生,“一个巨大而新鲜的世界打开了”。这一年,沈伟20岁。1992年,广东实验现代舞团成立,沈伟是第一批团员之一。
在《舞蹈风暴》中,见证官沈伟以严苛、专业收获无数好评。
舞臺上,沈伟的舞蹈追求自然之美,推崇动作和技术。

  和其他团员相比,沈伟显得有些另类。内向的他,常常躲在房间里编舞。老师让交作业,他一口气交上3个作品,而且风格很特别,不是民间舞或古典舞。但让沈伟苦闷的是,这些编好的舞常常因为过于个性、先锋,不被人理解。
  1994年的一天,沈伟从广州来到北京,提着一个装满道具的箱子,同时带着的还有他自编的舞蹈《小房间》。那是关于上世纪80年代一个青年内心独白的故事,一个人在家里又说又唱又跳。他到处问哪里可以演出,不要钱,但没人给场地。他便直接冲到时任中国艺术研究院老师冯双白面前,问:“我想做一个演出叫《小房间》,你能帮我吗?”冯双白问:“小房间里是什么?”沈伟答:“是我的想法,我希望表达的自己的想法。”
  沈伟的这股子冲劲儿打动了冯双白,帮他找到了北京实验话剧院的小剧场。准备演出之前,舞台上的地板都是脏的,两人一起拖地板,布置舞台布景。就这样,《小房间》在北京火了,后来还在广州、香港演出。
  第二年,沈伟到了梦想中的纽约。眼前的世界让他充满好奇,“不停地看,不管看懂看不懂。从艺术电影开始,再看歌剧,到博物馆看自己曾经模仿过的画作,伦勃朗、塞尚,完全是一个认识和吸收的过程”。他可以和艺术家整夜聊天,谈艺术、谈人生。有时一个人去排练厅,打开录像机,自己演自己看,一遍又一遍。
沈伟在纽约的画室里。他一直坚持将绘画的造型、色彩等运用到舞蹈中。

  1999年,广东实验现代舞团团长杨美琦找到沈伟,说舞团要代表中国在欧洲巡回演出,请他排一部作品。他回到广州,创作了《声希》,第二年上演。舞台上有一幅硕大的八大山人画作,舞者身着红、黑拖地长裙,一个个像从画中走出,整个欧洲艺术界都被震动了。
  之后不久,沈伟的名字出现在各大媒体上。《纽约时报》评价他的作品“带来了无法抵制的、令人惊讶的想象力”,同年上演的《天梯》还被评为美国当年十大舞蹈作品之一。沈伟就这样在纽约闯出了一片天地,并创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舞蹈团——沈伟舞蹈艺术团。

艺术创作与普及教育不一样


  20年间,沈伟舞蹈艺术团的足迹遍及世界各地。穿梭于各大艺术节的舞台,沈伟也慢慢形成了属于自己的舞蹈语言。
  在《春之祭》里,他把舞台变成棋盘,舞者们时而像棋盘上的棋子,时而又像一滴滴墨点,动作里有中国戏曲中云手、跑圆场、翻跟斗的影子;到了奥运会开幕式上的《画卷》,沈伟让一群舞者着青衣,以身体为笔在巨大卷轴上作画……
  越来越多人将沈伟的舞蹈形容为“东西方文化传统的融合”——西方人看了,觉得很东方,东方人看了,又觉得很西方。“我创作的时候,只做自己喜欢的、好看的、有意思的东西,不管东方还是西方,不管现代还是传统。本质上,我是在发掘生命中的美好。”沈伟说。
  沈伟对中国传统文化最大胆的探索,要数《二进宫》——一部将京剧和现代舞结合的作品。为了排《二进宫》,他让舞团的外国演员每天用iPod听京剧,学京剧的唱腔、身段、动作,连续排了3年。真正演出时,北京四位资深京剧演员和外国舞者同台表演。最终,这部作品让沈伟赔了钱,但在西方引起轰动。“我的目的是要把戏曲的精髓留下来,这部作品可以让没有接触过戏曲的人喜欢上戏曲。”
  和舞蹈创作一样,沈伟在生活中也很随性,有一种遗世独立的感觉。参加综艺节目,在电视上抛头露面,都不是他热衷的事。在国外,他常常上半年闭关,积蓄力量。闭关的日子,他打坐、画画、读书、弹古琴、逛博物馆、去剧院。每个周六,他都背着帆布包到菜市场,买回一个星期的菜,然后打扫屋子,一个人独处,自得其乐。
  舞蹈之外,沈伟的另一大爱好就是画画。他有两个画室,一个在巴黎,一个在纽约。纽约的画室离家很近,一有空,他便躲进画室,一待就是十几甚至20个小时。“绘画是我表达自己的另一个出口。将来老了跳不动了,我还可以画画。而且绘画也决定了我的视觉审美。”
  初到美国时,沈伟常常要靠绘画作品来“养”舞蹈艺术。“即使到了现在,绘画也常常为我的舞蹈团体解决经济困难。但是同时,舞蹈也在滋养着绘画。”在舞蹈作品中,他除了将绘画的造型、色彩及观念运用到舞蹈中,也将舞者沾上墨汁或油彩颜料,以“纸上舞蹈”的形式于画布上作画。作为与画布接触的一种媒介,“当人体与画布触碰,整个绘画过程也变得生动起来”。
  这些年来,沈伟的画展也一个接一个,很多人问他:更愿意被称为会画画的舞蹈家,还是会跳舞的画家?沈伟说都不是,就是艺术家。作为艺术家,沈伟现在的作品都越来越抽象、实验,不论绘画还是舞蹈。
  “不担心观众看不懂吗?”记者问。
  “艺术创作不等于普及教育,要有开创新空间和引领未来的层面及意义。需要通过引导一小部分人,再去影响更多人。”沈伟说,艺术家要不断推出新作品,更要给社会带来新认识,“把什么样的种子给观众非常重要。而在与观众沟通的过程中,有时候有点儿像第一次吃巧克力,感觉是苦的,第二次、第三次吃就觉得适应了,甚至还觉得不错,以至上瘾了”。
其他文献
徐学陈之藩  上世纪70年代,余光中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那时,港中大人才荟萃、风流云集,余光中与港中大7位教师过从甚密,一起度过近10年逍遥时光,他们被后人称为“沙田七友”。余光中晚年对港中大同事甚是怀念,每逢小聚,总会说起,我从他的言谈中感受到那些友人的音容笑貌和出众才华。其中,陈之藩让我印象深刻。他居港中大7年,宿舍就在余家楼下,两家来往,只需走18级楼梯。陈之藩夫妇厨艺自成一格,余夫人常下楼
陈数,原名陈澍,1977年出生于湖北省黄石市,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2001年,出演个人首部电视剧《旅人的故事》。代表作有《暗算》《倾城之恋》《铁梨花》《和平饭店》等。多次获得华鼎奖、白玉兰奖、金鹰奖等最佳女演员。  5月26日,新剧开播当晚,陈数在微博上写了一句话:“何谓逻辑,何谓输赢,田蕾就是刚刚好的样子”。  田蕾是新剧中陈数饰演的角色——一心拼事业的女律师,优雅、时尚、气场强大,手眼身步皆是
一笔助学贷款,照亮教育扶贫的路  又是一年金榜题名时。这样的场景,你我并不陌生——在部分地区,面容比实际年龄显得苍老的家长,眉宇间一半憧憬一半忧愁。憧憬的是孩子高考发挥不错,寒窗苦读12年,终于取得了超过一本线不少分数的优异成绩,即将收到理想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愁的事则难以启齿:学费从哪儿来。在县里“精准扶贫”政策的帮助下,家里的基本生活大有起色,但是供一个孩子去大城市上大学,可不是一副轻担子。  
喀喇昆仑山上,戍边英雄的战斗事迹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  2020年4月起,正当人们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而费尽周折时,有关外军严重违反两国协定协议,在加勒万河谷地区抵边越线修建道路、桥梁等设施,蓄意挑起事端,试图单方面改变边境管控现状,导致边境局势陡然升温。面对外方的非法侵权挑衅行径,我边防官兵保持克制忍让,尽最大诚意维护两国关系大局和边境地区和平安宁。  2020年5月初,外军越线寻衅滋事,班长李确
本次测量队有位叫邢雄旺的“ 测三代”。1975 年珠峰测量,他的爷爷在当炊事班长,2005 年珠峰高程复测,他的叔叔采购仪器设备。他们都未登顶,但攀登精神流淌在三代人的血液中。  本次测量队有位叫邢雄旺的“測三代”。1975 年珠峰测量,他的爷爷在当炊事班长,2005年珠峰高程复测,他的叔叔采购仪器设备。他们都未登顶,但攀登精神流淌在三代人的血液中。  5月27日上午11时,2020珠峰高程测量登
高粱初红,作家莫言回到高密东北乡。眼前是一派热闹景象,电视剧《黄玉米》的拍摄地成了旅游热点,车辆排大队,游人挤成堆。他家那5间破房子,摇摇欲坠,门口却挂上了牌子,每天都有人来参观,包括外国游客。这让他觉得有点儿不可思议,但很快就接受了——一切变化都发生在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  老邻居蒋二比莫言更早融入这变化。他先在莫言旧居旁摆摊卖书,兼销当地土特产,之后低价买下旧居西边的洼地,在上面盖了5间屋
朱厚照的康陵,是明十三陵中規模较小的一个。图为康陵方城明楼。  坐落于北京昌平的天寿山,共埋葬了明朝的13位皇帝。这片气势恢宏的陵寝建筑群,被后世称为“明十三陵”。600年来,明十三陵历经兴废,留下许多故事与传奇。可以说,自朱棣迁都北京后,几乎所有的大明往事,都埋葬于这片土地之中。  新中国成立后,明十三陵中的长陵、昭陵、定陵在修缮完工后逐渐向公众开放,吸引了全球游客前来一睹这几座神秘皇陵的真容。
11月23日,随着贵州省宣布剩余9个贫困县全部退出贫困县序列,国务院扶贫办确定的全国832个贫困县已全部脱贫摘帽。  贫困县清零,可以说是中国数千年来的头一遭,其重大意义再怎么强调也不过分。作为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我们通过这么多年的不懈努力,终于按期完成了历史上规模最为庞大的扶贫与脱贫计划,这是一项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就连近几年经常抨击中国的澳大利亚总理莫里森,最近也画风突变,公开对中国的扶贫能
2021年7月22日,郭寶昌在北京接受本刊采访。(本刊记者 侯欣颖 / 摄)  年过八旬,郭宝昌一直闲不下来,拍戏、排京剧、看书、写书、看球赛,一样不落下。前些日子,他和年幼的孙子拍了一组照片,两人“演”了一出京剧《双背凳》。他扮上丑角,脸中间勾了一幅“豆腐块儿”,身背一条漆黑的长板凳;孙子则一身T恤、短裤、运动鞋打扮,头顶一条小木凳。后来,这照片成了他的新书《了不起的游戏》的封面,两人一老一少,
“你们没有资格在中国的面前说,你们从实力的地位出发同中国谈话。”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杨洁篪的这句话,近来广为流传。3月18日,杨洁篪和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在美国阿拉斯加州最大城市安克雷奇,同美国国务卿布林肯、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举行中美高层战略对话。  当地时间3月10日,美国国务院就在其网站发表声明,公布了这次会晤的消息。北京时间3月11日,中国外交部网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