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力集团”代言人 工程兵将军

来源 :世界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lc1988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一些音乐著作中,在介绍俄国19世纪60年代对俄国民族音乐的发展有深远影响的“新俄罗斯乐派”——“强力集团”时,往往提到一位库宜,也译顾宜或桂宜的“集团”成员,这都出自我国台湾省译者之笔,译法各有千秋,并非错译。但我们大陆的读者甚至音乐爱好者见到此“三宜”,一定会如堕五里雾中,不知所指何人。笔者现在要介绍的就是此“三宜”在大陆已约定俗成、读者较熟悉的译名“居伊”的俄罗斯作曲家。
  论音乐创作的艺术成就,居伊稍逊于“集团”的其他4位成员,但他对“集团”的思想建设、促使“集团”树立先进的创作原则,作出了功不可没的贡献;至于在创作的体裁和数量上,他除歌剧外,还有二百五十多首歌曲与乐曲示人,在“集团”里是名列前茅的,这也许与他的高寿有一定关系,他在78岁高龄时还写了儿童歌剧《小傻瓜伊凡奴什卡》和《靴子里的猫》。
  居伊是一位杰出的俄国作曲家,但他并非俄罗斯族人,他的父亲是法国军官,母亲是立陶宛人,因此他的姓名颇具西方色彩——恺撒·居伊。1835居伊生于立陶宛的首都维尔纽斯。他从小就喜爱音乐,10岁时开始学音乐,15岁时在波兰作曲家、指挥家、民族歌剧创始人莫纽什科(1819—1872)的指导下学习音乐理论与作曲,但学习不长时间就随父母迁居彼得堡。1851年,他先在工程中心学校,后入军事工程学院学习,1857年毕业后留校任辅导教师,1878年起任副教授,1891年擢升功勋教授。先后讲授地形学、筑城学课程,1877—1878年俄土战争期间,居伊作为筑城学专家被派往战地指导俄军阵地工事建筑,1904年获工程兵将军衔。
  以上简历说明了居伊的主业是军事工程的教学与实际施工,只是他对音乐的爱好以及结识了鼎鼎大名的作曲家达尔戈梅斯基、“强力集团”领袖巴拉基列夫和杰出的艺术评论家、思想家斯塔索夫,在他们的影响与指导下投身音乐创作,最终成为“强力集团”又一位杰出的“业余”作曲家。
  1856年居伊加入“强力集团”后积极推动俄罗斯音乐的进步革新运动。1864年起他在当时很有影响的报刊《彼得堡公报》、《呼声报》、《公民报》、《新闻与市场报》乃至国外报刊发表音乐评论文章,1885—1888年还参加《音乐评论》的编辑工作,1889—1895年又参与《演员》杂志的音乐专栏工作。19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是居伊音乐评论活动最光辉的时期,他经常以“新俄罗斯乐派”名义发表文章,笔锋犀利,战斗雄辩的锋芒直指学院派领导机构的因循守旧、官僚主义的不思进取以及无视祖国年轻艺术的做法。居伊断言,推动音乐进步的必将是俄罗斯作曲家,“音乐将会由于我们而振兴并开创其新纪元”。这段时期,居伊的音乐评论活动对“集团”的思想建设和“集团”成员们的创作起了功不可没的作用。可是与此同时,由于其思想观点的局限性以及“集团”主导思想中片面性的影响和个人偏激,居伊对学院派的抨击有失公允,而且全盘否定18世纪古曲主义音乐,否定德国作曲家瓦格纳、意大利作曲家朱塞普·威尔弟以及19世纪其他一些卓越的作曲家的作品。之后,他评论的锋芒有所缓和,但又掺和着保守性的偏见,从而影响他正确评价穆索尔斯基和鲍罗廷的优秀作品。1900年后居伊停止了评论活动,只是偶尔发表一些文章。
  居伊贬斥古典主义却对西方的浪漫主义情有独钟,甚至超过对俄罗斯民族传统的喜爱。他的创作颇受浪漫派大师舒曼、肖邦以及法国歌剧乐派的影响。居伊丰富多彩的作品中最有价值的是室内声乐抒情曲,他最优秀的浪漫曲,如根据普希金诗篇《皇村雕像》、《焚毁的信》,诗人迈科夫(1821—1897)的《静夜里想什么》、《风鸣竖琴》、《痛不欲生》谱写的浪漫曲无不洋溢着诗情画意,其精雕细刻的旋律令人倾倒。另一方面,居伊根据法国诗人缪塞、大文豪雨果的诗而谱写的浪漫曲,在表现激情时显得过分夸张,表现柔情则往往流于沙龙式的轻薄。
  除浪漫曲外,居伊的歌剧创作也受到新俄罗斯乐派的好评,其主要作品有1857—1858年的《高加索人俘虏》、1859年的《阀阅子弟》、1861年起写了7年的《威廉·拉特克里夫》(根据海涅叙事诗)、1875年的《安哲罗》(根据雨果的同名剧)、1889年的《海盗》、1898年的《撒拉律》、1900年的《瘟疫流行日,华宴盛开时》、1903年的《菲菲小姐》、1907年的《玛蒂奥·法尔康奈》(根据法国短篇小说大师梅里美的同名小说、诗人茹科夫斯基的译文谱写)、1909年的《上尉的女儿》(根据普希金的同名小说谱写)。
  《威廉·拉特克里夫》于1869年首演时,“集团”最杰出的作曲家里姆斯基-柯萨科夫在评论中写道:“《威廉·拉特克里夫》是一部十分出色的作品,也如达尔戈梅斯基的《美人鱼》、格林卡的《鲁斯兰》和《为沙皇献身》(即《伊凡·苏萨宁》)一样,定将在艺术殿堂里占有当之无愧的席位……”然而这部歌剧并没有获得真正的成功,因为其陈旧的浪漫主义题材及其抒情的音乐语言与剧中人狂热的激情很不相称。同样的缺点在其他歌剧如《安哲罗》、《撒拉律》中也有表现。在他晚年作品中,如《瘟疫流行日,华宴盛开时》及《菲菲小姐》等歌剧中表现出作曲家对歌剧中的真实主义的浓厚兴趣。真实主义是19世纪末意大利文学、歌剧和造型艺术的现实主义流派,接近自然主义,其特点是描写贫民和农民生活,着重刻画人物的感受和戏剧性冲突,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由于对西方浪漫主义的偏爱,居伊大量的器乐作品中大部分是舒缓风格的钢琴小型曲,因此,著名的俄国音乐评论家、莫斯科音乐学院、彼得堡音乐学院教授,与“强力集团”有过激烈论战的拉罗什(1845——1904)称其为“舒曼派的作曲家”。
  居伊在他最后的岁月里,由于结识了女音乐教育家多罗曼诺娃而萌发创作儿童音乐的热情,先后创作了13首童声女声合唱曲、数首儿童组曲献给教育家,还写了4部儿童歌剧《雪勇士》、《小红帽》、《靴子里的猫》和《小傻瓜伊凡奴什卡》(或《伊凡勇士》)。
  最后必须指出,达尔戈梅斯基于1866年根据普希金同名诗剧创作的歌剧《石客》以及穆索尔斯基1874年根据果戈里中篇小说《狄康卡近乡夜话》创作的歌剧《索罗钦斯克市集》(有译《索罗庆采市集》),都由于作曲家英年早逝,未能完成,但都成了俄罗斯歌剧中传世之作,这与居伊的辛劳是分不开的。前者由居伊与里姆斯基-柯萨科夫共同续成,后者由居伊、里亚朵夫、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续成。
  居伊在音乐创作方面的成就虽然称不上乐坛巨擘,但也是斐然卓著,尤其是他三十余年的音乐评论著述虽然在观点、立论上有偏颇,但瑕不掩瑜,对俄国民族音乐的发展,对捍卫“强力集团”的创作原则还是起了功不可没的作用,因此后人称其为“强力集团”的代言人。
  最难能可贵的是,同另一位“集团”成员鲍罗丁一样,鲍氏是化学和医学领域的精英而以作曲家名垂青史,而居伊是军事工程学的专家,荣获工程兵将军衔时已年届古稀,但他仍然孜孜不倦地从事音乐创作,直至耄耋之年仍不搁笔(居伊死于1918年3月),这也是居伊作为“业余作曲家”留给世人的一个光辉的榜样!
其他文献
尽管一些真菌对于我们来说是不折不扣的“殺手”,但还有很多真菌为人类提供着不可或缺的帮助。  真菌在生态系统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能够分解植物或动物尸体及粪便中的有机物,形成水、二氧化碳等,供植物生长利用,实现生态系统中营养元素的循环。  真菌可以产生抗生素,例如最为著名的青霉素,并用于制造多种药物,甚至包括一些抗真菌类药物。它们还能合成一些复杂的化合物,如香水的成分,并带来巨大的商业价值。 
科學家从442具欧洲人(死亡年代距今4400~400年)遗骸中提取DNA进行分析,由此重建维京人在欧洲的分布情况和迁徙路线。他们发现,维京人并不是完全土生土长的北欧民族,而是欧洲多民族融合形成的。早在欧洲进入维京时代(8~11世纪)的数百年前,斯堪的纳维亚(维京人的老家)人已获得来自欧洲其他地区的许多新的基因类型。科学家认为这是由一次大规模人类迁徙造成的:当时生活在今天德国所在地的欧洲人逐渐迁徙到
克劳德管虫化石  在地球上出现生命以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有机体都是在没有骨骼的情况下生存的。但是,自从5.5 亿年前生物体首次出现了骨骼,一场史诗般的进化就拉开了序幕。克劳德管虫是最早拥有骨骼的生物之一。这是一种小型海底生物,其外部骨骼是为了应对捕食者而进化来的。科学家在一具保存完好的克劳德管虫化石中发现,其外骨骼中多达五分之一的面积有被攻击过的痕迹。  之后,为了应对捕食者和其他挑战,生物进化
美国的大峡谷、纪念碑谷、拱门等国家公园,都以气势恢宏的地质景观闻名于世。然而,大自然的景观并非都以大取胜。在新墨西哥州法明顿附近的比斯蒂荒原上,坐落着一片奇特的岩石景观,被叫做"比斯蒂蛋园"。这里的岩石看上去并不气势恢宏,但却证明:地质景观并非越大越好,小亦有小的独特魅力。数百万年以来,大自然在这里默默地演绎着选择性侵蚀的故事。
在她举行婚礼的五天前,安妮·李从耶鲁大学的实验室里失踪了。康涅狄格州警方展开了大规模的搜索行动。通过检测牙刷上残留的DNA物质,分析监控录像和先进电子门禁系统数据,并在训练有素的警犬的帮助下,警方在惨案发生后短短一周,就锁定了杀害安妮·李的犯罪嫌疑人。  2009年9月8日早上,美国康涅狄格州纽黑文市耶鲁大学24岁的博士生安妮·李与往常一样开始了她一天的工作。安妮一直是她越南籍父母的骄傲,上高中时
加缪曾说过,文学是形象化的哲学。哲学层面才是文学作品艺术性与思想性的灵魂。纵观卡夫卡与库切这两位文学大家的全部作品,不难发现他们的哲学思考始终贯彻在其文学艺术层面,而后者则是前者的形象化体现,它们以作者层面为中介,互为补充,相互作用。因此,只有将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和把握他们作品的主旨。  在卡夫卡和库切的文学文本中对生命本体的哲学思考可以说有深刻的共鸣。比如说,对人的生命存在状况
人类饮用咖啡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2世纪的埃塞俄比亚。15世纪初,埃塞俄比亚商人将这种能够提神的饮料传入中东。后来,咖啡继续向欧洲传播。在这过程中,意大利人开创了浓缩咖啡,奥地利人想出了往咖啡里加牛奶的喝法。1773年,为了反制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茶叶垄断,美国人不再靠饮用红茶来提神,而是开始改喝咖啡。当时美国人喝不惯苦涩的浓缩咖啡,所以他们用大量水冲泡咖啡,由此形成了美式咖啡。  今天,全世界每年消耗
CRISPR基因编辑技术的精确和高效最引人注目的意义大概要数它对于基因遗传病的预防了,而在基因编辑技术出现之前,人们为了这个目标付出了难以计数的努力。  想要剔除遗传性疾病,有二个途径。一个途径是正常产前检查,包括在孕期对致病性突变进行筛查,然后让父母选择是否引产。另一种途径是对试管授精胚胎进行筛查,称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英文简称PDG),即对将植入母亲体内的试管授精胚胎进行筛查,只有那些不会产
提起鲍罗廷,人们会立刻想到他的名曲《在中亚细亚草原上》。“在一望无际的中亚细亚草原上,隐隐传来宁静的俄罗斯歌曲。马匹和骆驼的脚步声由远及近,随后又响起了古老而忧郁的东方歌曲。一支商队在俄罗斯士兵的护送下穿越广袤、辽阔的草原远远走来,随之又慢慢远去。俄罗斯歌曲和古老的东方歌曲相互呼应融合,在草原上形成和谐的回声,最后在莽莽草原的上空逐渐消失。”这是作曲家在乐谱上写下的标题说明,可以说用文字生动而富于
有关转基因生物或转基因食品是与非的争议,自转基因生物问世之日起至今都没有消停过。与其他科学争议一样,真相的探寻非常复杂。这里是一些有关转基因生物的常见争议话题,以及争议背后的真相。  转基因食物致癌有确凿证据吗?  2012年,法国某一研究机构的一项研究发现,被终生喂食转基因玉米(这种玉米能耐受农达除草剂)的实验鼠,或者喝含有农达的水的实验鼠,都出现了肿瘤和器官损害。参与该研究的科学家报告说,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