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孔法腹腔镜直肠前切除术操作难度的影响因素

来源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onefounta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影响三孔法腹腔镜(TLS)直肠前切除术手术操作难度的因素。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分析2013—2016年间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结直肠外科病区行TLS结直肠手术治疗的106例结直肠癌患者临床及MRI影像资料。纳入标准:(1)TLS根治性直肠前切除(Dixon)手术患者;(2)肿瘤分期为Ⅰ~Ⅲ期的恶性肿瘤;(3)肿瘤下缘距肛缘5~15 cm;(4)能够获取术前直肠MRI检查图像。排除标准:(1)术前辅助治疗者;(2)低位直肠肿瘤者;(3)肿瘤周围侵犯者。利用术前直肠磁共振(MRI)图像行骨盆测量(MRI矢状位上选取第1骶椎上缘、第3骶椎上缘、尾骨尖、耻骨联合上缘连线形成五边形,5条径线分别标记为N、O、P、Q、R,5个夹角分别标记为角1、2、3、4、5)、脏器测量(子宫和前列腺)和肿瘤测量(横径、纵径、切面积、病灶长度以及环周切缘距离);以手术时间作为衡量手术难度的标准,根据手术时间中位数进行分组,比较不同手术时间患者的一般情况(年龄、性别、体质指数、肿瘤距肛缘距离、既往手术史和肿瘤长径)、术前肿瘤TNM分期、MRI测量(骨盆、肿瘤、子宫及前列腺)等,多因素logistic分析影响TLS直肠前切除术手术难度的因素。

结果

全组男73例,女33例,年龄(59.8±12.2)岁,体质指数(22.8±3.3)kg/m2,既往有腹部手术史25例,肿瘤距肛缘距离(7.4±2.0)cm,肿瘤长径(3.7±1.4)cm;肿瘤TNM分期:Ⅰ期24例,Ⅱ期36例,Ⅲ期46例。全组患者均顺利完成TLS手术,中位淋巴结清扫数13(11~16)枚,中位远切端长度2.5(2.0~3.1)cm,中位手术时间2.0(1.5~2.6)h,中位术中出血量50(0~100)ml,中位术后进食流质时间4(3~5)d,中位住院时间7(6~10)d,短期并发症10例(9.4%)。根据患者手术时间中位数(2 h)为分组标准,分为手术时间≤2 h组和> 2 h组,每组均为53例。与手术时间≤2 h组比较,手术时间>2 h组者的肿瘤距肛缘距离更短[(6.8±1.5)cm比(8.0±2.4)cm,t=3.174,P=0.004]、骨盆测量的(R+N)/(O+P)更小(1.61±0.27比1.73±0.19,t=2.494,P= 0.014)、肿瘤横径更大[(3.45±0.72)cm比(3.05±0.89)cm,t=0.224,P=0.02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距肛缘距离是手术难度的独立影响因素(OR=0.584,95%CI:0.429~0.796,P=0.001)。

结论

肿瘤距肛缘距离长的患者行TLS手术难度相对较小,术前应综合评估手术难度,以肿瘤距肛缘距离作为主要衡量难度依据,以(R+N)/(O+P)和肿瘤最大横径作为重要参考因素,为不同阶段TLS术者选择不同难度的病例,以顺利渡过TLS手术学习曲线。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131I清甲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DTC)伴肺转移患者的疗效及影响因素,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本院2016年1月至2017年3月140例分化型甲状腺癌伴肺转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甲状腺术后行131I清甲治疗,评价疗效,并对影响疗效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首次131I清甲治疗有效94例,有效率为67.14%。全切手术、肿瘤分期低、治疗前残留甲状腺组织<10、TSH水平低、治疗前残留甲状腺组
食管裂孔疝是一种常见病,常与胃食管反流病相伴。现阶段,由于诊断水平的限制,我国食管裂孔疝的检出率一直处于低水平。如何提高此类患者的检出诊断率、提高其生活质量,是影像和临床医生的重要课题。运用外科手段修补食管裂孔疝的由来已久,但对于该手术的本质和重建食管抗反流的机制,仍需要进一步加强认识。食管裂孔疝手术的目的不仅在于修补缺陷,更应关注如何恢复食管下端高压区或食管下端括约肌的作用,重建胃内和腹内压力抵
目的 探讨生物补片在杂交技术切口疝修补术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1日至2016年6月31日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应用生物补片做杂交技术切口疝修补术(即开腹联合腹腔镜辅助下的切口疝修补术)的14例患者临床和随访资料。术中采用生物补片为美国Cook公司生产的Biodesign Surgisis切口疝补片(猪小肠黏膜下层脱细胞基质补片),补片大小9 cm × 15 cm~20
目的 总结分期回肠造口与造口还纳手术联合营养支持治疗在慢性放射性肠损伤(CRII)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解放军南京总医院普通外科收治有放射治疗史及术后病理确诊为CRII患者的临床资料,剔除术中或术后病理证实肿瘤复发者,纳入所有一期回肠造口、二期造口还纳联合营养支持治疗的患者进行病例系列研究。一期回肠造口术具体方案及治疗时间由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营养状况确定,在行回肠造
腹股沟疝是一种腹壁缺损性疾病。一百多年来,外科医生一直尝试各种方式来修复缺损。传统的疝修补术破坏正常的解剖结构,术后复发率高。随后外科医生开始尝试使用补片来进行缺损修复,从最初用银丝、钽、不锈钢等粗糙金属材料来填补缺损,到尼龙、玻璃纤维、硅橡胶等非金属材料,再到聚丙烯、聚酯、膨化聚四氟乙烯等人工合成高分子不可吸收材料;从聚乙醇酸等合成可吸收材料到生物来源的脱细胞细胞外基质。然而,这些补片仍旧不能满
2017年,欧洲疝学会发布了关于造口旁疝预防及治疗的指南,这是国际上第一部关于造口旁疝的治疗指南。该指南围绕造口旁疝的发生率、诊断和治疗,提出了12个问题,并就每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本文对该指南的重点内容作出如下归纳:(1)单筒式结肠造口的造口旁疝发生率较其他造口方式更高。(2)相对于CT或超声检查,体格检查对于造口旁疝的诊断更有必要。(3)建议使用2014年欧洲疝学会推荐的分型方法。(4)明
目的 探讨早期胃癌患者出现脉管浸润的危险因素以及脉管浸润对早期胃癌生存预后的影响。方法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收治并行手术治疗的早期胃癌患者449例,其中有27例(6.0%)发生脉管浸润。对这组早期胃癌病例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对脉管浸润与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多因素
目的 探讨多态5-羟色胺转运体启动子基因(5-HTTLPR)的长短变体(LL基因型、LS基因型和SS基因型)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收集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09年10月至2014年1月期间,161例结直肠癌患者的外周血样本资料,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和琼脂糖凝胶电泳等相关技术判定5-HTTLPR基因分型情况,采用吻合度χ2进行本组人群5-HTTLP
目的 探讨3.0T高分辨MRI对直肠癌直肠系膜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回顾性收集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5年11月至2016年11月期间经病理证实为原发直肠癌且术前行3.0T直肠2D高分辨MRI检查患者的影像学和术后病理资料,纳入患者的手术时间需距术前MRI检查不超过2周,排除术前接受放疗、化疗或同期放化疗者以及MRI检查后未行手术者。MRI扫描序列包括高分辨矢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