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期回肠造口与还纳手术治疗慢性放射性肠损伤21例

来源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ozenCisc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总结分期回肠造口与造口还纳手术联合营养支持治疗在慢性放射性肠损伤(CRII)中的应用。

方法

回顾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解放军南京总医院普通外科收治有放射治疗史及术后病理确诊为CRII患者的临床资料,剔除术中或术后病理证实肿瘤复发者,纳入所有一期回肠造口、二期造口还纳联合营养支持治疗的患者进行病例系列研究。一期回肠造口术具体方案及治疗时间由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营养状况确定,在行回肠造口的同时根据其肠损伤范围和程度决定是否切除病变肠管,术后予以营养支持治疗和其他对症治疗。根据患者营养状况选择二期造口还纳手术时机,术中先判断剩余肠管病变,进行必要的肠管切除和回肠造口还纳。按本中心提出的放射性肠损伤粘连分级(5级)方法评估肠管病变的程度和范围:0级为病变肠袢与周围脏器之间无粘连;1级为粘连和纤维化局限于右侧盆腔;2级为粘连包括整个盆腔,粘连往往为重度,难以分离;3级为2级粘连向前延伸,病变肠袢与前盆壁粘连;4级为3级粘连向上延伸,病变肠袢与前腹壁粘连。术后并发症采用Clavien-Dindo分级(级别越低症状越轻)并通过在线程序(http://www.assessurgery.com)计算并发症综合指数(CCI,指数越低症状越轻)。比较患者一期回肠造口和二期造口还纳两次手术中切除肠管的长度、放射性肠损伤粘连分级、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先后两次手术后恢复完全胃肠内营养(TEN)的时间和营养状况(体质指数和血清白蛋白)。

结果

21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男性2例,女性19例。原发肿瘤为宫颈癌14例,直肠癌3例,子宫内膜癌1例,卵巢癌1例,精原细胞瘤1例,混合性生殖细胞瘤1例。放疗结束至发生放射性肠损伤中位时间间隔为7(2~91)月;发生放射性肠损伤至行回肠造口术中位时间间隔为5(0~75)月。行回肠造口术的手术指征为肠梗阻14例(66.7%),肠内瘘1例(4.8%),肠外瘘2例(9.5%),放射性直肠炎3例(14.3%),急性肠穿孔1例(4.8%)。行一期回肠造口术时患者年龄18~60(平均48)岁,体质指数为(17.0±2.7)kg/m2,检测血清白蛋白水平为(36.8±5.2)g/L;二期手术时患者体质指数为(18.4±2.0)kg/m2,与一期手术时比较有所增加(t=-2.747,P=0.013),血清白蛋白水平(40.8±3.6)g/L也明显高于一期手术时(t=-3.505,P=0.00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一期造口与二期还纳两次手术间隔时间为(197±77)d,一期手术切除肠管长度(74.0±56.1)cm,长于二期手术的(15.5±10.4)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47,P=0.000)。二期造口还纳手术时的腹腔内粘连分级明显优于一期回肠造口时(Z=-3.347,P=0.001)。一期术后并发症发生率52.4%(11/21),二期术后降低为19.0%(4/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81,P=0.024);二期术后并发症Clavien-Dindo分级和并发症综合指数评分均明显低于一期术后(分别P=0.006和P=0.002)。截至2017年6月,21例患者中有17例(81.0%)得到(28±18)月的随访,除2例肿瘤复发外,其余15例患者均恢复正常饮食。

结论

分期回肠造口与造口还纳手术联合营养支持治疗应用于慢性放射性肠损伤患者,符合"损伤控制"的原则,可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并减轻其严重程度,还可以有指向性地切除病变肠管,安全而有效。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结缔组织痣的皮肤镜和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RCM)特征。方法对1例结缔组织痣患者病程1年以内和1年以上的皮损分别进行皮肤镜和RCM观察,结合组织病理进行分析。结果结缔组织痣皮肤镜特征:1年以上的皮损中央呈灰白色斑疹,边界清晰,在灰白色斑疹区域可见白色网纹样结构、棕色小球、红斑、点状或逗状血管,有时可见毳毛及毛周围色素环,在白色斑疹周围环绕较均匀的棕褐色色素,皮损境界清晰;1年以内的皮损中央呈
期刊
期刊
期刊
目的评价12种抗菌药物对临床分离的痤疮丙酸杆菌(P.acnes)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本院2014年8月至2016年4月收集的100株P.acnes,采用肉汤稀释法测定其对四环素、多西环素、米诺环素、红霉素、罗红霉素、克拉霉素、阿奇霉素、甲氧苄啶、左氧氟沙星、氯霉素、克林霉素和夫西地酸的敏感率和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米诺环素对P.acnes的MIC90与敏感率分别为8.0 mg/L、66%,多
目的探讨联合运用多种检查方法:体格检查、彩超、X线钼靶摄片、核磁共振和血清分子标记物等,在提高乳腺肿块与病变的体检效果的作用。方法收录在本院进行体检的成年女性,收集病史、既往史,开展规范的乳腺体格检查,结合彩色超声多普勒等方法检查双侧乳腺及引流区域的淋巴结。如果发现结节或病变,加用乳腺X线钼靶摄影(MG)、核磁共振(MRI)等方法进行检查。分析每个乳腺病灶的影像学表现,包括病灶的形态、大小、数目、
目的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在应用虚拟现实技术治疗基础上,结合平衡针疗法对运动及平衡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16年2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80例,随机分组,比较单用虚拟现实技术治疗(对照组,n=40)与联用平衡针疗法治疗(观察组,n=40)肢体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分)、平衡功能等指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Fugl-Meyer评分、平衡功能评估状况均优于对照组(均P<0
目的探讨131I清甲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DTC)伴肺转移患者的疗效及影响因素,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本院2016年1月至2017年3月140例分化型甲状腺癌伴肺转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甲状腺术后行131I清甲治疗,评价疗效,并对影响疗效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首次131I清甲治疗有效94例,有效率为67.14%。全切手术、肿瘤分期低、治疗前残留甲状腺组织<10、TSH水平低、治疗前残留甲状腺组
食管裂孔疝是一种常见病,常与胃食管反流病相伴。现阶段,由于诊断水平的限制,我国食管裂孔疝的检出率一直处于低水平。如何提高此类患者的检出诊断率、提高其生活质量,是影像和临床医生的重要课题。运用外科手段修补食管裂孔疝的由来已久,但对于该手术的本质和重建食管抗反流的机制,仍需要进一步加强认识。食管裂孔疝手术的目的不仅在于修补缺陷,更应关注如何恢复食管下端高压区或食管下端括约肌的作用,重建胃内和腹内压力抵
目的 探讨生物补片在杂交技术切口疝修补术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1日至2016年6月31日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应用生物补片做杂交技术切口疝修补术(即开腹联合腹腔镜辅助下的切口疝修补术)的14例患者临床和随访资料。术中采用生物补片为美国Cook公司生产的Biodesign Surgisis切口疝补片(猪小肠黏膜下层脱细胞基质补片),补片大小9 cm × 15 cm~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