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树林和鸟》(统编本三上)教学设计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kt3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初学默读,学做记号,能根据实际问题提取信息。
  3.感知作者生动的语言和运用对比表达父亲喜爱鸟儿的写法,主动积累喜欢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学说句子
  1.谈话:世间万物皆可爱,一草一木都有情。同学们,你能告诉我你最喜欢什么吗?你能用一句话说两个喜欢的事物吗?谁还能用一句话说说三个喜欢的人、事或物?
  2.学说:到底该怎么说?怎么加标点呢?看老师写课题。(板书课题并加粗“、”“和”)你能说清楚了吗?
  (设计意图:对于语文教师而言,不是纯粹地借以方法、技能、内容来驱动学生的“已知”抵达“未知”,而是要以兴趣、已有的学习经验、认知结构为载体,以问题为导向,通过一种循序渐进的方式来实现方法、技能、内容的渗透,从而真正服务于学生的生命成长。)
  二、 初读感知,理清文脉
  1.带着要求,自读课文:(1)自由出声朗读课文,做到字字入目,句句入心,并标上小节号;(2)不出声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把“父亲”“树林”“鸟”连起来说话,至少一句。
  (设计意图:一是从“出声”到“不出声”,培养学生良好的读的能力,二是用关键词引导学生提炼和概括文本信息,做到由“知”转“识”,进一步促进学生对于文本的认识与解读。)
  2.组织交流。
  预设一:(1)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歌唱的鸟。
  ①你是从文中哪句话得到启发的?
  ②朗读。你想表达什么?所以你把哪些词强调了?(“最”喜欢;“一生”,时间长;“歌唱”的鸟,鸟很快乐,父亲就很喜欢。)
  (设计意图:课堂中,教师首先应该是聆听者,要学会倾听学生,及时地从学生表达中捕捉信息。顺着学生的思路进行“引”,当偏离“目标”时,又要学会巧妙“诱”,在一“引”一“诱”中,形成课堂真实的交流、真实的互动以及真实的体验,这样的课堂才能有真情实感,才会有情真意切,才能真知真学。)
  (2) 父亲发现了树林里的鸟。父亲在树林里发现了鸟。
  ①你是从文中哪句话得到启发的?
  ②朗读。理解“喃喃”。
  (3)父亲在树林里听到了鸟唱歌。
  3.抓住课题,我们大致读懂了课文的内容:父亲喜欢树林和歌唱的鸟。父亲发现了树林里的鸟。父亲听到树林里鸟在歌唱。
  (设计意图:“课题”即“文眼”,“教学”即“作文”,回环呼应、前后照应、画龙点睛、点题明义……文章最忌平铺直叙,教学最怕波澜不惊。回到课题,回到文眼,回到主旨,回到课文立意的原点,重新加以审视、概括和提炼,重新以“理解”唤醒“新的理解”,以“思辨”激活“新的思辨”,这既是一种方法渗透,更是一种能力升级。引导学生在整体认知的基础上再去追问,再去探讨,再去深层次地发现,这样一定会带来一场别开生面的收获与喜悦。)
  三、感知语言,学习“对比”
  1.学抓信息。作者为了表达父亲对树林和鸟儿的喜欢,回忆了童年的一件往事。让我们伴随文字一起回到童年,看,老师留下了不同的读书记号,这是为什么呢?读一读第2自然段。
  (1)有的记号画出了时间。相机学习“黎明”。“童年—春天—黎明”时间越来越聚焦了。
  (2)有的记号画出了地点。相机认读“滹”“沱”。介绍“滹沱河”:全长约600公里,流经恒山、五台山,汇入渤海,沿途景色优美,名胜古迹众多。“滹沱河—树林边”地点越来越聚焦了。
  (3)有的记号画出了人物:我和父亲。
  (设计意图:学习是需要“脚手架”的,但至于“脚手架”怎么给、给多少这是一门学问,更是一种教学的智慧。“给的少”,学生的能力够不到,“给的多”,条条框框的束缚也就多。学生需要的是“恰到好处”,所以说:教学既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寻找撬动思维的那个支点是教学至关重要的依据。)
  2.品读“发现”。那课文从第2自然段到哪个自然段都是寫父亲发现了树林里的鸟?父亲是怎么发现树林里的鸟的呢?默读课文第2~12自然段,找出具体的词语,谈谈你的想法?
  (1)仔细观察。“上上下下”“望了又望”。观察范围广,次数多。为什么要这样看呢?相机指导:“幽深”,深而幽静;“雾蒙蒙”,早晨河岸边的林子水汽多,朦朦胧胧,这两个词从不同角度来描写树林。
  (2)看叶动。相机指导朗读“凝神静气”“树一般兀立”从不同角度描写父亲,语言生动优美。
  (3)闻鸟味。
  ①父亲闻到了鸟身上哪些地方的味儿?
  ②相机学习:羽毛、羽翎、喙。
  A.看字猜义。看看这个“翎”字,右边是“羽”,你猜猜这是鸟的什么?准确地说这是鸟的翅膀或者尾巴上的羽毛。
  指导书写。小口诀:令字腿儿收,有礼懂谦让,羽毛有大小,“习”字站站好。(范写一个,描一个,展评,再写一个。)
  B.中国汉字特别有意思吧,那你猜猜“喙”是指什么呢?
  你是怎么猜出来的?看古时候的“喙”是这么写的——(出示古汉字)右边这部分像什么?“喙”就是指鸟兽的嘴巴。
  ③鸟身上各部分的味儿还不一样呢?引读:
  羽毛散发的是热腾腾的热气味儿——
  羽翎上的是露水和湿气的味儿——
  嘴巴里的呼吸味儿——
  (设计意图:这一板块中,亮点是随文识字,从字形结构入手,将识字放入特定的语境中,提高识字效率,加深学生对于字词本身的理解。而一系列辅助识字策略,让识字教学避免一板一眼,融入更多的趣味性,这也符合三年级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
  3.父亲看叶动、闻鸟味,发现了有鸟!那我呢?
  (1)引读。相机对比句式,感受“浓浓的”“苦苦的”从不同角度描写草木气息,积累生动的语言。
  (2)“我”什么都没有发现。
  (3)那课文为什么要写“我”呢?
  (设计意图:学语文,要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本文学习要落实的语文要素是“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本文运用丰富的修饰语,从不同角度进行描写,值得积累。教学中通过追问原因、朗读指导、句式对比,体悟从不同角度进行描写和丰富的修饰语让句子生动。其次是把人物“我”和父亲的表现进行对比,体会父亲对鸟的了解、喜爱等。)
  四、引发期待,延伸阅读
  1.引发期待。父亲是怎样听鸟唱歌的?又从歌声中听懂了什么呢?“我”的心情又随之发生了什么变化?
  2.延伸拓展。课后,可以和小伙伴在一起有感情地读一读课文。读一读作者牛汉先生的另一首诗歌《早熟的枣子》。
  (设计意图:统编本教材以“双线组元”彰显文本的人文价值和教学价值,教学时,要引领学生深入文本,感受父亲对鸟儿的了解与爱意;也要俯视文本,体悟独特的语言和表达方法,帮助学生学会积累语言,发展思维,培育语文气质。)
  (作者单位:江苏常州市武进区教师发展中心)
  责任编辑 郝 帅
其他文献
教学目标:  1.认识“梧、桐”等15个生字,会写“杨、壮”等10个生字,会写“杨树、树叶”等8个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读文、看图,初步了解11种树的基本特点。积累与树木有关的语句。  教学过程:  一、创情境,导新课  1.同学们,春天来了,树木抽出了新的枝条,长出了嫩叶,把大自然装扮得美丽极了,让我们一起去欣赏吧。(出示各种树木的图片)  2.有人根据树的
教学目标:  1.根据图片、词串等提示想象画面,了解诗歌大意。  2.学习用生活经验、上下文联系等阅读策略,理解“人影给溪水染绿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和“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等难懂的诗句。  教学过程:  一、运用图像化的阅读策略想象画面,了解诗歌大意  (一)教师引导学习《溪边》  1.出示“垂柳”图片,请学生选择恰当的词语表达:A.柳树 B.垂柳  2.总结过渡:看到图片
这学期是我参加工作的第32年,30多年里我带的都是高年级。经过一年或两年的努力到小学毕业时,我们班的学生基本上都不怕写作文,甚至可以说都爱上了写作文——能做到这一点,我的“独家秘诀”就是表扬、表扬、再表扬。  我最常用的表扬手段就是给高分。曾有朋友为此说我的手太松——手为什么要那么紧呢?分数又不用花钱买,何况它能让孩子们开心,并可能因此而对习作产生兴趣,何乐而不为?再说,我评判的只是学生的一次练习
复习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一环。语文教学中的复习不能只是对抗遗忘,而应该达到孔子所说的“温故而知新”,即通过已学知识与已有经验的整合、关联、重组,获得语文核心素养的再生长。本文以统编本六年级下册第一、二、四、五单元的“日积月累”名句专项整合复习教学为例,阐述具体策略。  一、整合经验,反思新策略  指向素养再提升的语文复习将新授时的学习经验也作为学习的一部分,并通过归类总结,产生新的有效经验,促使语文
一、课前交流  师:最近大家背了哪些诗啊?  生:陆游的《示儿》。  生: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二、导入,引出诗文  师:真厉害!大家背的都是四句的,称为“绝句”。每句五个字,称为五绝,每句七个字呢?  生:七绝。  师:诗还有八句的,如《春夜喜雨》,称为“律诗”,七律就是——  生:每句七个字。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首七律。(板书《七律·长征》)  师:你们了解长征吗?  生:红军克服了很多
众所周知,我国传统的文史哲是浑然一体的,原本没有独立的语文学科。清末(1904年)单独设科以后,“语文”从“文史哲”中得以剥离,另立门户。但是,学科独立之初,读经的余威尚在,科举的影响尚存,本国语文学什么、怎么学,成了学科发展的瓶颈。针对此,民国时期众多学养深厚的语文大师做出了有益探索,为现代语文学科的有效实施奠定了深厚基础。1924年,在借鉴同期学人学术成果的基础上,黎锦熙先生在其国文教学专著《
一、聚焦“字词”,把故事读通顺  师:今天,易老师和大家一起来聊一个故事,故事的题目叫——  生:《孔明智退司马懿》。  师:你从这个故事的题目得到什么信息?  生:孔明用自己的智慧击退了司马懿的大军。  师:没错,从题目咱们就能猜到故事的大概内容,这就叫“以事命题”。这种方法在《三国演义》里非常常见。我们一起来看看,(出示题目)一起读。  生:孔明挥泪斩马谡。  师:猜一猜,大概讲什么呀?  生
科幻作品是很多高年级学生喜爱的一种文学类型。然而,长期以来,这类作品没有得到主流文学界、教育界的关注和重视。2015年8月,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凭借《三体》荣获第73届世界科幻大会颁发的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2019年2月,根据刘慈欣作品改编的电影《流浪地球》热映,在读者中掀起一股科幻阅读热。那么,科幻作品和科普作品有什么区别?什么样的科幻作品才是优秀的?这些都是小学语文教师应该了解的常识。为此,笔
作为教育改革标志性的学科,中小学语文教材“一纲多本”的时代正式终结。2017年9月,我们开始使用小学语文统编本教材(以下简称新教材)。经过初步的探索性研究尝试,我们以为新教材具有较鲜明的三个特征,即:继承性、时代性和实践性。据此,我们历经新教材使用和课堂教学过程后,有如下感悟:  一、继承:渗透传统“蒙学”篇目内容  继承国学传统,既是国家意志的真正体现,也是语文学科的必然担当。古代儿童的基本课程
统编本语文教材在编排体例上最突出的创新点之一就是建构了“三位一体”教学体系,即“教读 自读 课外阅读”。基于统编本教材的“引子范本”教学,探究语文教学向课外阅读延伸的过程,即是“以文引文”“以一推类”“以篇带本”阅读教学模式建构的过程,与统编本教材编排体例不谋而合。“引子范本”是指可以撬动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优质文本。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尝试选择优质的有价值、可示范、能生长的功能性文本为“引子”。在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