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罗贯中“讲故事”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nomet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聚焦“字词”,把故事读通顺
  师:今天,易老师和大家一起来聊一个故事,故事的题目叫——
  生:《孔明智退司马懿》。
  师:你从这个故事的题目得到什么信息?
  生:孔明用自己的智慧击退了司马懿的大军。
  师:没错,从题目咱们就能猜到故事的大概内容,这就叫“以事命题”。这种方法在《三国演义》里非常常见。我们一起来看看,(出示题目)一起读。
  生:孔明挥泪斩马谡。
  师:猜一猜,大概讲什么呀?
  生:讲孔明很不忍心地斩了马谡。
  师:是的。继续往下看。
  (师继续展示“以事命题”的例子,学生猜测故事内容。略。)
  师:整本《三国演义》差不多都是这样的题目。看到题目,就可以猜出大概意思。有特点吧?
  【评析:“以事命题”是本文题目的特点,也是《三国演义》每个章回标题的特点。这个暗合点抓得好。】
  师:课前,同学们都预习过这个故事了。那屏幕上的这些词语大家都会读吗?(出示)
  旌旗 城铺 擅动
  鹤氅 纶巾 麈尾
  (生读词语)
  师:你知道哪个词语的意思呢?
  生:我知道“旌旗”就是用羽毛做的旗子。
  生:“擅动”就是自作主张。
  生:“城铺”是城楼上巡哨的一些岗棚。
  生:我知道“鹤氅”就是用鸟羽编成的衣服。
  师:好的,看来同学们的预习非常充分。下面这组词语都会读吗?(出示)
  凭栏而坐 焚香操琴 笑容可掬
  (生齐读)
  师:这一组词都是写同一个人,谁呀?
  生:诸葛亮。
  师:是的,故事的主角。好的,下一组词语,还认识吗?(出示)
  尽皆失色 尽皆隐匿 尽皆退去
  师:这组词语有一个共同点。
  生:都有“尽皆”。
  师:在这个故事中,“尽皆失色”是指谁?
  生:是指诸葛亮身边的那一批文官,他们听说司马懿大军杀来都吓坏了。
  师:“尽皆隐匿”又是指什么?
  生:是指诸葛亮让军士把旌旗全部藏起来。
  师:第三个词“尽皆退去”又是指谁呢?
  生:是司马懿带领的十五万大军。
  【评析:学习古白话文,首先要解决的是那些不好读也不好懂的字词。分组呈现词语,将词语理解与主要人物、故事内容发生关联,让学习活动功效最大化。】
  师:这个故事的意思大家都知道吗?
  (生犹豫不答,有的点头,有的摇头。)
  师:下面老师来读读这个故事,看看能否帮助大家理解。你们边听边想象当时的情景。
  (师范读,生听后鼓掌。)
  师:谢谢大家的掌声!其实呀,不是老师读得好,只是因为这个故事讲得太精彩了。了解三十六计的同学一定知道,这个经典的故事其实又叫——
  生:空城计!
  师:是的,它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读过这本书的请举手!
  (部分学生举手)
  师:举手的同学,老师真要给你们点一个大大的赞。《三国演义》是一部家喻户晓、名扬中外的古典小说。简而言之,它是一部小說。英国著名作家福斯特曾说过“写小说就是讲故事”。(出示:写小说就是讲故事)一起读!
  师:今天这节课,咱们就以这篇课文为例,看看作者罗贯中是怎样讲故事的。(板书:讲故事)
  【评析:通过范读演绎故事的精彩,其目的就是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作者讲故事的秘密的期待。】
  二、聚焦“情节”,把故事讲清楚
  师:要把故事讲好,首先得把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生:讲清楚。
  师:真好!要讲清楚。(板书:讲清楚)下面自由读读这个故事,想想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是什么。
  (生读)
  师:这个故事的起因是什么?
  生:司马懿带领大军十五万,望西城县蜂拥而来。
  师:说得真好!可以用几个字来概括一下吗?
  生:兵临城下。
  师:好的,那么故事的经过呢?
  生:孔明用计。
  师:老师给个建议,把“用”改为“施”,好吗?
  生:好!
  师:这个故事的结果是什么呢?
  生:司马中计。
  师:好的,咱们来看黑板,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都完整了吗?
  生:完整了。
  师:罗贯中讲清楚了吗?
  生:讲清楚了。
  【评析:故事是小说的基本面,情节是小说的逻辑面。如何把故事讲清楚,高年级的学生明白。重点放在点拨学生如何用四字词来提炼情节,符合学情需要。】
  三、聚焦“技巧”,把故事讲精彩
  师:老师想问大家:是不是把一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讲清楚了,就是一个成功的故事呢?
  生:不是的。
  师:当然不是。要想把故事讲精彩,(板书:讲精彩)肯定是需要一些技巧的。下面,咱们看看罗贯中都有哪些技巧,让这个故事如此经典、家喻户晓。
  1.将雨闻雷,感受“铺垫”之叙事艺术
  师:咱们以这个故事的开头为例。请大家看这个片段,小声读读,你觉得当时的情形可用什么词来概括?
  (生小声读片段)
  生:我觉得当时有些让人始料未及,很急!
  生:当时真是命悬一线。
  生:也可以说是危急万分。
  师:是啊,非常危急!哪些地方让你感觉到特别危急?   生:“十余次”,说明当时是一次紧跟一次地来报。
  生:我觉得这个“忽然”也说明很危急,因为“忽然”说明了司马懿来得太突然了,诸葛亮毫无准备。
  生:“蜂拥而至”也说明情况非常危急。
  师:看来,大家都关注到“飞马来报”这句话。你们觉得当时探子回来报告时,会是一种怎样的语气呢?自己试着读读。(出示,生自由练习。)
  司马懿引大军十五万,望西城蜂拥而来!
  师:谁来试试?
  (生读)
  师:挺温柔的呀,不像是千钧一发、命悬一线、万分危急。老师给大家一点帮助:古时候打仗,飞马来报时,一般在报前会说一个字,而且,会把音拖得长长的。
  生:报——
  师:(出示:报——司马懿引大军十五万,望西城蜂拥而来!)好的,我再请几个同学来读。(指一生)我命你在十里之外探听,若有军情,速速来报。明白吗?
  生:明白!
  师:(指另一生)我命你在八里之外放哨;(指另一生)我命你在五里之外放哨;(指另一生)我命你在二里之外放哨。一旦有军情,火速来报,不得有误。好的,你们可以开始了!
  (生逐一演读,语速一次比一次快。)
  师:同学们,急吗?
  生:急!
  师:是啊,太急了!如果你就是诸葛亮,或者你就是他身边的这一班文官。我问你们,这么危急,别无他计,我们干脆出去跟他们拼个你死我活,行吗?
  生:不行。首先,诸葛亮这边都是一些文官,而司马懿那边都是大将;另外,人数上的差距也太大了,肯定是打不过了。
  师:看来进攻肯定是不行了。那我再问你们:紧闭城门,死死地守住,可以吗?
  生:不行!
  师:为什么不行呀?
  生:根本就守不住,因为他们可以用火箭射,还可以用木头去撞那个城门。
  师:哟,你要是在古代,肯定是一位卓越的军事家。同学们,守得住吗?
  生:守不住。
  师:你们看,攻也不行,守也不行。要不,三十六计——
  生:走为上策!
  师:我跑,行吗?
  生:不行!
  师:又为什么呀?
  生:我觉得他们也跑不远,因为很多是文官,体力没那么好。
  师:是啊,要是读过《三国演义》的人一定知道,诸葛亮其实是——
  生:他不会骑马,只能坐马车,而马车是很慢的。
  师:是啊!跑不远的。你们看,攻不赢,守不住,跑不远。实在是太危急了!你觉得罗贯中在讲这个故事时,可以不讲这部分内容吗?
  生:我觉得不能不讲,这样就不能清楚地说明当时的情况危急。
  生:不能不讲。因为只有讲清当时的情况有多么危急,才更能说明诸葛亮当时有多么冷静。
  师:我明白你们的意思了,你们是说罗贯中讲这个部分,其实是为后面引出诸葛亮做的一个——
  生:铺垫。
  师:这个词说得好,老师把它写到黑板上。(板书:铺垫)难怪这个故事如此经典,看来要想把故事讲精彩,得学会一种方法,一起读——
  生:铺垫。
  【评析:铺垫是小说中常见的艺术手法。抓住环境描写,通过概括和演读来体会表达的作用,很精彩。】
  2.吊足胃口,感受“悬念”之叙事艺术
  师:有人说,空城计打的就是孔明和司马懿之间的一场心理战。你们同意吗?
  生:同意。
  师:那老师觉得奇怪了,既然是他俩之间的心理战。那么,罗贯中在讲这个故事的时候,作为一号主角诸葛亮,作者却完全没讲他当时的心理活动。不信你们看!(出示第1自然段,生默读。)
  师:你觉得如果要讲诸葛亮的心理活动,可以在哪个地方穿插着讲讲?
  生:我觉得可以在“时孔明身边别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这里穿插讲诸葛亮当时的心理活动。
  生:我觉得当孔明登上城楼,看到这个现实情况之后他就开始想办法了,这个时候是可以讲诸葛亮的心理活动的。
  师:是啊。其实很多地方都可以讲诸葛亮的心理活动。咱们就以这个地方为例,孔明在传令之前一定把一切都想清楚了。是吗?他可能是怎么想的呢?(出示)
  孔明登城望之,果然尘土冲天,魏兵分两路望西城县杀来。
  孔明心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于是,孔明传令,教“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各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
  生:孔明心想,冷静,如今魏兵望西城县蜂拥而来,且大军十五万,我军才两千五百人,决不能与敌方硬碰硬,我得想想办法。
  生:孔明心想,司马懿天性多疑,跟曹操一样,我若大开城门,他必起疑心,一定会以为城内有伏兵,最后定会尽皆退去。
  生:孔明心想,怎么办?我的身边别无大将,文官能做些什么?我该怎么办?司马懿都杀过来了!还是用空城计退司马懿吧。
  师:同学们,我们这样讲也挺好的嘛!看来,罗贯中没咱们讲得好,同意吗?
  (生沉默,摇头。)
  师:看来,你们并不赞同这样讲。那么咱们再想想,为什么罗贯中不讲诸葛亮的心理活动?我们在语文课上不经常说要通过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来刻画人物形象吗?在这里,罗贯中为什么不讲心理活动呢?
  生:我認为他不讲心理活动,主要是想给听故事的人一些想象的空间。如果这里就讲心理活动的话,读者就没有想象的空间了,反倒不喜欢这个故事了。
  师:确实如此,你们想想,作为听众,如果还不知道故事的结尾时,你们知道孔明当时的用意吗?
  生:不知道。
  师:你们想知道吗?   生:想!
  师:想知道,又故意不讲给你听,吊着听众的胃口。这其实给我们留了一个——
  生:悬念!
  师:没错,真聪明!老师把这个词写到黑板上。(板书:悬念)看来要把故事讲精彩,还得掌握另外一个技巧,一起读——
  生:悬念。
  师:用这样的方法来讲故事,在《三国演义》里非常普遍。咱们来看看这个故事,(出示《草船借箭》开头对话片段)非常熟悉吧?
  生:《草船借箭》。
  师:咱们合作着来讲讲。我先铺垫一下:周瑜知道诸葛亮很有才干,心里非常嫉妒,想陷害他。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师生合作读)
  师:你觉得,诸葛亮在和周瑜说这番话时,心里想好计划了没有?
  生:想好了!
  师:其实诸葛亮早已记在心头,他是怎么想的呢?
  生:诸葛亮想,三天之后必有大雾,到时候我直接去曹操那里“借箭”就好啦!
  生:诸葛亮想,到时候我带些小船,只管擂鼓呐喊就行,江上大雾,曹操看不清,必然会放箭。到时候,我把箭借回来,你就没话说了。
  师:是啊,如果罗贯中在讲这个故事的时候,早早地就把诸葛亮的这些心理活动都讲出来,这个故事还好听吗?
  生:不好听!
  生:这样就一点悬念都没有了,这个故事也就不吸引人了。
  师:所以说,要把故事讲精彩,还得讲点技巧,那便是——
  生:悬念。
  师:看来呀,罗贯中的确是——
  生:讲故事的高手!
  【评析:《一千零一夜》中苏丹的新娘就是通过给苏丹讲故事,用悬念吊住苏丹的胃口,才免于一死的。抓住心理描写,通过还原和类比体会悬念的表达效果,很有智慧。】
  3.以宾衬主,感受“衬托”之叙事艺术
  师:好的,咱们再回到这个故事。你们看故事的结尾,咱们合作着来讲讲。(出示)
  次子司马昭曰:“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父亲何故便退兵?”
  懿曰:“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
  于是,两路兵尽皆退去。
  (师生合作读)
  师:老师想问你们,如果对方领军的不是司马懿,而是他的儿子司马昭。你觉得诸葛亮的这个空城计还能成吗?
  生:不能!
  师:那如果领军的不是司马昭,而是司马懿身边的另一个副将,你觉得孔明的空城计还能成吗?
  生:不能!
  师:也不一定能成。那要是领军的就是司马懿手下一个普普通通的、有勇无谋的士兵,你觉得这个空城计还能成吗?
  生:不能!
  师:问题来了!如此说来,司马懿所带领的这十五万大军当中,只有他一人是最愚笨的。是吗?(生大笑)
  师:你们同意这个说法吗?
  生:(小声地)不同意。
  师:可是,十五万人,其他人可能都不会上孔明的当,只有他一人上当,难道他还不是最笨的吗?
  生:其实司马懿只是非常谨慎,疑心很重,有时候,如果不谨慎的话,还是会中计的。
  生:司马懿只是输在了性格上,其实他也不笨。
  师:嗯,有道理!你们知道在《三国演义》里面,别人是怎么评论司马懿的吗?请看。(出示)
  懿,善用兵,变化若神,所向无前。
  师: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吗?(生摇头)是吴国统帅孙权说的。难道司马懿是徒有虚名,或者孙权言过其实?咱们再来看。
  平生所患者,独司马懿一人而已。
  师:我这一辈子只怕一个人,那就是司马懿。你们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吗?(生摇头)正是诸葛亮所说。同学们,司马懿这么厉害,他居然中计了,真是让人百思不得其解呀!
  (一生举手)
  生:老师,我觉得司马懿当时就是聪明反被聪明误。
  师:是啊,司马懿其实聪明得很。他了解诸葛亮吗?
  生:了解。
  师:说到这儿,我想起了清代文学家毛宗岗说的一句话。(出示)
  观才与不才敌,不奇;观才与才敌,则奇。——毛宗岗《读三国志法》
  师:知道意思吗?
  生:就是说,看一个很厉害的人和一个不厉害的人为敌,不新奇;如果看两个很厉害的人为敌,才让人觉得新奇、好看。
  师:是啊,所以说,司马懿越厉害,越会识人心,就越能——
  生:就越能说明诸葛亮更高一筹。
  生:就越能衬托出诸葛亮的厉害。
  师:这个词用得好!老师写上去。(板书:衬托)原来,讲司马懿是为了衬托诸葛亮呀。用这个方法讲故事,才能让人拍案叫“奇”!
  师:你觉得罗贯中在讲这个故事的时候,还用谁来衬托了诸葛亮?
  生:还用众官衬托了诸葛亮。当时在那么危险的情况下,众官尽皆失色了,这样就更表现出诸葛亮的临危不乱。
  生:罗贯中说众官尽皆失色,其实是想衬托诸葛亮的运筹帷幄。
  师:是啊,所以说,要想把故事讲精彩,得学会一个方法,一起读——
  生:衬托!
  师:这种手法在《三国演义》里随处可见。看来,罗贯中的确是——
  生:讲故事的高手!
  【评析:衬托作为一种艺术手法,在小说中有大量的体现。抓住对话,通过质疑和引用体会人物与人物之间衬托的表達效果,很巧妙。】
  师:其实,罗贯中在讲故事的时候,所用的方法远远不止咱们今天学的这三种!毛宗岗在《读三国志法》里这样评价罗贯中讲故事的本领。(出示相应原文译句)
  《三国演义》讲故事技巧之绝妙,可与《史记》媲美。而要讲清三国里的众多故事,其难度远远大于《史记》。   师:《三国演义》里一共讲了几百位个性鲜明的人物,还有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的战争。要讲好这些庞大的历史故事,确实是不容易啊。就拿这个故事来说,有人说:司马懿其实早就看出了孔明的计谋,只不过故意假装中计,为的是给自己留下一条后路。还有人说,空城计这个故事根本就是假的。对此,你怎么看?
  (生沉默)
  师:这个问题,恐怕需要留待同学们读完全书,甚至要读几遍才能有自己的定论。下课!
  【评析:教师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对整本书的好奇心。妙!】
  总评:
  这是一节充满智慧的小说阅读课。置身于这样的课堂,我们感受到的不仅仅是诸葛亮的退敌智慧,还有罗贯中的叙事智慧和易老师的教学智慧。这节课最大的亮点是,在体会罗贯中的叙事智慧的过程中体会诸葛亮的退敌智慧,在学习讲故事的过程中感受人物形象,在形式探究与内容理解的无痕对接中,将小说教成了小说。
  一、关注文体特征,聚焦小说表达
  任何一篇文章都有自己的文体归属,任何一种文体都有区别于其他文体的不同特点,这些特点鲜明地表现在内容的选择、结构的安排、技巧的运用和语言的表达等方面。小说的基本特征就是叙事,通俗地讲就是讲故事。讲故事是小说的基本层面,也是至高无上的要素,没了这一层面小说也就不存在了。
  以“学习罗贯中如何讲故事”为主线来展开教学,充分体现了易老师极强的文体意识。教学分两个层面:一是讲“清楚”,利用提炼小标题的方式,学生很快梳理出故事情节(兵临城下—临危施计—司马中计),凭着好奇心,追问故事情节,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困难;二是讲“精彩”,阅读课上读小说,不仅要关注小说说了什么,更重要的是关注小说怎么说的,引导学生在领悟课文中“铺垫”“悬念”“衬托”等艺术手法的表达效果中,感受诸葛亮和司马懿的鲜明形象,感受罗贯中的叙事智慧。
  这是在循着文体特征去教小说,这样的阅读课,才是语文的,文学的,小说的。
  二、关注阅读策略,指向核心素养
  文体作为文本的外在形式也是对阅读理解的一种规范。对读者而言,阅读理解的过程就是按照文本所提供的具体内容或形象,运用头脑中先于阅读的某种体裁类型,解读、接受文本所携带的某种语言的、思想的或审美的信息,同时又在它的未定空白处赋予新的含义的过程。因此,选择与这篇小说相匹配的阅读思维,就显得尤其重要。
  站位不高的人教小说,难免落入俗套:分析环境,分析情节,分析人物,提炼主题,赏析语言。如果站在核心素养的高度来观照小说教学的话,就不得不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选择适切的阅读策略。本节课易老师很好地运用了孙绍振先生的“还原法”“比较法”。
  从环境描写切入:概括,读懂情况危急;演读,读出情况危急;换位思考,体验情况危急——还原;罗贯中可以不写吗——比较。从而引导学生领悟“铺垫”的表达效果。
  从心理描写切入:兵临城下,诸葛亮不可能没有思想活动,动笔描写诸葛亮当时的心理活动——还原;罗贯中为何不写——比较。从而引导学生领悟“悬念”的表达效果。
  从对话描写切入:如果不是司马懿,诸葛亮的空城计能成吗?人们是怎样评价司马懿的——还原;司马懿怎么就中计了呢——比较。从而引导学生领悟“衬托”的表达效果。
  这样根据艺术形象提供的线索,把未经作者加工的原生的形态想象出来,比较艺术形象和原生形态之间的差异,作者这样表达效
  果也就不言而喻了。易老师深谙此理。
  三、关注读整本书,渗透传统文化
  文体意识的养成,是我们通过大量的读写实践,在头脑中逐渐形成关于不同文类的知识结构或文章图式。长此以往,会不知不觉地将这些(文本体式)惯例和准则吸收进我们的读写经验里,对读写具有制约作用,使得我们读写的半自觉活动成为可能。
  整本书阅读和我们的单篇阅读是有区别的,学习目的、学习方法,以及读物的选择、阅读方式等等,都有很大的区别。具体来说,从对象上看,它是多样化的,是经典的,而且是关联的,如果是多本,更讲究它的某一方面的关联。阅读的过程也不是线性的、机械的,而是具有动态性、综合性、开放性,特别是阅读的目的,不是为了考试,不是为了知识的记忆,更多的是为了养成阅读习惯,探索阅读方法,建构阅读经验,指向的是阅读的能力。它越来越接近我们的语文核心素养。
  易老师立足单篇,放眼整本,教得非常自然。讲“以事命题”,会关联到《三国演义》的每个章回的题目;讲“铺垫”,会联系到《三国演义》120回,诸葛亮在第37回才粉墨登场;讲“悬念”,会联系到《三国演义》中的“草船借箭”。讲到最后都不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吊足了学生的胃口。
  閱读经典就是潜移默化地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语文教师的使命就是做一个点灯的人,照亮孩子们的阅读之路。这节课让我们看到了易老师的用心与努力。
  (作者单位:广东东莞市莞城中心小学/重庆渝中区教师进修学院)
  责任编辑 郭艳红
其他文献
【设计理念】  统编本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除“日积月累”中的《所见》外,其他内容都是围绕校内和校外的学习、生活展开的,其中课文有古有今,有现实有想象,非常适合学生在对比中学习。为此,可以将本单元的内容进行整体设计,让学生由校外到校内,由校园到同伴,逐步聚焦,从而积累和运用不同层面的有新鲜感的语句。  【内容简介】  统编本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对于“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这一语文要素,从积累和运用两
文本解读  1.儿童视角。字族文识字是来自教学一线的识字教学经验,这是一种融汉字规律于诗文中的识字,在扩大学生识字量,提高识字能力方面有一定成效。“识字加油站”以“包”字一族常用字组成的儿歌来识字,将生字编入了谜语,揭示了形声字的造字规律,让学生在有趣的儿歌学习中,领略汉字的趣味与精妙。“和大人一起读”寓言故事《狐狸和乌鸦》浅显易懂,抓住了狐狸和乌鸦的语言描写,将狐狸骗乌鸦的过程展现得淋漓尽致,画
教学目标:  1.认识“朱、德”等1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难”,会写“扁、担”等8个字,会写“扁担、同志”等10个词语。借助图片和资料理解“扁担、会师、斗笠、根据地”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词语提示讲清故事;探寻故事背后的含义,懂得大家为什么越发敬爱朱德同志的原因;感受朱德同志以身作则,以及和战士们同甘共苦的精神;对革命先辈产生敬意,有探寻伟人故事的欲望。  3.学习动宾短语的
思维借助语言,语言促进思维。语言和思维共生共长,互相促进,加之语言蕴含智慧元素,具有思维价值,使语文教学和学生的思维发展密不可分。语文教学的活化,其实是思维的活化,语文教学机械呆板、枯燥乏味,缘于思维的固化和僵化。  当下,语文教学普遍存在言语运用和思维发展脱离的现象,主要表现为思维浅表化、简单化和教学模式化。识字止步于机械记忆,阅读满足于多读多背,习作停留于简单移植、生硬模仿。教学中,学生仿佛也
教学目标:  1.认识“梧、桐”等15个生字,会写“杨、壮”等10个生字,会写“杨树、树叶”等8个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读文、看图,初步了解11种树的基本特点。积累与树木有关的语句。  教学过程:  一、创情境,导新课  1.同学们,春天来了,树木抽出了新的枝条,长出了嫩叶,把大自然装扮得美丽极了,让我们一起去欣赏吧。(出示各种树木的图片)  2.有人根据树的
教学目标:  1.根据图片、词串等提示想象画面,了解诗歌大意。  2.学习用生活经验、上下文联系等阅读策略,理解“人影给溪水染绿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和“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等难懂的诗句。  教学过程:  一、运用图像化的阅读策略想象画面,了解诗歌大意  (一)教师引导学习《溪边》  1.出示“垂柳”图片,请学生选择恰当的词语表达:A.柳树 B.垂柳  2.总结过渡:看到图片
这学期是我参加工作的第32年,30多年里我带的都是高年级。经过一年或两年的努力到小学毕业时,我们班的学生基本上都不怕写作文,甚至可以说都爱上了写作文——能做到这一点,我的“独家秘诀”就是表扬、表扬、再表扬。  我最常用的表扬手段就是给高分。曾有朋友为此说我的手太松——手为什么要那么紧呢?分数又不用花钱买,何况它能让孩子们开心,并可能因此而对习作产生兴趣,何乐而不为?再说,我评判的只是学生的一次练习
复习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一环。语文教学中的复习不能只是对抗遗忘,而应该达到孔子所说的“温故而知新”,即通过已学知识与已有经验的整合、关联、重组,获得语文核心素养的再生长。本文以统编本六年级下册第一、二、四、五单元的“日积月累”名句专项整合复习教学为例,阐述具体策略。  一、整合经验,反思新策略  指向素养再提升的语文复习将新授时的学习经验也作为学习的一部分,并通过归类总结,产生新的有效经验,促使语文
一、课前交流  师:最近大家背了哪些诗啊?  生:陆游的《示儿》。  生: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二、导入,引出诗文  师:真厉害!大家背的都是四句的,称为“绝句”。每句五个字,称为五绝,每句七个字呢?  生:七绝。  师:诗还有八句的,如《春夜喜雨》,称为“律诗”,七律就是——  生:每句七个字。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首七律。(板书《七律·长征》)  师:你们了解长征吗?  生:红军克服了很多
众所周知,我国传统的文史哲是浑然一体的,原本没有独立的语文学科。清末(1904年)单独设科以后,“语文”从“文史哲”中得以剥离,另立门户。但是,学科独立之初,读经的余威尚在,科举的影响尚存,本国语文学什么、怎么学,成了学科发展的瓶颈。针对此,民国时期众多学养深厚的语文大师做出了有益探索,为现代语文学科的有效实施奠定了深厚基础。1924年,在借鉴同期学人学术成果的基础上,黎锦熙先生在其国文教学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