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算”与“用”的和谐交融

来源 :教学研究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05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计算教学一方面要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获得感受、体验,认识运算的实际意义,并利用问题的现实背景,经历、体会探索算法的过程;另一方面又要让学生用所学的计算方法解决现实中的问题,体会计算的作用和价值,这也是现在的数学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教师要加强计算教学和解决问题教学的有机结合,把计算教学融入应用中,让学生在应用中体会计算,从计算中获得乐趣。
  【关键词】小学数学;以用促算;以算激用;和谐交融
  一、创设情境,以用引算
  数学知识不是通过教师讲授获得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通过有意义的建构方式获得的。因此,在计算教学中要创设适合计算的教学情境,把教学内容融入具体的情境之中,从具体的情境中引出计算,让学生认识到计算是有用的。如在传统的《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教学中,要么先用表内除法来复习和铺垫,要么看着点子图或小棒图来列出算式,这样不仅枯燥乏味,还严重地脱离了生活实际。而新教材却给计算教学提供了具体的生活情境。在《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教学中,笔者是如下设计的。
  师:你们喜欢逛超市吗?
  生:喜欢。
  师:小明也很喜欢,你看,他又准备去超市买毛巾呢!(出示超市毛巾柜台的一角)你看到了什么?
  生:一种毛巾2条24元,第二种毛巾3条33元,第三种毛巾4条52元。
  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
  生:第一种毛巾每条多少钱?/第二种毛巾每条多少钱?/第三种毛巾每条多少钱?/哪种毛巾最便宜?/小明会买哪种毛巾呢?
  在“逛超市买毛巾”这个具有浓厚生活气息的情境中,学生搜集信息,积极思考,产生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学生也很快想出计算哪种毛巾最便宜,也就是计算出每一种毛巾平均每条多少钱……这样结合学生身边的实例导入新课,以用引算,不但使所要学习的数学问题更加具体化、形象化,而且也使学生感受到除法计算的必要性,提高学生参与计算的积极性,避免了枯燥的计算教学。
  二、关注经验,以用促算
  学生数学知识结构的形成必须依赖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即使数学知识产生的背景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见的现实,使数学知识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从而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感悟算法,掌握技能,灵活简便地进行计算。
  1. 结合应用,理解算理
  在理解算理的过程中,教师要将单调的算式放到具体的情境中,赋予每个数“活”的生命;将抽象的计算算理融合到具体情境中,赋予计算“活”的灵魂。
  例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笔算乘法》教学,关键是理解乘法竖式的意义,这也是本课的难点所在。在教学时,笔者联系实际,从班级里的学生座位入手:每组12人,有4组,从而引出算式“12×4”,然后引导学生4人小组进行讨论。学生想出了很多方法。当有学生讲到笔算时,笔者利用课件,通过学生座位的变换,引导学生将算式中的每一步与图中的每一部分对应。如让学生找找“2×4”表示图中的哪一部分;“10×4”又表示图中的哪一部分;为什么要把40和8加起来等,使算式中的每一步都能在情境图中找到原型,使原本抽象的算理变得直观、明了。在具体的情境中,学生了解到笔算教学的全过程,明白了笔算乘法的算理,不仅“知其然”,更是“知其所以然”。
  2. 结合情境,理解运算顺序
  传统的计算教学,往往是教师生硬地“塞给”学生一道算式,然后讲解:在有乘有加或减的算式里,要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在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学生始终觉得枯燥乏味,疑虑成堆。笔者认为这些运算顺序虽然是人为规定的,但规定并非想当然,得有一定的道理。新教材就给笔者提供了以下一个素材。
  在人教版二年级上册《乘加乘减式计算题》的教学中,先出示教材中的小熊采摘玉米棒的情境:4棵玉米树,前3棵玉米樹上都有3个玉米棒,第4棵树上只有2个玉米棒,小熊摘走了1个。学生根据情境图提出了问题,并列出了算式:“4×3-1”和“3×3 2”。此时笔者已经达到了“以用引算”的目的,但并没有就此放手。在让学生尝试计算后,提问学生为什么“4×3-1”要先算乘法。学生毫不犹豫地说出了:原来4棵玉米树,每棵树上有3个玉米棒,要先算一共有几个玉米棒,所以要先算“4×3=12”。通过图与算式的结合,学生自主发现了为什么要先算乘法,生动直观地理解了算理,突破了先乘后加的难点。
  我们发现,算理算法同样有着现实含义,只有从应用中导出算理和算法,让算理和算法融入应用中去,才不失为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有趣的一个良好方法。
  三、走进生活,以算激用
  解决问题是目的,计算是手段。教学中一定要给孩子提供应用知识的实践机会,让孩子在应用知识的过程中懂得计算的重要性,也只有能把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的孩子,才能在创造性实践中充分体现出自身的价值和知识的价值。
  例如在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100页练习第5题这一情境题中,复合了小蜜蜂采花蜜和花丛两个情境,使学生看到解决一共有几只小蜜蜂这个问题可以用“9 6”来计算,也可以用“10 5”来计算,而解决花丛里一共有多少朵花可以用“9 6”来计算,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但仅仅如此并不能确保学生具有应用意识,也许抛开教师提供的实际背景,学生在头脑中便难以找到其他的实际背景,依然会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看成两个相互独立的系统,无法感受到新知识的应用价值。考虑到这一点,笔者对这道练习又重新进行了设计。在学生解决完情境图中蕴含的数学问题后,笔者随即又抛出了一个问题:想一想,“9 6”还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哪些数学问题?学生纷纷发言。
  生1:我们组有9个男生,6个女生,一共有多少人?
  生2:我有9支铅笔,同桌有6支铅笔,我们一共有多少支铅笔?
  生3:我去肯德基,买一个汉堡要9元钱,买一包薯条要6元钱,我一共要付多少钱?
  ……
  这样的算用结合,使学生深深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运用数学知识可以解决身边的很多实际问题,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把握生成,促使算用和谐
  课堂是动态的,作为教师,只有把握动态生成,才能促使“算”与“用”的和谐交融。在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18页练习三的第11题是“老鹰捉小鸡游戏图”,让学生根据图提供的条件和问题“12只小鸡,我已捉住了5只,还有几只?”进行计算。虽然选取了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情境,但从搜集信息和解决问题上而言,这样的练习形式是封闭的,练习的参与者是被动的。因此,对这幅情境图笔者作了调整,引导学生挖掘情景图的数学内涵:先出示游戏图(不出现图上原有的问题和填空算式),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观察并交流,接着告诉学生:“你们喜欢的游戏中有好多的数学问题呢!假如你是扮演老鹰的小朋友你会想到要解决什么数学问题呢?”在一个学生提出类似“12只小鸡,我已捉住了5只,还有几只?”的问题后,先让学生说出解决的方法,再让学生继续提问,学生就会提出一串的模仿性问题。教学没有就此止步,此时笔者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你是正站在旁边看游戏的小朋友,你又会想到哪些数学问题呢?
  生1:有12只小鸡,1只鸡妈妈、1只老鹰,一共有多少小朋友参加这个游戏?
  生2:一共有14个小朋友在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1个当鸡妈妈,1个当老鹰,有几个小朋友当小鸡?
  生3:有9个女孩,5个男孩,一共有几个小朋友在玩这个游戏?
  生4:有12只小鸡,1只鸡妈妈,小鸡比鸡妈妈多多少只?
  生5:有12只小鸡,1只老鹰,老鹰比鸡妈妈少多少只?
  ……
  课堂教学是动态的,学生的一个正确的或错误的回答都会成为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面对这一幅图,学生从多个角度提出了十几个数学问题,并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加以解决,真正达到了“算”与“用”的和谐交融。
  数学是现实的,它来自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计算教学也不能忽视生活这一具有无限魅力的视点。只有这样,以用引算、以用促算、以算激用,把握课堂的动态生成,才能达到“算”与“用”的和谐交融,才能使计算教学落到实处。
其他文献
新学期来临,校外教辅市场又到了招生活跃期,为了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以及学习成绩,家长为孩子报班的事情大费周章。当家长面对眼花缭乱的各种校外教育培训班及林林总总的宣传诱惑,常常纠结在要不要给孩子报课外班,报哪个更好的疑问上。有的家长在给孩子选课外班前经过理性的思考和详细的考察,也有的家长盲目跟风。本刊将为家有小学生的家长理清动机、拨开迷雾、指出正确的选择方法。    课外班选择“众生相”  文/嘉西 
摘 要:生态道德已经成为人们必须具备的道德之一,在小学实施生态道德教育迫在眉睫。近年来,广州市番禺区沙湾镇生态研学营开发了一系列的自然观察活动,以德育引领,积极探索道德教育、学科知识、实践活动、家校共育四位一体的自然观察活动,探索活动的开展形式和生态道德实施策略,在生态德育活动中取得一定的成效。  关键词:核心素养;生态德育;自然观察  随着工业文明对大自然的破坏以及人类对生态的深入研究,“生态”
如果您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一个好性格,如果您想了解培养孩子良好性格的途径和方法,那么您不妨读一下英国著名教育家夏洛特·梅森的著作《如何培养孩子的性格》。在书中,梅森向我们介绍了矫正孩子不良性格的方法,同时就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提出了有益的见解。  由于遗传、环境和父母教养方式不当等因素的影响,有些孩子可能已经形成了诸如易怒、抑郁、爱撒谎、注意力不集中等许多不良性格。针对这个问题,夏洛特·梅森以生动形
据《江南都市报》报道:2010年9月19日,江西九江市三名小学生相约跳楼,被送到医院急救。据了解,这三个女孩都才10岁左右。当日上午,因为没有写完学校布置的作业,三个女孩都没有去上学。她们在家赶了一天作业后,还是无法完成。一想到“跳楼,就可以不用写作业了!”于是,三个女孩决定一起跳楼。  这起事件折射出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同时,也凸显了一个重要的教育问题——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缺乏挫折教育。  每个孩子
经常有家长对孩子说“压力也是动力”。可是并非所有的压力都能变成动力,那些不能变成动力的压力,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往往会起到负面作用。  马来西亚有位名叫张世明的华裔“神童”,天资特别聪慧,12岁就跳级读上了大学,15岁就到美国读博士。这件事曾在马来西亚引起过巨大轰动。然而,张世明在1997年博士毕业后,由于压力过大,不仅变得孤僻寡言,还患上了精神方面的疾病。在与病魔纠缠了近5年之后,年仅31岁的他过早
讲传统故事:    从前,有一位富翁,年近五十。方得一子。老来得子。能有不爱之理?在富翁眼里,儿子就像天赐的“无价之宝”,他看在眼里,喜在心头,乐得合不上嘴。对儿子他是迁就放任,从来不管不教,任其为所欲为。  过了几年,由于父亲的娇惯,孩子慢慢滋长了一些毛病,不许有人管,只要一不高兴,不是张口骂人。就是动手打人,简直是强横霸道,无所不为。那富翁还觉得挺好玩,心想:孩子长大了肯定吃不了亏。所以。他从
新加坡电影《小孩不笨》简介    新加坡小学实行分班制,EM1是学习成绩好的班,EM2是中等成绩的,EM3则是成绩不好的班级。文福、国彬和Terry三个好朋友都读EM3,被其他学生瞧不起,老师、亲戚和朋友认定他们是“笨小孩”。他们因此不喜欢学校。  Te r r y生活优越,喜爱依赖别人,做事没主见,逃避承担责任;国斌喜爱画画,母亲却认为这会影响学习成绩;文福需要照顾弟弟和帮母亲开档。他们三人都来
女儿梅根8岁的时候,我送她到市体育中心学习运动杂技。  这天,把女儿送进教室之后,我正好有空闲的时间,就站在外面隔着玻璃看孩子们上课。  “开始翻筋斗了!”教练大声喊道。  一群咯咯娇笑、活泼好动的孩子很快就排队站在蓝色席包的前面。梅根没精打采地走在最后头,趁人不注意,默不作声地溜到了队伍的末尾。窗外的我把她的小动作看在了眼里,心不禁往下一沉。看来,梅根有点惧怕这种运动,她似乎对自己没有信心。  
蒙难的天才    傅小石是傅抱石的大儿子,从小就聪颖过人。3岁时,参加了南昌举行的儿童健康、智力比赛。他面对陌生大人的提问,居然对答如流,从容自若,荣获了第二名。  傅抱石十分喜欢小石,从小就教他如何握笔、如何画画。有一次,傅抱石夫妇外出时,家里来了客人。父母回来后,小石告诉了他们。父亲问他是哪位客人,小石这才想起忘了问客人的姓名,可是他灵机一动,拿来一支空烟盒,然后翻转过来,在上面画出了客人的面
女儿打电话对我说,她跟常与她一起学习的阳阳有一些小纠纷,她觉得阳阳不对,让我帮她分析分析。  两个小孩在一起,既很高兴,又不可避免地有些矛盾、磨擦,这很正常。我先高度肯定了女儿遇到生活中的难题向我求解的做法,同时觉得她提出的是一个很常见、很有必要解决的问题。这是一个很好的讲道理时机,我对女儿说:“爸爸想就这个事,和你讲讲道理。”  女儿说:“爸爸,好啊!我最喜欢听你讲道理了。”  我问她:“你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