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在课堂中的健康教育深层次的研究

来源 :飞·素质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shi1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行为教育;思想教育;心理教育
  小学生一般都处于童年期,是儿童心理发展上的一个重大转折期。从入学的第一天起,儿童的生理和心理都会产生质的飞跃。在这个飞跃中,学校教育对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各个学科的教学也都负有此项任务。作为基础学科重中之重的小学语文学科,其特点是在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意志品格、良好习惯和健康个性等心理品质方面的要求和培养。这种以人为本,追求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教学,自然成为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下面我就浅谈一下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涵义及重要性
  所谓心理健康指的是人的一种心理功能状态,即能够使人们所具备的全部心理潜能都得到充分发挥的理想状态。英格里士认为:“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的心理状况,当事者在那种情况下能做出良好的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力,且能充分发展其身心的潜能。”小学生处在少年时期,他们思想单纯,活泼好动,自理能力较差,容易受到社会不良环境、不良现象的影响,加之他们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大多受到双亲家庭的溺爱,在幼年期养成了许多不良的习惯,对以后的成长相当不利,心理素质脆弱,必须对他们进行心里素质的培养,进行爱国主义、政治、思想、道德和法纪等教育,使他们逐步成长起来,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树立集体主义思想,克服个人主义,文明礼貌、遵纪守法,养成学习、生活及日常活动的好习惯,为此加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心理素质教育是德育教育改革实践中对德育内容的拓宽,是对德育对象的深刻了解,同时也是时代发展对人才素质提出的新要求。心理素质教育是德育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教育。
  二、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判断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健康,通常有以下几种标准:一是要有正常的认识能力,能客观地反映外界事物,正视现实,接受现实,并能进行正常的判断和推理;二是要有乐观的情绪和积极健康的情感;三是要有正常的行为反映和良好的意志品质,有较强的耐受挫折的能力;四是要有正常的交往能力,能接受他人,并与周围人友好相处,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五是要有一个正确的自我观念,了解自我,能实事求是地进行自我评价,保持适度的自尊与自信;六是智力正常,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为此,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应包含:智能发展教育、非智力因素教育、人际关系教育、环境适应教育、健康人格教育等。通过教育,使学生了解智力发展规律,挖掘智力潜能,优化智力结构,培养创新能力。要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良好的情操和情感、坚强的意志品质、积极的进取精神、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要让学生学会与人相处,把自身融于集体之中,有充分的心理准备适应环境的改变和所遇的各种困难。
  三、如何实施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1.提高自身修养,注重人格的表率作用。教育中的一切教育活动都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的,教师的人格影响着学生的情感与个性品质的发展。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注意利用人格的张力感染和教育学生,去消除学生的心理、情绪和学习障碍,以逐步增强学生对人、对社会、对自然强烈的责任感和建设未来的使命感。因此,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不仅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知识,更注重提高自身的修养,力求通过言传身教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2.营造和谐氛围,优化心理环境。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我坚信,常常以教育上的巨大不幸和失败而告终的学校内许许多多的冲突,其根源都在于教师不善于与学生交往。以朋友的身份走进课堂。试想:一位摆着架子,整天板着脸不与学生沟通的教师,怎能让孩子们没有心理负担地与你接触?又怎会使他们学会与人交往呢?小学生心理状态还不成熟,遇事容易受挫折,便会产生心理压力,这时,就更需要教师做他们的知心人,耐心倾听他们倾诉,敞开心扉与他们交流,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减轻压力。那样,他们才能逐渐学会与人沟通,敢于面对挑战,适应社会。以长辈的身份开导学生。教师的身份应是多重的,教师的责任也是多方面的,朋友式的平等关系让学生有了一个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其他文献
课堂气氛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所呈现的一种心理状态,直接关系到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率。在教学时,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课堂气氛如何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教师决定的,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等都  影响着课堂教学气氛。那么,如何营造良好的语文课堂气氛呢?  一、教师的教态促成良好课堂气氛  教态是教师讲课时的情绪的外在表现,比如,教学心情、表情、体态动作、神态等,是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的一
关键词:小学语文 学生个性的培养  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个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的自我完善。《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育要注意学生个体的差异,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发展个性。小学语文教育要以人为本,把培养学生健康人格、发展学生鲜明个性和引导学生创新思维作为首要任务和目标。  语文教学既然是学生个性培养的重要途径,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怎样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呢?  一、立足课堂教育,创设个性发展的良好氛
交互式电子白板是一种教育或会议辅助人机交互设备,它可以配合投影机、电脑等工具,实现无尘书写、随意书写、远程交流等功能。“电子白板”技术的引入,使多媒体电脑和黑板的功能整合为一体,建构了一个类似传统“粉笔+黑板”的课堂教学环境,教师不用改变“板书+讲解”的教学行为,弥补了以往的一些教学媒体的缺憾,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提供了技术支持,逐渐成为现代课堂媒体发展的方向。利用电子白板教学时提供了几种模式,如
老师们天天都在上课,也常常去听别人的课,大家看到的课堂教学往往有两种不同的场面:其一,教师满怀激情,生动传神,学生投入兴趣盎然,教与学双方都沉浸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其二,则是另一种场面,教师枯燥乏味地讲解,学生机械重复地做题,呆板的教法沉闷的课堂气氛.学生木然置之,毫无反应,整个课堂犹如一潭死水。这是为什么呢?同样的教材、同样的学生、同样的45分钟,为什么课堂教学效果却不同呢?这就是我们今天所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建模教育,要立足学生的年龄和智能实际,甚至不必出现“数学建模”这一词汇,只要教师能够了解数学建模的内涵,把握数学建模的实质,并善于运用建模思想组织教学活动,注意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在数学知识教学过程中注重数学建模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即可,那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建模意识和能力呢?窃以为应在以下三方面下功夫:  一、注重从低年级开始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建模意识和能力  低年级教师首先要给学生
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数学上有提高,有进步,有收获。它既关注学生当前的发展,又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认知和情感上均有所发展。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对于其有效性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重视情境创设充分调动学生有效的学习情感  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对于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至关重要。调动有效
每位语文老师都有这样的经历:上课提问的时候,全班七嘴八舌,让学生站起来表述,常常出现支支吾吾的情况,老师看着也着急;写作文时大多数学生的语言干瘪、词汇贫乏,形象化表达不够。  一、通过记诵、品析等阅读积累培养学生对形象语言的敏感  作为高中生 应尽量涉猎多方面的知识,比如演讲学、逻辑学、辩论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 对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都有积极的作用。 读多了 天地 开阔了 心明 眼
高中化学新课程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尊重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影响,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作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在新课程中是怎么样体现我们的化学学习目的的呢?为此发表一些个人看法。  课程标准的内容解读  1.新课标内容较明确而具体地确
21世纪的教育充满希望与挑战。在新的世纪里,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认为只有具备以下几种能力的人,才能称得上“教育家”:  一、要有爱岗敬业的精神。俗话说得好“干一行,爱一行”,教师的职责在于教书育人,教师只有喜欢自己的职业,才能把自己的职业当成自己的事业干,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二、要有甘于奉献的精神。俗话说得好“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工作是繁杂的、琐碎的,但教师的工作又是精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