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1年8月初,高中统编三科教材国家级示范培训班网上培训开始。国家教育部副部长郑富芝在培训会上,把三科教材的重要性提到了新的高度,即“四个工程”:一是作为一项“世纪工程”,统编教材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它对应的是支撑民族复兴的根本任务,同时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 ,关涉到“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二是作为“立德树人”的工程,三是“全科育人的系统工程”,四是“综合改革的协同工程”,条条都高大上,让作为普通教师的我深感压力与责任不小。
统编三科教材有四个新特点:第一,方向性强。即明确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培养“具有世界眼光的人”。第二,导向性强。即育人为本,以核心素养为纲(正确的价值观的培养、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注重联系实际(使学生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联系在一起),解决“小我”与“大我”的关系问题。第三,创新性强。一是经典内容代代相传,体现“守正创新”,即“继承+创新”的特点。二是任务中创设情境,强化综合探究,突出学习的自主性,避免死读书,解决“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第四,统筹性强。具体是指三科之间横向统筹(延伸+拓展)、学科内统筹、不同学段之间统筹。第五,权威性强。这是讲统编教材编写过程由中央批准、高层组织、专家委员会全程指導,教材委广泛听取意见,编写的同时试教实践,最终得到有关方面的广泛认同。
国家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强调,新教材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及广大人民的愿望和期许,作为教师要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勠力同心,忠心执教、共同办人民满意的教育,面向学生,厚植爱党、爱国、爱人民的情怀,守住中国心,守住三尺讲台,具有一种强烈的“陈地意识”。
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用“守正创新”四个字概括了新教材相比于老教材的特点。新教材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借鉴世界先进经验,制定新课标,使语文教学更符合信息化时代的教学精神和教育规律。从教材结构和编写体例来看,新教材由必修上下两册(高一用)、选择性必修上中下三册(高二用)和选修部分组成。必修上下各8个单元、选必每册4个单元共计28个单元。高一必修以课文学习为主,高二选必则以专题研习为主。由高一的“学习”向高二“研习”的转变,体现了全新的学习理念,突出了由教师引导学习向学生自主探究的梯度转化过程,由理想信念、文化自信向责任担当的逐渐有序过度,这样的人文主题设计 ,作为教材单元设计的首要线索,体现了对高中生人格和精神成长的期许。这是新教材单元组织形式的一大新特点。而另一条线索为“学习任务群”,这是单元结构的全新形式。它以“学习任务”来整合整个单元的教学,突破了单篇课文教学那精讲细析的单调重复模式,而匀出时间让学生阅读思考,主动发挥。
例如: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的课文组建,有词、诗、小说等多种文体样式,但它们却以一个共同的主题——“青春的价值”集结在一起,需要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通过阅读单元前面的“单元导语”、单篇课文后的“学习提示”,还有单元后面的“单元学习任务”,然后根据不同课文特点进一步分解细化这些任务,形成大单元备课方案。再以听说读写为基本切入点,围绕“青春的价值”这一人文主题,通过不同文体作品的学习,教会学生文学类文本阅读的基本方法,最后通过单元活动任务的落实,提升价值观的教育,最终回到文学交流与写作的根本落脚点上来。也就是说,一个单元的教学进程要围绕单元学习任务来设计,教案要往综合性语文活动方面靠拢。在这样的理念支撑下,去欣赏词、学习诗、理解小说,掌握这几类文体的阅读方法,最后落实“语言运用写作”这一实际能力训练。如学写诗歌、练习描摹人物、学写人物评论等,完成本单元“文学类文本阅读与写作”的教学任务。
另外,温儒敏教授还就“任务驱动”、“群文阅读”、“当代文件参与”、“逻辑训练”、“写作教学”、“读书指导”等若干问题给出了指导性教学建议。
教材编委王本华教授介绍了教材的总体框架,教材的栏目设计及主要特点。她用“立德树人”作为一条隐形的精神主线,来强调三科教材担负着“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教育使命。用“引导学习”、“自主研习”、“合作研讨”来解读语文教材必修、选必和选修课程的不同性质。以“大任务”、“大情境”、“大活动”来描述教材设计的三类单元,分别指向以“阅读与写作”、“语文活动与实践”、“整本书阅读”为主的不同单元设计。强调以“多文本阅读”为特点的大单元设计所承担的教学价值,这就是:通过人文主题聚合的方式,统筹多样式文本,构建多样化阅读,更接近真实的阅读生活,也有利于克服以往同一体裁课文的单调性、重复性,更益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那么,我们教师拿到一个单元,就需要先看单元导语,再看活动任务,然后根据单元主题,进行整单元教案设计。这样的“大单元备课”方式,便有了驾驭全局、统揽单元的协同思路,对于更好地彰显单元人文价值,有效落实“立德树人”之根本任务很有帮助。
每个单元都渗透着“语文核心素养”、“语文学习任务”、“语文实践活动”,不同的单元指向完成特定的学习任务。总体特点是:单元学习任务突出强调两个字——“整合”,同时又注重“真实情景”下的语文活动,追求“结构化”的单元任务设计,旨在将零散的知识系统化、结构化构建起来,形成相互联系的整体。实现从作品内涵的挖掘,到文体写法的欣赏,再向外延伸拓展,达到写作训练与单元主题的整合。 换个角度看,就是从“人文价值”的探讨到“风格技巧”的研究,再上升到“阅读方法”的构建,最后落回到“表达交流与写作”。
别外,新教材有两个特殊的单元设计,便是以“整本书阅读”为主的课型单元和以“综合实践活动”为主的单元设计。前者指向学术类作品《乡土中国》和古典小说名著《红楼梦》,后者则为“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这种单元设计是前所未有的,整本书阅读单元以阅读为核心,以任务为引领,旨在建立经验、养成习惯,触类旁通,通过一本书的阅读,去提升一类书阅读的读书方法。当然,学生的知识储备是有差距的,单元任务也应该考虑到个别差异,不可能求得一致达标,但读书习惯的培养和读书方法指导都是十分必要的。至于“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单元教学,我个人认为最好是渗透于其他各个单元的教学之中去,通过阅读积累、任务指引和学习活动,来强化“语言建构与运用”这一基础素养。
而对于“写作教学”,即可整合实施,也可相对独立,最大程度地贯穿到所有单元教学当中去,积极促使国语口语表达交流与各类文体的书面写作,学期内大作文次数有限,而小作文则可常写不断,大小作文结合、口头与书面表达结合,不拘泥于篇幅、文体 、表达形式,围绕各单元人文主题,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表达交流训练。如第一单元写作可以“青春”、“理想”、“奋斗”为主题,第二单元则以“勤劳”、“敬业”、“奉献”为主题。高一期间,主要以克服“怕写”、“怕说”为主,不必刻意追求字数、文采与文体章法等规范,高二逐渐引导“入渠”,高三达到“规范”即可。
学无止境,教无定法。在新教材具体的施教策略上,一些名家教授都亮出了各自的法宝,如杨九俊的“情境介入法”,蔡可的“家乡文化思考”,曹晛的“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设计,何郁的“整本书阅读”实施方法等等,都是具体实在,可圈可点的,值得我们基层执教者去尝试借鉴。
总之,新教材无论在教学内容编写体例还是教法要求上,其变革的力度都是很大的,这无疑是对原有教学模式的一种新挑战。如今,教授国家统编教材,担负着莫大的政治责任和使命,需要思想意识与业务水平的全面跟进。作为教师,必须积极探索,勇于实践,任何我行我素、泰然处之、以不变应万变的作法都是辜负和贻误。因此,不断地学习、借鉴、探索、实践,这是一条必经之路。在新形势下,我们教师需要与学生一起学习成长,并不断走向成熟。
以上是我在新教材培训中的体会和认识,肤浅、偏颇与不足在所难免。多歧为贵,欢迎批评。
统编三科教材有四个新特点:第一,方向性强。即明确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培养“具有世界眼光的人”。第二,导向性强。即育人为本,以核心素养为纲(正确的价值观的培养、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注重联系实际(使学生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联系在一起),解决“小我”与“大我”的关系问题。第三,创新性强。一是经典内容代代相传,体现“守正创新”,即“继承+创新”的特点。二是任务中创设情境,强化综合探究,突出学习的自主性,避免死读书,解决“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第四,统筹性强。具体是指三科之间横向统筹(延伸+拓展)、学科内统筹、不同学段之间统筹。第五,权威性强。这是讲统编教材编写过程由中央批准、高层组织、专家委员会全程指導,教材委广泛听取意见,编写的同时试教实践,最终得到有关方面的广泛认同。
国家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强调,新教材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及广大人民的愿望和期许,作为教师要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勠力同心,忠心执教、共同办人民满意的教育,面向学生,厚植爱党、爱国、爱人民的情怀,守住中国心,守住三尺讲台,具有一种强烈的“陈地意识”。
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用“守正创新”四个字概括了新教材相比于老教材的特点。新教材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借鉴世界先进经验,制定新课标,使语文教学更符合信息化时代的教学精神和教育规律。从教材结构和编写体例来看,新教材由必修上下两册(高一用)、选择性必修上中下三册(高二用)和选修部分组成。必修上下各8个单元、选必每册4个单元共计28个单元。高一必修以课文学习为主,高二选必则以专题研习为主。由高一的“学习”向高二“研习”的转变,体现了全新的学习理念,突出了由教师引导学习向学生自主探究的梯度转化过程,由理想信念、文化自信向责任担当的逐渐有序过度,这样的人文主题设计 ,作为教材单元设计的首要线索,体现了对高中生人格和精神成长的期许。这是新教材单元组织形式的一大新特点。而另一条线索为“学习任务群”,这是单元结构的全新形式。它以“学习任务”来整合整个单元的教学,突破了单篇课文教学那精讲细析的单调重复模式,而匀出时间让学生阅读思考,主动发挥。
例如: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的课文组建,有词、诗、小说等多种文体样式,但它们却以一个共同的主题——“青春的价值”集结在一起,需要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通过阅读单元前面的“单元导语”、单篇课文后的“学习提示”,还有单元后面的“单元学习任务”,然后根据不同课文特点进一步分解细化这些任务,形成大单元备课方案。再以听说读写为基本切入点,围绕“青春的价值”这一人文主题,通过不同文体作品的学习,教会学生文学类文本阅读的基本方法,最后通过单元活动任务的落实,提升价值观的教育,最终回到文学交流与写作的根本落脚点上来。也就是说,一个单元的教学进程要围绕单元学习任务来设计,教案要往综合性语文活动方面靠拢。在这样的理念支撑下,去欣赏词、学习诗、理解小说,掌握这几类文体的阅读方法,最后落实“语言运用写作”这一实际能力训练。如学写诗歌、练习描摹人物、学写人物评论等,完成本单元“文学类文本阅读与写作”的教学任务。
另外,温儒敏教授还就“任务驱动”、“群文阅读”、“当代文件参与”、“逻辑训练”、“写作教学”、“读书指导”等若干问题给出了指导性教学建议。
教材编委王本华教授介绍了教材的总体框架,教材的栏目设计及主要特点。她用“立德树人”作为一条隐形的精神主线,来强调三科教材担负着“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教育使命。用“引导学习”、“自主研习”、“合作研讨”来解读语文教材必修、选必和选修课程的不同性质。以“大任务”、“大情境”、“大活动”来描述教材设计的三类单元,分别指向以“阅读与写作”、“语文活动与实践”、“整本书阅读”为主的不同单元设计。强调以“多文本阅读”为特点的大单元设计所承担的教学价值,这就是:通过人文主题聚合的方式,统筹多样式文本,构建多样化阅读,更接近真实的阅读生活,也有利于克服以往同一体裁课文的单调性、重复性,更益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那么,我们教师拿到一个单元,就需要先看单元导语,再看活动任务,然后根据单元主题,进行整单元教案设计。这样的“大单元备课”方式,便有了驾驭全局、统揽单元的协同思路,对于更好地彰显单元人文价值,有效落实“立德树人”之根本任务很有帮助。
每个单元都渗透着“语文核心素养”、“语文学习任务”、“语文实践活动”,不同的单元指向完成特定的学习任务。总体特点是:单元学习任务突出强调两个字——“整合”,同时又注重“真实情景”下的语文活动,追求“结构化”的单元任务设计,旨在将零散的知识系统化、结构化构建起来,形成相互联系的整体。实现从作品内涵的挖掘,到文体写法的欣赏,再向外延伸拓展,达到写作训练与单元主题的整合。 换个角度看,就是从“人文价值”的探讨到“风格技巧”的研究,再上升到“阅读方法”的构建,最后落回到“表达交流与写作”。
别外,新教材有两个特殊的单元设计,便是以“整本书阅读”为主的课型单元和以“综合实践活动”为主的单元设计。前者指向学术类作品《乡土中国》和古典小说名著《红楼梦》,后者则为“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这种单元设计是前所未有的,整本书阅读单元以阅读为核心,以任务为引领,旨在建立经验、养成习惯,触类旁通,通过一本书的阅读,去提升一类书阅读的读书方法。当然,学生的知识储备是有差距的,单元任务也应该考虑到个别差异,不可能求得一致达标,但读书习惯的培养和读书方法指导都是十分必要的。至于“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单元教学,我个人认为最好是渗透于其他各个单元的教学之中去,通过阅读积累、任务指引和学习活动,来强化“语言建构与运用”这一基础素养。
而对于“写作教学”,即可整合实施,也可相对独立,最大程度地贯穿到所有单元教学当中去,积极促使国语口语表达交流与各类文体的书面写作,学期内大作文次数有限,而小作文则可常写不断,大小作文结合、口头与书面表达结合,不拘泥于篇幅、文体 、表达形式,围绕各单元人文主题,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表达交流训练。如第一单元写作可以“青春”、“理想”、“奋斗”为主题,第二单元则以“勤劳”、“敬业”、“奉献”为主题。高一期间,主要以克服“怕写”、“怕说”为主,不必刻意追求字数、文采与文体章法等规范,高二逐渐引导“入渠”,高三达到“规范”即可。
学无止境,教无定法。在新教材具体的施教策略上,一些名家教授都亮出了各自的法宝,如杨九俊的“情境介入法”,蔡可的“家乡文化思考”,曹晛的“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设计,何郁的“整本书阅读”实施方法等等,都是具体实在,可圈可点的,值得我们基层执教者去尝试借鉴。
总之,新教材无论在教学内容编写体例还是教法要求上,其变革的力度都是很大的,这无疑是对原有教学模式的一种新挑战。如今,教授国家统编教材,担负着莫大的政治责任和使命,需要思想意识与业务水平的全面跟进。作为教师,必须积极探索,勇于实践,任何我行我素、泰然处之、以不变应万变的作法都是辜负和贻误。因此,不断地学习、借鉴、探索、实践,这是一条必经之路。在新形势下,我们教师需要与学生一起学习成长,并不断走向成熟。
以上是我在新教材培训中的体会和认识,肤浅、偏颇与不足在所难免。多歧为贵,欢迎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