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案件事实认定过程研究——基于法官审判实践视角

来源 :湘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qz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件事实问题是被称为证据法学中的“哥德巴赫猜想”,是诉讼中最为争议的问题,审判中必须“认真对待事实”。然而案件事实不会自动地呈现,它是复杂的经验和思维过程。尽管案件事实认定在审判中如此重要,但是目前国内外的司法实践、法学研究和法学教育都在不同程度上忽视了案件事实的认定,在对案件事实研究的阶段上,一般较多关注证据的认证,并一定程度上将证据认证视同为案件事实的认定,而忽视从证据认证到案件事实认定作为一个独立过程的研究,导致大多研究仅仅停留在对案件事实的性质、构建与证据审查判断或者逻辑推理上。
  案件事实认定是裁判者通过法定程序,在举证、质证和认证三方参与证明案件事实的前提下,独自从认证证据中分析、论证和整理得出案件事实的过程。为揭示案件事实认定的规律,本文以刑事审判法官实践运作为视角,以证据“认证”到事实“认定”过程作为研究重点,对案件事实认定的审判实践经验与规律进行归纳总结。按照认识规律,从证据认证到案件事实认定过程,包括思维推论过程和外化固定过程两个层面。思维过程,是裁判者对证据自由评价,形成心证确信的过程;外化固定过程是裁判者将思维确信的内容,外化为外界可感知的案件事实的过程。思维过程无形,只有外化显现才能被人感知,因此法官对案件事实认定的思维过程必须外化固定,且必须以一种可监督、可检验的载体进行。对于上述思路的阐释,本文从以下方面展开:
  关于论证角度。要研究案件事实认定,无法回避案件事实认定过程、认定规律、认定方法和认定行为的研究。因此,本文总结了审判实践中案件事实认定的过程、内在规律和方法,提出了从证据到事实如何“飞跃”的理性外化过程,包括:争议和差异确定的异议确定过程、证据裁判的对应分析过程、排除合理怀疑防范误认的质疑过程和证据到事实的外化固定过程,突破理论界与实务界对事实认定研究的不足。
  关于逻辑关系。法官首先通过异议确定,找出控辩双方的争议事实,发现指控事实与证据不一致的差异事实;再按照证据裁判原则,将事实与证据通过对应分析,论证证据与事实的对应性,然后对对应分析采信的证据和初步认定的事实进行反思、质疑检验,最终按照概括和叙事方法外化固定成规范的案件事实。上述过程不是分割成独立的一个阶段,而是一个融合过程,也并非单一的流向模式,而是一种循环往复的过程。
  关于研究内容。案件事实认定离不开认定的过程,认定过程包括异议确定、对应分析、质疑检验和外化固定四部分。四部分既是四个过程,也是四种方法。异议确定是裁判者确定控辩双方争议事实,以及主动发现指控事实和证据不一致的差异事实,以准确确定案件焦点和证据上存在的缺陷。证据是事实认定的依据,对应分析是指对认证证据与认证事实间,争议事实与争议性证据间,待证事实与认证证据间的对应关系进行分析的过程。按照证据裁判原则,以实践样本对以单个证据分析证明片段事实,到组合证据证明部分事实,再到综合全案证据证明全案事实的思路论证。为了确保认定的案件事实的准确性,必须设立案件事实认定的验证程序。故质疑就是对事实认定的批判性检验,旨在对应分析的基础上,对证据与事实提出疑点,并对存在的疑点予以排除,最终确认案件事实的过程。案件事实必须经一定的载体外化固定形成书面直观的案件事实。因此,审判实践中法官通过内部载体审理报告和对外载体裁判文书对案件事实进行固定。外化固定案件事实时,依据概括、叙事的方法将案件事实整理成规范的裁判事实。
  案件事实认定是在限定的时间、空间和规范下进行,因此,要保证认定的案件事实最大限度的符合客观事实,裁判者应遵循一定认定规律,才能反映或者再现事实真相。对案件事实认定过程的研究,其目的是总结规范既有的司法技艺与司法规律,从而防范裁判者对事实认定的恣意与任性,最终防止冤假错案的发生。
其他文献
摘要:新时代,我国学校体育教育中“思政教育”贯穿“立德树人”育人理念始末,深入挖掘小学“体育与健康”教育中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资源,促使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与思政教育有效融合,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此外,在“立德树人”视角下,将“思政教育”内容有效融入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各环节,不仅可为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德育建设与发展指明方向,还能促使体育理论知识和技能与思政教育有机统一,促使其在体育知识
期刊
摘要:培养创新和创业能力是当今时代高速发展对大学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分析了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四川电子机械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针对地方高职院校,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在整个培养过程中,将对“双重创新”能力训练培养模式进行深入讨论。  关键字: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一、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概念滞后,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和关注尚不明确。
期刊
摘要:将李白诗文编年系地信息集成化、数字化、图形化,以地图独特的视觉化效果展示李白诗文编年系地数据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分布,发现从李白漫游时间分布数据来看,其漫游经历可划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被召长安之前,第二阶段为赐金放还之后;从其漫游空间分布数据来看,第一阶段漫游以安陆为中心,第二阶段漫游则以鲁郡为中心。为文学教育提供清晰的网状知识结构图谱体系,从而达到满足深层次学习的需要。  关键词:李白诗文
期刊
摘要:在初中阶段所开设的语文学科课程,不单单是对语言和文字的认识和掌握,而是应该在此基础之上,能够对其中所蕴含的情感精神以及文化积淀进行深入了解,并将其传承和弘扬。班主任作为学生对语文知识学习路上的教育者和引导者,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综合素养的提升都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在语文教学与班级管理这两项工作的和谐互益情况下,就需要教师能够把握好初中语文课程的教学环节,进而对学生的德育素养以及三观的培养给予
期刊
摘要:在中职学校人才培养中,德育教学与基础学科教学、专业学科教学的重要性同等重要,甚至可以说德育教学才是决定中职学校办学质量与学生未来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中职学校应当重视并切实加强对学校德育教学工作的管理,以提高德育教学的成效,使学生能够先成人后成才,真正成为被社会认可的、能为社会的建设发展做出贡献的优秀人才。  关键词:新形势;中职学校;德育  1中职学校德育教学的重要性  在传统的中职学校人
期刊
摘要:伴随着职业教育改革进程的不断加快,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成为趋势,“互联网+教育”,能够更好地为社会输出更加能够创造价值的专业人才。学前教育作为学生接受教育的第一阶段,受到了社会及其家长的高度重视。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不仅要对学生进行专业理论教学,最重要的还是要能够使得学生真正置身于教学实践中,进行核心教学内容教学、教学方法试验,感受活动实施带來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教育教学能力需要充分借助现
期刊
摘要: 职业技术院校公共艺术课程的发展正处于初期阶段。因此目前面临了诸多师资力量不足、课程质量欠缺、学生思想怠慢等问题,只有从学校教师以及学生角度出发,通过培养和引进人才、优化课程、强化思想、完善管理模式等方面推动职业技术院校公共艺术课程的建设与发展,从而为国家培养出更高素质和更有思想的人才。  关键词: 职业技术院校;公共艺术课;现状; 存在问题;;对策  引言:公共艺术课程主要是以艺术为基础,
期刊
在民事审判中,由于民事行为的相对性以及为了纠纷解决的经济性,在可能涉及夫妻共同债务的案件中,结果往往也表现为夫妻其中一方负担债务。当该债务进入强制执行程序后,在债务人个人名下的财产不足以清偿时,就需要对夫妻共同财产进行执行。从法律和司法解释来看,涉及的法条确只有一条。通过将执行程序中遇到夫妻共同财产的情况进行分析,笔者发现现实中的是夫妻共同财产在执行中表现形式很复杂。面对复杂的现实,一个规定显然是不能满足实践的需求的,而且就这样一条规定在理论上是和实体法还是相冲突的,而实践中都没也运用得不好。
  
摘 要:人才培养是衡量高校工作成果的主要内容,高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人才培养的中心环节。辅导员作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等学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面对新时代“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要适应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新理念的潮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提高教育能力,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健全课程管理体系,牢牢抓住社会主义教育本质,在专业课程中教
期刊
摘要: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是非常有必要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能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在教学的过程中,这就要求要摆脱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人,真正的从学生出发,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引言  近年来,随着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