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微波协同提取甘薯皮绿原酸及其微胶囊化工艺优化研究

来源 :中国粮油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on818882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用超声-微波协同提取的方法对甘薯皮绿原酸进行提取;采用锐孔法,以绿原酸为芯材,海藻酸钠为壁材制备绿原酸微胶囊,并优化其制备工艺.实验结果表明,提取最佳条件为:液料比80∶1 mL/g、乙醇浓度50%、微波功率100 W、提取时间25 min,该条件下,绿原酸得率可达14.44%;微胶囊制备最佳工艺为:针头孔径0.60 mm、下滴高度8 cm、海藻酸钠质量分数4%、氯化钙质量分数3%、壁芯体积比2∶1(芯材质量分数5%),此条件下包埋率可达85.05%.绿原酸微胶囊化可提高绿原酸的热稳定性.
其他文献
为促进大豆豆脐资源的高效利用、延长大豆加工产业链,以大豆加工副产物——大豆豆脐为原料,采用超声辅助溶剂浸提法提取油脂,研究豆脐油脂的品质特性.结果表明:以石油醚为萃取溶剂,所得豆脐油脂酸价、过氧化值、总酚、角鲨烯、生育酚、植物甾醇含量分别为2.10 mgKOH/g油、0.026 g/100 g、7.72 mg GAE/kg、87.6 mg/kg、4442.6 mg/kg、43 028 mg/kg,其中,角鲨烯、生育酚和植物甾醇含量分别约为大豆油的3倍、4倍和34倍;豆脐油脂中亚麻酸含量高达22.2%,约为
采用直接碱提法对小球藻油脂不饱和脂肪酸进行提取,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响应面实验对提取工艺进行优化.并以大豆油为参照,对小球藻的不饱和脂肪酸组成进行了测定.此外在大豆油中分别添加了不同浓度的小球藻不饱和脂肪酸并对其过氧化值和酸价等油脂品质特性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小球藻不饱和脂肪酸的最佳提取条件为提取料液比1∶25、提取温度50℃、提取时间60 min,在此工艺条件下,小球藻不饱和脂肪酸得率可达(3.15±0.045)%;小球藻不饱和脂肪酸的主要成分依次为亚油酸(62.96±0.86)%、棕榈油
比较基于大豆蛋白的人造鸡肉、市售鸡肉以及大豆分离蛋白(SPI)的蛋白质消化特性,研究纤维状结构和蛋白质消化特性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人造鸡肉较好地模拟了鸡肉的产品特性,两者质构特性和组织化度接近.微观结果显示人造鸡肉纤维较粗,分布不均匀和松散,间隙较大;而鸡肉纤维较细,分布密集、均匀和规则,间隙较小.消化后食糜粒径结果显示,与SPI和鸡肉相比,人造鸡肉在胃和小肠的消化过程中,粒径变化最大.可溶性氮含量和游离氨基酸总量结果均显示,人造鸡肉的蛋白质消化程度最低,鸡肉次之,SPI最高,在消化结束后得到17种主要氨
将收获的高水分稻谷分别放置于自制的就仓干燥模拟仓内,研究通风量分别为80、92、104 m3/h条件下处于仓内底部、中部、表层的稻谷水分迁移规律.应用8种常用干燥模型对实验数据进行非线性回归拟合分析,确定最适干燥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稻谷各层水分比随着通风干燥时间的延长而呈下降趋势,其中最底层稻谷水分比最小,底层稻谷在前期(2 d内)水分迅速下降,后期下降速度逐渐平缓,而上层稻谷水分比依次增大,降水速率较下层相对较慢;稻谷有效水分扩散系数在0.092~0.43×10-3 m2/d,其中80
以大豆油为原料,氯化胆碱-甲磺酸形成的低共熔溶剂为催化剂,考察反应温度、催化剂用量、乙酸用量、过氧化氢用量及反应时间等因素对环氧化反应的影响,并通过响应面分析法优化环氧大豆油制备工艺.研究表明,氯化胆碱-甲磺酸低共熔溶剂具有较好的催化环氧化反应性能,以其为催化剂,并通过响应面分析法优化的环氧大豆油最佳合成条件为:反应温度73℃,催化剂量4.8%,H2O2用量为72%,反应时间3.6 h,乙酸用量9%,此条件下,环氧大豆油的环氧值为6.98,该结果与模型预测值基本相符.
采用米曲霉(Aspergillus oryzae,AO)脂肪酶水解法对裂殖壶藻油脂中的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aenoic Acid,DHA)进行了浓缩.在AO脂肪酶最适反应条件下,水解12 h后,反应达到了平衡,产物中甘三酯含量降至40.2%,DHA含量升至55.43%,浓缩了 1.58倍,回收率高达68.2%.通过气相色谱结合核磁共振碳谱(13C-NMR)对产物中甘油三酯脂肪酸组成及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在酶解反应过程中,DHA倾向于留在甘三酯甘油骨架上,且sn-1,3位上的饱和脂肪酸易
塑料表面上的印刷油墨会大大降低再生塑料制品的品质,以废弃油脂为原料制备塑料脱墨剂具有较大的经济效益及环境效益.以废弃花生油(DO)、环氧氯丙烷(EPIC)以及三甲胺水溶液(TMA)为原料,通过开环酯化以及季胺化反应合成氯化脂肪酸丙醇三甲铵表面活性剂(DOAA),制备塑料脱墨剂;对制备DOAA的合成条件进行优化,并采用FTIR、Zeta电位对DOAA的结构和性能进行表征.将改性花生油脱墨剂DOAA用于塑料表面油墨的脱除,研究脱墨过程中外界条件对脱墨效果的影响;同时通过能谱分析(EDS)及原子力显微镜(AFM
为研究裂殖壶菌油脂成分及抗氧化活性,采用气相色谱-质谱和核磁共振技术分别对裂殖壶菌油脂的脂肪酸组成和脂质成分进行分析,并对油脂的自由基清除能力和总抗氧化能力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裂殖壶菌油脂的脂肪酸组成简单,主要为C14:0(13.22%)、C16:0(26.78%)、C22:5n-6(DPA,13.66%)和C22:6n-3(DHA,42.04%);其脂质成分以甘油三酯为主,含有少量游离脂肪酸,且C22:6n-3和C22:5n-6等多不饱和脂肪酸主要结合于甘油三酯的sn-2位.同时,裂殖壶菌油脂具有较好的
为了研究蓖麻籽粒在加工过程中受到挤压力时的力学-结构-出油特性,利用原位观测组合质构仪机器,分析蓖麻籽粒在压距、压速、保压时间及温度等因素下的力学结构特性和出油情况.结果表明:蓖麻籽粒所受的挤压峰值力随着压距的增大而增大,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保压一段时间后的压力会逐渐减小,蓖麻籽粒在不断增加的压力下产生裂纹,并且进一步扩展破碎形成饼状结构,同时压距、温度和保压时间能够促进蓖麻籽粒的出油,而压速对其出油量的影响则相反;拟合得到压速与出油量的模型及参数,为出油条件的优化建立基础.因此为了提高蓖麻籽粒的出油量
以芭蕉芋淀粉为原料,三偏磷酸钠为交联改性剂,对芭蕉芋淀粉进行交联反应制备出芭蕉芋交联淀粉.采用正交实验设计进行制备工艺的优化,以淀粉糊化特性中的崩解值和水合特性中的膨润力为指标,结果表明:当三偏磷酸钠用量为淀粉质量分数的0.7%,反应温度45℃,反应时间1.5 h,反应pH为9.50时,淀粉的交联效果最好.还考察了三偏磷酸钠的用量、反应pH、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对芭蕉芋交联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