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黑古城莫斯塔尔

来源 :环球人文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ramonium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波黑南部,内雷特瓦河如同一条流动的翡翠,贯穿莫斯塔尔。因此,就像波黑这个国家分为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两个部分一样,莫斯塔尔也被河流划分成东西两半。
  莫斯塔尔,历史上是黑塞哥维那的交通要塞,因此被视为黑塞哥维那的“心脏”。如今美丽如画的它,曾经却战火纷飞。在城区,你能够触摸到战争留下的断壁残垣,看到数十年涅槃重生后的芳华依旧,听到一座石桥的古老传说,感受到古老与现代交织,不同民族与信仰和谐相处的奇景。而在乡村山区,你能听到瀑布群交响,目睹奥斯曼和古罗马遗址共存,还有纯粹而浓郁的南斯拉夫风情,点缀在层层梯田间。

莫斯塔尔古桥屹立百年的“守桥人”


  莫斯塔尔历史悠久,经历过中世纪的洗礼、奥斯曼的殖民、近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在这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奥斯曼时期的统治给这座城市带来的影响最为深远。在奥斯曼帝国征服波斯尼亚前的几个世纪,莫斯塔尔仅是位于内雷特瓦河上的一个小村庄。15世纪,自从被奥斯曼帝国统治后,莫斯塔尔的城市化进程便拉开了帷幕。
  那时,波斯尼亚中部地区有着丰富的矿物资源,因此发展出了西至亚得里亚海的稳定贸易线路。而莫斯塔尔位于贸易线路的关键地段,也使它作为重要的中转地,得到了快速发展。在内雷特瓦河西岸,广阔的农业平原组成了这座城市的腹地,而在环绕着陡峭山脉的东岸上,则修建起层层梯田。于是,一个繁荣的莫斯塔尔,渐渐登上历史的舞台。
  16世纪,奥斯曼帝国的君主苏莱曼一世,委托建筑师哈杰鲁丁修整一座横跨内雷特瓦河的木桥。古桥在1566年竣工,木桥变成了更加稳固的石桥,桥头两端建起碉堡与卡哨。这座桥不仅起到了连接市场与住宅区的作用,还被赋予了检查过往行人,促进旅行、贸易和军事行动的职责,甚至被视为仁爱与力量的象征。而石桥的两座桥头堡——东北岸的赫勒比耶桥头堡与西南岸的塔拉桥头堡,它们被亲切地合称为老桥的守卫(natively mostari)。至此,两座桥头堡的“职责”——守桥人(mostar),成为了整座城市的名字。但至今为止,这座桥一直没有具体的名字,仅以“古桥”代称。
  古桥全长28米,宽 4米,高20米,据说是当时全世界最宽的桥。至于它的高度,17世纪一位奥斯曼旅行家曾感叹:“虽游历过16个国家,却迄今从未看到过这样高的桥梁。桥就和天空一样高,从一处岩石驾往另一处岩石。”
  在那个技术匮乏,人员紧缺的年代,这座桥梁是如何耗费9年竣工的,至今为止是个谜。但从当时的帝国管理者对桥梁建设者提出的严苛条件中,也许能窥见些许答案:文献记载,桥梁建筑若失败,建设者将被处以死刑。据说建造者哈杰鲁丁为了打造固若金汤的桥,曾在桥下监工三天三夜。

  时间来到1992年,波黑独立战争爆发。波斯尼亚族武装包围了莫斯塔尔,城市东侧被波黑共和国军队控制,西侧被克罗地亚势力占据。1993年11月,两势力对峙之际,古桥矗立了427年的平静被炮弹声打破。
  战争期间,古桥历经60多次炮轰,石砌的拱形桥身彻底断裂,部分桥身的石块沉入了寒冷的河底,取而代之的,是一座简陋的缆桥过道。桥断了,全市市民被激怒,民族间的友谊也出现裂痕。所幸戰后,包括世界银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内的4个组织联盟,以及意大利、荷兰、土耳其等国家共同集资,才共同促成古桥及城区中心的重建。
  重建桥梁的工程中,为了还原百年古桥的原貌,联合国成立了设计重建专家组,力求使用与当时相近的技术和材料。据说,重建所使用的部分材料就是石桥原料,是匈牙利军队的潜水员从河底打捞上来的。
  2004年,古桥历经磨难,终于恢复原貌。与此同时,东北岸桥头立起了一块写有勿忘1993(Don’t forget 93)的石碑,以铭记战争带来的惨痛教训。
  如今,更新后的桥身与大河卵石铺砌的古街道更加契合。从距离内雷特瓦河20米的古桥上纵身一跃,成为了城内一项传统节目,以及游客途经莫斯塔尔必看的一个壮举。令人惊讶的是,这项传统的首次记录可以追溯到17世纪。以后每到夏季,无论内雷特瓦河的水流如何湍急,水温如何刺骨,仍有勇于尝试的年轻男子站上古桥边缘,在观众的喝彩声中跃入河中。后来,在赫勒比耶塔附近甚至还成立了一家跳水俱乐部,花样百出的跳水姿势让游客大饱眼福。   对莫斯塔尔而言,古桥不仅是这座城市的一张名片,是奥斯曼时代的象征,还是波黑历史跌宕中屹立不倒的勇士。

奥斯曼建筑和“宗教宽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义务


  莫斯塔尔一词最早被史书提及,是在奥斯曼时期。古城在被统治期间,奥斯曼帝国通过建设纪念性建筑来确认、拓展和巩固他们的“财产”,这使得莫斯塔尔在短短数十年间从一条小河的交通通道,发展成繁荣的殖民地十字路口。当时,帝国颁布法令,对莫斯塔尔的宗教信仰采取平衡代替制约的政策,以确保城内基督教徒、穆斯林、犹太人三者间的“宗教宽容”。
  也许就是这个原因,城中波族、克族两个种族才能长久共处,代表不同信仰的寺庙、教堂才能共存至今。伫立于桥上远眺,能看到西岸和东岸树立着不同国旗,天主教圣彼得教堂和清真寺隔河相望的景观。在内雷特瓦河东岸最高处,坐落着建立于 1910年的东正教教会,这是战争中唯一幸存且与东正教居民相关的纪念碑。据说,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几乎能从城市的任何一个角落看到它。
  桥与河划分了信仰与种族,却也将它们紧紧相连。区别于欧洲大部分城市,在这里,不同的信仰被宽容,不同的种族被接纳,淳朴的风土人情生根发芽。
  尽管在独立战争中,旧城区及部分宗教设施遭受了相当大的破坏,但不可否认的是,无论在战前还是战后几个世纪,它们都是欧洲文化和宗教多样化的杰出典范。而三种宗教建筑中,建筑风格独特的清真寺最值得一提。
  漫步于城区街道时,最显眼的建筑便是圆顶清真寺了。由于帝国的统治跨越了漫长的五个世纪,奥斯曼的古典风格渐渐地渗入了古城的各个角落。巨大的圆形拱顶、注重内外设计的和谐统一,是奥斯曼建筑最大的特色,而遍布城区的清真寺是这一特色最显著的体现。
  曾经,著名的奥斯曼帝国建筑师思南,在各个城市创建了共334座建筑,开创了世界建筑新纪元。而在莫斯塔尔,科斯基穆罕默德·帕夏清真寺(Koski Mehmet Pasha Mosque)、内雷特瓦河东岸的Karadjozbeg等清真寺,便带有思南建筑的许多特征。从其体积庞大的窗户、照明和阴影的比例分配,便能看出思南建筑中的理想:打开建筑的内部,实现阴影的相互作用,让内饰充满阳光。

  从文化的角度来讲,清真寺是奥斯曼时期生活环境的真实写照;从建筑的角度来讲,环形的建筑风格、传统的内部装饰,无不体现了它与周边环境搭配协调的和谐之美。
  不仅是教堂、寺庙,生活街区也处处體现了当时的建筑特征。以古桥为中心,被河流划分的市场区与住宅区,合并起来便是旧城区的前身。从古桥出发,沿着由鹅卵石铺成的两条街道,一路向旧城区最为繁华的马拉-泰帕和梅吉丹广场走去,只见一排排奥斯曼风格的红顶住宅紧凑地挨在一起。据说居民间有一个“人人为我,我为人人”(all gave some,some gave all)的义务:不要让家的布置阻挡邻居的视线。住宅内的每个房间都经过精心布置,房间与房间用圆弧形小门隔开,彩色挂布、各式雕像装饰在室内。从房间二层的开窗往外看去,近处的柏树和远处的尖塔同时映入眼帘,令游客仿佛置身于15世纪的某个乡间小城。

诗歌之夜与夏日节沉浸在浓郁的艺术气息中


  17世纪的古典诗人Dervish Pasha Bajezidagi?曾为莫斯塔尔写过这样一首诗:无法用语言描绘的是莫斯塔尔无与伦比的美丽;你是否惊讶于它的爱人所吐露的话语;如若不是置身整个宇宙,如若不是身处天堂;莫斯塔尔的空气与河水何处可寻……
  莫斯塔尔,就是这样一座充满艺术氛围的城市。漫长的历史、厚重的文化底蕴铸造了古城的根基,白日售卖的手工艺品,夜晚活跃的音乐剧场又赋予了它独特的人文魅力。
  在早晨的Mar?al Tito、Feji?街道上,小摊贩早已摆出独具一格的手工艺品,等候游客的到来:多彩的羊绒围巾、雕刻细致的酒器、刻有动植物图案的首饰……从工艺品的细枝末节处便能体会到这座城市的艺术气息。
  另外,艺术品店中还展示着独具当地特色的华丽服饰。以红黄橙色等鲜艳的布作底,织上蜿蜒盘旋、交错纵横的金银丝线,再在线的末端缀上圆形的亮片,一件莫斯塔尔的舞裙就做好了。店前还挂有条条彩色的丝巾,若有一阵风拂过亮丽的裙摆与轻柔的丝巾,舞娘曼丽的身姿便会浮现于过往行人的脑海中……
白天,游客可以在莫斯塔尔热闹的街道上选购各类精美的手工艺品,老铜匠坐在铺子里,用小锤精心雕刻着美丽的花纹;夏日节的夜晚,在歌手欢快愉悦的歌声中,人们在这里纵情狂欢。

  結束一天的行程后,在行人纷纷归家的黄昏时分,清真寺尖塔上的扩音喇叭便会传出祷告歌曲的阵阵清唱。除了这黄昏的日常乐曲,莫斯塔尔在夜晚举办的节日也总与诗、乐相关。例如每年都会举办的Dani Matice Hrvatske诗歌会与夏日节。
  或是歌颂莫斯塔尔的经久不衰,或是赞美象征人与自然和谐长存的内雷瓦特河,又或是讲述一段异国的冒险,一段奇妙的爱情。参与诗歌会的诗人时常变动,写进诗歌的内容丰富又灵动。波黑著名的诗人希姆佐·波洛维纳、阿莱克萨·山提克、伊万·作弗哥等均来自莫斯塔尔。所以,去看看莫斯塔尔的诗歌会吧,从字里行间感受这座城市的魅力,听激昂澎湃的语音语调中蕴含的对自然的爱意。
  每到6月或7月的中旬,为期一天的夏日节便会如期而至,“让夏天的莫斯塔尔充满美妙的音乐,乐趣,旅行,爱情和友谊”是近些年节日的主旨,除去跳水狂欢的节日项目,各种各样的合唱节、音乐会也如约举办。举办地点通常在大学图书馆的附近,音乐会通常邀请当地知名的乐团、歌手,同时,也欢迎普通民众走上舞台,献上富有本地韵味的流行乐或民谣。在夏日节上,波黑合唱节、莫斯塔拉旋律节等音乐活动最为著名,不仅聚集了当地民众,也打破了音乐的国界,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慕名而来。
  当夏夜里最后一枚音符的跃动戛然而止,整座城市都回归平静的时刻,不知这夜的诗与乐伴着流水潺潺,能否涌进聆听者的梦里……
其他文献
▲ 筷子,作为必备的厨房用品,人们能在包装袋上见到“箸”的说法,却鲜有人了解“筷子”为何称为“箸”。  在汉语的众多方言里,以厦门话为代表的闽南话往往被看作“存古”比较多的一种,甚至将其称为“活化石”。这虽然有夸张嫌疑,但也不是没有依据。比如日语里把在南北朝时期从中国学去的汉字读音叫做“吴音”,其中就有好些流传至今的读法与闽南话相近。比如,“家”在日语里有个“吴音”的音读作“け(ke)”,正和当代
压力、IH、电饭煲这三个名词对大多数消费者来讲,通常最熟悉的是“电饭煲”,这个在厨房之中担任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一日三餐的主食加工工具,那么当它有了“压力”和“IH”的附加属性后,作用会有所改变吗?答案是否定的。今天我们要给大家分享的这款压力IH电饭煲并不陌生,它是来自小米家族的一款全新智能硬件产品—米家压力IH电饭锅,一款不同于传统电饭锅的压力IH电饭煲,一款比国内高端IH电饭煲多出压力功能的IH
渝州记忆黑白  实话实说,对于OPPO,闻名,但也就仅仅闻名而已。在这台OPPOR9s之前,我一直都是用的iPhone。恰好近期有一个关于重庆,关于黑白记忆的主题,我决定试试OPPO,以及我朋友一直向我“洗脑”的“绿厂影像黑科技”。  下浩是条老街,老到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它依然还是保持着原样。一样石板路,一样悠然自得的气氛,一样让人觉得繁杂,却不慌乱的空间。听说他们那里即将举办的拆迁宴席,喜欢
随着笔记本电脑价格的不断走低,台式电脑的生存空间已经被压缩得非常狭小,台式电脑厂家逐渐将竞争策略转为“低价高配”,戴尔(DELL)最近推出的翻Dimension TM E520,就是大打性价比攻势的大众型台式电脑。外观上,Dimension TM E520沿用了上代Dimension TM 5150颇受好评的设计,以银色作为机箱的主色调,在边角结合的部位加入黑色的线条进行修饰,整机科技感十足。17
【摘要】初中英语作为素质教育的关键学科,是培养学生英语语言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课程,而在初中英语的教学环节中,阅读教学占据的比例较重,为了提升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跟紧新课改教学政策的指导,教育者探索出一种创新型的教学方法——构建英语阅读学习“阅读圈”。利用阅读圈可以有效地避免传统英语教学中存在的弊端,以学生为本,利用学生之间的合作阅读,最大限度地唤起初中生的英语阅读兴趣,促使学生在小组合作中
时至今日,传统意义上代表富有阶层的“百万富翁”早已和现代意义上的“百万富翁”相去甚远。看看英国银行Coutts的一份报告:据该银行称,英国的富有阶层一族如想抛开工作,过上无忧无虑的豪华生活,按当下的环境计算,需要拥有260万英镑才行。  Coutts指出,25年前,拥有50万英镑就可以享受豪华生活,但现在则至少要有260万英镑的储蓄,才够负担在英国和法国购买大屋、一艘30英尺长的游艇以及组织一年两
在澳大利亚旅游期间,一天,卡伦先生请我们到他家做客。他一进家门,就将房内的电视机、音响全部关掉。我心想可能他是刚才来接我们时走得太急,忘记关电视和音响了。   我们交谈了几个小时便起身告辞。主人坚持自己开车送我们回宾馆。在出门前,我见他很自然地打开电视机、音响。“这不是太浪费电了吗?”我一直没弄明白为什么卡伦先生这么做。   后来我把这事说给一位澳大利亚朋友听,她告诉我这是为了防盗。澳大利亚朋友还
【摘要】每门语言的学习都是从音标开始的,只有把音标学习好,才能够真正的掌握语言。音标在初中英语的学习中是很重要的,由于在之前的教学实践中没有得到重视,导致英语的学习效果不是很好。但是随着现代人对英语口语的重视,初中英语教师要完善英语音标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掌握音标,为之后学生口语能力的提升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初中英语;音标教学;方法措施  【作者简介】张军,吉林省长春市解放大路学校。  
【摘要】现代绘画陶瓷在当下艺术陶瓷市场在不断被热捧,陶瓷绘画作品是比较大众化的一种艺术产品,而造型类陶艺以绘画为主要装饰形式的作品是很多艺术家们所创作的形式。同样,高校陶瓷教师教学也是把国画技法成为一种课堂中陶瓷绘画示范,在坯体上彩绘装饰再烧制,作品艺术美感强。  【关键词】国画技法;嵌入;陶瓷彩绘;教学实践;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一、国画课程成为陶瓷专业课程基础
1967年夏天某个黄昏,戴安娜安静地坐在冰冷的台阶上,紧紧抓着锻铁雕花的楼梯扶手,看父亲把沉重的皮箱扔进汽车后备箱,穿棉布长裙的母亲,她脚下的漆皮高跟鞋在石子路上踢踏出清脆的响声后,车门关上,她童年的所有美好快乐,就像气泡般,在母亲离开时的瞬间爆裂消散了。   戴安娜没有流泪,父母决定达成分居协议的这一年,她还只有6岁。被遗弃、背叛和漠视的耻辱和伤心,让幼小的戴安娜没齿难忘。母亲离开后,父亲变得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