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
中学对实习生说“不”
新城中学是一所地区重点学校,教师敬业,学生刻苦,纪律严明,学风谨严,教育质量远近闻名,也是省内一所师范院校的教育实习基地。开学不久,来了20个英语实习生,清一色是女生。参照以前的做法,教务处安排这些实习生在高一10个班跟班实习,每班两个,指导老师是所在班级的英语教师和班主任。一开始,一切似乎都很顺利,一是因为刚进入新学校,一切都是陌生的,所以对这些实习生的到来,学生也没有大多的震动,二是学校的大多数老师对这种现象司空见惯,除了对这些实习生的穿着打扮点评一番,也没有给予太大的关注。
但不久,问题就来了。对实习生埋怨的声音慢慢多了起来,来校长室、教务处诉苦、告状的人也越来越多。
最早来告状的是值周老师。因为新城中学是一所寄宿制学校,学生全部住校,学校有严格的就寝纪律、卫生规定。这些实习老师也被安排住在学生寝室里。教务主任在安排这些实习生工作的时候,特别强调要遵守寝室管理规定。但这些实习生在大学里松散惯了,难免在熄灯后讲讲话,听听歌,寝室外面的垃圾也总是忘记倒掉。值周老师认为这样会给学生造成很不好的影响,增加了学生寝室管理的难度。
班主任的意见最大。大致是这样三点意见:一是这些实习生参与班级管理的工作积极性非常高,一有空就往教室跑,特别是晚自习期间,有事没事总待在教室里,还经常在教室里做学生的工作(与个别学生交谈),搞得教室里总不安静。二是这些实习生总在班主任不在的时候组织学生在教室里进行交流活动,但又驾驭不了课堂,教室秩序很乱。用班主任的话说就是:“有哗众取宠之意,无脚踏实地之风。讲话没有分寸,毫无教育效果,看似热闹得很,其实乱七八糟,整个一个添乱”。三是这些实习生不顾教育管理的原则,没有管理责任感,只一味地与学生拉关系、套近手,学生认为实习班主任比自己的班主任有人情味得多,对班主任的严格管理抵触情绪越来越大,特别是一些经常被班主任批评的学生。师生关系恶化,班主任的威信下降,管理难度加大。几个班主任几乎是异口同声地说:“这些实习生实习一结束,就拍拍屁股走了,留下一大串的后遗症给我们,真是麻烦。”年级组长也乘机给教务主任出难题:“为什么把实习生都安排在高一年级?新的学生,新的班级,一切都还在磨合阶段,一下子来了这么多实习生,这不是大大增加我们年级组的管理难度吗?!”
任课老师也来了,“他们每天在教室后面听听课倒也没什么,但安排他们上讲台就麻烦了。他们上的课一点都不到位,过后我都要重新来过,哪有这么多课时经得起这样折腾,教学进度又跟不上了。以后可千万不要安排我带实习生。”
一位学生的母亲也给校长打电话:“校长,您好,我是×××的家长,想了半天,还是想向您反映一个情况,我孩子的班里是不是有一个姓王的实习班主任?入学以来,一开始,我的孩子进步很大,我们也很高兴。自从来了这个实习班主任后,我感觉不太对头。这孩子一回家就是王老师长、王老师短,似乎关系好得不得了。本来这也没什么,如果王老师借机对我们的孩子多作一些正面引导,我也很欢迎,但这个实习老师好像不会做工作,我感觉到孩子的精神状态越来越差,明显退步。上个礼拜天,这个实习老师还请了包括我孩子在内的几个学生吃肯德基,我说了孩子几句,他还跟我闹意见,我都担心死了,请您跟那位王老师说一说。打扰您了,谢谢,再见!”
实习生问题终于成为年级组全体教师会议议论的焦点,七嘴八舌之后,一位班主任作了“总结性”发言:“我们学校以后最好不要安排实习生进来,他们真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呀!”
教育实习是对“准教师”的岗前培训和“实战”演习,是任何一所中小学,特别是重点中学分内的义务和责任。教育实习是师范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整个师范教育过程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中小学自然有义务配合师范院校,主动接受、热情接待、妥善安排实习生来学校实习。这些实习学生最终都是要成为中小学的教师,是学校发展的未来和希望,如果抛开狭隘的学校个体本位意识就不难发现,实习从本质上说其实是在为包括实习学校在内的中小学培养自己的老师。
这本来应该是一石三鸟的好事情,三方都应认真对待,皆大欢喜才对,但实际的情形却并非如此。综观最近若干年各地的教育实习,不难发现教育实习成了“剃头挑子一头热”,中小学普遍不欢迎实习生,其主要原因为:
1.实习指导,“名存实亡”。一些中小学虽然接受实习生,但对实习工作不重视,没有给实习生提供可提高的实践机会和有效的教育教学指导。具体表现为原任课教师对实习生的教学工作很少过问,认为课交给实习生后自己就从上课中解脱出来了,就有时间做点个人的事情;原任课教师的出发点不是教会实习生一些什么,而是希望从实习生那里得到一些什么,比如希望实习生留下一些好的课件、教案给自己,有点本末倒置;原班主任不太喜欢实习生介入班级管理工作,或怕实习生搞乱了班集体,或担心实习生太受学生欢迎而令自己被动;‘巴实习生当“义务劳工”来用,安排实习生做太多课堂教学和班级管理之外的事情;新手带新手,有些学校给实习生安排的指导教师是刚刚毕业才几个星期的新教师;对实习生成绩的评定过于随意和没有针对性,评定的结果常常是“你好我好大家好”。
2.实习学校,积极性低。一些有条件的中小学拒绝接受实习生是最让师范院校头疼的事。由于平时与中小学的关系疏远,实习时只立足于“自身”发展,很少考虑到实习学校的发展,与实习学校没有建立起一种互惠互利的机制,导致实习学校主观上对实习生缺乏积极性和合作精神,对师范生的实习不够重视,甚至有的学校不欢迎实习生到学校实习,担心教育实习会打乱他们的教学秩序。因此,师范生的实习常常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年年实习年年难的现象特别严重。在高校扩招师范院校对实习学校的需求量明显增加的背景下,这种情况越发严重。
3.“僧多粥少”,虚应故事。目前新课改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使得师范生需要更多的教学实践机会。但由于实习学校数量有限,常常出现实习生扎堆(同一个实习点的实习生人数过多)的现象。同时很多实习学校又出于对实习的抵触和对实习生的不信任态度,仅提供少数班级让学生上课,导致实习生上课时数过少,部分实习生在实习期间只能上到几节课,用实习生自己的话讲就是“刚刚有感觉就没课上了”。实习成了虚应故事和走过场,根本起不到“实战”演习的作用。
怎样破解师范生教育实习难题呢?客观地说,中小学对师范生的教育实习持抵触态度也并非毫无道理。长期以来,我国师范教育实习由于观念、人力、财力等各种主客观原因,实习时间短而集中,不足总学时的5%。学生往往是刚对实习把握路子就被召回学校。另外,由于扩招导致师范教育质量下降,实习生在教育教学技艺、方法的掌握和运用上和前些年的学生 有明显的差距,考虑到自身的教学质量与升学压力等,中小学对师范生不热心、不欢迎也合乎情理。但反过来说,当前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越欠缺,就越需要实习学校给予实践提高的机会。结合相关研究和实践,笔者认为,培养中小学教师不仅仅是师范院校的事情,同时也是中小学和教育行政部门的事情。教育行政部门、师范院校和中小学校只有转换观念,形成完善的实习体系,构建共赢的实习机制,才有可能破解师范生教育实习这一难题。
教育行政部门应就师范生的教育实习问题制定条例,明确中小学在师范生教育实习方面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并将指导实习工作列入校长和科任教师的业务考核范围。教育行政部门应参与教育实习管理工作,成立一个“教育实习工作领导(指导)小组”,人员由教育局相关部门领导、师范院校指导教师、实习学校代表、实习生代表四方组成,共同进行协调和管理。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介入教育实习管理工作,在很多国家已成惯例,对有效督促实习学校的工作不失为一剂良方。
定期对实习学校和个人进行表彰。对责任感强、真正视“培养未来合格教师”为己任,尽力为教育实习提供有效支持、帮助的实习学校校长和任课教师,教育局和师范院校应予以表彰;要定期评选一批“优秀教育实习基地”和“优秀实习指导教师”,以起到鼓励、示范的作用。
师范院校应主动与中小学共建PDS,为中小学提供智力支持和资讯服务,构建合作、共赢的实习体系。PDS为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chool(专业发展学校)的简写,这一模式由美国霍姆斯小组在《明天的教师》中提出,目的是推动大学与中小学合作建设共同体,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一方面,中小学可以为师范院校提供教育研究现场和教育实习基地;另一方面师范院校也可以为中小学提供科研指导、教育资讯和专业支持。这就需要我们的师范院校主动出击,比如将一批实习学校组织起来,主动为他们提供专业服务,这样可以获得中小学对教育实习的更多支持。
师范院校要做好对实习学生在实习前有针对性的指导工作,要努力提高学生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要与实习单位加强沟通,了解实习单位的管理特点和要求,要加强对学生的纪律教育。
中小学方面应转变观念,正确认识和积极发掘教育实习对中小学的正向促进功能。尽管实习生由于自身的不足可能会给实习带来一些麻烦甚至负面的影响,但实习学校也应积极看待和理解教育实习对学校及教师的促进作用。比如,实习生给学校带来青春活力;能协助指导老师开展工作,减轻指导老师的工作负担;有利于指导老师在反思中改变教育观念,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等等。实习生与指导老师之间的关系本质上是合作学习的关系,实习生的许多成功做法也值得指导老师学习,至少应该引起老教师反思。如为什么学生特别喜欢实习生?为什么他们更愿意与实习生而不是与班主任交流?
为最大程度地避免实习生可能带来的问题,充分地利用教育实习的正面效应,实习学校和指导老师首先要加强对实习生的指导,把要求讲在前,把要求讲清楚,同时,对实习生要有宽容、体谅之心,要允许实习生犯错误。那些认为实习生给自己的管理带来麻烦的指导教师还要反思一下自己的管理方法,摈弃简单、粗暴和高高在上,多一些民主、平等、真诚和亲和力。其次,可以利用实习生与学生年龄相当的特点,积极开展学生思想动态调查,开展学生学习情况调查,给指导老师提供更多更深入的信息。最后还可以发挥实习生的特长,组织学生开展活动,使活动组织更加丰富多彩又贴近学生的需求,充分开发和挖掘教育实习对实习学校的建设性功能。
(作者单位:杭州师范学院)
中学对实习生说“不”
新城中学是一所地区重点学校,教师敬业,学生刻苦,纪律严明,学风谨严,教育质量远近闻名,也是省内一所师范院校的教育实习基地。开学不久,来了20个英语实习生,清一色是女生。参照以前的做法,教务处安排这些实习生在高一10个班跟班实习,每班两个,指导老师是所在班级的英语教师和班主任。一开始,一切似乎都很顺利,一是因为刚进入新学校,一切都是陌生的,所以对这些实习生的到来,学生也没有大多的震动,二是学校的大多数老师对这种现象司空见惯,除了对这些实习生的穿着打扮点评一番,也没有给予太大的关注。
但不久,问题就来了。对实习生埋怨的声音慢慢多了起来,来校长室、教务处诉苦、告状的人也越来越多。
最早来告状的是值周老师。因为新城中学是一所寄宿制学校,学生全部住校,学校有严格的就寝纪律、卫生规定。这些实习老师也被安排住在学生寝室里。教务主任在安排这些实习生工作的时候,特别强调要遵守寝室管理规定。但这些实习生在大学里松散惯了,难免在熄灯后讲讲话,听听歌,寝室外面的垃圾也总是忘记倒掉。值周老师认为这样会给学生造成很不好的影响,增加了学生寝室管理的难度。
班主任的意见最大。大致是这样三点意见:一是这些实习生参与班级管理的工作积极性非常高,一有空就往教室跑,特别是晚自习期间,有事没事总待在教室里,还经常在教室里做学生的工作(与个别学生交谈),搞得教室里总不安静。二是这些实习生总在班主任不在的时候组织学生在教室里进行交流活动,但又驾驭不了课堂,教室秩序很乱。用班主任的话说就是:“有哗众取宠之意,无脚踏实地之风。讲话没有分寸,毫无教育效果,看似热闹得很,其实乱七八糟,整个一个添乱”。三是这些实习生不顾教育管理的原则,没有管理责任感,只一味地与学生拉关系、套近手,学生认为实习班主任比自己的班主任有人情味得多,对班主任的严格管理抵触情绪越来越大,特别是一些经常被班主任批评的学生。师生关系恶化,班主任的威信下降,管理难度加大。几个班主任几乎是异口同声地说:“这些实习生实习一结束,就拍拍屁股走了,留下一大串的后遗症给我们,真是麻烦。”年级组长也乘机给教务主任出难题:“为什么把实习生都安排在高一年级?新的学生,新的班级,一切都还在磨合阶段,一下子来了这么多实习生,这不是大大增加我们年级组的管理难度吗?!”
任课老师也来了,“他们每天在教室后面听听课倒也没什么,但安排他们上讲台就麻烦了。他们上的课一点都不到位,过后我都要重新来过,哪有这么多课时经得起这样折腾,教学进度又跟不上了。以后可千万不要安排我带实习生。”
一位学生的母亲也给校长打电话:“校长,您好,我是×××的家长,想了半天,还是想向您反映一个情况,我孩子的班里是不是有一个姓王的实习班主任?入学以来,一开始,我的孩子进步很大,我们也很高兴。自从来了这个实习班主任后,我感觉不太对头。这孩子一回家就是王老师长、王老师短,似乎关系好得不得了。本来这也没什么,如果王老师借机对我们的孩子多作一些正面引导,我也很欢迎,但这个实习老师好像不会做工作,我感觉到孩子的精神状态越来越差,明显退步。上个礼拜天,这个实习老师还请了包括我孩子在内的几个学生吃肯德基,我说了孩子几句,他还跟我闹意见,我都担心死了,请您跟那位王老师说一说。打扰您了,谢谢,再见!”
实习生问题终于成为年级组全体教师会议议论的焦点,七嘴八舌之后,一位班主任作了“总结性”发言:“我们学校以后最好不要安排实习生进来,他们真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呀!”
教育实习是对“准教师”的岗前培训和“实战”演习,是任何一所中小学,特别是重点中学分内的义务和责任。教育实习是师范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整个师范教育过程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中小学自然有义务配合师范院校,主动接受、热情接待、妥善安排实习生来学校实习。这些实习学生最终都是要成为中小学的教师,是学校发展的未来和希望,如果抛开狭隘的学校个体本位意识就不难发现,实习从本质上说其实是在为包括实习学校在内的中小学培养自己的老师。
这本来应该是一石三鸟的好事情,三方都应认真对待,皆大欢喜才对,但实际的情形却并非如此。综观最近若干年各地的教育实习,不难发现教育实习成了“剃头挑子一头热”,中小学普遍不欢迎实习生,其主要原因为:
1.实习指导,“名存实亡”。一些中小学虽然接受实习生,但对实习工作不重视,没有给实习生提供可提高的实践机会和有效的教育教学指导。具体表现为原任课教师对实习生的教学工作很少过问,认为课交给实习生后自己就从上课中解脱出来了,就有时间做点个人的事情;原任课教师的出发点不是教会实习生一些什么,而是希望从实习生那里得到一些什么,比如希望实习生留下一些好的课件、教案给自己,有点本末倒置;原班主任不太喜欢实习生介入班级管理工作,或怕实习生搞乱了班集体,或担心实习生太受学生欢迎而令自己被动;‘巴实习生当“义务劳工”来用,安排实习生做太多课堂教学和班级管理之外的事情;新手带新手,有些学校给实习生安排的指导教师是刚刚毕业才几个星期的新教师;对实习生成绩的评定过于随意和没有针对性,评定的结果常常是“你好我好大家好”。
2.实习学校,积极性低。一些有条件的中小学拒绝接受实习生是最让师范院校头疼的事。由于平时与中小学的关系疏远,实习时只立足于“自身”发展,很少考虑到实习学校的发展,与实习学校没有建立起一种互惠互利的机制,导致实习学校主观上对实习生缺乏积极性和合作精神,对师范生的实习不够重视,甚至有的学校不欢迎实习生到学校实习,担心教育实习会打乱他们的教学秩序。因此,师范生的实习常常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年年实习年年难的现象特别严重。在高校扩招师范院校对实习学校的需求量明显增加的背景下,这种情况越发严重。
3.“僧多粥少”,虚应故事。目前新课改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使得师范生需要更多的教学实践机会。但由于实习学校数量有限,常常出现实习生扎堆(同一个实习点的实习生人数过多)的现象。同时很多实习学校又出于对实习的抵触和对实习生的不信任态度,仅提供少数班级让学生上课,导致实习生上课时数过少,部分实习生在实习期间只能上到几节课,用实习生自己的话讲就是“刚刚有感觉就没课上了”。实习成了虚应故事和走过场,根本起不到“实战”演习的作用。
怎样破解师范生教育实习难题呢?客观地说,中小学对师范生的教育实习持抵触态度也并非毫无道理。长期以来,我国师范教育实习由于观念、人力、财力等各种主客观原因,实习时间短而集中,不足总学时的5%。学生往往是刚对实习把握路子就被召回学校。另外,由于扩招导致师范教育质量下降,实习生在教育教学技艺、方法的掌握和运用上和前些年的学生 有明显的差距,考虑到自身的教学质量与升学压力等,中小学对师范生不热心、不欢迎也合乎情理。但反过来说,当前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越欠缺,就越需要实习学校给予实践提高的机会。结合相关研究和实践,笔者认为,培养中小学教师不仅仅是师范院校的事情,同时也是中小学和教育行政部门的事情。教育行政部门、师范院校和中小学校只有转换观念,形成完善的实习体系,构建共赢的实习机制,才有可能破解师范生教育实习这一难题。
教育行政部门应就师范生的教育实习问题制定条例,明确中小学在师范生教育实习方面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并将指导实习工作列入校长和科任教师的业务考核范围。教育行政部门应参与教育实习管理工作,成立一个“教育实习工作领导(指导)小组”,人员由教育局相关部门领导、师范院校指导教师、实习学校代表、实习生代表四方组成,共同进行协调和管理。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介入教育实习管理工作,在很多国家已成惯例,对有效督促实习学校的工作不失为一剂良方。
定期对实习学校和个人进行表彰。对责任感强、真正视“培养未来合格教师”为己任,尽力为教育实习提供有效支持、帮助的实习学校校长和任课教师,教育局和师范院校应予以表彰;要定期评选一批“优秀教育实习基地”和“优秀实习指导教师”,以起到鼓励、示范的作用。
师范院校应主动与中小学共建PDS,为中小学提供智力支持和资讯服务,构建合作、共赢的实习体系。PDS为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chool(专业发展学校)的简写,这一模式由美国霍姆斯小组在《明天的教师》中提出,目的是推动大学与中小学合作建设共同体,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一方面,中小学可以为师范院校提供教育研究现场和教育实习基地;另一方面师范院校也可以为中小学提供科研指导、教育资讯和专业支持。这就需要我们的师范院校主动出击,比如将一批实习学校组织起来,主动为他们提供专业服务,这样可以获得中小学对教育实习的更多支持。
师范院校要做好对实习学生在实习前有针对性的指导工作,要努力提高学生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要与实习单位加强沟通,了解实习单位的管理特点和要求,要加强对学生的纪律教育。
中小学方面应转变观念,正确认识和积极发掘教育实习对中小学的正向促进功能。尽管实习生由于自身的不足可能会给实习带来一些麻烦甚至负面的影响,但实习学校也应积极看待和理解教育实习对学校及教师的促进作用。比如,实习生给学校带来青春活力;能协助指导老师开展工作,减轻指导老师的工作负担;有利于指导老师在反思中改变教育观念,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等等。实习生与指导老师之间的关系本质上是合作学习的关系,实习生的许多成功做法也值得指导老师学习,至少应该引起老教师反思。如为什么学生特别喜欢实习生?为什么他们更愿意与实习生而不是与班主任交流?
为最大程度地避免实习生可能带来的问题,充分地利用教育实习的正面效应,实习学校和指导老师首先要加强对实习生的指导,把要求讲在前,把要求讲清楚,同时,对实习生要有宽容、体谅之心,要允许实习生犯错误。那些认为实习生给自己的管理带来麻烦的指导教师还要反思一下自己的管理方法,摈弃简单、粗暴和高高在上,多一些民主、平等、真诚和亲和力。其次,可以利用实习生与学生年龄相当的特点,积极开展学生思想动态调查,开展学生学习情况调查,给指导老师提供更多更深入的信息。最后还可以发挥实习生的特长,组织学生开展活动,使活动组织更加丰富多彩又贴近学生的需求,充分开发和挖掘教育实习对实习学校的建设性功能。
(作者单位:杭州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