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商品概念的探究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h200709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新产品。这是高中课本中给出的商品概念。但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仅靠这一概念很难应对高考试题的需要。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从实际出发,对这一概念进行加深和拓宽。换言之,要从商品的概念,以及商品的属性及其所处的领域来进行探讨。
  一、从商品的概念本身来理解商品的含义
  中学课本给的商品定义: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概念的中心词是“劳动产品”。即要成为商品首先必须是劳动产品,非劳动产品不能成为商品,如阳光就不能成为商品,因为它不是劳动产品。劳动产品一定就是商品吗?不,概念的中心词前有一限定词“交换”,即它是指生产者的动机和目的而言,在商品经济状态下,只要生产的目的是直接为交换而生产的产品,就是商品。其主要的理由如下。
  在自然竞技状态下,凡是生产主要不是用来交换的产品,在买卖行为实现之前,人们还不能判断出这种产品将来归生产者(所有者),还是供别人使用,所以,这样的产品只有通过交换,生产者让渡使用价值,实现价值,才能证明这种生产物是商品。即生产供别人使用而不是为了交换的产品,不通过交换也不是商品。比如,封建社会农民生产的粮食,留给自己家吃的那一部分以及交给地主的地租都不能成为商品,这个生产物必须通过交换才能成为商品。
  然而,在商品经济形势下,凡是生产的目的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废品除外),即使堆放在仓库里的也是商品。因为为了交换而生产的产品成为价值物。马克思说:“劳动产品分裂为有用物和价值物,实际是发生在交换已经十分广泛和十分重要的时候,因而物的价值性质还是在生产时就注意到了。”他还在《雇佣劳动和资本》一文中写道:“能同别的产品交换的一切产品都是商品。”由此可见,凡是为了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就是商品,只不过他们的价值还没有实现。
  因此满足 “用于交换”和“劳动产品”两个条件的就是商品。
  判断:中秋节到了,我在超市买了一盒包装精美的月饼,拿回家打开后发现月饼长毛了,这盒月饼是商品吗?有学生回答说是商品,因为它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二、从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来看商品的概念
  商品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作为矛盾的一方——价值,体现商品的社会属性,即人和人交换劳动的关系,是商品的本质属性,因此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劳动产品能否成为商品的决定性因素。而使用价值是矛盾体的次要方面,体现商品的自然属性,即人和自然的关系。价值是无形的,看不见也摸不着,必须依附在实体的使用价值之上,即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载体,因此商品是两个因素的矛盾统一体。但事实上,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作过明确论述:“一切商品对它们的所有者是非使用价值,因此,商品必须全面转手。这种转手就形成商品交换,而商品交换使商品彼此作为价值发生关系并作为价值来实现。”由此可见,商品必须通过交换,这表明交换是实现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手段,也就是说,对于商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而言,任何人都不能同时占有价值和使用价值,生产者想要实现价值就必须让渡使用价值,消费者想要得到使用价值就必须付出价值,此时矛盾统一体宣告破裂,商品的历史使命完结。
  我们回头再看那盒月饼的问题,虽然它是劳动产品,也用于交换,但它已经变质,即失去使用价值,价值也随之消失,因此它不具备商品的基本属性,所以它不是商品。超市必须给消费者退货。
  由此商品就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矛盾统一体成立。
  三、从商品所处的领域来理解商品的概念,笔者认为处在流通领域的劳动产品是商品
  笔者认为处在流通领域的劳动产品也是商品,即待售商品。那么,商品离开流通领域进入消费或转移还是不是商品呢?这个问题是大家多年来争论的焦点之一。
  交换一旦实现,商品离开流通领域进入消费领域后到底是什么呢?用商品的概念来衡量,交换结束,消费者付出了价值,拥有了使用价值,矛盾统一体宣告破裂,劳动产品也不一定用于交换,商品的历史使命暂时完结,因此它只能是消费品。但由生产领域(劳动产品)—→流通领域(商品)—→消费领域(消费品)这个过程一定是单向运动吗?方向可逆吗?很多学生都认为不可逆。笔者的回答是可以。我们对于商品的概念必须从一个动态的过程中去理解它,旧家电回收、废品回收等都是例子,只要它能满足条件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体或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那么它就是商品了。
  总之,商品概念是一个历史范畴,它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始终。一般商品的具体形态都有其产生、存在和消失的过程。要正确理解商品概念,就必须教会学生在一个动态的运动过程中去理解它,才能更深入地把握商品的本质。
  (责任编辑 袁 妮)
其他文献
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对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论述了新疆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新疆现代服务业发展现
生物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倡导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也提出“改变过去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我市提出的“‘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教学模式指出,课堂教学的进行应按照不同教学内容、不同班级以及学生的具体差异而灵活运用。基于此,作为生物教师,我们应该如何转变教学方式,优化教学手段
如何上好思想政治课?怎样使思想政治课堂更有效?我们又怎样根据学科的特点,结合课堂教学,更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呢?下面谈谈我的个人教学体会。  一、 端正教学心态,树起学科威信,增强教师魅力  研究发现,当学生喜欢某个教师时,就会认真学习这个教师所任教的学科。可是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如何才能使学生喜欢我们上的课呢?  首先,端正教学心态,对工作有责任感。一个学生对于教师来说也许并不代表着什么,但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种常见的也是主要的教学手段,有人把教师称为“职业提问家”。教师的出色提问,不仅可以检查学生知识获得的情况,及时调节课堂教学的方案,而且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启发学生的心智,同时还能促进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知识、思想、情感的交流,使学生能认识到自己学习上的优缺点,不断地发现问题,勇敢地提出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要提高课堂提问的效率,课堂问题的设计非常重要。物理课
著名的无机化学家、化学教育家、中科院院士戴安邦教授曾指出,“只传授化学知识与技术的化学教育是片面的,全面的化学教育要求既传授化学知识和技能,又训练科学方法和思维,还培养科学精神和品德。学生在化学实验中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实验,训练用实验解决化学问题,使各项智力因素皆得到发展,故化学实验是全面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教学形式”。[1]目前的化学实验教学往往强调的是知识与技能,重视实验的验证、
我国目前的知识产权保护中存在有权利冲突现象,包括权利交叉、双重保护、多重保护等.处理知识产权权利冲突时的协调原则主要包括在先权利原则、正当程序原则、区别保护原则和
现代技术问题是当前人类面临难题之一,已引起诸多学者关注并成为重要讨论域.人类对技术问题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直觉到抽象反思到社会文化批判再到生态批判的逐渐具体化过程.
纵观历年大量高考作文,内容空洞宽泛、笼统含混、言之无物往往是导致学生得低分的重要原因之一。很多学生在写记叙文时,往往叙述得不够具体,把文章记成流水账。新课程标准要求“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所谓具体,就是不说大话、空话,内容客观、详细、实在。得高分的往往都是那些把重点部分写详细、写具体,有动人细节的文章,因为在记叙文中最能打动人的往往是那些生动的细节。这样的文章能
日前,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公布了2007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教社科司函[2007]179号),我院王炳社教授主持申报的《隐喻艺术思维研究》项目获准立项(项目编号:07JA760007),资助
儒家伦理与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之间,因异质因素而相互冲突,因同构因素而相互融合.在一定条件下,异质因素整合到奥林匹克运行的机制中去,遏制了奥林匹克运动发展中的消极影响,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