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通过对铜陵市职业院校、职业教育的现状分析,在厘清政府推动校企合作中采取的应对措施基础上,指出了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发展对策。
关键词: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政府;校企合作;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8.04.071
目前,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是职业教育发展普遍趋势。2014年,教育部发布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提出,要科学规划职业教育集团发展,逐步扩大各类职业院校参与率,到2020年基本覆盖所有职业院校。2015年,在铜陵市政府倡导和支持下,为促进职业教育紧密贴近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需求,铜陵职业教育联盟正式成立。多年来,铜陵市政府积极参与和推动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中校企合作发展。作为皖江城市带的重要城市,铜陵市有着良好的区位和创新优势,现在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关鍵时期,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大趋势下积极探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新模式,培养本市转型升级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强技术技能型人才成为铜陵市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笔者通过对铜陵市职业院校、职业教育的现状分析,总结政府在推动校企合作中采取的措施的基础上,指出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提出发展对策。
1铜陵市职业教育及校企合作现状分析
1.1职业院校发展现状
目前,铜陵市共有高职、中职院校11所,其中,高等职业技术学院2所(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安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中等职业学校7所(铜陵市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中心、枞川经济技术学校、浮山科技工程学校、民办皖枞职业技术学校、民办铜陵智通职业技术学校、民办安徽玉成汽车职业技术学校和民办铜陵市鼎盛民航职业中专学校)、技工学校2所(长江电子技工学校、铜陵市车辆厂技校)。安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和铜陵市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中心还分别获批为安徽有色金属技师学院和铜陵技师学院。
全市职业院校共开设会计、国际经济与贸易、机电一体化、金属矿开采、数控技术、护理、汽车运用与维修、信息技术等165个专业,其中,高职专业72个(包括2个中央财政支持建设专业、2个国家重点建设专业、10个省特色专业)、中职专业44个(包括5个省重点建设示范专业、5个市级重点建设专业)。
1.2政府推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策略分析
1.2.1实行市级统筹,打牢合作基础
针对铜陵市职业教育原有规模较小、布局分散、办学基础薄弱的状况,历届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把整合优质资源,提升办学层次作为做大做强职业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先后将安徽冶金工校、铜陵师范学校与铜陵财专合并组建了铜陵学院,将铜陵有色技工学校和有色职工大学合并组建了安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将铜陵一职高、卫校、经管中专、商业干校合并组建了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将工业学校、经济技术学校和县职成教中心整合新建为铜陵市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并投入10.2亿元,用6年时间建成了占地面积达1600多亩的市职教园区,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和铜陵市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先后顺利入驻办学,市级层面的布局调整和资源整合基本完成。全市高、中职在校生数从2011年的18760人增加到2016年的39000人。
1.2.2制定激励机制,形成助推合力
2015年10月,市政府成立了全市职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出台了《铜陵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指导铜陵职业技术学院牵头组建了铜陵职教联盟,强化了教育链与产业链的有机结合,进一步密切了职业院校、行业组织、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之间的联系。为保障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各级政府均将职业教育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保证职业教育经费稳定增长。2011-2016年,市级财政累计投入职业教育经费6.81亿元,年均增长37.7%,累计争取上级转移支付资金3.85亿元,全部用于实训基地建设及教学设备购置,初步形成了部门协同推进,保障措施有力的工作局面。
1.2.3强化校企对接,促进产教融合
为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通过《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引导职业院校与企业在专业设置、订单培养、师资队伍、教材开发、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积极开展合作,推进校企深度融合,提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各职业院校根据铜陵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着眼铜基新材料、光电产业、旅游服务、文化艺术等新兴产业,形成了对接产业、企业、岗位的专业建设和动态调整机制,全面接轨地方经济建设。如安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金属矿开采与冶炼专业、铜陵职业技术学院成立的海峡两岸铜雕艺术研究院等。全市各职业院校与企业建立了520多个校内外实验实训实习基地,逐步形成了“厂中办班”、“校中办厂”等形式多样的校企合作模式。
1.2.4合作形式多样,促进产教融合
通过开展订单式培养、现代学徒制试点、校政企合作等,不断丰富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内涵。市中职中心开展校企合作、订单式培育人才的在铜企业有:新能源类的沃特玛、泰新汽车工业有限公司、汽车类的顺达集团、华胜、锐展科技、众和,PCB类的永利电子、安博电器、乐凯特,电器元件的艾默生电气、铜峰电子,机械模具类的三佳、耐科、格瑞特、日飞轴承、三元,铜产品类的精达、铜都流体,此外还有铜化集团、安徽诚创鑫科技有限公司等。铜陵职业技术学院与格瑞特公司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利用市实训中心,引厂入校,联合编写教材,开展人才培养;安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搭建校政企合作平台,创新校企合作方式,为开发区用工人才培养建立蓄水池,针对我市园区不同产业需求,优化专业设置。
2校企合作发展存在的问题
2.1契合产业度的优质教育资源不多
近年来,虽然政府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但总体来看,我市高等职业教育优质资源与省内其他地市相比无明显优势,尤其是契合产业度的优质高等职业教育资源不多,适合铜陵产业发展的高尖端人才自身培养能力欠缺。 2.2政府支持政策精准度不够
雖然市政府出台了以校企合作为代表的相关文件政策,但缺乏相关配套政策支持,尤其是激励措施过于虚化,校企双方权责利不够明确,如何有效激发企业参加校企合作的积极性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2.3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机制不强
随着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程度不断提高,企业用工需求的变化性不断加快,存在校企合作培养出来的人用不上,急需用的人才没有培养,校企合作双方需要建立一个有效的调控机制,增强合作的可持续性和有效性。
2.4校企合作形式单一
目前,我市校企合作层次浅,合作内容少,合作形式单一。学生基本以短期参观学习为主,跟岗实习和顶岗实习不多。其他的校企合作形式如:委托式培养、订单式培养、“冠名班”式培养、工学交替模式、专业共建合作模式、校企融合互动模式、“产学研”一体化模式、只是少量专业才有,且长效机制欠缺。
3政府推动校企合作办学发展策略
3.1积极培育本地优质职业教育资源
支持铜陵学院建设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内建外引适合本地产业发展的特色化专业,提升本地企业研发能力,让高尖端人才留得住;支持铜陵职业技术学术创建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建设,加强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和安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内涵建设,提升本地高职院校办学水平,采取针对性措施避免职业院校同质化发展;整合全市范围内中等职业教育资源,推进中职教育规模化发展,积极培育我市产业转型升级所需的各类人才,实行优质职业教育资源立体化发展,针对我市不同产业和相同产业需求的各类人才实行针对性培养。
3.2对各类开展校企合作的企业进行差别化扶持
推进校企合作关键在企业。重点选取一批适合开展校企合作的企业进行差别化扶持试点,应进一步明确校企合作中政府、学校、企业三方责任。综合运用税收、金融、财政转移支付等手段,发挥行业主管部门的作用,建立健全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调动企业积极性,增强合作的稳定性,保障校企合作健康发展。重点发挥企业对职业教育的参与度与建设度,防止职业教育与本地产业发展产生“两张皮”现象。
3.3围绕人才强市、质量强市战略,提高用工标准
建议充分发挥铜陵在各方面改革所取得的经验优势,发挥“船小好调头”的优势,选取一批科技含量高,用工要求高的企业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给企业予以相应政策、财政支持,实施铜陵版的德国“双元制”。
参考文献
[1]徐孟林.马鞍山市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发展策略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2)1:112 .
[2]甘光生等.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中的政策保障作用探析——基于安徽省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现状[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4,(32)4:47.
[3]施向阳.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运行机制研究——基于滁州市构建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和职教大市的个案分析[J].滁州学院学报,2013,(4).
[4]严璇.德国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主要模式及特色[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11).
关键词: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政府;校企合作;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8.04.071
目前,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是职业教育发展普遍趋势。2014年,教育部发布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提出,要科学规划职业教育集团发展,逐步扩大各类职业院校参与率,到2020年基本覆盖所有职业院校。2015年,在铜陵市政府倡导和支持下,为促进职业教育紧密贴近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需求,铜陵职业教育联盟正式成立。多年来,铜陵市政府积极参与和推动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中校企合作发展。作为皖江城市带的重要城市,铜陵市有着良好的区位和创新优势,现在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关鍵时期,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大趋势下积极探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新模式,培养本市转型升级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强技术技能型人才成为铜陵市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笔者通过对铜陵市职业院校、职业教育的现状分析,总结政府在推动校企合作中采取的措施的基础上,指出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提出发展对策。
1铜陵市职业教育及校企合作现状分析
1.1职业院校发展现状
目前,铜陵市共有高职、中职院校11所,其中,高等职业技术学院2所(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安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中等职业学校7所(铜陵市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中心、枞川经济技术学校、浮山科技工程学校、民办皖枞职业技术学校、民办铜陵智通职业技术学校、民办安徽玉成汽车职业技术学校和民办铜陵市鼎盛民航职业中专学校)、技工学校2所(长江电子技工学校、铜陵市车辆厂技校)。安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和铜陵市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中心还分别获批为安徽有色金属技师学院和铜陵技师学院。
全市职业院校共开设会计、国际经济与贸易、机电一体化、金属矿开采、数控技术、护理、汽车运用与维修、信息技术等165个专业,其中,高职专业72个(包括2个中央财政支持建设专业、2个国家重点建设专业、10个省特色专业)、中职专业44个(包括5个省重点建设示范专业、5个市级重点建设专业)。
1.2政府推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策略分析
1.2.1实行市级统筹,打牢合作基础
针对铜陵市职业教育原有规模较小、布局分散、办学基础薄弱的状况,历届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把整合优质资源,提升办学层次作为做大做强职业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先后将安徽冶金工校、铜陵师范学校与铜陵财专合并组建了铜陵学院,将铜陵有色技工学校和有色职工大学合并组建了安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将铜陵一职高、卫校、经管中专、商业干校合并组建了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将工业学校、经济技术学校和县职成教中心整合新建为铜陵市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并投入10.2亿元,用6年时间建成了占地面积达1600多亩的市职教园区,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和铜陵市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先后顺利入驻办学,市级层面的布局调整和资源整合基本完成。全市高、中职在校生数从2011年的18760人增加到2016年的39000人。
1.2.2制定激励机制,形成助推合力
2015年10月,市政府成立了全市职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出台了《铜陵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指导铜陵职业技术学院牵头组建了铜陵职教联盟,强化了教育链与产业链的有机结合,进一步密切了职业院校、行业组织、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之间的联系。为保障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各级政府均将职业教育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保证职业教育经费稳定增长。2011-2016年,市级财政累计投入职业教育经费6.81亿元,年均增长37.7%,累计争取上级转移支付资金3.85亿元,全部用于实训基地建设及教学设备购置,初步形成了部门协同推进,保障措施有力的工作局面。
1.2.3强化校企对接,促进产教融合
为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通过《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引导职业院校与企业在专业设置、订单培养、师资队伍、教材开发、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积极开展合作,推进校企深度融合,提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各职业院校根据铜陵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着眼铜基新材料、光电产业、旅游服务、文化艺术等新兴产业,形成了对接产业、企业、岗位的专业建设和动态调整机制,全面接轨地方经济建设。如安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金属矿开采与冶炼专业、铜陵职业技术学院成立的海峡两岸铜雕艺术研究院等。全市各职业院校与企业建立了520多个校内外实验实训实习基地,逐步形成了“厂中办班”、“校中办厂”等形式多样的校企合作模式。
1.2.4合作形式多样,促进产教融合
通过开展订单式培养、现代学徒制试点、校政企合作等,不断丰富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内涵。市中职中心开展校企合作、订单式培育人才的在铜企业有:新能源类的沃特玛、泰新汽车工业有限公司、汽车类的顺达集团、华胜、锐展科技、众和,PCB类的永利电子、安博电器、乐凯特,电器元件的艾默生电气、铜峰电子,机械模具类的三佳、耐科、格瑞特、日飞轴承、三元,铜产品类的精达、铜都流体,此外还有铜化集团、安徽诚创鑫科技有限公司等。铜陵职业技术学院与格瑞特公司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利用市实训中心,引厂入校,联合编写教材,开展人才培养;安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搭建校政企合作平台,创新校企合作方式,为开发区用工人才培养建立蓄水池,针对我市园区不同产业需求,优化专业设置。
2校企合作发展存在的问题
2.1契合产业度的优质教育资源不多
近年来,虽然政府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但总体来看,我市高等职业教育优质资源与省内其他地市相比无明显优势,尤其是契合产业度的优质高等职业教育资源不多,适合铜陵产业发展的高尖端人才自身培养能力欠缺。 2.2政府支持政策精准度不够
雖然市政府出台了以校企合作为代表的相关文件政策,但缺乏相关配套政策支持,尤其是激励措施过于虚化,校企双方权责利不够明确,如何有效激发企业参加校企合作的积极性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2.3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机制不强
随着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程度不断提高,企业用工需求的变化性不断加快,存在校企合作培养出来的人用不上,急需用的人才没有培养,校企合作双方需要建立一个有效的调控机制,增强合作的可持续性和有效性。
2.4校企合作形式单一
目前,我市校企合作层次浅,合作内容少,合作形式单一。学生基本以短期参观学习为主,跟岗实习和顶岗实习不多。其他的校企合作形式如:委托式培养、订单式培养、“冠名班”式培养、工学交替模式、专业共建合作模式、校企融合互动模式、“产学研”一体化模式、只是少量专业才有,且长效机制欠缺。
3政府推动校企合作办学发展策略
3.1积极培育本地优质职业教育资源
支持铜陵学院建设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内建外引适合本地产业发展的特色化专业,提升本地企业研发能力,让高尖端人才留得住;支持铜陵职业技术学术创建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建设,加强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和安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内涵建设,提升本地高职院校办学水平,采取针对性措施避免职业院校同质化发展;整合全市范围内中等职业教育资源,推进中职教育规模化发展,积极培育我市产业转型升级所需的各类人才,实行优质职业教育资源立体化发展,针对我市不同产业和相同产业需求的各类人才实行针对性培养。
3.2对各类开展校企合作的企业进行差别化扶持
推进校企合作关键在企业。重点选取一批适合开展校企合作的企业进行差别化扶持试点,应进一步明确校企合作中政府、学校、企业三方责任。综合运用税收、金融、财政转移支付等手段,发挥行业主管部门的作用,建立健全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调动企业积极性,增强合作的稳定性,保障校企合作健康发展。重点发挥企业对职业教育的参与度与建设度,防止职业教育与本地产业发展产生“两张皮”现象。
3.3围绕人才强市、质量强市战略,提高用工标准
建议充分发挥铜陵在各方面改革所取得的经验优势,发挥“船小好调头”的优势,选取一批科技含量高,用工要求高的企业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给企业予以相应政策、财政支持,实施铜陵版的德国“双元制”。
参考文献
[1]徐孟林.马鞍山市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发展策略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2)1:112 .
[2]甘光生等.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中的政策保障作用探析——基于安徽省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现状[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4,(32)4:47.
[3]施向阳.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运行机制研究——基于滁州市构建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和职教大市的个案分析[J].滁州学院学报,2013,(4).
[4]严璇.德国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主要模式及特色[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