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学术发展的“白皮书”

来源 :人民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7158936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五年前,在音乐界的媒体上看到“中国当代音乐学研究专家论坛”在南京举办的消息,当时便期待能尽快出现一部涵括我国现代音乐学术发展详细状况的著作。近期阅读了由南京艺术学院“中国当代音乐学”课题组集体撰著的《中国当代音乐学》一书(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年12月出版,ISBN 7-103-03191-6,定价:60.00元),感觉愿望得以实现。
  这部封面标注为“中国出版集团学术著作出版资助项目、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的专著,印装比较考究,书本是以特16开印刷,正文达514页,粗粗测算字数应有六十万字之巨。作为一部“大书”,其中除长达三万多字的绪论和一万多字的结语是为音乐学学科总论性质的文字外,其余18章的正文涉及了当下我国18个音乐学术领域的主要分支门类,包括:音乐美学、音乐社会学、音乐批评研究、音乐声学、音乐形态学、音乐心理学、民族音乐学、传统音乐学、少数民族音乐研究、中国古代音乐史学、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中国当代音乐研究、西方音乐史学、音乐文献学、音乐传播研究、音乐表演艺术研究、音乐教育学、音乐治疗学等,是课题组对这些专门学科在当代中国的发生、发展、成熟历程的完整梳理和系统研究。
  应该坦承,一直以来音乐学对我们大多数音乐人来说是个既熟悉而又感到敬畏的名词。它的从业者和学习者除了少数专职的音乐学家和肯于坐“冷板凳”的人士外,多数音乐人是怯于或不愿与之为友的,甚至还有部分音乐人士以不懂得相关学问为荣,每每将从事音乐学术研究视为“搞表演缺乏天分、搞作曲缺乏基本功”后的无奈选择。读罢此著后,我们发现这种轻视音乐学术的现象恰应了“无知者无畏”之说,恐怕这也是造成我国音乐艺术事业长久以来提升乏力的原因之一。
  通读该著,让人深切地体会到字里行间所浸透的汗水和用文字为读者所砌起的攀登的台阶,它在帮助我们记忆现代音乐学术事业在20世纪的当代中国所取得的光辉成就。
  
  一、学科涵盖广泛,资料搜集细微,堪为中国现代音乐学术发展的“白皮书”
  
  我国历史上对音乐问题的研究出现得很早且绵延千载不绝,其中也不乏令世人赞叹的杰出成果的问世。但我们今天提及的以现代科学精神所进行的自觉的音乐学术研究,却是从20世纪初才开始在中国萌发的。萧友梅于1916年7月在德国完成的《至17世纪的中国管弦乐队之历史研究》①,成为音乐史上首篇中国人以音乐学术研究为专题写作的博士论文,也是我国最早的现代音乐学术文章之一。在20世纪的20、30年代,以萧友梅、王光祈、青主等人为主所从事的音乐学术活动,开启了中国现代音乐学术研究的先河。如今,已走过差不多一个世纪发展历程的中国现代音乐学术事业,研究领域也从最初的音乐史学、传统音乐、少数民族音乐、音乐美学的研究,逐步发展到多领域、多角度、多层次的共同发展。
  当我国的现代音乐学术事业历经20世纪80年代至新世纪之交二十年的快速发展之后,各个学科领域均已积累了大量的学术成果,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也出现了不少值得进一步关注和深思的学术命题。世纪的交替催生了学界对音乐学术研究的回顾及再研究。2003年8月,以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六位教授所共同承担的该院研究生课程“音乐学的历史与现状”的授课内容整理出版②。这部著作的出版为我国部分领域音乐学术的总结回顾和再研究提供了较完整的版本。但也无须讳言,这部著作毕竟只是一所院校内数位教师的成果,学科领域仅限中国传统音乐理论、中国音乐史学、西方音乐史学、外国民族音乐,以及音乐美学等领域,并没有能囊括中国音乐学术百年发展的全貌。三年后,《中国当代音乐学》的出版,才基本完成了这项百年中国音乐学术再研究的历史和学术使命。
  《中国当代音乐学》的课题组虽然由南京艺术学院为主并牵头组织,但课题组以开放的姿态开展科研活动,他们团结了来自全国八所高等艺术院校的17位专家学者,进行了三年之久的联合研究,集体攻关,其中的绝大多数学者都是当今活跃于音乐学各领域富有成就和声望的知名专家。以研究领域一线专家来概括和总结学科领域内的发展历程,这种“局内人”的清晰视野和资料把握度,往往使认知更容易到位,也更能够起到点石成金的研究效果。
  全书除了“绪论”和“结语”部分旨在总括中国音乐学术的总体发展历程,梳理学科建设之外,其余18章均以当下国内音乐学科具有一定发展程度的研究领域为单元,分论各领域自在中国发生至21世纪初年的发展状况和主要学术成就。其中,除了1949年建国前已开始发生发展的传统学科,如中国古代音乐史学、传统音乐学、少数民族音乐研究、音乐美学等,还包括了多门近年来方在国内逐步得到重视并略成规模的“新兴学科”,如音乐社会学、音乐心理学、音乐传播研究、音乐治疗学等,当然也包括诸如民族音乐学这样虽然新兴,却已迅速成为国内“显学”的重要学科。
  对广大抱着学习态度的读者来说,阅读此著的最大收获,应该是书中随处标注出来的众多的参考文献和大量基于已有成果而叙述的内容。这也成为该著最有价值的一个方面。在以前的一些学科综述性文论中,也有不少论及学科的发展问题,但有不少愿意站在“宏观”的高度“指点江山”,虽让人颇受启发和鼓舞,终觉海市蜃楼、浮光掠影。该著从头至尾的所有叙述均以大量的文献和学科实例为依据,有血有肉,在使读者“宏观”把握全局的基础上,也积累了各学科既有的诸多细微的史料、史实。部分章节如第九章“少数民族音乐研究”、第十六章“音乐表演艺术研究”等学科的撰述,显示在页面上的注释文献往往达到与正文等量,甚至超出正文篇幅的规模。研究者其中所做的资料搜集和案头分析工作可见一斑。
  
  二、宏细得当,繁简相宜,注重创新和实用
  
  对于写作和出版图书,当下被普遍认为是件并不太难的事情,其主要原因无非是市场经济的日趋活跃、国内出版机构的灵活运作,以及社会知识的积累、传播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和规模的缘故。然而,对于一部真正的学术著作来说,要想富有创新性或使其具有更高的社会价值,那么著作内容的丰富和选材的宏细得当就应是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
  《中国当代音乐学》一书虽然首要观照的是1949年以来至21世纪初中国音乐学术的发展历程(见该书“后记”的叙述),但以学术的发展特点来说,却非以社会政治的断代或历法的划分那样能够如此清晰明了地解决。因此,要对中国当代音乐学术进行较为系统而全面的梳理,就注定要详略得当、繁简相宜:既要交代学术发展的“源”与“流”的继承性、连续性,又要“断代”恰当,安排有节。在本书的20个组成部分中,有些章节是需要涉及“近代历史”的,有些甚至要涉及西方历史,如绪论“音乐学的历史、现状与方法”,就既要涉及中国近代音乐学的历史以突破时间界限,也要涉及西方音乐学术的发展历程来突破地域的限定。著作者在这里并没有跳离“中国当代”,也没有被限制在“题域”之中,而是采取宏细得当、繁简相宜的撰述方式,题意之外的相关叙述从简从略,题意之内的部分则详加叙述,甚至对许多重要文献加入了大段的引语直接说明问题。
  世纪交替之际,也曾经有部分优秀的学科综论性质的文章刊发于重要的学刊,如王安国教授的《从借鉴吸收到融汇化合:中国(大陆)当代作曲技术理论各学科的建设与发展》③一文,就十分详细地分析、总结了20世纪90年代之前音乐形态学在我国的发展状况;刘大冬教授发表的《80年代中国指挥学科建设及理论研究纵横观》④,则对我国音乐指挥领域在20世纪80年代的发展状况进行了梳理。鉴于此种情况,相关研究者并没有进行重复性的研究,也没有进行所谓商榷、质疑式的批驳研究,而是很好地尊重并利用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在原有成果的基础上再进行深入的研究。这种既尊重前人又勇于并敢于站在前人肩膀上的学术著述作风是值得提倡的。
  对于洋洋六十万字之巨又注疏甚众的大著来说,如何处理好注释格式,做到文献信息齐全而不显啰嗦,章节长大而无碍阅读,其中是有一定学问和讲究的。在此方面,《中国当代音乐学》采取的两种方式值得当下许多学刊和著作者学习:(1)文中已经交代的信息不再注释中重复出现。如文章叙述中已经出现了学者名及作品名者,注释中仅交代其刊发的媒体和刊期或出版社、出版年代,不再将学者名及作品名等文字重列。(2)随页注释,随页编码。现在不少学刊采取文尾注释的方式,虽然遵从了某种规定,却忽略了读者的方便使用,实为舍本逐末的做法。
  
  三、学海无涯,“同志仍需努力”
  
  通过阅读学习这部著作,我们也感觉到它虽然在许多方面均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也应该能够为大多数音乐学人所称赞并接受,但我们也期望它能够做得更好,为我国的音乐学术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因此,特提出如下两点参考意见:
  其一,“当代”是个永远没有终结的时间概念,对当代音乐学的研究也永远没有终结。因此,选择这个课题就注定是个可以无休止研究下去的开放式课题。作为读者和同人,我们衷心希望课题组能够继续存在下去,以持续关注和研究我国不断嬗变和进步中的音乐学术事业,按照学术的发展规律,在不久的将来推出第二版、第三版……的《中国当代音乐学》,以利音乐学术的发展、以飨代代的各学科学人。
  其二,在未来的修订版次或其他类似的集体攻关项目中,应保持撰述体例的尽可能统一。作为多人组成的研究集体,由于各位学者写作风格的不同,文笔的优劣,以及学科特点和学科发展程度的不同,极易造成写作风格的差异。但作为统一完整的研究集体,又必须要求有尽可能统一的研究方法、尽可能统一的行文著录格式等。在本著中,虽然多数章节保持的是历时基础上的横向研究,但也有章节是以完全横向的领域分述来展开的,还有以研究的方法和对象来进行分节的;在至为重要的对当前学科发展的评点环节,有以专节予以详述的,有以简短结语“点睛”式的,也有骤然煞尾不予任何评述的;在标注的态度和格式上也显示了迥异的风格。这些统一工作当然应主要由课题组的负责人来制订、协调和检验执行,在成果的结题出版阶段,出版机构的编辑人员也应积极予以弥补。
  
  ①孙海《萧友梅留德史料新探》,《音乐研究》2007年第1期。
  ②该课程由中央音乐学院的周青青、郑祖襄、梁茂春、李应华、俞人豪、张前六位教授共同承担。见六人合著《音乐学的历史与现状》之“前言”,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
  ③王安国《从借鉴吸收到融汇化合:中国(大陆)当代作曲技术理论各学科的建设与发展》,《黄钟》1991年第2、3期连载。
  ④刘大冬《80年代中国指挥学科建设及理论研究纵横观》,《中国音乐年鉴》1991年卷。
  
  陈荃有 人民音乐出版社期刊中心主任、《音乐研究》常务副主编
  郝玫馨 鲁东大学音乐系教师
  
  (责任编辑 金兆钧)
其他文献
石夫先生走了——在2007年11月24日的“交響    乐作品音乐会”的辉煌和第二天的气氛热烈的座谈会后,仅仅四天,他老人家就匆匆地走了。  在他老人家从事音乐创作的半个多世纪以来,人们通过歌曲《解放军同志请你停一停》、《娃哈哈》、《牧马之歌》、《举杯祝贺》、《阿瓦尔古里》,通过歌剧《阿依古丽》、《古兰丹姆》、《阿美姑娘》,通过舞剧《文成公主》、《林黛玉》,通过钢琴曲《第一、第二、第三新疆舞曲》,
引言  在最近一场香港中乐团音乐会完场前,艺术总监阎惠昌先生让台上拉胡琴的团员“亮武器”!全体拉弦组的团员举起了手上的胡琴,只见台上的胡琴皮面全部是米白色的,而非常见的黑褐色蟒皮,观众随即哗然。原来刚才整场音乐会美妙的弦乐皆由这些米白色皮面的胡琴奏出,的确有点不可思议。这些由乐团改革的胡琴称为“环保胡琴”,包括了高胡、二胡、中胡、革胡和倍大革胡,统称为“环保胡琴系列”。内文简介了环保胡琴系列的名称
一    2008年12月20日,“中国少年民族乐团建团十周年庆典音乐会”在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厅举行。  中国少年民族乐团是中国音乐学院附中1997年创办的一个以学生为主体、多位优秀艺术家和教师共同参与的一个大型民乐团,下设弹拨、弓弦、民族管弦乐三个主要乐队。本场音乐会是中国少年民族乐团建团十周年的庆典,也是对该团建设理念、当前现状、存在问题、发展前景的一次集中检验。音乐会以民族管弦乐始,以民族管弦
抗战期间,有两位以写独唱抒情歌曲著称的作曲家:一位是还健在的张定和先生,一位是已作古的汪秋逸先生。前者的《流亡之歌》(吴祖光话剧《凤凰城》插曲)、《江南梦》(署名蒋优)和后者的《淡淡江南月》、《夜夜梦江南》,都是通过富于民族风味的优美旋律和感情深沉的细腻笔触,反映了由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而流离失所的广大人民对故土的眷恋和复仇的决心,因此一经问世便不胫而走。不仅在大后方广为传唱,风靡一时,深受青年学生
熟悉薛伟的人都知道,他是当今中国最具实力的小提琴演奏家之一,在国际和国内音乐舞台上,他的影响显而易见,其艺术业绩有目共睹。然而作为小提琴教育家的薛伟在更多人的眼中并不为重,其实,薛伟在这方面同样成绩斐然,25岁时,他就成为英国皇家音乐学院中最年轻的小提琴教授,在教学岗位上取得了骄人的业绩。近年来,步入不惑之年的薛伟回国任教于中央音乐学院,目前是中央音乐学院管弦系的副主任。  薛伟对专业音乐教学有着
10年国内主要音乐期刊上发表的有关钢琴美学、创作、表演、教育等相关的理论文章共40篇,在数量上与2009年大致持平①,但从研究者所关注的研究领域,运用的研究方法来看,则鲜明地体现出更为丰富和多元化的趋势。本文通过对这些钢琴艺术阶段性研究成果的梳理归纳述评,总结经验教训,以期为业界同仁下一步的研究提供某种依据。个人孔见,不当之处就教方家。    中外钢琴作品与创作研究    在推进创建中国本土特色的
2008北京国际女音乐家大会于4月18日—22日在中国北京举行。本届国际女音乐家大会由中国音乐学院、国际女音乐家联合会、国家大剧院、中国交响乐团、中国交响乐发展基金会和北京市妇女联合会六家单位联合主办。来自美国、韩国、古巴、加拿大、瑞士、印度、阿根廷、委内瑞拉、阿塞拜疆、比利时、新西兰、奥地利、波黑、马来西亚、澳大利亚、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俄罗斯、罗马尼亚、荷兰、墨西哥、日本、中国(包括香港
视唱练耳学习具有极强的技术性特点,因而,它的技术因素受到高度的重视。也正是这个原因,造成了对视唱练耳教学其他属性的严重忽视。笔者认为,视唱练耳绝不仅仅只是技术问题,它所给予学生的也绝不仅仅是单纯的视唱乐谱和听记音乐能力,而是有着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视唱练耳学习的实质是对音乐的基本语汇、语法、乐感、音色、审美观念等一系列文化属性的习得,是学习者逐步理解、领悟、掌握一套音乐的基本法则的过程。    一
2009年暑假开始,中国音协手风琴考级旧教材已停止使用。从1993年至今沿用了十几年的教材已经不能够满足广大教师和学生的需求,大家企盼着新教材的诞生为时已久。在中国音协全国考级委员会的主持下,手风琴学会编委会历时三年,克服了重重困难,从选材、创作到定稿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且以最快的速度做到了音、像、书同时出版,大家以饱满的热情和对手风琴事业高度的责任感,使得中国音协第三套手风琴考级教材于2008年
中国民族歌剧从诞生到现在已有80余年的历程,有过辉煌,也有过低谷,甚至有过危机,但却永远不会消失。这不仅因为它是我们的民族艺术之花,有其根植的土壤和环境,同时也因为有一批执著的耕耘者与呵护其成长的歌剧人。  提起歌剧人,我们便会想到那些杰出的歌剧文学家、音乐家以及一些著名的歌剧表演艺术家。这些名家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推动了中国民族歌剧事业的发展与进步。人民感谢他们,他们的作品和名字,将永载史册,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