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934—01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54岁,因“龟头红肿糜烂伴疼痛2月”于2012年1月6日入院。2月前患者龟头处擦伤后出现红斑、糜烂,触之疼痛,自行外喷“阿米卡星洗剂”无好转,龟头红斑逐渐扩大变硬,伴肿胀糜烂,表面可见脓性膜状物,时常与内衣粘附,撕脱或摩擦后易出血,糜烂面难于愈合,1月前包皮与龟头粘连出现肿物,夜间勃起时疼痛加重,无畏寒、发热,于当地医院抗感染治疗无效。既往自出生以来,一直处在包茎状态,10年前做过一次包皮环切手术,仅暴露出2/3部分龟头。无结核病史,有非婚性接触史。皮肤科情况:龟头见浸润性斑块,表面糜烂,凹凸不平,失去光泽,上覆黄色脓性膜状物,系带右侧见增生性肿块,表面污秽,覆盖膜状物,质地较硬,触之易出血,部分包皮内板与龟头粘连,不易分离,压痛明显,挤压时包皮与龟头未粘连处可见脓性分泌物溢出。睾丸、附睾及精索无异常。双侧腹股沟未扪及肿大淋巴结。
实验室检查:血、尿、粪常规未见异常;肝肾功能正常;梅毒血清学实验及HIV检测均阴性;胸片:心肺未见异常;皮损组织人乳头状瘤病毒16,18型DNA及人乳头状瘤病毒8型DNA测定均阳性。系带旁包皮内板肿物组织病理示:表皮缺失,真皮内可见鳞状细胞团块,细胞排列紊乱,异型明显,可见核分裂相及角化不良细胞,间质中见血管扩张充血伴淋巴细胞浸润。诊断:中分化鳞状细胞癌。
2 讨论
鳞状细胞癌是一种起源于表皮或附属器角质形成细胞的恶性肿瘤,其发生常与慢性日光损伤、HPV感染、砷剂、慢性感染及慢性炎症等因素有关。阴茎癌常发生于龟头、包皮内板,少见于阴茎体部。与包茎、包皮过长,局部卫生状况不佳及包皮垢长期刺激有关。近年来,HPV感染率逐渐上升,与HPV感染相关的阴茎癌倍受关注。HPV致癌主要与HPV类型有关,HPV6和11通常预后较好,而阴茎原位癌和浸润癌甚至转移性鳞状细胞癌中常检出HPV16和18。可能过程是HPV16和HPV18的原癌蛋白E6/E7与p53和RB1结合,使肿瘤抑癌基因失活,导致了肿瘤的发生。也有研究认为,与普通的鳞状细胞癌相比较,HPV相关性鳞癌的特征是复发性高但不转移,且在一个肿瘤中常可发现几种HPV压型。本例患者发生的可能原因,一方面与患者自出生以来一直处于包茎状态,长期包皮垢的刺激有关;另一方面,患者后天获得性感染了HPV8、16及18型病毒,部分为高危型。双重因素,促发了本病。本病仅表现为红斑时,要注意和增生性红斑和浆细胞性龟头炎鉴别,前者表现为龟头单发或多发的固着性边缘清楚的红斑,表面潮湿、光滑,或呈天鹅绒样,可有灰白色鳞屑,不易剥离,病理提示角质形成细胞排列紊乱,部分细胞异型性,出现大而不规则、染色深而密集的细胞核,可见有丝分裂象、角化不良细胞,但基底膜完整;后者为位于龟头和包皮内板边界清楚的红色斑片,表面潮湿、有光泽,病理提示真皮浅层较多浆细胞浸润。如表现为龟头肿块时,要与疣状癌鉴别,疣状癌常表现为球状的团块,表面有多重的窦道开口,挤压时有粘性分泌物溢出,病理顯示顶端为波浪形角质团块的球状表皮突特征,鳞状上皮细胞分化良好,细胞异型性轻微,肿瘤边缘光滑平整,非钉突状或浸润性生长。阴茎癌的诊断本无困难,但由于患者忽视或不愿就医,以致延误治疗,待就诊时都已有典型菜花状改变、恶臭流脓、易出血等。病理活检是确诊的主要依据。其预后与不同临床分期密切相关,因此术前明确原发肿瘤的分期、分级、浸润深度以及淋巴转移状况对阴茎鳞癌的治疗有重要意义。目前治疗以手术为主,放化疗为辅。本例患者因未触及双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未做淋巴结活检,诊断后转入泌尿外科行阴茎远端切除术,目前伤口愈合好,在随访中。由此病例提示,对于包茎患者早期实施包皮环切手术干预,同时加强知识宣传及高危型HPV检测为阴茎鳞癌的预防将会起到很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孔庆云,田庆均.阴茎鳞癌1例[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8,22(11): 699.
[2] 冉立伟,兰东.阴茎鳞癌误诊为疣状癌1例[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0,24(4): 385.
[3] 龙剑文,皮先明,陶娟.阴茎鳞状细胞癌1例[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0,24(10): 970.
[4] Pierceall WE , Goldberg LH , Ananthaswamy HN . Presence of Human Papilloma Virus Type 16 DNA Sequences in Human Nonmelanoma Skin Cancers[J]. J Invest Dermatol , 1991 ,97 (5) :880-884.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54岁,因“龟头红肿糜烂伴疼痛2月”于2012年1月6日入院。2月前患者龟头处擦伤后出现红斑、糜烂,触之疼痛,自行外喷“阿米卡星洗剂”无好转,龟头红斑逐渐扩大变硬,伴肿胀糜烂,表面可见脓性膜状物,时常与内衣粘附,撕脱或摩擦后易出血,糜烂面难于愈合,1月前包皮与龟头粘连出现肿物,夜间勃起时疼痛加重,无畏寒、发热,于当地医院抗感染治疗无效。既往自出生以来,一直处在包茎状态,10年前做过一次包皮环切手术,仅暴露出2/3部分龟头。无结核病史,有非婚性接触史。皮肤科情况:龟头见浸润性斑块,表面糜烂,凹凸不平,失去光泽,上覆黄色脓性膜状物,系带右侧见增生性肿块,表面污秽,覆盖膜状物,质地较硬,触之易出血,部分包皮内板与龟头粘连,不易分离,压痛明显,挤压时包皮与龟头未粘连处可见脓性分泌物溢出。睾丸、附睾及精索无异常。双侧腹股沟未扪及肿大淋巴结。
实验室检查:血、尿、粪常规未见异常;肝肾功能正常;梅毒血清学实验及HIV检测均阴性;胸片:心肺未见异常;皮损组织人乳头状瘤病毒16,18型DNA及人乳头状瘤病毒8型DNA测定均阳性。系带旁包皮内板肿物组织病理示:表皮缺失,真皮内可见鳞状细胞团块,细胞排列紊乱,异型明显,可见核分裂相及角化不良细胞,间质中见血管扩张充血伴淋巴细胞浸润。诊断:中分化鳞状细胞癌。
2 讨论
鳞状细胞癌是一种起源于表皮或附属器角质形成细胞的恶性肿瘤,其发生常与慢性日光损伤、HPV感染、砷剂、慢性感染及慢性炎症等因素有关。阴茎癌常发生于龟头、包皮内板,少见于阴茎体部。与包茎、包皮过长,局部卫生状况不佳及包皮垢长期刺激有关。近年来,HPV感染率逐渐上升,与HPV感染相关的阴茎癌倍受关注。HPV致癌主要与HPV类型有关,HPV6和11通常预后较好,而阴茎原位癌和浸润癌甚至转移性鳞状细胞癌中常检出HPV16和18。可能过程是HPV16和HPV18的原癌蛋白E6/E7与p53和RB1结合,使肿瘤抑癌基因失活,导致了肿瘤的发生。也有研究认为,与普通的鳞状细胞癌相比较,HPV相关性鳞癌的特征是复发性高但不转移,且在一个肿瘤中常可发现几种HPV压型。本例患者发生的可能原因,一方面与患者自出生以来一直处于包茎状态,长期包皮垢的刺激有关;另一方面,患者后天获得性感染了HPV8、16及18型病毒,部分为高危型。双重因素,促发了本病。本病仅表现为红斑时,要注意和增生性红斑和浆细胞性龟头炎鉴别,前者表现为龟头单发或多发的固着性边缘清楚的红斑,表面潮湿、光滑,或呈天鹅绒样,可有灰白色鳞屑,不易剥离,病理提示角质形成细胞排列紊乱,部分细胞异型性,出现大而不规则、染色深而密集的细胞核,可见有丝分裂象、角化不良细胞,但基底膜完整;后者为位于龟头和包皮内板边界清楚的红色斑片,表面潮湿、有光泽,病理提示真皮浅层较多浆细胞浸润。如表现为龟头肿块时,要与疣状癌鉴别,疣状癌常表现为球状的团块,表面有多重的窦道开口,挤压时有粘性分泌物溢出,病理顯示顶端为波浪形角质团块的球状表皮突特征,鳞状上皮细胞分化良好,细胞异型性轻微,肿瘤边缘光滑平整,非钉突状或浸润性生长。阴茎癌的诊断本无困难,但由于患者忽视或不愿就医,以致延误治疗,待就诊时都已有典型菜花状改变、恶臭流脓、易出血等。病理活检是确诊的主要依据。其预后与不同临床分期密切相关,因此术前明确原发肿瘤的分期、分级、浸润深度以及淋巴转移状况对阴茎鳞癌的治疗有重要意义。目前治疗以手术为主,放化疗为辅。本例患者因未触及双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未做淋巴结活检,诊断后转入泌尿外科行阴茎远端切除术,目前伤口愈合好,在随访中。由此病例提示,对于包茎患者早期实施包皮环切手术干预,同时加强知识宣传及高危型HPV检测为阴茎鳞癌的预防将会起到很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孔庆云,田庆均.阴茎鳞癌1例[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8,22(11): 699.
[2] 冉立伟,兰东.阴茎鳞癌误诊为疣状癌1例[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0,24(4): 385.
[3] 龙剑文,皮先明,陶娟.阴茎鳞状细胞癌1例[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0,24(10): 970.
[4] Pierceall WE , Goldberg LH , Ananthaswamy HN . Presence of Human Papilloma Virus Type 16 DNA Sequences in Human Nonmelanoma Skin Cancers[J]. J Invest Dermatol , 1991 ,97 (5) :880-8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