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互联网 ”儿童文学阅读指导策略

来源 :课外语文·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qiling11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互联网 ”时代使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素质教育理念不断深入人心的今天,儿童文学阅读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儿童阅读的优秀素材越多,他们的语文素养越高。但是现在的儿童文学阅读教学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对于此,本文通过对儿童文学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在“互联网 ”时代儿童文学阅读的指导策略,以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协助儿童进行文学阅读,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互联网 ”;儿童文学阅读;指导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互联网在人们生活和学习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电子图书馆、多媒体技术促进了教育教学的发展,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进行授课,学生也可以利用互联网查阅资料和学习。互联网对儿童阅读也产生了冲击,有些儿童沉迷网络小说和网络游戏,严重影响了部分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正确引导儿童利用互联网进行阅读,不断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
  一、“互联网 ”儿童文学阅读中存在的问题
  儿童具有较强的好奇心,易受到新鲜事物的吸引。互联网给儿童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使作品以文字阅读结合视频和图片的形式展示给儿童,让他们主动地进行文学阅读,并在网上进行交流,开阔儿童视野,增进儿童之间的感情,实现资源共享,提升他们的审美意识和感悟能力。但是网络信息的复杂性影响了儿童的阅读的效率,网络游戏和广告让儿童无法集中注意力,一些消极信息影响了儿童的分辨能力。此外,教师对儿童文学阅读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更没有制定可行的阅读指导策略。有些教师认为儿童文学阅读属于课外知识,对学生学习没有什么用处,导致学生阅读优秀文学作品的积极性不高。即使有些教师认识到了儿童文学阅读的重要性,也没有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导,无法让学生感受文学作品的魅力。在教学中,有些教师只是依据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量对他们进行评价,没有考虑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因此无法提高儿童文学阅读的积极性。虽然有些教师借助互联网指导儿童文学阅读,却没有对学生进行监督,有些自制力差的学生可能会无法控制自己而浏览游戏或者广告,影响了儿童文学阅读的效率。
  二、“互联网 ”时代背景下儿童文学阅读的指导策略
  (一)建立图书网站丰富儿童文学资源
  “互联网 ”时代给人们的工作学习带来了许多便利,许多工作借助网络就可以完成,因此学校可以给学生建立图书馆网站,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满足学生阅读的需求。为了让学生放心投入阅读,提升阅读效率和阅读质量,教师要配合学校建设网络图书馆,把文学作品进行分类,使学生能够快速选择所需阅读的作品。此外,还要设立文学作品阅读导航,引导学生阅读优秀文学作品。并设置评论栏目,让学生在阅读时相互交流,发表自己的意见,加深对作品的理解,陶冶学生情操的同时提升文学素养。
  (二)循序渐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与流行读物相比,经典文学具有较强的教育意义,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多阅读优秀儿童文学作品。教师要选择具有较强趣味性的通俗易懂的作品推荐给学生,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还要尊重学生,在学生阅读时对他们进行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对一些经典的作品,如《三国演义》《红楼梦》等一些经典名著,儿童阅读时可能会遇到问题,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相关的影响资料,帮助学生完成经典名著的阅读。对寓言、童话故事类的作品,教师可以采用让儿童进行表演,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内涵,在激发学生阅读興趣的同时,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三)开展多元动态阅读指导活动
  “互联网 ”背景下,教师要多开展多元动态的阅读指导活动,如阅读笔记展览、读书沙龙、阅读讲座等活动,对学生进行正确的阅读指导,让儿童充分理解作品,与作者产生共鸣。此外,还要加强与儿童之间的沟通,了解他们的想法。鼓励儿童之间多交流沟通,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提高儿童文学阅读的积极性,使儿童通过阅读积累经验,为以后的写作奠定基础。
  “互联网 ”背景下儿童文学作品阅读中,教师还要加强对学生的指导,采用实体和虚拟相结合的指导形式,对学生的阅读进行指导,如采用研讨、授课、书展及微博、微客相结合的模式对儿童阅读进行指导,提升儿童阅读的效果。教师也可以建立微信群、QQ群,在学生阅读后与他人分享、交流讨论,启发学生思维,感受儿童文学阅读的魅力。
  三、结语
  “互联网 ”儿童文学阅读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学生的个性不同,引导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并在儿童阅读时对他们进行正确的指导,采用多种形式,多角度指导学生,深入挖掘作品的内涵,加深学生的理解,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为以后的阅读写作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朱自强.儿童文学阅读教学的理论和方法[J].语文教学通 讯·C刊,2016(1).
  [2]张玉芳.互联网 ,助力农村儿童文学阅读[J].课外语文(上),2017(1).
  [3]左展娇.基于互联网的儿童文学阅读活动实证研究[J].少男少女,2017(21).
  作者简介:李肖妹,女,1974年生,广东高州人,本科学历,汉语言文学专业,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教学。
  (编辑:马梦杰)
其他文献
【摘要】新编人教版语文教材,对现代文和文言文的比例做了调整,加大了古诗文的阅读量,尤其与以往不同的是,篇篇文言文都需要背诵,如何指导学生背诵文言文,无疑是摆在高中语文老师面前的难题。本文主要浅谈了笔者平时指导学生有效背诵文言文的方法。  【关键词】课堂朗读;语文教学;小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一个好的语文老师,无不想让学生把所学的文言文知识掌握牢固,并能够灵活运用。古人云
【摘要】语文课的教学是由语而学文,语就是朗读。小学语文课是要让学生能听、说、读、写,真正让学生做到因语学文、因文学语,相互为用。小学课堂上的朗读教学在2017年《语文课程新标准》里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学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是小学教学中读的基本目标,也是衡量一节语文课任务完成的标准”。  【关键词】课堂朗读;语文教学;小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学生在朗读方面
【摘要】“碧波深处有珍奇”,在备课时,我们教者就是要带着一双慧眼去探寻文本中的细微之处,或许就会窥见别样的风景。  【关键词】“三味书屋”;陈设;释疑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近日,我又一次讲授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在备课时,我突然对文中三味书屋的描写产生了兴趣。作者这样写道:“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扁道:三味书屋;扁下面是一幅画,画
【摘要】俗语云:“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个好的开始往往会起到“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有曲调先有情”的效果,一个精心设计的导入,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关键,它会第一时间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提升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因此,教师必须在研读教材和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之上,对导入进行精心设计,充分发挥其“导火线”和“催化剂”的作用,使教学活动能够顺利高效进行。本文以“浅谈高中语文课堂的导入策略”为题,从导
【摘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课程中的重要部分,语文教师应致力于培养小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小学语文教学阅读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究,归纳出了一些高效实用的阅读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有很多,教师在课堂上具体要选择怎样的教学方法,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理
【摘要】小学教育在我国的整个教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学生完成后续教育的前提,在我国的教育事业中处于奠基作用。良好的小学教育,对于学生思想品质、价值取向、身心健康大有裨益。在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对话教学是一种重要的形式,对话教学充分尊重了学生的感受,解放了思维上的限制,对于国家人才的培养和整体素质的提高做出了重大贡献。本文通过分析对话教学的开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切实的对策。  
【摘要】随着新课改、新课标的到来,语文与生俱来的“人文性”被不断地强化,然而其“工具性”却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可是,没有了语文的“工具性”,其“人文性”也往往没有了着落。我们语文老师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便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然而对知识范围和视野较窄,而语感又不强的中学生来说,又如何让他们去“意会”呢?这是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客观难题。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文试从修辞手法的“工具性”入手,帮助语文教师
【摘要】语文作为百科之母,如何让孩子从小就学好语文是极为重要的。本文将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总结如何使孩子在快乐中学习语文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语文;百科之母;快乐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一、用爱心去引导孩子学习语文  如果你想让你的学生学得更好,首先,你必须让孩子喜欢你教的语言,然后孩子可以爱上语言。所以你需要深入你孩子的内心,成为他值得信赖的朋友。上课铃响了,刚进教室的同
【摘要】作文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的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头戏。 但在现阶段,很多小学生并不喜欢写  作文,甚至怕写作文,写出的作文也多出现内容空泛、思维混乱或者词不达意的情况。因此,在小学中高年级作文教学中,语文教师需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明确教学重点,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和水平。  【关键词】小学中高年级;作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