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东京大学2006年招生物理试题

来源 :中学物理教学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w3714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1题 1995年人类在太阳系以外首次发现绕恒星公转的行星,此后,又相继发现了一百五十多颗在太阳系以外的行星,检测出这些太阳系以外的行星的原理可以理解为,质量为M的恒星和质量为 m 的行星(M>m),在它们之间的万有引力作用下有规则地运动着,如图1所示,我们认为行星在以某一定点 C 为中心、半径为 a 的圆周上做匀速圆周运动(注意:图1中没有表示出恒星),设万有引力常量为 G.恒星以及行星的大小忽略不计。Ⅰ.如图1所示,行星在逆时针轨道上进行公转,恒星与行星间的万有引力为行星做圆周运动提供向心力。 Question 1 In 1995, when humans first discovered orbiting planets beyond the solar system, more than 150 other planets outside the solar system have been discovered since then. The principle of detecting these extrasolar planets can be understood as being of mass The stars of M and the planets of mass m (M> m) move regularly under the universal gravitation between them. As shown in Figure 1, we consider that the planet is centered on a certain fixed point C with a radius of a (Note: the star is not shown in Figure 1), let the gravitational constant be G. The magnitude of stars and planets is negligible. Ⅰ. As shown in Figure 1, planets revolve counter-clockwise orbit. The gravitational attraction between stars and planets provides a centripetal force for the planets to perform circular motions.
其他文献
为推进新课程的全面实施,本期以在高考命题和教学中如何渗透新课程理念为互动话题选编几文,2007年第1~6期仍然就新课程教材、教学和高考命题展开互动式讨论。欢迎读者朋友积极
现代课程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只是被动地按教材的内容进行教学,教师的工作是一个创造性的工作,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和教材只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叶圣陶先生说
今年是《武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创刊60周年。60年来,随着武汉大学的创立与发展,本刊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武汉大学创办于1913年,当时称为“武昌高等师范学校”。1926年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实施,各地的中考试题在设计上充分体现“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学生生活”这一课程标准的新理念.课题学习探究型问题往往给出一个情境,通
阜阳市局 £4a 局长——_MINtkMMtgj’#lnH$B——q.M——D收束志不他只邀狲位J则【科校为先导推动地租工作.B为广为戳民U用凶盼引眯B.习.互们羹宽.互狈槽竺汹IAn.刊 办好杂志。必
伴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对于学生的教育培养不再仅仅简单的拘泥于相关考试科目教学之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提升强化学生的综合素养成为当前教育开展的一大重要目标。小学
体育游戏是众多游戏中的一种,它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还有特定的娱乐性,以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开发学生智力为目的,既能开发学生的体力,还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促进学生智力的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合理运用,不但能够对教师的教学实践起到极大的辅助作用,而且对接受教育的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而言也是一种促进,更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激发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大量的农民工涌进了城市,农村家庭留守现象日益严重,出现了“留守学生”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这一特殊群体由于父母经常远离身边,缺少亲情关爱,加上监
随着中央《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的出台,以及《中国诗词大会》如火如荼的播出,诗词艺术,这个中华传统文化冠冕上一颗最璀璨的明珠,再次得到人们的关注。确实,古诗词以华美的形式、深厚的内蕴、真挚的情感、铿锵的韵律,穿透了人们心灵的壁垒,直达最隐秘的角落,是中国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如何让学生真正走进古诗词、读懂古诗词、体悟古诗词、领悟古诗词的内在神韵呢?笔者认为,可以采用“文本细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