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的“变”与“不变”

来源 :高中生学习·阅读与写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考试大纲》是高考语文命题的指导性文件,明确了考试的内容和要求;而《考试说明》是考纲在试卷中的具体呈现,一些经典示范题型多年未变,如全国卷《考试说明》中的示范题型,从2011年至今,一直未改变,题目之典范,值得反复研读。
  题型示例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美国全球语言研究所最近公布了21世纪全球十大新闻,中国作为经济和政治大国的崛起排在第一位,是新世纪的最大新闻。该所跟踪全球75万家主要纸媒体、电子媒体和互联网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有关中国崛起的新闻已经播发了3亿次。
  对于中国的巨大变化,其中最值得展示的突出变化又是什么呢?据《中国青年报》和新浪网对中国公众的调查,得票率依次是“经济成就”、“国际影响”、“民生改善”、“科技水平”、“城市化进程”、“开放程度”。
  对于中国的这些变化,你有什么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仔细分析这个作文示例,可以发现它有如下特点。
  [作文形式“留白”]
  在分省命题时,湖北省的示范题型很全面,有话题型材料,有哲理型材料;有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漫画作文等。几乎包括所有的材料类型和作文的命题形式,具体而全面,告诉我们备考时每一材料类型的作文都必须训练,每种作文形式都可能考查。但全国卷的示范题型只有一个题,它仅仅告诉我们材料作文是考查重点,至于说这个材料以怎样的形式来呈现,是文字材料还是漫画,是连续的一段话还是非连续的几句话或某些词语,是完整的材料还是续写式材料等,都留下了巨大的空白,留下很多发挥的余地和创新的空间。
  [关注“家国情怀”]
  这则作文材料无处不体现出强大的“国家意志”。材料要求关注国家的经济和政治,并且从“经济成就”、“国际影响”、“民生改善”、“科技水平”、“城市化进程”、“开放程度”五个方面做了具体规定,要想写好这类材料的作文,就要求学生关注社会,拥有家国情怀。这样作文材料有很好的示范性,经典而不会过时,因为它要考生感受时代精神,要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了立德树人,凸显了核心价值观引领高考命题的指导思想。
  国家需要的是德才兼备的人才,作为当代中国青年,如果你没有家国情怀,注定会被高考淘汰!
  [强调“我”的参与]
  从材料内容来看,它们是考生日常生活能看见、听见的内容,如果你“家事国事事事关心”,这些就会引起你的思考,你就会有所感,下笔就会如有神助!正如白居易所提出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时”即时代也。它意味着自己对时代的一种关注,对现实社会的一种关切,对改造社会、促进社会进步的一种责任和使命。要想真正做到“为时而著”,就必须倾听时代的足音,呼吸时代的空气,把握时代的脉搏,让自己的心合着时代的节奏一起跳动,真正用心去感悟时代,体验时代,为时代而唱。所以在立意行文必须有一个大大在“我”字。
  [写作指令明晰]
  示例材料是陈述现实生活中的一种现象,不需我们去提炼观点。命题人的写作指令说得清清楚楚:“对于中国的这些变化,你有什么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作为多年不变的示范题型,它也传达了一个信号:作文题不是阅读题,不是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它仅仅是发出一个写作指令,它是明确的,考生没有必要担心自己读不懂题目,可怕的是你知道它要你写什么,但你不会写!
  结合近三年全国卷的高考作文题,则可发现如下的“变”与“不变”。
  [材料作文“不变”,呈现方式在“变”]
  与示范题型相比较,相同的都是材料作文;不同的是呈现方式在发生变化。有时是假设生活场景的记叙性文字,有时是人物介绍的说明性文字,有时是阐释概念的议论性文字;有时是文字,有时是漫画;有时是连续一段话,叙说一故事,一场景,有时又是非连续的文字,十几个关键词或几个名句……可以看出,命题人一直在材料呈现的方式上用心思。从近三年的高考作文材料来看,每年的呈现方式都在发生变化,没有简单重复,所以在备考时,只是对上一年高考作文试题进行简单机械的模仿训练,风险很大。在平常训练时,每种类型材料的作文都应训练,在审题时,一定要知道材料的性质与作用。其实近三年作文中的材料都没有对审题造成障碍,仅仅是提供写作对象或写作限制。
  [“我”的参与“不变”,但“大”与“小”在“变”]
  不管是那一类型材料,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强调考生的“亲历感”,这些材料对考生来说都很熟悉,它很少是哲理小故事,它很可能是我们日常生活接触到的人和事,要求我们写出对这些人和事的所思所感。这样的材料作文,有很好的防宿构功能,想机械地记些名人名言和名人事例,再在写作文时硬贴上去的做法行不通了。但材料有“大”与“小”的变化:有时是家国大事,宏大叙事,有时是日常生活琐事,可感可触!
  [思辨色彩“不变”,思考范围在“变”]
  从示范题型写作要求中的“对于中国的这些变化,你有什么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到近三年各卷写作要求中的“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这三个人中,你认为谁更具风采?”“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它们有一共同的特点,就是能针对社会现象、生活现象用议论的方式阐述自己的思想,有时甚至感觉到文题只适合写议论文,具有浓浓的思辨色彩,所以在分析问题时最好做到一分为二,力避粗暴武断,自以为是,要体现自己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这样的文题,如抛开文题去炫文采,可能会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它们的不同是思考的范围,有时是要我们对材料所举事件发表看法,就事论事,体现自己在思考与权衡;有时是要我们从事例发散开去,不一定就要緊紧围绕材料事例来谈,但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
  高考作文考查的是我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每年都有一些小变化,在备考时不要机械模仿,随意跟风,要回到写作的本质上来,以写作本质的“不变”来应对题目的“万变”!
其他文献
写作教学要改变以往重语言、轻结构,重真实、轻想象的弊病,要引导学生善于表达,加强剪报、摘抄等练笔。课前演讲、时文品评、课外阅读,可广开写作教学之路,也是“激发创造思维,绽放写作奇葩”的重要途径。   [打破僵化的思维模式]  僵化的思维模式脱胎于死板的应试对策。学生只需掌握几种答题的技巧,就能取得过得去的成绩。于是学生每天沉浸在题海中,成了刷题的机器。老师们也成了“戴着镣铐跳舞”的被动舞者。
2019年高考全国卷Ⅱ作文题,契合新课标和新教材“任务群”理念,形式让人耳目一新。我们先回顾一下这道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19年,民族危亡之际,中国青年学生掀起了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1949年,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新中国青年投身于祖国建设的新征程。1979年,“科学的春天”生机勃勃,莘莘学子胸怀报国之志,汇入改革开放的时代洪流。2019年,青春中国凯
以“家”为主题的征文有很多,但征文的背景不同,对内容的要求也不同。这次征文的背景是“祖国颂”(爱我中华——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主题教育活动,这个背景明确告诉我们,我们要写的“家”是与“国”联系在一起的。  “国”这个命题,比较抽象,“国”的形象是要靠一个一个的“家”来呈现的,以“家”来表现“国”,这就很具体了。“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国”的物质面貌和精神面貌都可以透过一个一个的“家”表现出来
编者按:本期《黄河对话》的“话题”,是由作家郭万新的《耕读世家》说开去,谈家族史与乡村史的融合及纪实文学创作。《耕读世家》系万新最新的一部纪实力作,2015年12月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历经作者3年采访,旨在真实记录数百年的家族沧桑史,以典型的中国故事传递中国人梦想依旧的乡愁。正如他的名字,该书的出版意味着他崭新的“蜕变”,走出塞北马邑,成为山西文坛的一匹骏马。  何南(作家、诗人,以下简称“何”
文言文,既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构建语言能力的基础。文言文的考查向来受到高考语文命题组的重视,试题难度较大,所占分值较高。因此,预测高考文言文考向,有针对性的训练,提升解题能力,对高三学生具有重要意义。  2019年高考,共有3套全国课标卷试题,此外,北京卷、天津卷、江苏卷、浙江卷各一套。综观2019年7套试卷的文言文试题,可以看出以下特点:  ◆涵养人文素养  选文内容对象涉及历史上有重
他喜欢叫她“晓”。  当年幼的他第一次看到她时,本能地觉得应该叫她这样的名字,只因为这才符合她带给他的感觉,仿佛是笼罩了整个世界的黑暗中一抹遮不掉的亮色。在他们相识的三天前,他的父亲去世了。他一直不知道杀死父亲的到底是什么,只是隐隐听说是一种奇怪的动物,这种动物向来温顺……现在已经被父亲的同事当场击毙。怪物。这是他对其最好的总结。其实不仅是这个神秘的凶手,连父亲的工作也是国家一级机密,他也只在父亲
《陈情表》“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里的“孩”是“孩子”的意思吗?是李密的父亲“生孩”还是李密“生孩”?  关于这个字的理解,综合起来,大致有三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源自教材,支持这种解释的最为普遍,即将“孩”译为“孩子”或“婴儿”。高中语文苏教版教材(必修五)中关于此句的注释为“生孩:生为婴儿的时候”,据此,“生孩六月”的“孩”可以理解为“婴儿”“孩子”,整句话的意思为:“(我)生为婴儿六个月的时候
泱泱中华五千年,从炎黄部落,到风云变幻的王朝,再到21世纪的中国,文化像那棵树上的枝丫,蔓蔓丛生,肆意生长,却始终拥抱着生活的树干。  文化这棵树,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浇灌,将我们的生活装点得如此有姿有色。在悠悠的岁月中,和着先人的喜怒哀乐,像墨汗般浸入我们的衣、食、住、行。  衣  你是否看到那群身着汉服的女子,裙裾飘扬,她们轻唱“北方有佳人”;你是否看到杨贵妃的霓霓羽衣舞,彩带飘扬,演绎那场与唐
皓夜长歌里,有清影一笑惊鸿,他念一首伶仃谣,叹一曲阳关调,曼妙的旋律自唇畔深浅溢出,芳菲的心事亦在舞姿中缱绻环绕。他的柔娥之姿与软侬之音,如烟雨遇江南,在旧上海开启了绝代风流。  芭蕉惹细雨,门环惹铜绿,虞姬黛眉粉颊下落下一行残泪。四面楚歌声,贱妾何聊生!将相思熬成缠绵的伤口,将霸王的利剑出鞘,鲜血洇开,蔓延,流淌。那一刻,所有的真爱与柔情,都凝成了霸王致命的伤口、永远的疼痛。  灵魂入戏,戏即是
2020年,春节未至,疫情却来势凶猛。我——坚守武汉的900万分之一,心绪难平。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医务工作者无所畏惧、义无反顾:84岁高龄的钟南山院士,连夜乘高铁抵汉,接着是全国电视电话会议、新闻发布会、媒体直播连线……各省医疗队同赴武汉支援,一群天真烂漫的孩子喊着“热干面,我们来啦”……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当我步入神圣医学学府的时刻,谨庄严宣誓:我决心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