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技能型人才目标下的高职体育教学

来源 :新校园·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rdy_02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传统教育模式已经无法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體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高职体育教育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贯彻终身体育的理念,还能够帮助学生树立坚韧不拔的品质。基于此,本文重点探究如何通过高职体育教学实现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高职体育;技能型人才;教学改革;终身体育
  高职院校作为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对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近年来,国家对高职院校的发展尤为重视,提出了终身体育的人才培养方针,将加强学生身体素质作为人才发展的核心内容。因此,高职院校要不断深化高职体育改革目标,加强学生的体育锻炼,全面开展智力教育、道德教育、审美教育、体能教育。但是,高职教育对体育教学的关注度还有待提高,大多数学生也更加注重专业课程。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创新高职体育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高职体育教学现状分析
  1.对体育教学缺乏重视
  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很多高职院校对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不高,将关注点放在了专业课上,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意识不强。专业课的学习固然重要,但无法推动学生全面发展,也无法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理念。另外,很多高职教师对体育运动认识不到位,认为体育教育就是开展体能运动,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对其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这些问题严重阻碍我国高职体育教育的改革进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非常不利。
  2.教学方法的滞后性
  由于高职院校领导层对体育教学缺乏重视,很多高职院校没有构建完善的体育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内容存在滞后性,无法满足终身体育政策的需求,导致体育教育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脱节,无法实现体育教学目的。纵观高职体育教学现状,教学模式过于单一,缺乏科学的教学手段,忽视了学生心理与生理的协调发展。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作为课堂中的主导者,通过一系列指令完成教学内容。该种方法严重忽视了学生主体地位,制约了学生的积极性。虽然教师注重学生的体能训练,但却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需求,使体育教学无法发挥实质性作用。考核体系同样如此,评价内容过于单一,只注重学生的体育能力及考试结果,忽略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及学习过程,导致体育考核体系过于片面。
  3.教学资源匮乏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存在教学资源匮乏的问题,如体育教学设施不完善,等等。究其原因,一是院校领导缺乏重视;二是资金限制。有很多高职院校甚至没有体育场。由于教育资源的限制,在高职体育教学中,教学项目通常只有排球、篮球、足球、田径、羽毛球等训练项目,并且还都是一些简单的活动。教学资源的匮乏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得不够积极,严重阻碍学生的全面发展。另外,在规划教学内容时,由于教师的综合能力有限,导致体育教学内容过于单一,缺乏趣味性,这些问题都阻碍了高职体育教学的发展。
  二、高职体育教学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措施
  1.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提高重视程度
  要想充分发挥高职体育的积极作用,推动学生全面发展,教师必须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加强对体育科目的重视程度,制订综合性体育教学目标,不仅要让学生在体育课堂中学到更多的体育技能,也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与终身体育意识,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体育活动的热情,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高职院校领导要加强对体育科目的重视程度,认识到体育教学的作用与功能,加强对体育科目的投入力度,加强体育资源建设工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2.创新体育教学模式,构建科学体育体系
  创新体育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学习兴趣非常重要,这也是高职体育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从高职体育教育现状来看,体育教学内容主要以基础活动或竞赛形式为主,对于体育科目相关理论认识较浅,导致很多学生对体育知识存在误解,并且由于相关动作做得不到位,会增加运动过程中的安全隐患。与此同时,为了加强体育教育的作用,可以将体育教育与学生所学专业相结合,设计具体的教学方法开展专业体育教学。比如针对金融专业的学生,可以将金融知识与体育知识相结合,开展小球运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反应能力;针对计算机专业学生,可以在课堂中多安排一些排球运动,提高学生的手指灵活性以及手脑协调性;针对旅游专业学生,可以安排游泳、健身操等运动,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针对工程、汽车专业学生,可以安排长跑运动,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这样可以让体育教学活动满足学生未来的职业需要。
  3.针对学生心理情况,因材施教
  分析目前的高职体育教学模式,很多学校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导致体育课堂缺乏灵活性与趣味性。基于此,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全面优化教学方法与手段,因材施教,要求体育教师能够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因材施教。在高职体育教学中,必须保障体育课程内容的多样性,从而根据不同类型的学生实施不同的教育,推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不断拓展学生的发展空间。第二,开展情境教学。情境教学模式在专业课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教师在开展体育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启发式和创造性的教学方法,通过快乐教学、模拟教学、逆向教学等方法,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运动意识,为学生以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贯彻终身学习的理念。第三,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第四,利用PC或平板开展教学。由于体育课大都在室外教学,为了能够开展多媒体教学模式,可以利用便于携带的平板或PC开展教学,不断丰富教学内容,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体育知识有一个直观、系统的认识。
  4.调整高职院校体育制度
  调整高职院校体育制度是推动体育教学发展的基础与前提。首先,要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将主动学习与被动学习相结合,使竞技体育与校园体育相融合,从而推动高职体育的改革进程;其次,推动校园体育发展,开设大量自选课程,让学生在体育学习中满足自身的体育需求,结合自身的兴趣爱好,有针对性选择体育课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运动习惯,让学生更加主动地融入体育学习中。
  三、结语
  在素质教育理念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是实现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针对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要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重视程度、教学内容等多个方面进行有效改革,充分认识到开展体育教学对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积极作用,保障人才培养的适用性。
  参考文献:
  [1]王建忠.培养技能型人才目标下的高职体育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人才,2013(6):32-33.
  [2]牟剋蓉.试论培养技能型人才目标下的高职体育教学改革[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5(5):97-98.
  [3]付超,张成学.探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下高职体育教学的改革[J].当代体育科技,2015(13):223-224.
  [4]掌玉宏.培養技能型人才视域下的高职体育教学模式改革[J].当代体育科技,2015(29):174-217.
其他文献
3月31日下午,在省城交通大厦二楼会议厅召开东方神韵大唐芙蓉园新闻发布会。来自省城30家旅行社及旅游公司的负责人参加了发布会,同时山西晚报、山西日报等10余家新闻媒体予以
随着互联网经济和贸易的发展,物流业的规模与日俱增,物流配送对经济活动的影响越来越显著。车辆路径优化问题(VRP)是配送优化的关键问题。对配送车辆路线进行优化能够有效降
打造成为“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是上海全新的功能定位,也是实现国家发展的主动担当。作为“四大品牌”之一的“上海文化”,则为“人文之城”提供了丰富滋养和厚实支撑。上海博物馆,作为集收藏、研究、社会教育等多种职能于一身的地标性文化设施和热门旅游景点,每年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几亿游客慕名观赏,践行着传播上海文化的责任与使命。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如今,随着全球博物馆旅游的
本文探讨了干法电石制乙炔的原理、生产工艺、影响反应的因素及发生器常见故障判断与处理。
培养符合现代企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是技工院校的首要任务。要达到这一任务目标,改革原有的技工教育模式,借鉴国际上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创新技工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行之有
近年来,现代工业的发展使得大量含染料和重金属离子的废水排入水体之中,由于其成分复杂难以降解且易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富集,给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如何更好
摘 要:课程评价是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我国课堂教学评价已经克服了种种不足,取得了重大进步。以促进师生发展为导向的课堂教学评价更贴近实际教学环境,采用信息技术支持和师生自评相结合的方式对优化课堂教学评价起到了推动性的作用。  关键词:教学评价;优化课堂;课程改革  一、课堂教学评价的内涵  课堂教学评价就是从新课程标准和课堂教学目的出发,根据一定的原则或标准对教师的课堂教学工作进行检测,找出反映课堂教
苏东坡,即苏轼,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苏东坡在政治上恪守传统礼法,而又有改革弊政的抱负,故在仕途上岁经坎坷。他性格豪迈,诗
小学阶段是儿童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身体各方面素质发展迅速,小学生身体协调性能力的发展更是重中之重,但此年龄段许多小学生表现为身体协调能力低下,在此阶段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可为今后良好的身体状态奠定基础。爬行练习对人体稳定性和平衡性的提高均有促进作用,爬行运动方式众多,符合小学生年龄段特点。本研究通过对婴儿爬行缺失水平一学生,进行十六周爬行运动练习,验证通过爬行运动能否对他们的身体协调性产生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