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创新思维引领教师做研究

来源 :湖北教育·综合资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gd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未来学校行动研究”是北师大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未来学校研究中心”的研究项目,由刘坚教授提出并任首席专家,由“我们”工作室实施,目标是创办有未来的学校,宗旨是以研究推动教育变革。目前,“我们”工作室已梳理出可操作、可复制、可传播的阶段性成果:协同化治理、实践性研究、生长型课程、分享式学习、多元化发展等五大核心系统。
  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的科技,正在逐渐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及思维方式,教学形态自然也随之发生变化,这无疑给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不断成长,才能适应新世纪的变化与发展。通过实践,我们认为教师成长最好的方式就是引导教师做研究。
  创造力是未来社会的必备能力。因此,教师研究需要具有创新的视角和思维。一方面,借力现代技术,使研究真正成为教师所喜欢的、所需求的,从而有效地促进教育教学工作;另一方面,创新思维以新颖独到的方式解决问题,常常能突破常规思维的界限,对教师的思维方式带来积极的影响。
  用“码课思维”引领教师做小问题研究
  富有特色的班级文化、家校合作的小妙招、组织教学的有效策略、小组合作过程中的N种方法……教师研究正是从这些教育教学中的小问题入手。
  有教育家认为,未来学校主要由三种元素构成——教师、学生和课程。其实,教师通过小问题研究,梳理出来的每一种经验、策略都是一门课程。用课程的思维来帮助教师开发并及时分享,更能使教师获得研究的乐趣,从而刺激他们在研究的路上走得更远更深。为此,我们帮助老师把经验梳理出来,成为“教师研究成果码课”。
  杨老师是学校“班级文化”项目组的成员,正在研究“班级文化怎么做”的项目。她率先在自己班上尝试。第一阶段完成了,目标园、评价墙、成长的阶梯……班级悄然发生着变化。走进杨老师的班级,这些版块儿果然是有故事的。“荣耀王者评比墙”,是孩子们想出来的,基于他们最喜欢玩的一款网络游戏,评价墙做成台阶的形状,每一阶都有一个荣誉称号,台阶是用冰糕棍儿做的,录制课程的时候,先请孩子们讲述做这些文化墙的过程。孩子们分享了许多趣事,讲得眉飞色舞。“班级文化背后的故事”栏目连续推出了杨老师班级的四集课程,并将视频做成二维码贴在研究室最显眼的位置。这个班级一下子成了校园小明星,老师和孩子们的热情一下子被激发起来。
  為什么叫“码课”?这里的“码”指的就是二维码。社会在不断地使用科技创造无数个奇迹,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手机可以用来扫码支付、扫码识别、扫码出行……功能强大的台式电脑取代了纸笔,轻巧便携的笔记本取代了台式电脑,而笔记本也正在逐渐缩小,变成随手可用的手机。
  快捷、方便,是高效工作的前提。我们用一部相机把教师们的教育教学经验、策略等录下来,做成3—5分钟的视频,上传到网上,成为教师研究成果微课程,再生成二维码,每天定时发送到学校的微信群里,教师们随时随地就可以扫码观看(或聆听)学习。
  用“工具思维”促进教师做策略研究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学生学习需要“批注”“三色笔”“思维导图”等有用的工具,教师研究也需要有效的思维工具,以此提高研究的效率。有效的工具能改变老师们的思维方式,以此应用于教育教学工作。
  在教研活动中,教师们提出了令他们头痛的问题:总有那么几个孩子不能积极参与到合作中来。试过多种方法,但效果始终不太好。其实,只要引导老师们往下再深入思考一步:孩子不愿意合作,究竟是什么原因?一定是孩子自身的原因吗?我们需要找到这个问题背后的“真问题”,这样才能对症下药。此时,教师就可以尝试从多个方面来思考这个问题,寻找背后的原因。
  针对孩子不积极参与合作的问题,老师可以从“孩子”“教师”“同伴”以及“家长”等多个维度观察这样很快就能发现,原来孩子不积极合作,问题并不只是出在孩子自己身上,可能是由于同伴对他的排斥,也可能是因为老师的某句话或是课堂环节的设置不当,给孩子带来了阻碍和困扰……让教师多角度思考问题,打开他们的视角和思路,找到问题真正的症结后,再来想解决的办法就不是难事了。长此以往 ,教师们就能养成“遇到问题从多个角度寻找背后的原因”这个良好的思维习惯。
  通过“策略卡”形成可操作的策略。对于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老师们都有各自的处理经验。然而,并不是每位老师都能将这些抽象的经验,具化为具体的方法和策略。但如果经验不能具化为策略,就很难传播,也很难沉淀。此时,我们可以借助“策略卡”来帮助老师们梳理策略,如下图:
  因为策略卡需要老师们填写针对的问题、策略名以及具体的操作办法,这样就使老师们将大脑中抽象的经验变成了具体的操作方法。
  学校每学期组织两次策略分享会,基于大家共同的问题,如孩子合作停留表面,没有互动怎么办、作业不能按时上交怎么办等等。向教师们征集策略,填写策略卡,上传到网络,大家阅读后通过微信点赞、投票的方式,发现最受欢迎的策略,再推广给更多的同伴使用。通过这种方式,一方面使大家的经验共享,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让教师们慢慢形成策略意识,遇到问题不再做无意义的抱怨,而是用策略思维来思考解决的办法。这样的意识一旦形成,教师遇到问题办法只会越来越多,时间长了,工作就会越来越轻松了。
  用“切片思维”深入进行课堂研究
  课堂中孩子们的学习方式在不断发生变化。以往的教研活动,可能大家研究“教师怎么教”的比重比较大,关注“教师怎么讲”的过程比较多,所以,观课老师凭一个听课本就能眼观全局,凭一支笔就可以轻松记下教学全过程。但现在,这样的做法已不能满足课堂变革的需求,我们需要将目光聚焦到孩子身上,了解孩子究竟是怎样学习和合作的;过程是否真实、有效;最容易出现哪些问题;我们需要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帮助他们……
  课堂的变革必然带来观课研课视角的变化。此时,我们最好带着相机、手机进课堂,围绕研究主题,将课堂上与之相关的内容录下来,再将这些视频剪辑为一个个小片断,在教研活动中,我们便能将课堂再现,使研究落地。以一个教研活动为例:   第一步:观看视频(一个小组合作讨论问题的过程,大约3分半钟);
  第二步:教师发现并交流问题:通过这个视频,你发现孩子们的合作过程存在什么样的问题?
  第三步:聚焦问题(通过梳理大家的发言,发现孩子们合作中最明显的问题是——不善倾听,导致多次重复发言,合作很低效);
  第四步:合力解决这个问题(通过分享各自的经验,以及专家引领等方式);
  第五步:观看另一个视频(这次播放的是倾听状态较好的小组在课堂中的合作状态,以此与第一个视频进行对比反思);
  将课堂录下来,切成片,结合教研活动的需求呈现,给老师带来最直观的感受和冲击,让教研活动不再“空口无凭”,回放课堂上孩子们学习的过程,让研究真正落到实处。同时,切片处理过后的视频 ,同样也可以上传到网上,做成二维码,贴在教研活动室,慢慢形成一面“码墙”,教师们有需要的时候可以随时扫码回放,便于反复研究,也可以随时跟孩子们一起看,让孩子们发现他们自己在课堂上出现的问题并做出改进。
  用“大数据思维”推动关于反馈的研究
  现在,无数机构都在研发关于测评的技术,通过大数据的力量,第一时间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以此分析每个孩子在学习上的差异性,从而做到因材施教。教育正在逐步走向个性化和私人定制。这样的方式,不仅运用于学生的学,更需要运用到教师的研究过程中来。
  最典型的案例是“学生评教”。每学期快结束时,学校通过网络平台设计一份面向全校孩子的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孩子们喜欢的学科、喜欢的老师、对某些教学活动的情况反馈等。孩子们完成问卷提交后,软件会自动生成所有数据,包括各类分项数据,例如喜欢和不喜欢某一学科或老师的孩子有多少;某一教学活动给孩子们带来怎样的收获,存在哪些问题……拿到数据后,老师们会分年级组织一场研究活动,针对数据进行分析,找到问题并思考原因,商讨解决方案。在期末的一次问卷统计中,老师们通过数据发现,有的孩子喜欢这个老师,却不喜欢这个老师带的学科,这意味着这位老师的教学方式有待改进。而对于绝大部分学科来说,孩子们不喜欢这门学科和不喜欢带这门学科的老师几乎是同步的,这样的数据最有力地证明了“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通过数据进行这样细致的分析与思考后,老师们明确了下学期工作需要注意的问题和改进的方向,以保证孩子们获得更高质量的学习体验。从数据中我们还能看出“孩子最喜歡的活动”“最受欢迎的校本课程”等,学校各部门也依此不断地调整工作方式和节奏,为老师们的工作提供更有力的引领和帮助。
  毋庸置疑,大数据能为我们的工作带来意想不到的便利,我们需要抓住并充分利用它的强大功能,引领老师们学会从中反思,使教育教学工作更科学、更合理、更有序地发展,使孩子们从中获得更多资源和利益。
  未来学校的教师研究,需要顺应未来学校学习样态的变化,走向信息化、智能化、个性化,教师之间需要建立一个互相联系的学习中心,借助现代技术与工具创新研究方式,以此帮助师生实现与未来的无缝对接。
  (作者系王昌胜“我们”工作室核心成员,北师大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未来学校研究中心骨干,郑州市郑中国际小学科研主任。)
  责任编辑/周小益
其他文献
2016年9月,武汉市光谷第三小学加入区教育发展研究院夏循藻副院长主持的省级课题《构建区域“研训教一体化”教师专业发展策略研究》,为了不断推进教师专业发展,更好地开展课题研究,学校设立子课题《基于“和乐教育”的“研训教一体化”教师专业发展策略研究》,在“和乐文化”大氛围下搭建“教学研究”“校本培训”“课堂教学”三位一体研修平台。在一年的研究中,结合区教发院的安排,组织教师参加了全国性赛课、市级赛课
“现代学徒制”是通过学校、企业的深度合作与教师、师傅的联合传授,对学生实施以技能培养为主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2016年,罗田县理工中专入选湖北省现代学徒制试点学校,根据学校专业建设现状,结合罗田区域经济发展实际,重点选择在数控、汽修、旅游三个专业开展试点工作,明确了“实现招生与招工一体化,学生与学徒深融合,深化‘双主体、全过程、工学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积极探索双导师教学运行机制,加强试点学校与
每到下午最后一节课,黄梅县小池镇第一小学便热闹非凡:三十多个活动教室里,孩子们有的学唱黄梅戏,有的拉二胡,有的吹响葫芦丝,热爱舞蹈的同学则在欢快的音乐声中翩翩起舞……全校2100多名学生分散在48個活动小组,在老师们的精心指导下拓展兴趣,发展特长。  从2015年5月全面启动特色学校创建活动以来,无论晴天还是下雨,小池一小的校园里总是充满了蓬勃的生命活力。“坚持就是特色,积淀方显成果。三年砥砺奋进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师队伍是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主导力量和决定因素。  作为教育部首批19个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县管校聘”管理改革示范区之一,武穴市将编制总量、岗位结构、教师身份、交流统筹和考核标准制定交到了政府手上,学校则相应地按需配编、设岗、聘用、择优选派以及执行考评,让教育资源科学地流动起来。  目前,全市成立了5所教育集团、24所联校、36个学区,每年参加交流的教师
传统教育强区如何突破瓶颈实现转型升级?教育发展根本出路在哪里?黃石市黄石港区主动寻找教育发展新方向,从2012年开始,依托湖北省健康课堂建设重点课题研究,聚焦课堂教学主阵地,立足对学生个体生命的尊重,立足人的多元创造特性,回归自然生长本体,强化教师课堂研究力度,促进区域整体协调发展,掀起一场静悄悄的课堂生态革命,健康课堂建设与实验开启了教育新时代的春天。  高起点,探索特色课堂教学新模式  高定位
本刊讯(记者 王娜娜 通讯员 王友现 李春林)12月8日,天问集团“自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在天问国际学校报告厅拉开序幕。此次研讨会聚焦自主教育,研讨自主教育的办学之道、共商教育改革发展大计。天问教育集团分享了自主教育的落地实施路径与经验,3个校区、9个学部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主题展示了自主教育的办学成果。  此次研讨会由武汉大学“生活·实践”教育学研究中心主办,宜昌天问教育集团承办,湖北长江
9月10日上午,荆门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教育大会。荆门市委书记张爱国出席会议并讲话,强调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不动摇,加快建设教育强市,奋力推进荆门教育现代化。  荆门市委副书记、市长孙兵主持会议。荆门市四大家领导及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各县市区党委书记、政府分管同志、教育局局长,市直有关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在荆大学、中小学校长及幼儿园园长代表,
“鄂州焦淑芳对任旭彬捐助1000元,福建徐源泉对罗清洋捐助150元,浙江冯勋对姜永琪捐助200元……”每天,大山深处的远安县嫘祖镇玉华爱心工作室里,都有志愿者在忙碌地梳理、更新这些资助信息,这里就像一个爱心集散地,汇聚和分发着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爱心捐助。  小小的爱心工作室折射出远安教育的公益特色。  山区孩子,特别是山区贫困家庭的孩子,往往不仅仅是经济上的贫困生,更重要的是他们是教育资源、社
乡村学校受地域环境、老师素质、生源减少等诸多因素影响,文化建设十分薄弱,振兴乡村教育,需要从文化破题。宜都市乡村学校教育改造,抓住学校文化建设这个纲,基于乡村立场,探索乡村学校文化建设的可能性,凝练着乡村学校内涵发展的根本,凝聚着师生共谋学校发展的力量、凝结着学校个性化发展的特色,乡村学校文化生成与创新亮点纷呈。文化引领  马家店小学毗邻青林寺谜语村,深受谜语文化熏陶感染。青林寺村于2003年被中
“这里张贴的是老师和我们共同讨论制定的班规;这是我们自己做的手抄报;这是我们的图书角,同学们把自己最喜爱的书带来, 大家一起分享,我们设置了小小图书管理员哦,想要借阅都可以找管理员登记……”保康县实验小学三(1)班值日班长晏子殊用洪亮、愉悦的声音向来访者介绍班级文化。  时隔四年,《湖北教育》记者再次走进保康的中小学校,再次被生本教育改革所带来的一系列变化深深打动:孩子们阳光、自信、开放,校园里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