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二十一世纪末教育改革中出现的新观念,是现代心理学、教育学、精神医学、生理学、社会学等多种学科理论健康水平不断下降,教育第一线的教师们出于职业的责任感,迫切要求解决这些日益增多的心理问题的情况下产生的一种新的教育活动。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及其意义
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教育发展一个重发组成因素。因为它既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几者之间有着紧密联系,相互影响,又有各自独立的内容、规律和方法。要认识这个问题,关键是要认清思想、品德、知识,技能、美感等与心理教育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一)相同点:思想、品德、知识、技能、美感等同司于整个心理大系统,它们都服从心理形成、心理发展的规律。1、它们都是由人脑器官产生的。列宁指出:“心理的东西、意识间物质(即物理的东西)的最高产物,是叫做人脑的这样一块特别复杂的物质的机能……感觉、思想、意识是按特殊方式组成物质的高级产物。”2、它们都以客观现实为源泉,都是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直接人们的物质生活、物质交往、现实生活的语言交往结合在一起的,是受人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和生产力、生产关系所制约的。3、它们都以实践活动为产生的基础。4、它们都属于个体意识范畴。
(二)不同点:思想、品德、知识、技能、美感等是心理的特殊表现,因而与心理又有区别。
1、内容性质不同。思想、品德、知识、美感等具有社会性,有是非、好坏、善恶、真假、荣辱之分;但心理品质则可以区分为积极的和消极的。这好比人的四种气质(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抑郁质)一样,都有积极的和消极的方面,不存在哪种气制才好,哪种气质不好。2、表现形式不同。思想、品德、的表现形式为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知识技能的表现形式为定义、公式、法则、定理等;美感则是对审美对象的具体感受,表现形式为美、丑、崇高、滑稽、刚性等。心理品质是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特点,它的表现形式如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独立性、灵活性等;记忆的敏捷性、持久性、正确性等;意志的自觉性、顽强性、自制性等。
(三)两者的联系:心理是思想、品德、知识、技能、美感等形成与发展的中介和基础。通过心理教育,使个体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和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就能为接受其他方面的素质教育提供良好的心理条件和心理保证。
二、学生心理健康与否的表现及原因
(一)对学生上网的分析
通过此次调查,发现网络带给了少年儿童巨大而无形的积极因素,也给他们带来了很多严重的消极影响,对其心理健康影响很大。诚如有人所说:“有史以来,没有任何一项人类的发展能够像网络一样,把人类逼上如此多的十字路口。”而小学生由于年龄小,辨别能力差,自制力,意志力都有待进一步增强。作为教育者更应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同时进行意志力、控制力、责任心的培养,加强自律,使他们具有一定的自控能力、辨别能力。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只有激起学生去实现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教育。”因此,在矫正学生痴迷网络的行为时,让他认识到自我教育是很重要的。
(二)学校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近年来,由于社会发展带来的种种变化,我国学校教育和儿童发展事业受到了冲击和挑战。“在我国中小学中间,约1/5左右的儿童青少年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问题,如厌学、逃学、自私、任性、耐挫力差、攻击、焦虑、抑郁等种种外显的和内隐的心理行为问题。这些心理行为问题不但严重地影响着儿童青少年自身健康发展,而且也给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巨大的困扰,直接影响学校教育任务的完成与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迫切的和具有重要意义的举措。
但在当前的学校教育实践中,不少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着一些误解,认为“心理有病”的人才需要心理健康教育,没必要在学校教育中普及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事实上,心理健康教育完全不同于精神医学中的诊疗模式,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针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需要而开展的教育活动,旨在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恰当有效的应对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各种压力、如何进行情绪调节等,使学生更有效、积极地适应社会、适应自身的发展变化,促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发展。所以,预防问题发生、促进心理素质提高才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从本质上来讲,心理健康是心理素质的教育和培养,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经方面,是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
还有的教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应归属德育工作,是学生工作者和班主任教师的任务。事实上,心理健康的表现是人对客观事物或人物的一种态度。教师对教学的态度,在教学过程中所表现的心理健康指引,对学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教师应给与足够的重视,万万不可含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心理健康教充主要通过语言、表情、手势动作、衣着打扮来实现,另外,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还要在教育教学中正确地运用。
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可以在德育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它提供了一种新的角度,使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重新认识和看待自己的学生以及学生出现的一些行为问题,可以有效地帮助学校教师改善师生交往状况。以往教师容易只注意到学生表面的那些行为问题并将之很快上升到德育的高度做出品行不良的判断,而忽略了这些行为问题背后掩藏着的原因,包括学生的心理需求。如,一个小学生最初在课上捣乱,可能有就是为了引起老师和同学们的注意,只是他以不恰当的方式表现出来了。如果教师重视并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他就会觉察这位学生行为问题背后的心理需要,进而调整自己和班上同学与这位学生的交往方式,更多地给这位学生以积极的关注,并不失时机地向他指出引起老师和同学们关注的合理方式是什么。很快,这位学生课上捣乱那些行为问题不见了,而变成一个守纪律、爱学习的好孩子。相反,如果以传统的眼光和方式去看待这位学生课上表现出来的捣乱行为,这位学生很容易就被纳入坏孩子的行列。而且由于这位学生行为问题背后的心理需要没有被觉察和得到满足,他将免不了还会继续捣乱。久而久之,由于长期被当成坏孩子,这位学生也就会自认为是坏孩子,并真的捣乱起来。
可见,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教师以一种更宽松、更接纳和理解的态度来认识和看待学生和学生行为,不仅注意到行为本身,更注重去发现并合理满足这些行为背后的那些基本的心理需要;不简单地进行是非判断,而是从一种人性化的角度去理解和教育学生。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真正体现出了对学生的尊重、一种对“人”的尊重,这是建立相互支持、理解和信任的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也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在教育实践中面临的重要课题。所以说,也是健康教育是每一位教师面临的任务和要求,应引起每一位教师的认可与重视。
综上所述,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教育的地位是:“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成为现代学校的一个重要标志;它与各育之间是互相交叉重叠的,是各育的中介和基础;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心理素质具有核心的地位和作用;在教育体系中,心理教育与各育一道,构成了一个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辨证统一的完整体系,它为学生形成思想品德、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培养能力、发展智力、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塑造美感等素质提供了良好的心理前提。”维护学生心理健康,有利于儿童、少年社会化和人格的健全发展;有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素质;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及其意义
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教育发展一个重发组成因素。因为它既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几者之间有着紧密联系,相互影响,又有各自独立的内容、规律和方法。要认识这个问题,关键是要认清思想、品德、知识,技能、美感等与心理教育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一)相同点:思想、品德、知识、技能、美感等同司于整个心理大系统,它们都服从心理形成、心理发展的规律。1、它们都是由人脑器官产生的。列宁指出:“心理的东西、意识间物质(即物理的东西)的最高产物,是叫做人脑的这样一块特别复杂的物质的机能……感觉、思想、意识是按特殊方式组成物质的高级产物。”2、它们都以客观现实为源泉,都是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直接人们的物质生活、物质交往、现实生活的语言交往结合在一起的,是受人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和生产力、生产关系所制约的。3、它们都以实践活动为产生的基础。4、它们都属于个体意识范畴。
(二)不同点:思想、品德、知识、技能、美感等是心理的特殊表现,因而与心理又有区别。
1、内容性质不同。思想、品德、知识、美感等具有社会性,有是非、好坏、善恶、真假、荣辱之分;但心理品质则可以区分为积极的和消极的。这好比人的四种气质(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抑郁质)一样,都有积极的和消极的方面,不存在哪种气制才好,哪种气质不好。2、表现形式不同。思想、品德、的表现形式为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知识技能的表现形式为定义、公式、法则、定理等;美感则是对审美对象的具体感受,表现形式为美、丑、崇高、滑稽、刚性等。心理品质是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特点,它的表现形式如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独立性、灵活性等;记忆的敏捷性、持久性、正确性等;意志的自觉性、顽强性、自制性等。
(三)两者的联系:心理是思想、品德、知识、技能、美感等形成与发展的中介和基础。通过心理教育,使个体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和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就能为接受其他方面的素质教育提供良好的心理条件和心理保证。
二、学生心理健康与否的表现及原因
(一)对学生上网的分析
通过此次调查,发现网络带给了少年儿童巨大而无形的积极因素,也给他们带来了很多严重的消极影响,对其心理健康影响很大。诚如有人所说:“有史以来,没有任何一项人类的发展能够像网络一样,把人类逼上如此多的十字路口。”而小学生由于年龄小,辨别能力差,自制力,意志力都有待进一步增强。作为教育者更应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同时进行意志力、控制力、责任心的培养,加强自律,使他们具有一定的自控能力、辨别能力。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只有激起学生去实现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教育。”因此,在矫正学生痴迷网络的行为时,让他认识到自我教育是很重要的。
(二)学校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近年来,由于社会发展带来的种种变化,我国学校教育和儿童发展事业受到了冲击和挑战。“在我国中小学中间,约1/5左右的儿童青少年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问题,如厌学、逃学、自私、任性、耐挫力差、攻击、焦虑、抑郁等种种外显的和内隐的心理行为问题。这些心理行为问题不但严重地影响着儿童青少年自身健康发展,而且也给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巨大的困扰,直接影响学校教育任务的完成与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迫切的和具有重要意义的举措。
但在当前的学校教育实践中,不少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着一些误解,认为“心理有病”的人才需要心理健康教育,没必要在学校教育中普及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事实上,心理健康教育完全不同于精神医学中的诊疗模式,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针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需要而开展的教育活动,旨在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恰当有效的应对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各种压力、如何进行情绪调节等,使学生更有效、积极地适应社会、适应自身的发展变化,促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发展。所以,预防问题发生、促进心理素质提高才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从本质上来讲,心理健康是心理素质的教育和培养,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经方面,是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
还有的教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应归属德育工作,是学生工作者和班主任教师的任务。事实上,心理健康的表现是人对客观事物或人物的一种态度。教师对教学的态度,在教学过程中所表现的心理健康指引,对学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教师应给与足够的重视,万万不可含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心理健康教充主要通过语言、表情、手势动作、衣着打扮来实现,另外,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还要在教育教学中正确地运用。
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可以在德育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它提供了一种新的角度,使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重新认识和看待自己的学生以及学生出现的一些行为问题,可以有效地帮助学校教师改善师生交往状况。以往教师容易只注意到学生表面的那些行为问题并将之很快上升到德育的高度做出品行不良的判断,而忽略了这些行为问题背后掩藏着的原因,包括学生的心理需求。如,一个小学生最初在课上捣乱,可能有就是为了引起老师和同学们的注意,只是他以不恰当的方式表现出来了。如果教师重视并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他就会觉察这位学生行为问题背后的心理需要,进而调整自己和班上同学与这位学生的交往方式,更多地给这位学生以积极的关注,并不失时机地向他指出引起老师和同学们关注的合理方式是什么。很快,这位学生课上捣乱那些行为问题不见了,而变成一个守纪律、爱学习的好孩子。相反,如果以传统的眼光和方式去看待这位学生课上表现出来的捣乱行为,这位学生很容易就被纳入坏孩子的行列。而且由于这位学生行为问题背后的心理需要没有被觉察和得到满足,他将免不了还会继续捣乱。久而久之,由于长期被当成坏孩子,这位学生也就会自认为是坏孩子,并真的捣乱起来。
可见,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教师以一种更宽松、更接纳和理解的态度来认识和看待学生和学生行为,不仅注意到行为本身,更注重去发现并合理满足这些行为背后的那些基本的心理需要;不简单地进行是非判断,而是从一种人性化的角度去理解和教育学生。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真正体现出了对学生的尊重、一种对“人”的尊重,这是建立相互支持、理解和信任的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也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在教育实践中面临的重要课题。所以说,也是健康教育是每一位教师面临的任务和要求,应引起每一位教师的认可与重视。
综上所述,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教育的地位是:“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成为现代学校的一个重要标志;它与各育之间是互相交叉重叠的,是各育的中介和基础;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心理素质具有核心的地位和作用;在教育体系中,心理教育与各育一道,构成了一个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辨证统一的完整体系,它为学生形成思想品德、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培养能力、发展智力、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塑造美感等素质提供了良好的心理前提。”维护学生心理健康,有利于儿童、少年社会化和人格的健全发展;有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素质;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