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人脑胶质母细胞瘤抗原肽IL-13Rα2负载树突状细胞(DCs)后,致敏同源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在体外对胶质瘤细胞株U251细胞的细胞毒杀伤效应,为进一步体内抗胶质母细胞瘤的免疫治疗打下坚实基础,并为将来临床上开展胶质瘤特异性免疫治疗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
采集HLA-A*0201+健康志愿者的外周血,用Ficoll-Hypaque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并将其置于RPMI1640培养基内培养4 h。吸去非贴壁细胞(淋巴细胞),并在含10%人 AB型血清、200 U/ml重组人类白细胞介素-2(rhIL-2)的RPMI1640培养基培养。贴壁细胞在含10%人AB型血清、1000 U/ml重组人类粒-单核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1000U/ml重组人类白细胞介素-4(rhIL-4)的RPMI1640培养基培养。将IL-13Rα2抗原肽负载于DCs,并以重组人类肿瘤坏死因子α作为DCs的成熟刺激因子促进树突状细胞成熟,制备抗胶质瘤DCs瘤苗。在相差显微镜和扫描电镜下观察细胞形态;收获IL-13Rα2抗原负载的悬浮及半贴壁的DCs,然后与CIK细胞共培养,使DCs递呈IL-13Rα2抗原肽予CIK细胞,并致敏CIK细胞。致敏的CIK细胞与U251细胞在96孔板内混合培养24 h后,以CCK-8试剂间接检测其对U251细胞杀伤率。
结果:
DCs前体细胞呈贴壁生长,24 h后集落逐渐开始形成;3 d后部分细胞开始悬浮;逐渐形成较多生长集落,细胞胞体逐渐增大,部分细胞周围可见少许伪足;第6~8 d,DCs胞体较前明显增大,伪足增多、变长,贴壁细胞逐渐呈悬浮生长,细胞胞膜外周有树枝状突起;扫描电镜观察DCs大小约10~20μm,细胞表面凹凸不平,呈树枝状,伪足长短不一。
CIK细胞呈悬浮状生长,第4 d,可见部分集落形成,自第4 d至第6 d,淋巴细胞增殖集落逐渐增多,并且集落逐渐增大。在与抗原负载的DCs混合培养后淋巴细胞增殖明显加速并形成更多集落。
Peptide-DCs-CIK组、DCs-CIK组及CIK组对靶细胞U251均有杀伤作用,特别在效靶比10:1的条件下,Peptide-DCs-CIK组的细胞毒活性明显强于同等条件下的其它两组(P<0.01),并且Peptide-DCs-CIK组在效靶比2.5:1~10:1范围内细胞毒活性逐渐增强(P<0.01)。在相差显微镜下见,肿瘤细胞增殖被明显抑制,残存细胞呈水肿状态。
结论:
淋巴细胞能被IL-13Rα2抗原肽致敏,并对人胶质瘤U251细胞有杀伤效应;这种效应具有一定的效靶比依赖性;被特异致敏的淋巴细胞对胶质瘤U251细胞的杀伤效应增强更加明显,说明DCs能摄取并递呈IL-13Rα2抗原肽予淋巴细胞并将其特异致敏,故IL-13Rα2抗原肽、DCs、CIK三者在抗胶质瘤U251细胞的作用中起协同增强效应。
本实验以IL-13Rα2抗原肽为胶质瘤的肿瘤抗原,得到的免疫治疗结果将为下一步肿瘤的体内治疗以及今后的临床治疗提供了部分实验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