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策略

来源 :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bog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学作品或描绘旖旎的自然风光,或塑造多彩的艺术形象,或抒发动人的真情实感,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重要内容和途径。努力挖掘教材中蕴含的美学因素,教学中渗透美育的熏陶,引导学生置身于文本作品中,学会观察想象思考和创造,逐渐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去发现感受和欣赏美。从而陶冶情感、净化心灵,形成健康完美的人格,实现其全面发展。
  一、挖掘教材——营设审美的情境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必须要深挖教材中美的因子,营设一种审美的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身临其境且耳濡目染,领略祖国山川的壮丽,感受人物性格的魅力,读懂人间情感的真诚。不知不觉中获得美的感悟,引起情感的共鸣,领悟作品的魅力。受到审美的教育,养成独特的审美习惯。
  如苏教版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是一篇优美的写景的散文,教师特意营造了浓浓的学习情境。在舒缓柔和的背景音乐下,教师感情充沛地朗读课文,让学生闭目倾听,发挥想象和创造,在脑海中构思出一幅美丽的图画。同学们一起走进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来品味诗般的语言,欣赏如画的场景,体悟细腻的情感。月色下的荷塘,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各自有何特征?学生总结荷叶、荷花、荷香、流水。荷叶的密与高,荷花的少、白、亮,荷香的缥缈,流水的含情脉脉。尤其是把清香形容成渺茫的歌声,突出了其似有若无、隐约断续之状。景物的描写采用了什么方法?塑造了怎样的境界?学生通过研读思索,明确作者采用了动词描写如泻表示月光的播撒照耀,浮表示雾的轻盈缥缈,洗表示了叶子和花沐浴月光的清新娇艳,在欣赏美景中提高了审美水平。
  课堂上教师运用多种手段,为学生营造出审美的最佳氛围。学生拜服于作者的精湛绝伦的语言,沉浸于梦幻般的荷塘美景中,真实走进朱自清的内心世界。在这样的熏陶感悟中,学生的心灵得到了洗礼,打开了欣赏美丽的一扇窗,增加了对生活的热爱与憧憬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二、激发兴趣——培养审美的情趣
  兴趣是最优秀的老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去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他们投入到经典作品的阅读中去,在自发的阅读中,不断积淀审美的情趣。可以通过设置悬念,吸引学生的求知动机,或者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诵,激活学生阅读的期待,从而积极主动地追求和发现美。
  苏教版高中语文《沁园春·长沙》,为了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运用多媒体播放配乐诗朗诵。那雄浑磅礴的男中音,气势如虹的宣泄,把学生带入到过去葱茏的年代。接着引导学生朗读全章,体会毛泽东诗词中蕴含的大无畏气概,感受革命先烈的壮志豪情。尝试分析关键的词语,如独立寒秋,为什么不用站立?表现出作者中流砥柱岿然不动的气概,描绘湘江的秋色采用了什么技巧?通过由远及近、从上到下的顺序,依次变换角度来描写。作者为什么惆怅?谁主沉浮有什么深层的含义?联系写作的背景,说出诗人关心国家命运、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我国古代诗人多悲秋,这首词却生机盎然,反映了作者乐观的革命精神。视王侯将相如粪土,展示了作者蔑视封建统治,致力改造世界的豪情壮志。而中流击水则象征了乘风破浪、奋发有为的气概决心。
  声情并茂的诗朗诵,引发了学生阅读欣赏词作的积极性。他们身临其境地、真切感受到作者敢于主宰天地的胸怀与抱负。这部现实与浪漫相结合的作品,使学生受到深深地震撼。在培养对祖国大好河山热爱的同时,充实了学生的精神生活,完善了自强独立的人格。
  三、教会方法——提高审美的能力
  方法如同一把钥匙,引导学生打开审美之门。学生对于美的感知、理解需要一个反复摸索的过程。教师要善于把握时机,及时给以方法的指导。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要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感受其精神特质,领悟作品的魅力。帮助学生学会分析文章层次结构,使其日趋驾轻就熟。
  苏教版高中语文《我有一个梦想》,是一个精彩的演讲报告。它是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在一场黑人争取平等自由的集会上的讲话。阅读这篇经典,教师不失时机地予以方法指导。首先让学生初读,弄清写作思路,把握作品的主题思想。其次对具体细节进行细致分析,从中感受人物的思想,领会演讲的结构和特点。题目是有一个梦想,你知道他说的是怎样的梦想吗?这个梦想针对的对象是谁?涉及到哪些方面的内容?梦想的最终目的如何?作者将如何实现这个梦想?一连串的问题,启发学生去阅读寻找,总结出问题的答案。这个梦想属于美国的黑人,追求自由、民主和种族平等。其目的是要推动黑人运动以实现平等的理想。他主张的手段是非暴力和团结白人,坚持不懈直到成功。最后指导学生掌握文章的写作特色,运用了整句短句和排比等修辞方法。
  教给学生读懂文章的方法,让他们学会分析文章,总结段落大意,归纳写作手法。抓住文章的布局构思,提纲挈领地把握整篇文章,感受人物性格精神,理解作品的写作意图。在此基础上反复诵读,读出自己的思想感情,在朗读中获得美的享受,培养想象和创造审美能力。
  新课程要求突出语文的人文性,在丰富多样的阅读活动中,让学生感受到自然、社会和艺术的美感,受到美的熏陶感染。教师要善于营造审美的恰当情境,灵活运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阅读审美的兴趣,教会其探索感知作品的方法思路。在阅读的实践中获得审美体验,提高审美能力,创造完美人生。
其他文献
在巍巍泰山西麓,美丽的桃乡肥城,坐落着一座现代化矿井——曹庄煤矿。这座于上世纪60年代建成投产、原设计生产能力60万吨的国有老矿。饱经40多年的雨雪风霜.现已发展成为年设计
目的探讨中青年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的生活方式及其颈动脉病变的特征。方法①小于45岁ACI患者87例为中青年组,与81例健康对照组比较,分析他们的生活方式(饮食结构,生活规律,睡眠状况
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人的性格品质的形成往往与其所处的环境有密切的关系,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及渲染气氛,突出文章的主旨大有帮助。  一、创设环境,发展情节  文学作品往往为了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刻意创设环境。  在名著《水浒传》的故事《智取生辰纲》中,杨志等人一上路,作者就开始写太阳,写树林,从多个角度反复渲染气温的高和热。有通过作者直接介绍写的,有通过八条好汉之口写的,有通过杨志或虞侯、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