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忘不掉的老师

来源 :文史博览·文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s1j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拒绝张学良幕府求贤


  我的外公李肖聃(1881—1953),原名犹龙,字肖聃,号西堂,笔名星庐、桐园等,长沙望城县白箬铺人。外公从小聪颖勤勉,14岁能写诗、写日记,17岁被录为附学生员(秀才),18岁到长沙就读,后来进入时务学堂,曾拜谒并受业于著名学者皮锡瑞。因皮锡瑞与康有为、梁启超相通,与谭嗣同更为至交,故外公在思想、学业诸多方面受其影响较大。23岁时考取官费留学,于日本东京、大阪等地学习警官、物理、化学、日文、英文、政治、经济等学科,进一步拓宽了视野。求学期间,在长沙、东京、大阪、北京等地,结识了柳大谧、杨度、杨昌济、杨树达、梁启超、曹典球等具有民主进步思想的学者、名流。与他们的相知相交,成为外公一生中精神世界和学问领域中十分重要而精彩的组成部分。
1959年6月,毛泽东在长沙会晤已故挚友柳直荀的夫人李淑一(李肖聃的女儿)

  1950年4月,已为国家主席的毛泽东在给李淑一的信中,还关怀备至地嘱咐:“肖聃、午亭(即柳大谧,柳直荀的父亲)两位老先生前,乞为致候。”毛岸英、毛岸青兄弟回长沙,毛泽东也必定吩咐他们去看望外公。
  1959年,毛泽东在长沙蓉园接见李淑一时,还对湖南省政府主席程潜说:“你认识她吗?她叫李淑一,开慧的好朋友,李肖聃先生的女儿。肖聃先生是我的老师。”毛泽东对这份师生情谊始终没有忘记。
  1920年,杨昌济在北京逝世,杨开慧随其母亲扶柩回长,经外公介绍,杨开慧到福湘女子中学报到就读。当时,杨开慧剪着短发,学校当局说她是“过激党”,不愿收录。外公挺身而出,仗义执言:“什么激进不激进?她是我朋友的女儿,朋友死了我得照料,出事由我负责!”义正辞严的气势使校方无言以对。迫于外公的声望,学校当局只好收下杨开慧。从此,杨开慧与李淑一同窗共桌,结下了深厚的友情。
  1930年,杨开慧被捕入狱,外公心急如焚,邀同杨昌济生前好友曹典球、柳大谧等人竭力营救,甚至亲自写信给何键想做最后的努力。但因杨开慧坚贞不屈,宁折不弯,营救未能奏效,杨开慧壮烈牺牲。为此,外公悲愤不已。
  李淑一,又名伯仪、守一。一生执教,也是一位极受学生欢迎的语文教师。李淑一在外公的子女中排行老大,与外公相处的时间最多。1929年,李淑一因与丈夫柳直荀的秘密通信被国民党当局查获,被捕入狱。外公不顾凶险,多方奔走营救,才使李淑一得以获释。在大家庭中,她是外公的左右臂:母亲辞世,她陪伴侍奉老父,体贴孝顺;叔父英年早逝,八个叔伯弟妹也都要依靠父亲负担,她要为父分忧;丈夫为国舍家,她肩负起“ 扶孤成立”的重任,襄父教子,无怨无悔。外公十分赞赏女儿忠贞、执著、勇于担当的高贵品德。1951年外公在病中赠诗予女儿:“谁如仙子舞灵葩,门有阿仪蕴圣华。崭角佳儿通电掣,知音娇女在天涯。自夫亡命归依母,哀父衰年又顾家。弟侄百端都累汝,他年应作画图夸。”其言亲切感人,其情至爱至深!
岳麓書院时务轩

  师生、世交、父女、翁婿,与《蝶恋花》词中人物这种种非同寻常的关系、肝胆相照的交往和血浓于水的情谊,构筑了外公独特而又精彩的人生。

以德树人,教育兴邦


  留学归来之后,外公无意仕途,以主要精力从事教育。怀着教育兴邦的理想,不遗余力地为之倾注心血,成为一位德高望重的教育家。
  1935年冬,长沙一中学生响应北京爆发的“一二·九”学生运动,举行示威游行,要求恢复被校方强行解散的学生会组织,斗争取得了胜利。时任一中国文教员的外公,对学生们的爱国热情十分赞赏。在庆祝大会上,他热情洋溢,慷慨命笔,为大会撰写了一副用四句成语组合而成的“一中”嵌字联:“一以贯之,自强不息;中流砥柱,其命维新”。这副嵌字联,既抒发了外公自己的爱国热忱和平生志向,又表达了他对进步学生运动的支持和对学子们寄予的殷殷厚望——时刻牢记以天下国家为己任,自强不息,做中流砥柱、国之栋梁。这副嵌字联立意高远,内涵深刻,至今在海内外一中校友中仍广泛流传。
  外公还是一位著述丰硕的学者,他一生潜心治学,可谓著作等身。在他众多的著译作品中,《湘学略》和《星庐笔记》可视为他的代表之作,也是他的传世之作,最集中地反映了其学术水平和治学风格。
  《湘学略》原是外公在1924年应长沙《大公报》之约,怀着一种浓厚炽烈的文化乡恋情结,把继承先祖文化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将以致维桑之深敬,阐南学之灵光”为旨趣,所撰写的湘贤著作序跋和评论、综述的文章。抗日战争期间,他在湖南大学(当时迁辰溪)教书时,曾以此为讲义,向湖大学生讲述湘学源流。后采纳友人谭介甫教授(时任湖南大学文学院院长)的意见,加以扩充,撰写并辑录成《湘学略》一书,历时22载,于1946年付印,1985年12月由岳麓书社重新校点、出版。《湘学略》所论及的人物,虽然籍贯限于湖南,但其中的大多数已然超出一乡一省的范围而具有更广泛的影响,这种影响有的还一直延续到今天。因此,借助《湘学略》了解和研究湘贤的思想与事业,在今天仍有重要意义。
  外公的另一传世之作《星庐笔记》,是他于1932年51岁时“窜居山洞,追忆旧闻,共得百章,录成一卷”,历6年之功而成书的。该书辑录近百年来湖南的政界变迁、名人轶事、前代掌故、学术源流等。上涉邦国大政,下及街坊民事,对政界名流,如曾国藩、曾纪泽、左宗棠、张之洞、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杨度、袁世凯、黎元洪等,均有记述,或载其行状,或录其言论。既可裨正史之缺失,又可添士人之趣谈;对学林贤士,如王闿运、王先谦、章太炎、杨昌济、高步瀛等,也皆有叙说。赞其学识才华,论其文章著作,都极为独到。对所记叙之人物,均能秉笔直书,不党同伐异,不向壁虚造。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星庐笔记》中有关梁启超的内容是全书架构中的重要部分。其介绍和评论有十几处,记录亦十分详尽。关于梁启超的生平事迹,从梁之身世、公车上书、主编《时务报》、亡命东瀛,到拥袁讨袁、不复从政、潜心学术,都有详细的描述。特别对梁所写的文章,有较中肯的评论,不啻为此命世雄杰立一小传。对梁启超的评骘也一秉至公:“要之五十年来,中国书生以文学议论主张国事,移易人心,启发天地之新机,光大中华之国命,盖未有能及梁者。”
  1986年6月13日,香港《大公报》发表署名文章,誉《星庐笔记》为“近代湘中人物的月旦评”,称:“本书在记述和品评人物时,取尊重事实而褒贬自见的态度”,“对学术名家的评价,作者有独立的见地。”
  更为可贵的是,《星庐笔记》还记叙了众多当时并不为人所知、生前行事大都被湮没的湘籍文人学士。外公对他们的评介留下了一批宝贵的文史资料,为后人编纂方志提供了重要依据。
  不仅如此,《星庐笔记》行文优雅洁净,记事记人真实生动,时而妙语连珠,时而趣事迭出,如左宗棠居功自夸,杨度恃才自负,王湘绮(王闿运)借送妹为赴任解嘲,佛门弟子寄禅转作诗坛高手,留下“不堪满眼红尘态,悔逐桃花出洞门”等名句,等等。
  书中还记叙了一则外公亲身参与却又不为外人所知的诗坛逸事:梁启超在为《饮冰室全集》编诗话时,“龚冠谭戴”,误以为龚自珍的“九州生气恃风雷”诗为谭嗣同所作。外公寄书加以纠正,梁启超也因此作诗解嘲:“宣尼低颜弥勒笑,一场公案太空疏。版权所有分明甚,事出南华非僻书。”像这样的口述历史,名人轶事,实属“独家新闻”,吉光片羽,极为珍贵。此外,该书还收录了许多文、联、诗、词,可谓灿若美玉玑珠,熠熠生辉。而作为词章家的外公,自己也有不少佳句辑录其中。如挽谭延闿联:“湖海一身轻,别后重建,握手凄然嗟我老;文章千古事,众中相许,抚心犹恐负公知。”送黄宇逵诗句:“平生跌宕清狂意,都在高歌对酒时。白发卖文难自活,青山埋骨尚含悲。”这些诗、联对仗工整,意味绵长,足见其文字的功底了得。
  生长在“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的湖南,根植于这片风雷激荡、群杰雄起、文化底蕴深厚、精神营养丰富的三湘热土,又接受了时务学堂维新思想的教育和熏陶,使外公一生始终满怀自强不息,以维新为己任的志向和抱负,并努力践行之,成为一位高风亮节、博学多才、治学严谨的爱国学者,一位以德树人、传道授业、培才甚众的教育家。
其他文献
成语“一窍不通”出自《吕氏春秋·过理》:“纣性不仁,心不通,安于为恶,杀比干,故孔子言其一窍通则比干不见杀也。”意思是,纣王性格不仁义,心智不开明,对作恶感到心安理得,杀了比干。因此孔子说纣王只要有一窍通(有一点仁义之心),那么比干就不会被杀了。  因此,这个词语最早是用于骂商纣王的。不过,在先秦的《列子》中,也提到过一个“一窍不通”的人,却无贬义。  龍叔是春秋时宋国人,觉得自己生了病,就去找当
清人魏源 《华山诗》中云:“金秋严肃气,凛然不可容。”“金秋”,是我们平时常见的一个词汇。有很多人望文生意,认为“金秋”即指“金色的秋天”。其实,这是一种误读。  古人把世间万物看成由金、木、水、火、土構成。“金秋”之中的“金”,其本意是指的就是我国古代“五行”(木火金水土)中的“金”,而并非指“金色的秋天”。  我国古代哲学家认为:阴阳二气加上木火金水土这五种物质是构成大千世界万物的元素。古代阴
“纸老虎”一词,被美国人称为毛泽东的独创,以致1972年美国国务卿基辛格来中国访问时,竟当着毛泽东的面赞扬:“你创造了一个新词——纸老虎!”  其实,这个词不是毛泽东创造的。毛泽东最早用这个词是1946年8月6日在延安杨家岭与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谈话时,发表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从此“纸老虎”这个词在全世界开始广泛流传。1958年10月21日《解放军报》发表了“一切反动派都
2017年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2周年纪念日。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投降签字仪式在美军战舰密苏里号上举行。至此,二战结束,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结束。那一年,我们是如何庆祝抗战胜利的呢?① 在勝利游行车上欢庆的国军士兵② 张家口市各界民众举行庆祝抗战胜利大会③ 上海街头,人们买旗子,庆祝日本战败投降④ 欢庆抗战胜利的市民⑤ 1945年9月3日
1907年7月14日,秋瑾被捕。第二天,浙江山阴县(民国后山阴、会稽两县合并为绍兴县)县令李钟岳初审,让秋瑾写供词。秋瑾去意已决,提笔写下一句绝命诗:“秋风秋雨愁煞人。”  历史上的诗歌仅仅一句的不多,都大有深意。秋瑾被捕是自己求死,她本来是可以逃走的。既然死都不怕,她愁什么呢?  临刑,秋瑾坦然提了三条要求,为她的愁作了注解:一、准写家书诀别;二、勿枭首;三、勿褫衵衣。意为希望留遗书;保留全尸;
湖南双峰县是湘中地区的一个县,新中国成立前属湘乡县管辖。自古以来,湘乡县就是湘中一个大县,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951年,有关部门鉴于湘乡地域宽广,决定将该县析出,双峰就是从湘乡县析出新设置的县,县城设在永丰镇。  在最初的设县报告上,新设的县拟取名“永丰县”,报告送民政部审批,民政部发现江西有一个永丰县,一个国家有两个永丰县,这对管理上将带来不便。县名重复使民政部否定了永丰县名,就这样双峰县与永丰县
尼科尔斯是美国的一位家具商人。1924年的一天,他的家发生了一场大火,家具被全部烧光,只留下一些烧焦的松木。  尼科尔斯并没有被这一片废墟所吓倒,反而以最乐观的精神和最积极的思考,支配与控制着自己的心态。突然,那烧焦松木的漂亮木纹和独特形状,深深吸引了尼科尔斯的目光。于是,他用玻璃片刮去烧焦松木上的灰尘,用砂纸打磨光滑,再涂上清漆,竟然产生了一种亮丽的光泽,使松木特有的美丽纹理非常清晰地呈现出来。
《湖北日报》2017年2月16日推出《蔡伦曾在枣阳居住造纸》一文,笔者认为实属谬误。  其一,无论史书、志书还是文学书、辞书等,都不存在“枣阳说”,只有“桂阳说”,如《后汉书·蔡倫传》记载“蔡伦字敬仲,桂阳人也”,就是记录蔡伦原籍最权威的史料。  其二,蔡伦的文物、史料都在原桂阳郡治所郴县与属县。唐代郴州刺史李吉甫任宰相时所纂《元和郡县图志》中,明言“后汉蔡伦即此县人,有宅基在县西一里”。后改蔡侯
杜甫《绝句》开头就讲:“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在《蜀相》里,杜甫又說:“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韦应物也有关于黄鹂的佳句:“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关于黄莺的诗就更多了。如唐金昌绪的《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杜甫对黄莺也情有独钟,在“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诗里他把黄莺呼作娇莺,呵护之情跃然纸上。白居易在“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诗里
张勇安《以毒品为武器:美国对华冷战宣传的新媒介(1950-1962)》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参加朝鲜战争后,中美对抗从幕后走向台前。  1950年和1951年在联合国麻醉品委员会的两次大会上,美国代表安斯林格在新中国代表缺席且没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下,公然声称中国是重要的非法毒品走私来源国。安斯林格抛出此不实指控的初衷是抵制苏联希望邀请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取代“国民党集团”代表成为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