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炙治红斑性肢痛症(血痹)三例

来源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j06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医学病名;红斑性肢痛症
  【中图分类号】R27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06-183-1
  
  现代医学病名为“红斑性肢痛症”,本病系以肢体远端阵发性血管扩张,皮温升高、肤色潮红和剧烈烧灼样疼痛为主征的一种植物神经系统疾病。中医病名称为(血痹)早在《黄帝内经,灵枢·九针论》痹症。由气血虚弱,当风睡卧,或因劳汗出,风邪乘虚侵入,使血气闭阻不通所致。《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问曰:血痹病从何得之?答曰: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诸病源候论》卷一:“血痹者,由体虚邪入于阴经故也。血为阴,邪入于血而痹,故为血痹也。”
  (血痹)例一
  吴XX,男,32岁,公司职员,汕头市濠江河浦人。1999年2月8日初诊。
  自诉:两上肢肘关节以下阵发性疼痛,红腫反复三年余,遇冷痛减,遇热加重,尤以夜间为重,有时难以忍受,无法入睡。曾在汕头某医院神经科诊断为“红斑性肢痛症”应用理疗,服中药和注射维生素B1等药物,症状有所减轻。近日来疼痛加重,自服止痛片无效。
  查: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经某医其它检查:心肺(一),肝脾(一),腹软,两肘以下潮红,按之微热,上肢关节活动自如。双手握物时痛便加重,并有麻木感。脉弦细,舌质红,苔薄白。证属中医范畴血痹。
  治取:大椎(配合拔罐)、曲池、外关、合谷、十宣放血(隔日一次),每日针刺一次,每次留针30分钟。经三次治疗后疼痛减轻,连真七次,疼痛基本消失,但有时仍感到手麻木。取穴改为曲池、外关、合谷、又针七次后痊愈,随访一年未复发。
  按:肢端红痛症,也称红斑性肢痛症,临床较为少见,尤以上肢发病罕见。现代医学认为系植物神经性疾病,至今病因不明。该病与气候有较大关系,多为寒冷诱发。祖国医学将此归入“血痹”范畴,多因寒邪所袭,阻滞经络,致使阴阳失调,寒极生热,因而皮肤潮热发红。大椎为督脉和手足明经穴,有祛风散寒,疏筋利节,通经止痛的作用,外关可清泄三焦经之热邪,疏通经络之气;十宣以泄热邪为最。上穴组方,祛风散热,调和阴阳,通经活络,以收全功。
  (血痹)例二
  陈XX,女,40岁。汕头大学教师。于2003年12月11日初诊。
  自诉:两足趾头发热疼痛已七年,四年来病情加重,每逢冬季,则两足趾呈发作性针刺样疼痛,尤以夜间在被窝内温热后易发作;发作时局部皮肤有潮红,发热等。于1997年冬季在汕头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就诊,诊断为红斑肢痛病。经输液及针刺和理疗等,当时症状消失,到次年冬季则两足端疼痛仍然如故。最近十余天来疼痛加剧,夜间不能入眠,步行稍多亦感困难,不能坚持工作。在当地医疗单位注射及内服止痛剂,均未见效,即来我诊所治疗。
  查:有痛苦面容,发育正常,营养中等。在发作时检查两足皮肤潮红微热,足踝关节活动无障碍,两足着地时疼痛加剧,脉弦,苔薄白。
  治取:三阴交、太溪、太冲;复溜、太溪、内庭、侠溪。以上两穴轮流针刺,亚用温针法,每日针治一次。经针治四次后,疼痛显著减轻,针治七次后,除两足端尚有轻度麻木外,疼痛已消失。被窝内热后亦不感疼痛,观察达一年之久,未见复发。
  (血痹)例三
  林XX,女,45岁。汕头市潮阳区人。于2002年12月6日初诊。
  自诉:二下肢足背足趾呈阵发性疼痛,伴有轻度肿胀半年多,经当地卫生所服中药二个月余疗效不显。近来由于天气转凉,疼痛加剧,尤以夜间睡在被窝内温热后,则两足抽搐性刺痛,痛势甚剧,用冷水浸脚疼痛才减轻,每夜要浸二,三次,致数夜不眠,疲倦痛苦不堪。追溯其病史,在半年前曾有类似发作,但病状甚轻,只需将两足露在被窝外面,疼痛即消失,三个月后未经治疗而愈。
  诊断:红斑性肢痛病。
  治取:三阴交,太溪,太冲,侠溪,内庭,用温针法。经12月6日及10日二次治疗后疼痛减轻。至12日第三次针治后两足疼痛显著减轻,夜间已不需浸冷水,但有时仍要影响睡眠,行走时也略有疼痛。12月14日经第4次针治后,疼痛已消失,三月后随访,自针治四次后即获痊愈,观察一年未见复发。
  按:红斑性肢痛病在临床上较为少见,该病与外界气候似有较大之关系;本地大多在冬季发病。据上述分析,该病类似祖国医学中“血痹”之类,如《内经。五藏生成经篇》云:“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张路玉《医通》注解日:血痹者,寒湿之邪,痹着于分也。“系寒邪乘正气虚弱之际,经由腠理侵入经络所致;寒邪凝于经络,而使阴阳失和,寒极则热,因而有皮肤红潮热等;由于经络气血流通不畅,血不流而滞则成痹,不通则痛,因而该病疼痛甚剧。由于“风伤卫,寒伤营”,故治疗取穴以厥阴,太阴,少阴为主。又由于其阴阳失和,故应适当取足阳明,足少阳之经穴,以调和阴阳,疏通气血,扶正祛邪,因而能治愈该病。
  针治过程中,忌酸、辣、酒等刺激性食物,亚注意适当休息,不宜过度疲劳,避免受凉。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观察使用全麻联合丙泊酚、瑞芬太尼靶控输注(TCI)技术预防全麻患者术中知晓的效果。方法:选择全麻手术90例,采用随机设计方法均分成2组,即A组(TCI组),B组(常规组),A组在手术开始即利用联合丙泊酚、瑞芬太尼靶控输注(TCI)技术给药,术后24—48小时随访患者术中知晓情况。结果:A组有4例病人能回忆起术毕时缝针引起的不适感觉,而B组有13例病人能回忆起诱导时、术中及术毕时各时段
【摘要】近年来剖宫产率迅猛上升,如何将其控制在适当水平已经成为产科医生共同关注的问题。本文综述剖宫产的四个主要手术指征:难产、剖宫产后再次妊娠、胎儿窘迫、通过各种积极处理,减少具有相对剖宫产指征的剖宫产数,从而降低总剖宫产率。  【关键词】剖宫产;分娩;指征  【中图分类号】R17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0)18-084-1    剖宫产术是目前最常见的手术之一
【摘要】:目的:分析和探讨腹腔镜下实行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以76例行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为观察组;以同期68例开腹手术者为对照组,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比较两组在术中、术后情况。结果:观察组在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腔门排气时间、住院天数上均低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娴熟的手术技术前提下,在腹腔镜下实行子宫肌瘤剔除具有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
利用PXI模块仪器和GPIB仪器,组建了基于PXI和GPIB总线的某型雷达自动测试与故障诊断系统.给出了系统的硬件构成和软件设计方法,并讨论了将关系型数据库和专家知识应用到自动
急腹症是一种以急性腹痛为主要表现的临床急诊情况,除外科疾病外,内科、妇产科、神经科以及全身疾病都可引起急性腹痛。尤其是全身疾病引起的内科急腹症临床上极易误诊,现结合病例分析如下。
【摘要】目的:总结手术治疗老年患者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2003-2009年手术治疗老年慢性硬膜下血肿108例(其中单孔引流15例,双孔引流80例,剖颅血肿清除13例),术后配合神经功能康复治疗。结果:本组全部病例均治愈。术后5-7d复查CT脑复位完全79例(73.1%),24例(22%)有轻度硬膜下积气或积液。术后1-6个月随访,按GOS评分:优良101例(93.5%),中残7例(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改革”已经成为护理界人们研究的熱门课题。系统地贯彻护理程序是护理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护理程序是以增进或恢复病人健康为目标所进行的一系列完整的护理过程,由护士对病人实施有计划的、系统的、全面的身心护理。护理程序是改革护理模式即改责任制护理为整体护理的重要手段与方法。为了使学生能将各相关学科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收集资料,确立护理诊断、制定护理目标、采取相应护理措施,真正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