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传统性货币政策最终是间接通过影响长期实际利率以实现其政策目标的。但当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陷入流动性陷阱时,以利率为调节工具的传统型货币政策就失去了影响长期利率因而也失去了调节总需求的目的。而包括定量宽松在内的非传统性货币政策则通过锁定经济主体对未来短期名义利率的预期、降低风险溢价成分以及提高对未来通货膨胀预期等三种机制,直接降低长期实际利率。但证据表明,即便是货币当局降低了长期利率,刺激总需求的政策目标仍然难以实现。
全文查看链接
高企不下的长期利率通过打击投资者的信心加深了经济衰退的程度。降低长期利率是货币当局借助货币政策重振经济的必要步骤,但它却无法通过传统的利率政策来实现。一方面,当全球经济陷入流动性陷阱时,经济的低增长甚或负增长意味着负的产出缺口,即泰勒规则公式中的 yt-y*为负,极低的通货膨胀率甚至通货紧缩意味着负的通货膨胀缺口,即泰勒规则公式中的?仔t-?仔*为负,根据泰勒规则势必要求货币当局进一步降低短期名义目标利率;但另一方面,政策利率已经降低到接近于零的水平。货币当局再也无法降低短期名义利率并通过利率期限结构公式进一步降低长期利率了。再从投资者看,既然已经无法根据泰勒规则预期未来政策利率的走向,那么他们一下子失去了确定长期利率的依据,而这又加大了经济中的风险成分。因此货币当局必须另辟蹊径,即采用非传统性货币政策来达到降低长期利率的目的。
全文查看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