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教育已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引起广大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
1. 克服对创新认识上的偏差.一提到创新教育,往往想到的是脱离教材的活动,如小制作、小发明等.其实,每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等都是创新.教师应通过挖掘教材,高效地驾驭教材,把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方法,了解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氛围、竞争合作的班风,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首先,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教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数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学,做学习的主人,形成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其次,班集体能集思广益,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在班集体中,取长补短.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开展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设计集体讨论、查缺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学生在轻松环境下,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学生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或修正他人的想法,或将几个想法组合为一个更佳的想法,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集体创新能力.
3. 教师应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和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疑,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和创新能力.教师运用有深度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式,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批判性质疑是创新思维的集中体现,科学的发明与创造正是通过批判性质疑开始.让学生敢于对教材上的内容质疑,敢于对教师的讲解质疑,特别是同学的观点,由于商榷余地较大,更要敢于质疑.能够打破常规,进行批判性质疑,并且勇于实践、验证,寻求解决的途径,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必备的素质.
二、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
1. 利用“学生渴求他们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兴趣产生于思维,而思维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教学中教师恰如其分地出示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可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提出新质疑,自觉地去解决和创新.
2. 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培养创新的兴趣.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会对从事的学习失去信心,教师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有必要的.如针对不同的群体开展几何图形设计大赛、数学笑话晚会、逻辑推理故事演说等,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学生的特长,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找到生活与数学的结合点,感受自己胜利的心理,体会数学给他们带来的成功机会和快乐,培养创新的兴趣.
3. 利用数学中图形的美,培养学生的兴趣.生活中大量的图形有的是几何图形本身,有的是依据数学中的重要理论产生的,也有的是几何图形组合,它们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教师应尽量把生活实际中美的图形联系到课堂教学中,再把图形运用到美术创作、生活空间的设计中,产生共鸣,使学生产生创造图形美的欲望,促使学生创新,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
4. 利用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数学家的童年趣事、某个结论的产生等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学生一般喜欢听趣人趣事,教学中教师结合学习内容讲述数学发展史和数学家的故事,像数学理论所经历的沧桑,数学家成长的事迹,数学家在科技进步中的贡献,数学中某些结论的来历,学生既可了解数学的历史,丰富知识,又可增加对数学的兴趣,学习其中的创新精神.
三、教师是保护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监护人”
1. 分清学生错误行为是有意的,还是思维的结晶.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属于不成熟的个体,在探索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是难免的.教师不要急于评价,出示结论,应帮助学生弄清出现错误的原因,让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承认并且改正错误.教师对发展中的个体要以辩证的观点,发展的眼光,实行多元化的评价,从客观上保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促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
2. 多给学生一些鼓励,一些支持,对学生的正确行为或好的成绩表示赞许.学生自我评价能力较低,常常默认教师的评价,而且常以教师的评价衡量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因此,教师应对学生正确行为表示明确的赞扬,使学生明白教师对他们的评价,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学生看到自己成功的希望.
3. 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好奇是儿童与生俱来的天性,好奇是思维的源泉,创新的动力.因为好奇,学生有了创新的愿望,努力去揭开事物的神秘面纱,这种欲望就是求知行为在孩子心灵中点燃的思维火花,是最可贵的创新性心理品质之一.教师对教学中学生好奇的表现应给予肯定.
一、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
1. 克服对创新认识上的偏差.一提到创新教育,往往想到的是脱离教材的活动,如小制作、小发明等.其实,每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等都是创新.教师应通过挖掘教材,高效地驾驭教材,把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方法,了解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氛围、竞争合作的班风,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首先,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教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数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学,做学习的主人,形成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其次,班集体能集思广益,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在班集体中,取长补短.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开展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设计集体讨论、查缺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学生在轻松环境下,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学生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或修正他人的想法,或将几个想法组合为一个更佳的想法,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集体创新能力.
3. 教师应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和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疑,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和创新能力.教师运用有深度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式,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批判性质疑是创新思维的集中体现,科学的发明与创造正是通过批判性质疑开始.让学生敢于对教材上的内容质疑,敢于对教师的讲解质疑,特别是同学的观点,由于商榷余地较大,更要敢于质疑.能够打破常规,进行批判性质疑,并且勇于实践、验证,寻求解决的途径,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必备的素质.
二、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
1. 利用“学生渴求他们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兴趣产生于思维,而思维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教学中教师恰如其分地出示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可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提出新质疑,自觉地去解决和创新.
2. 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培养创新的兴趣.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会对从事的学习失去信心,教师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有必要的.如针对不同的群体开展几何图形设计大赛、数学笑话晚会、逻辑推理故事演说等,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学生的特长,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找到生活与数学的结合点,感受自己胜利的心理,体会数学给他们带来的成功机会和快乐,培养创新的兴趣.
3. 利用数学中图形的美,培养学生的兴趣.生活中大量的图形有的是几何图形本身,有的是依据数学中的重要理论产生的,也有的是几何图形组合,它们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教师应尽量把生活实际中美的图形联系到课堂教学中,再把图形运用到美术创作、生活空间的设计中,产生共鸣,使学生产生创造图形美的欲望,促使学生创新,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
4. 利用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数学家的童年趣事、某个结论的产生等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学生一般喜欢听趣人趣事,教学中教师结合学习内容讲述数学发展史和数学家的故事,像数学理论所经历的沧桑,数学家成长的事迹,数学家在科技进步中的贡献,数学中某些结论的来历,学生既可了解数学的历史,丰富知识,又可增加对数学的兴趣,学习其中的创新精神.
三、教师是保护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监护人”
1. 分清学生错误行为是有意的,还是思维的结晶.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属于不成熟的个体,在探索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是难免的.教师不要急于评价,出示结论,应帮助学生弄清出现错误的原因,让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承认并且改正错误.教师对发展中的个体要以辩证的观点,发展的眼光,实行多元化的评价,从客观上保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促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
2. 多给学生一些鼓励,一些支持,对学生的正确行为或好的成绩表示赞许.学生自我评价能力较低,常常默认教师的评价,而且常以教师的评价衡量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因此,教师应对学生正确行为表示明确的赞扬,使学生明白教师对他们的评价,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学生看到自己成功的希望.
3. 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好奇是儿童与生俱来的天性,好奇是思维的源泉,创新的动力.因为好奇,学生有了创新的愿望,努力去揭开事物的神秘面纱,这种欲望就是求知行为在孩子心灵中点燃的思维火花,是最可贵的创新性心理品质之一.教师对教学中学生好奇的表现应给予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