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待素质教育,不少人在角色定位上大都是充当着看客,充当评论员,把素质教育的具体实施视为与己无关的事情,造成了素质教育人人指责而没人负责的状况。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关键是要全社会行动起来,树立正确的素质教育观,强化责任,人人树立主体意识,人人对学生身心发展负责。
关键词:素质教育;应试教育;责任
自1999年第三次全教会召开以来,素质教育在我国已不仅仅是一种教育行为,而是被“提升为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就全局而言,素质教育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实施素质教育正处于“国家推进、重点突破、全面展开的过程中”。但素质教育在不少学校实施状况并不乐观,人们常用“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来形容我国当今教育现实。时至今日,素质教育再一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人们对素质教育的现实境遇表现出无比的不满和忧虑,并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呐喊。
来自社会各界对教育的不满和忧虑使多年来学校教育领域积淀的问题和矛盾进一步表面化,使人们深刻地认识到教育问题的复杂性和教育改革的艰难性。它掀起了一股对教育目的和方法进行反思的高潮,并把教育所面临的深层问题呈现出来,使人们意识到是该采取实际行动推进素质教育的时候了。但人们对待素质教育,在角色定位上大都是充当着看客,充当评论员,把素质教育的具体实施视为与己无关的事情。在这种氛围下,谁该对素质教育负责,却成了一个问题,导致了素质教育无人埋单的尴尬局面。因而,人们对素质教育的不满和忧虑,除了反映素质教育本身存在诸多不尽如人意的问题之外,这种不满和忧虑所反映出的国民社会心态同样值得忧虑。
一
首先,家长们把自己摆到了素质教育对立面的位置。在高考指挥棒下,应试教育理念深深影响着家长们,家长送读的最大愿望是考取理想的大学这一结果,至于孩子在学校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的内容、方法,以及这种学习对孩子的长远影响,家长们大都不感兴趣。中央教科所一份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家长最关心孩子的求知(85.95%),而孩子的实践(40.86%)、创新(39.24%)、审美(36.80%)等素质被看成是次要的,他们评价孩子的首要标准是考试成绩。素质教育追求的是从长计议的“育人”,而应试教育追求的是急功近利的“育分”,在两者的博弈中,众多家长取的是后者。因为,家长们深知,我的孩子“素质”了,别人的孩子不“素质”,最终吃亏的是自己,于是,自觉不自觉地站到了素质教育的对立面。据报载,2005年,南京的众多家长上书学校,坚决反对搞素质教育。该市某中学校长开学初便收到了落款为“即将升入高三学生的部分家长”的信,信中写道:“请求你,别再拿素质教育做借口,不要再愚弄学生家长,实实在在抓教学吧……不要误人子弟。”在这种应试教育理念的操纵下,导致了家庭教育的学校化,表现为家长为孩子请家教,周末补课,寒暑假上各种辅导班。
其次,是一部分教师不愿意搞素质教育。教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导力量。可由于素质教育的效应是缓慢而隐性的,应试教育的效应是近期而明显的,在一个社会市场竞争硝烟弥漫,功利主义思想无孔不入,以就业竞争为核心的社会竞争又层层传递到教育内部的今天,“分数才是硬道理”的理念主导着教育工作者,必然导致教师对素质教育的群体性观望。面对着现实中有些因实施素质教育而切身利益受损的同类,不能不引以为戒。有研究表明,许多教师存在的心理问题,其原因不在于教师工作之苦,而是现行评价机制带来的巨大压力。一旦所教学生的考试成绩不理想,在评比、排队中落后,教师不但要挨批评,而且会影响到晋级加薪,有的还要被“末位淘汰”。在这种巨大的压力面前,教师们寝食不安,为了生存,只有把自己的压力转移到应试竞争之中,将教育目标简化为一张考试成绩单。至于素质教育,也就无从谈起。因学生考试成绩排名靠后而哭泣发誓“我再也不搞素质教育了”,不是发生在个别教师身上。在这种实实在在的现实压力面前,莫说是搞素质教育,就连什么是素质教育,有的教师也不再去关心,不少教师对“素质教育”这样的提法开始淡忘了。
另外,不少学校对素质教育往往采取“述而不作”的策略。为激发社会发展的活力,克服在我国长期存在的平均主义和“吃大锅饭”的现象,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几乎所有的社会生活领域都引入了竞争机制。这极大地改变了社会风气,促进了社会进步。人们似乎认为,竞争是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灵丹妙药。这种认识上的偏差深刻影响着学校行为。对学校而言,没有升学率就没有了稳定的生源,没有生源就意味着没有了财源,学校都要关门了,哪里还谈得上什么素质,谁也不愿意去充当这方面的“烈士”。于是,有的校长为了保位子、争面子、抢生源,扎扎实实推行的是升学教育,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服从考试分数,至于素质教育,只是经常口头喊喊,以应付上级的检查。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小学应付素质教育检查,中学针对升学考试办学”的尴尬局面。
同时,如果学校在某方面取得了成绩,便会从素质教育的角度进行总结。现实中,成功的往往是那些善于在“教育与考试间求得平衡”、“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兼得”的学校。当年湖南汨罗的素质教育,之所以能名噪一时,被人们广泛认可的主要是其连续增高的升学率;今天人们之所以对上海市静安区教师进修学院附属学校感兴趣,是因为他们提出了“绿色升学率”概念,确保了素质教育和升学率兼得。而一旦缺少了高升学率作支撑,谁也不会再认可所谓的素质教育了。南京市这些年一直重视素质教育,不少中学开展的研究性学习还吸引了全国同行现场观摩研讨。但在经历了“分不如人”的“高考之痛”后,“痛定思痛”,原本推崇的素质教育被贬为没有实际功用的“花架子”。“高考之痛”引发的直接效应,是要求择校、补课、上晚自习的家长多了;转到升学率高的县中读书的学生多了;学校终于乱了方寸,普遍增加课时,重操应试教育的旧业。
同时,有的专业教育理论工作者对素质教育并没有表现出应有的热情。正如有论者指出,理论研究是制约素质教育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专家发挥作用、理论研究到位、概念清晰明确,才能保证素质教育实践的健康发展。然而,由于我国的教育理论工作者习惯于从逻辑概念而非实际经验出发研究和思考问题,加上其他方面条件的制约,对于素质教育这样一个经验性很强的问题,理论研究者往往感到无所适从。专业理论研究者没有能发表权威意见和发挥应有作用,其位置空缺自然就留给了“非专业人士和组织”,于是,受市场的需要和各种利益的驱动,有些对教育根本谈不上专业的人士操起了剪刀和糨糊,拼凑了许多的素质教育理论。这些庸俗的理论和肤浅的概念,不但没有澄清问题,反而模糊了人们的视线,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发展。至今,对于“素质教育”还没有一个科学并被社会各界广泛认同的界定,使不少教师、校长乃至教育行政领导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普遍存在消极畏难情绪和无所作为思想。有调查显示,35%的校长和70%的教师把素质教育等同于“搞活动”、“减负”、“组织兴趣小组活动”;80%的校长教师认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加强德育、音体美及劳动教育等“非考学科”;90%的教师认为“只有具备条件的学校和教师才能搞素质教育”,“农村学校和教师大都不适应搞素质教育”;90%以上的教师反映“究竟什么是素质教育,怎样搞素质教育,心里不清楚,从而无法实践”。
从受教育者本身来讲,素质教育虽然理想,但理想不能替代现实,如果考不上大学,到头来只会落得“物是人非事事休”,再美好的理想也是空中楼阁。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等考取了大学以后再去“素质”不迟,谁也不愿意拿自己的前程和命运开玩笑。另一方面,在我国,儿童几乎从出生起就置于家长、教师和社会所设定的角色的期待和要求之中,既然家长、教师和社会的愿望都是升学考试中取得好成绩,素质教育就与己无关了。
二
如何有效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关键是要全社会行动起来,树立正确的素质教育观,建立一个人人都是素质教育主人的教育体系。种种事实使我们有理由相信,素质教育深度实施的主要障碍之一是人人都把自己摆在看客的位置,人人都是裁判员,却没有运动员。这造成了素质教育人人指责而没人负责的状况。
我们没有理由责怪家长,希望孩子升学天经地义,尤其对祖祖辈辈生活在广大农村的寒门子弟,还有一种什么样的途径比升学考试更能让其参与公平的社会竞争,从而为其实现理想与抱负提供契机?但请家长反思:如果让活泼的孩子长期“三更灯火五更鸡”,被升学竞争弄得身心疲惫,就是升了学也不会体验到幸福。如果广大的家长都来支持素质教育,这样,每个孩子都会是在同样的起点公平竞争,孩子的升学不会因此受影响。
我们没有理由责怪教师,“师愿徒出众”,况且教师收入与学生考试成绩往往挂钩。但请教师反思:素质教育的主战场是课堂,任何一种教育思想与理念,主要是要通过课堂教学活动来转化和实施的,如果连“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都不愿担当重任,不愿对学生的未来负责,素质教育当然只能是空谈。而且,如果所有的教师都成了“应试师”,都把自己的工作目标直指一纸试卷,压力只会越来越大,
令人尊敬的职业精神会丧失殆尽。
我们也没有理由责怪学校,在教育投入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为了教师们的利益,为了学校的生存与发展,不得不“为稻粱谋”。但请学校反思:学校发展所依托的,更多的、更长远的是除了经费之外的办学特色与个性等软性资源,而这些软性资源培育的前提是有一个催生新文化和新思想的环境作保障,学校之间在办学上的合作,会有利于促进学校文化繁荣。相反,如果每所学校只是一味谋求自我发展,只想到眼前利益而抢夺生源,自身的文化和思想必将得不到有力张扬,学校就会是一具没有灵魂的躯壳,只会用最烦琐的方法最昂贵的代价向学生灌输许多无实际意义的东西。
我们似乎也没有理由责怪教育理论工作者,长期以来,教育科学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在不少专家的眼里,教育理论算不上真正的理论,所谓“教育无学”。但请专业教育理论工作者反思:难道我们不能用实际行动来证明,教育理论是对教育实践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并具有不可替代性的理论吗?直面素质教育实践,在实践中寻求课题,在研究中回答实践需求、指导实践行动,也许正是教育理论找到新的生长点、证明自身生命力的有利时机。
对于社会来说,也该反思:在素质教育刚开始实施时,由于当时传统应试教育的弊端极大,人们只要愿意放弃传统应试教育的一部分做法就可以收益,素质教育的效果是立竿见影的。但不能期望素质教育持续收到显著效益,毕竟,人的身心发展要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且教育的效果具有长远性,今日的教育为了明日的社会,到21世纪中叶我国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时候,今日的学生将是整个社会事业的领导者和建设者。为了那时中国的发展与繁荣,今天的教育必须从长计议,必须具备战略眼光。因此,全社会要从社会长远利益出发理解素质教育,给素质教育的实施一个宽松的环境。
参考文献:
[1] 周济.推进素质教育任重而道远[N].人民日报,2005-12-29(13).
[2] 涌泉.素质教育缘何不受欢迎[J].时代潮,2005(18).
[3] 潘文新.“应试教育”PK“素质教育”[N],教育文摘周报,2005-12-7(6).
[4] 武杰.素质教育的成绩、困难和建议[J],江西教育科研,2005(11).
关键词:素质教育;应试教育;责任
自1999年第三次全教会召开以来,素质教育在我国已不仅仅是一种教育行为,而是被“提升为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就全局而言,素质教育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实施素质教育正处于“国家推进、重点突破、全面展开的过程中”。但素质教育在不少学校实施状况并不乐观,人们常用“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来形容我国当今教育现实。时至今日,素质教育再一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人们对素质教育的现实境遇表现出无比的不满和忧虑,并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呐喊。
来自社会各界对教育的不满和忧虑使多年来学校教育领域积淀的问题和矛盾进一步表面化,使人们深刻地认识到教育问题的复杂性和教育改革的艰难性。它掀起了一股对教育目的和方法进行反思的高潮,并把教育所面临的深层问题呈现出来,使人们意识到是该采取实际行动推进素质教育的时候了。但人们对待素质教育,在角色定位上大都是充当着看客,充当评论员,把素质教育的具体实施视为与己无关的事情。在这种氛围下,谁该对素质教育负责,却成了一个问题,导致了素质教育无人埋单的尴尬局面。因而,人们对素质教育的不满和忧虑,除了反映素质教育本身存在诸多不尽如人意的问题之外,这种不满和忧虑所反映出的国民社会心态同样值得忧虑。
一
首先,家长们把自己摆到了素质教育对立面的位置。在高考指挥棒下,应试教育理念深深影响着家长们,家长送读的最大愿望是考取理想的大学这一结果,至于孩子在学校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的内容、方法,以及这种学习对孩子的长远影响,家长们大都不感兴趣。中央教科所一份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家长最关心孩子的求知(85.95%),而孩子的实践(40.86%)、创新(39.24%)、审美(36.80%)等素质被看成是次要的,他们评价孩子的首要标准是考试成绩。素质教育追求的是从长计议的“育人”,而应试教育追求的是急功近利的“育分”,在两者的博弈中,众多家长取的是后者。因为,家长们深知,我的孩子“素质”了,别人的孩子不“素质”,最终吃亏的是自己,于是,自觉不自觉地站到了素质教育的对立面。据报载,2005年,南京的众多家长上书学校,坚决反对搞素质教育。该市某中学校长开学初便收到了落款为“即将升入高三学生的部分家长”的信,信中写道:“请求你,别再拿素质教育做借口,不要再愚弄学生家长,实实在在抓教学吧……不要误人子弟。”在这种应试教育理念的操纵下,导致了家庭教育的学校化,表现为家长为孩子请家教,周末补课,寒暑假上各种辅导班。
其次,是一部分教师不愿意搞素质教育。教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导力量。可由于素质教育的效应是缓慢而隐性的,应试教育的效应是近期而明显的,在一个社会市场竞争硝烟弥漫,功利主义思想无孔不入,以就业竞争为核心的社会竞争又层层传递到教育内部的今天,“分数才是硬道理”的理念主导着教育工作者,必然导致教师对素质教育的群体性观望。面对着现实中有些因实施素质教育而切身利益受损的同类,不能不引以为戒。有研究表明,许多教师存在的心理问题,其原因不在于教师工作之苦,而是现行评价机制带来的巨大压力。一旦所教学生的考试成绩不理想,在评比、排队中落后,教师不但要挨批评,而且会影响到晋级加薪,有的还要被“末位淘汰”。在这种巨大的压力面前,教师们寝食不安,为了生存,只有把自己的压力转移到应试竞争之中,将教育目标简化为一张考试成绩单。至于素质教育,也就无从谈起。因学生考试成绩排名靠后而哭泣发誓“我再也不搞素质教育了”,不是发生在个别教师身上。在这种实实在在的现实压力面前,莫说是搞素质教育,就连什么是素质教育,有的教师也不再去关心,不少教师对“素质教育”这样的提法开始淡忘了。
另外,不少学校对素质教育往往采取“述而不作”的策略。为激发社会发展的活力,克服在我国长期存在的平均主义和“吃大锅饭”的现象,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几乎所有的社会生活领域都引入了竞争机制。这极大地改变了社会风气,促进了社会进步。人们似乎认为,竞争是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灵丹妙药。这种认识上的偏差深刻影响着学校行为。对学校而言,没有升学率就没有了稳定的生源,没有生源就意味着没有了财源,学校都要关门了,哪里还谈得上什么素质,谁也不愿意去充当这方面的“烈士”。于是,有的校长为了保位子、争面子、抢生源,扎扎实实推行的是升学教育,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服从考试分数,至于素质教育,只是经常口头喊喊,以应付上级的检查。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小学应付素质教育检查,中学针对升学考试办学”的尴尬局面。
同时,如果学校在某方面取得了成绩,便会从素质教育的角度进行总结。现实中,成功的往往是那些善于在“教育与考试间求得平衡”、“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兼得”的学校。当年湖南汨罗的素质教育,之所以能名噪一时,被人们广泛认可的主要是其连续增高的升学率;今天人们之所以对上海市静安区教师进修学院附属学校感兴趣,是因为他们提出了“绿色升学率”概念,确保了素质教育和升学率兼得。而一旦缺少了高升学率作支撑,谁也不会再认可所谓的素质教育了。南京市这些年一直重视素质教育,不少中学开展的研究性学习还吸引了全国同行现场观摩研讨。但在经历了“分不如人”的“高考之痛”后,“痛定思痛”,原本推崇的素质教育被贬为没有实际功用的“花架子”。“高考之痛”引发的直接效应,是要求择校、补课、上晚自习的家长多了;转到升学率高的县中读书的学生多了;学校终于乱了方寸,普遍增加课时,重操应试教育的旧业。
同时,有的专业教育理论工作者对素质教育并没有表现出应有的热情。正如有论者指出,理论研究是制约素质教育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专家发挥作用、理论研究到位、概念清晰明确,才能保证素质教育实践的健康发展。然而,由于我国的教育理论工作者习惯于从逻辑概念而非实际经验出发研究和思考问题,加上其他方面条件的制约,对于素质教育这样一个经验性很强的问题,理论研究者往往感到无所适从。专业理论研究者没有能发表权威意见和发挥应有作用,其位置空缺自然就留给了“非专业人士和组织”,于是,受市场的需要和各种利益的驱动,有些对教育根本谈不上专业的人士操起了剪刀和糨糊,拼凑了许多的素质教育理论。这些庸俗的理论和肤浅的概念,不但没有澄清问题,反而模糊了人们的视线,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发展。至今,对于“素质教育”还没有一个科学并被社会各界广泛认同的界定,使不少教师、校长乃至教育行政领导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普遍存在消极畏难情绪和无所作为思想。有调查显示,35%的校长和70%的教师把素质教育等同于“搞活动”、“减负”、“组织兴趣小组活动”;80%的校长教师认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加强德育、音体美及劳动教育等“非考学科”;90%的教师认为“只有具备条件的学校和教师才能搞素质教育”,“农村学校和教师大都不适应搞素质教育”;90%以上的教师反映“究竟什么是素质教育,怎样搞素质教育,心里不清楚,从而无法实践”。
从受教育者本身来讲,素质教育虽然理想,但理想不能替代现实,如果考不上大学,到头来只会落得“物是人非事事休”,再美好的理想也是空中楼阁。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等考取了大学以后再去“素质”不迟,谁也不愿意拿自己的前程和命运开玩笑。另一方面,在我国,儿童几乎从出生起就置于家长、教师和社会所设定的角色的期待和要求之中,既然家长、教师和社会的愿望都是升学考试中取得好成绩,素质教育就与己无关了。
二
如何有效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关键是要全社会行动起来,树立正确的素质教育观,建立一个人人都是素质教育主人的教育体系。种种事实使我们有理由相信,素质教育深度实施的主要障碍之一是人人都把自己摆在看客的位置,人人都是裁判员,却没有运动员。这造成了素质教育人人指责而没人负责的状况。
我们没有理由责怪家长,希望孩子升学天经地义,尤其对祖祖辈辈生活在广大农村的寒门子弟,还有一种什么样的途径比升学考试更能让其参与公平的社会竞争,从而为其实现理想与抱负提供契机?但请家长反思:如果让活泼的孩子长期“三更灯火五更鸡”,被升学竞争弄得身心疲惫,就是升了学也不会体验到幸福。如果广大的家长都来支持素质教育,这样,每个孩子都会是在同样的起点公平竞争,孩子的升学不会因此受影响。
我们没有理由责怪教师,“师愿徒出众”,况且教师收入与学生考试成绩往往挂钩。但请教师反思:素质教育的主战场是课堂,任何一种教育思想与理念,主要是要通过课堂教学活动来转化和实施的,如果连“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都不愿担当重任,不愿对学生的未来负责,素质教育当然只能是空谈。而且,如果所有的教师都成了“应试师”,都把自己的工作目标直指一纸试卷,压力只会越来越大,
令人尊敬的职业精神会丧失殆尽。
我们也没有理由责怪学校,在教育投入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为了教师们的利益,为了学校的生存与发展,不得不“为稻粱谋”。但请学校反思:学校发展所依托的,更多的、更长远的是除了经费之外的办学特色与个性等软性资源,而这些软性资源培育的前提是有一个催生新文化和新思想的环境作保障,学校之间在办学上的合作,会有利于促进学校文化繁荣。相反,如果每所学校只是一味谋求自我发展,只想到眼前利益而抢夺生源,自身的文化和思想必将得不到有力张扬,学校就会是一具没有灵魂的躯壳,只会用最烦琐的方法最昂贵的代价向学生灌输许多无实际意义的东西。
我们似乎也没有理由责怪教育理论工作者,长期以来,教育科学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在不少专家的眼里,教育理论算不上真正的理论,所谓“教育无学”。但请专业教育理论工作者反思:难道我们不能用实际行动来证明,教育理论是对教育实践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并具有不可替代性的理论吗?直面素质教育实践,在实践中寻求课题,在研究中回答实践需求、指导实践行动,也许正是教育理论找到新的生长点、证明自身生命力的有利时机。
对于社会来说,也该反思:在素质教育刚开始实施时,由于当时传统应试教育的弊端极大,人们只要愿意放弃传统应试教育的一部分做法就可以收益,素质教育的效果是立竿见影的。但不能期望素质教育持续收到显著效益,毕竟,人的身心发展要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且教育的效果具有长远性,今日的教育为了明日的社会,到21世纪中叶我国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时候,今日的学生将是整个社会事业的领导者和建设者。为了那时中国的发展与繁荣,今天的教育必须从长计议,必须具备战略眼光。因此,全社会要从社会长远利益出发理解素质教育,给素质教育的实施一个宽松的环境。
参考文献:
[1] 周济.推进素质教育任重而道远[N].人民日报,2005-12-29(13).
[2] 涌泉.素质教育缘何不受欢迎[J].时代潮,2005(18).
[3] 潘文新.“应试教育”PK“素质教育”[N],教育文摘周报,2005-12-7(6).
[4] 武杰.素质教育的成绩、困难和建议[J],江西教育科研,20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