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认知组构的译后审校能力模型及其实证研究

来源 :上海翻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silang2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译后审校能力(translation revision competence,以下简称TRC)对最终译文是否准确和到位至关重要.本文旨在基于前人对TRC的研究,拓展以认知组构为核心的拓展模型构念,通过前后测、问卷与访谈等实证性研究,验证拓展后的TRC模型在审校质量把控上的效用.本实验中,受试分为教师组和学生组,每组内又分为实验组和控制组,分别让实验组和控制组实施前后测.结果 表明:1)学生组和教师组的实验组和控制组前测审校质量几无差异,而在后测中,实验组数据明显高于控制组数据,因而可得出实验组翻译审校质量优于控制组;2)教师组在后测中仍然比学生组表现良好,但学生组提升幅度大于教师组;3)实验证明新的TRC模型在纠错方面的应用表现依然更明显.翻译审校尚存在诸多认识盲点,建议各培养单位在MTI翻译课程培养方案规划中调整思路,增设促进或兼具译者、翻译审校等多重角色翻译从业者关键能力或核心素养类别的课程.
其他文献
衍生自歌剧《沂蒙山》创作出的歌剧电影《沂蒙山》,聚焦抗战期间沂蒙山区的大青山突围、渊子崖战役等历史真实事件,通过动感的摄影、感人的故事、质朴的唱词、宏大的背景、精准的舞美、悠扬的唱诵,以大时代的风起云涌为经,串联起红色根据地历史发展的络;以海棠、林生、夏荷等沂蒙普通军民的生存和斗争为纬,勾勒出党和军队在革命历程的画卷.
史前先民在自觉适应改造对象规律的过程中形成了史前手工艺,其实用功利目的与朦胧的审美意识对其后手艺、艺术的发展起到巨大推动作用.对其所蕴含的审美形式感的关注,有助于我们了解手艺发展进程中功利的善对于美的驱动以及在对审美形式感的追求中审美活动的最终独立.
化学的进步和发展离不开实验,中学化学改革的全面推进离不开有效的化学实验操作.如今中学化学实验操作备受关注和重视,作为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提高实验操作有效性的意义,根据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着重从改进演示实验、合理创设情境、融入探究实验、创新化学实验、优化实验评价等方面有效开展实验操作活动.
核心素养是新高考考查的主要方向,同时新高考试题体现“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教师在教学中应认真学习《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明确新高考对高中化学教学工作提出的要求,以及高考中的考查重点,在元素化合物教学中制定明确的目标,并给予学生学习上的点拨与指引,更好地满足新高考要求,为学生在高考中取得理想成绩奠定基础.
当前如火如荼进行着的中国声乐学派构建是中国声乐走向世界的目标和方向,这一构想从理论到实践都根植于美声的中国化.美声中国化的历程不只是歌唱技巧的互相借鉴,更是艺术审美、语言、歌唱风格等各个方面的融合.在过去的数十年中,我国的一代代声乐家一直切身躬行,从声乐教学到演唱理论再到舞台表演,甚至音乐创作,教材编撰.他们以各种形式推动着美声中国化的进程,而民国时期中国声乐留美生群体的声乐家们在这一实践中多有筚路蓝缕之功,他们为美声中国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新课程改革之后,高中的课堂教学评价和相关的教学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变化.在传统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学和评价相分离的教学方式非常不利于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而“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理念,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所以高中化学教师要重视“教、学、评”一体化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化学是高考的重要考查科目,对于学生而言,其能否在化学的学习中有效地融合并内化相关的知识,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实际发展.在现阶段,为了实现高中化学学习的优化,教师需要从实际入手论证化学与现实生活之间存在的联系,并想办法构建高效的生活化学习,这对于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一般而言,生活化学习的开展可以从生活素材的收集、实际案例的展现、有效实验的开展、实践作业的布置四个方面来渗透,教师需要联系实际学习情况来做出合适的调整.下面就高中生活化学习的方式进行详细分析,以希为大家提供一定的参考.
生态翻译学在21世纪初的诞生,是中国当代译学发展的历史性问题和现实性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具有译学知识生产意义上的革命性.很大程度上,生态翻译学话语体系的有效构建与传播有赖于其“术语革命”.本文尝试解读生态翻译学核心术语系统创制的革命性及其理论价值意蕴,指出生态翻译学研究是对翻译生态属性本体阐释的回归、对翻译生态理性本质诉求的回归以及对翻译生态共性本原问题的回归.面向未来,“术语革命”的深化则是生态翻译学理论及其话语体系进一步丰富与完善的重要前提.
化学史在化学教学中的育人价值受到越来越多一线教师的关注,但是应用化学史教学的效果却参差不齐.以初中化学教学中化学史的具体应用实例展开论述,建议教师以化学史为背景创设教学情境和试题情境,优化化学史实的呈现内容,丰富化学史资料的呈现方式,多角度应用化学史素材,让学生分工合作、自主查阅整理化学史料,活化化学史的应用,利用化学史达成育人功能,进而实现培养学生化学学科素养及终身学习能力的目标.
相声艺术中的“哏”即笑料、笑点;“逗哏”和“捧哏”为表演的双方.故“捧”“逗”与“哏”在词义所指和语内涵上搭配不协调.从相声艺术组织包袱的主要手法和语流音变中的“讹变”现象来看,“捧”和“逗”应该源于相声的主要组织手法——“铺平垫稳,三翻四抖”中的“铺”和“抖”.从相声对姊妹曲艺的借鉴发展和方言语音的差异来看,“哏”源于“梗”,最早源于宋元平话,后随湖广徽班进京,江淮军兵入津而逐渐在北方以京剧为代表的众多曲艺中流行开来.因两地方言中“梗”的韵母为“en”,故在传入北方后逐渐讹变为“哏”.后被在众多曲艺中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