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拓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新视野(笔谈):中国化·民族化·科学化——谈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建构途径和发展道路

来源 :学习与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an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深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研究是广大文艺理论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研究需要关注哪些重大现实问题?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研究怎样才能实现新的突破?本期刊发的这组笔谈,围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内涵、意义,如何建构科学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以及当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的发展态势及存在的问题等展开了深入的讨论,期望这些讨论能对拓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新视野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其他文献
(一)中国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是当今史学界颇有争论的问题.我认为春秋以后是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惟有这样认识才符合中国历史的实际,才符合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作家指示的精神.现在把我的这个意见,加以申述,请大家指正.谈到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首先我们要弄清"所有权"的概念,尤其是封建土地所有权的概念.马克思曾经指出"土地所有权有各种不同的历史形态",如果我们不分析
本学期以来,在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指导下,厦大历史系热烈开展内容丰富生动活泼的学术争鸣活动.中国古代史教研组最近连续举行学术报告会,由叶国庆教授和韩国磐副教授分别作了"西周是奴隶社会吗?"和"关于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问题"的报告.叶先生认为武王克殷以前周族社会生产力不低于商族,已经进入奴隶社会,武王克殷是一场革命;克殷以后西周社会出现了封建生产关系,因此西周是封建社会.但有的同志认为西周仍然是奴隶社会.关于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问题,韩先生认为,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土地所有权、地租、
民主德国"历史学杂志"1960年第8期,发表了埃·霍夫曼的文章:"西德史学的发展和作用".霍夫曼说,西德和西柏林史学,继承了德国帝国主义史学的衣钵,1945年以来在,在新的形势下,它的特征已暴露无遗.这些特征是:(一)反民族的、侵略的和反动的性质;(二)与科学为敌的本质;(三)由这种性质和本质所决定的内部危机.西德帝国主义史学的反共主义的性质日益加剧.它以西方基督教国家的历史观为基础,歪曲和捏造德国帝国主义的历史.西德史学家公开地支持阿登纳政府的所有政策,他们的著作是为阿登纳政府服务的.他们企图使
苏联"共产党人"一九六一年第一期,发表了姆·阿列克塞耶夫和符·司徒卢威合著的一篇评"世界文化史通报"的文章,题为"苏联历史科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这篇文章中说:苏联科学院"世界文化史通报"创刊已经四年,一共出版了二十四期,发表了许多论文、报道、资料,以及关于苏联和外国书刊的评介和文摘.该刊的选题范围非常广泛.但登载的文章却是围
在中国的奴隶社会中,高高在上的王总是按照"亲亲"的原则,把大量的土地分封给大小宗族们。他们占有着井田连同它上面的奴隶,还有自置的官属和军队,他们在封邑中有独立的权力。大封君又有权对自己的子弟再分封,大小封君间都保持着君臣关系。从商、周到春秋,在"野"、"鄙"之内,有许多这种国中之国。强大的商、周王室,控御着它下面这些大小封君,而大小封君又要为王室提供贡赋和军队。《左传》说:"公族"是公室之"枝叶",公室要靠公族为其"庇荫"和护卫。奴
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是我国的第二大河。它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北麓,东流经过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九个省、区,于山东垦利县注入渤海,全长五千四百六十四公里,流域面积七十五万多平方公里。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黄河流域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黄河由于流经著名的黄土高原,汇入了许多含沙量极大的支流,成为举世闻名的一条多泥沙河流。据统计,每年通过黄河,从中上游流往下游的泥沙多达十六亿吨。如果用这些泥沙筑成高一米、宽一米的土墙,可以绕地球赤道二十七周。在旧中国,黄河得
近年来,从莫斯科发出了一阵阵颂扬老沙皇、为老沙皇在巴尔干的侵略扩张罪行辩解的鼓噪声。有的吹嘘"俄国对巴尔干各族人民的历史发展、对他们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起了客观进步的、正面的影响";有的则说,在一八七七——一八七八年的俄土战争中,"俄军的胜利保证了罗马尼亚、塞尔维亚和门的内哥罗的独立","保证了保加利亚从奥斯曼的奴役下解放出来"。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对于老沙皇在巴尔干的所作所为,无产阶级革命导师早有定论。恩格斯曾经明确地把沙俄吹嘘的"解放"称之为"沙皇式解放","在解放的幌子下的侵略
中国古代历史理论是中国史学理论和史学史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在20世纪近百年的中国史学发展史上,中国古代历史理论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本期刊发的这组笔谈是本刊“中国古代历史理论研究”专题讨论的第二组笔谈,继续从中国历史发展演变这一历时性角度,对中国古代历史理论的一些基本问题,诸如早期民族观和民族史观、正朔论、古代国家现、历史人物评价原则等问题展开深入的探讨,期望能对中国古代历史理论基本问题的研究和总结有所推动,为中国史学理论建设贡献智慧。
《尚书》这部书,相传分为虞、夏、商、周四部分,从前人都认为本书里的许多篇就是从这四个朝代直接传下来的.因为战国时有"尚贤"的说法,又有"圣道、王功"的说法,使得人们相信古代的统治者都是圣人,那时政治地位最高的人也就是道德最好的人,所以又有了"道统"的说法.尧、舜、禹都是禅让或受让的人,所以相传这书是"三圣传心"的宝典,公认它拥有无上的权威.汉代有人说:《尚书》本有三千二百四十篇之多,给孔子一删,成为一百篇(一说百二十篇)的读本.可是西汉初期由伏生传下来的只有二十八篇;到了西汉中期发现了《泰
北京市历史学会最近开展了多种多样的学术活动,除了举办大型学术报告会外,各专业小组并根据实际需要,举办了小型学术报告会、专题封论会和专题讲座.由于活动,目的明确以及形式多样化,会员可以有选择、有准备地参加各种活动,收到较好的效果.在总结去年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半年来北京市历史学会举办了多种内容的大型学术报告会,如史学家刘大年、白寿彝向会员作了参加巴基斯坦历史学会年会活动情况的报告,徐中舒作了"《左传》的写作时期和作者"的报告,吕振羽作了"中国历史上的几个特点"的报告.这些报告有的帮助会员开拓眼界,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