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建筑材料作为组成建筑物的主体,建筑材料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建筑物的质量,同时也直接影响影响整个建筑物的施工成本,能否降低建筑材料的成本直接决定建筑施工单位经济效益的高低。建筑施工单位只有在做好了建筑材料管理工作之后,才能进而在竞争激烈的建筑行业取得一席之地。
关键词:建筑施工;建筑材料;管理
中图分类号:TU7文献标识码: A
一、建筑施工项目材料管理要求
1、主要材料和大宗材料的管理要求
建筑施工项目所需的主要材料和大宗材料(A类材料)应由企业物资部门订货或市场采购,按计划供应给项目经理部。企业物资部门应制定采购计划,审定供应人,建立合格供应人目录,对供应方进行考核,签订供货合同,确保供应工作质量和材料质量。项目经理部应及时向企业物资部门提供材料需要计划。远离企业本部的项目经理部,可在法定代表人授权下就地采购。
2、特殊材料和零星材料的管理要求
建筑施工项目所需的特殊材料和零星材料(B类和C类材料)应按承包人授权由项目经理部采购。项目经理部应编制采购计划,报企业材料主管部门批准,按计划采购。特殊材料和零星材料的品种,在项目管理目标责任书中约定。
3、项目经理部的材料管理要求
3.1按计划保质、保量、及时供应材料。
3.2材料需用量计划应包括材料需用量总计划、年计划、季计划、月计划、日计划。
3.3材料仓库的选址应有利于材料的进出和存放,符合防水、防雨、防盗、防风、防变质的要求。
3.4进场的材料应进行数量验收和质量确认,做好相应的验收记录和标识。不合格的材料应更换、退货或让步接收(降级使用),严禁使用不合格的材料。
二、建筑施工材料管理的方法
1、加强建筑材料的采购管理
建筑材料采购过程中,至关重要的就是要把握好材料的质量关。这就要求建筑企业在采购之前做好先前准备工作。建立良好的采购人员制度,采购人员要能够清楚整个建筑材料市场,而且还要有良好的成本意识和质量意识。对于建筑材料供应商,要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估系统,在资信水平、经营状况、交货能力、技术水平、产品性能、管理水平、售后服务等指标进行评价,做好对供应商的评估。在实际的采购过程中,采购人员应当先对市场进行调研,认准合格产品,根据市场的实际情况对采购的价格进行综合的分析和整理,建立起一个有关材料的内部价格体系。通过对比分析,选择质量好、成本低廉的材料产品。选择好建筑材料后,施工单位应当及时与材料供应商签订相关合同,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确保建筑材料能够及时保质保量的进入到施工现场,避免在建筑材料的供应过程中出现种种扯皮现象。
2、材料施工过程中的管理
在材料管理的起始阶段,应该了解工程整体流程进度安排,掌握不同时期各类材料的需求情况。及时协调好材料管理相关部门并签订有效合同。在材料尚未购置前做好存放场地、仓库以及运输路线的安排工作。这是材料有效管理的先决条件。
施工过程是劳动主体对材料进行加工、改造的过程,也是材料消耗的消耗过程。该过程为材料管理的实施阶段,首先应做好材料质量的严格把关,确保工程使用的材料符合建筑材料规定要求。其次应该根据施工不同阶段材料的需求情况,合理安排材料的平面的布置。再次,材料使用过程中应建立材料限额和余料回收的制度,减少材料的损失和浪费,使建筑成本有效降低。在施工过程中,应该严格根据使用计划进行,避免材料的不合理消耗。
施工结束后是材料管理的盘点、收尾阶段,此时应该做好材料使用账物是否相符,对不相符的找出原因。对材料过程中使用出现的错误应及时纠正或追究责任,并向上级主管部门上报提出审核。对剩余材料应及时清理回收,并进行退库或转移,以减少材料的浪费。
3、材料价格管理
3.1掌握市场信息,降低材料价格
材料成本占建筑成本的60%左右,因此材料成本和价格的控制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建筑成本的大小[3]。材料价格具有不稳定、水平差异大、工程期内价格可比性差以及受工程周期跨度影响大的特点。为了有效做好材料价格的管理工作,需要充分利用网络手段,掌握材料价格动态变化趋势。同时应采用按工程量清单计价的方式,使材料价格在整个工程周期内保持稳定,从而消除价格波动影响。引入价格竞标承包机制,并签订相应的协议,防止价格上的纠纷。
3.2充分利用市场,合理安排运输
建筑施工过程中材料用量大,如果出现调度不合理,由运输费用导致材料成本上升的问题不容忽视。因此,材料运输费用也应作为材料价格管理一项内容。在材料采购过程中,应考虑供货地点距离施工地点的距离,在价格合理、质量合格的情况下,应尽量采购离施工地点近的企业,以减少运输成本。在施工过程的不同时期,材料的需用种类和数量不同,应将材料分时段运输,防止发生材料不必要转移额外消耗的人力、物力。
4、施工中构配件的管理
构配件是指能够事先预制,然后送到现场安装的各种成品、半成品,主要包括混凝土构件、金属构件、木制构件等。其特点是品种、规格、型号多,配套性强,用量大,价值高,不易搬动,存放场地要求严格等。对各种构配件的管理主要抓以下几个环节:
4.1掌握生产计划及分层、分段用量配套表,落实加工计划,及时向供应部门提供实际需要情况,搞好与建筑施工的衔接。
4.2做好构配件进场准备,避免二次搬运。
4.3组织好进场构配件的验收与保管,按照加工单及分层配套表核对,各类构配件严格按照规定堆放,防止差错和损坏。
5、建筑材料发放管理
施工过程中明确定义材料的消耗过程,为降低在整个施工过程中的材料消耗,施工企业应当建立相关制约制度,比如:建立限额领料制度和预料回收制度。对于材料的发放,要做到推陈储新,先进先出,避免材料的堆积乱费。在施工前必须由项目施工人员开签限额领料单,限额领料单必须按栏目要求填写,不可缺项。结合分部分项工程的核算,确定建筑材料的耗用,严格实行限额领料制度。
6、建筑施工过程中的材料节约管理
在项目施工中,节约材料的途径主要有:
6.1用A、B、C分类法(主要材料和大宗材料称为A类材料,特殊材料和零星材料称为B类和C类材料),找出材料管理的重点。
6.2学习存储理论,用以指导节约库存费用。由于长期以来,材料供应始终处在卖方市场状态下,采购人员往往不注意存储问题,使得材料使用与采购脱节,材料存储与资金管理脱节,按计划供应和实际供应脱节,供应量与使用时间脱节等。研究和应用存储理论对于科学采购、节约仓库面积、加速资金周转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6.3不但要研究材料节约的技术措施,更重要的是研究材料节约的组织措施。组织措施比技术措施见效快、效果大。
6.4重视价值分析理论在材料管理中的应用。价值分析的目的是以尽可能少的费用支出,可靠地实现必要的功能。由于材料成本降低的潜力最大,故研究价值分析理论在材料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结束语
建筑材料是建筑工程中使用的各種材料的总称,是生产活动的物质基础[1]。建筑材料管理是指对各种建筑材料在流通和再生产过程中的供应与管理。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对建筑材料的有效管理,不经能够提升建筑成品的质量水平,同时还能够降低建设成本。因此,在日益激烈的建筑市场竞争过程中,实施有效的建筑材料管理能够为企业赢得更快的施工速度、更高的工程质量、更高的经济效益,极大提升企业在同行业中的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 师兰芬. 科学化的材料管理是企业的命脉[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1(01).
[2] 黄汉文. 论建筑企业在施工过程中的建筑材料管理[J]. 企业科技与发展,2013(20).
[3] 王涛. 关于企业材料价格管理若干问题的研究与分析[J]. 现代商业,2013(05).
关键词:建筑施工;建筑材料;管理
中图分类号:TU7文献标识码: A
一、建筑施工项目材料管理要求
1、主要材料和大宗材料的管理要求
建筑施工项目所需的主要材料和大宗材料(A类材料)应由企业物资部门订货或市场采购,按计划供应给项目经理部。企业物资部门应制定采购计划,审定供应人,建立合格供应人目录,对供应方进行考核,签订供货合同,确保供应工作质量和材料质量。项目经理部应及时向企业物资部门提供材料需要计划。远离企业本部的项目经理部,可在法定代表人授权下就地采购。
2、特殊材料和零星材料的管理要求
建筑施工项目所需的特殊材料和零星材料(B类和C类材料)应按承包人授权由项目经理部采购。项目经理部应编制采购计划,报企业材料主管部门批准,按计划采购。特殊材料和零星材料的品种,在项目管理目标责任书中约定。
3、项目经理部的材料管理要求
3.1按计划保质、保量、及时供应材料。
3.2材料需用量计划应包括材料需用量总计划、年计划、季计划、月计划、日计划。
3.3材料仓库的选址应有利于材料的进出和存放,符合防水、防雨、防盗、防风、防变质的要求。
3.4进场的材料应进行数量验收和质量确认,做好相应的验收记录和标识。不合格的材料应更换、退货或让步接收(降级使用),严禁使用不合格的材料。
二、建筑施工材料管理的方法
1、加强建筑材料的采购管理
建筑材料采购过程中,至关重要的就是要把握好材料的质量关。这就要求建筑企业在采购之前做好先前准备工作。建立良好的采购人员制度,采购人员要能够清楚整个建筑材料市场,而且还要有良好的成本意识和质量意识。对于建筑材料供应商,要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估系统,在资信水平、经营状况、交货能力、技术水平、产品性能、管理水平、售后服务等指标进行评价,做好对供应商的评估。在实际的采购过程中,采购人员应当先对市场进行调研,认准合格产品,根据市场的实际情况对采购的价格进行综合的分析和整理,建立起一个有关材料的内部价格体系。通过对比分析,选择质量好、成本低廉的材料产品。选择好建筑材料后,施工单位应当及时与材料供应商签订相关合同,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确保建筑材料能够及时保质保量的进入到施工现场,避免在建筑材料的供应过程中出现种种扯皮现象。
2、材料施工过程中的管理
在材料管理的起始阶段,应该了解工程整体流程进度安排,掌握不同时期各类材料的需求情况。及时协调好材料管理相关部门并签订有效合同。在材料尚未购置前做好存放场地、仓库以及运输路线的安排工作。这是材料有效管理的先决条件。
施工过程是劳动主体对材料进行加工、改造的过程,也是材料消耗的消耗过程。该过程为材料管理的实施阶段,首先应做好材料质量的严格把关,确保工程使用的材料符合建筑材料规定要求。其次应该根据施工不同阶段材料的需求情况,合理安排材料的平面的布置。再次,材料使用过程中应建立材料限额和余料回收的制度,减少材料的损失和浪费,使建筑成本有效降低。在施工过程中,应该严格根据使用计划进行,避免材料的不合理消耗。
施工结束后是材料管理的盘点、收尾阶段,此时应该做好材料使用账物是否相符,对不相符的找出原因。对材料过程中使用出现的错误应及时纠正或追究责任,并向上级主管部门上报提出审核。对剩余材料应及时清理回收,并进行退库或转移,以减少材料的浪费。
3、材料价格管理
3.1掌握市场信息,降低材料价格
材料成本占建筑成本的60%左右,因此材料成本和价格的控制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建筑成本的大小[3]。材料价格具有不稳定、水平差异大、工程期内价格可比性差以及受工程周期跨度影响大的特点。为了有效做好材料价格的管理工作,需要充分利用网络手段,掌握材料价格动态变化趋势。同时应采用按工程量清单计价的方式,使材料价格在整个工程周期内保持稳定,从而消除价格波动影响。引入价格竞标承包机制,并签订相应的协议,防止价格上的纠纷。
3.2充分利用市场,合理安排运输
建筑施工过程中材料用量大,如果出现调度不合理,由运输费用导致材料成本上升的问题不容忽视。因此,材料运输费用也应作为材料价格管理一项内容。在材料采购过程中,应考虑供货地点距离施工地点的距离,在价格合理、质量合格的情况下,应尽量采购离施工地点近的企业,以减少运输成本。在施工过程的不同时期,材料的需用种类和数量不同,应将材料分时段运输,防止发生材料不必要转移额外消耗的人力、物力。
4、施工中构配件的管理
构配件是指能够事先预制,然后送到现场安装的各种成品、半成品,主要包括混凝土构件、金属构件、木制构件等。其特点是品种、规格、型号多,配套性强,用量大,价值高,不易搬动,存放场地要求严格等。对各种构配件的管理主要抓以下几个环节:
4.1掌握生产计划及分层、分段用量配套表,落实加工计划,及时向供应部门提供实际需要情况,搞好与建筑施工的衔接。
4.2做好构配件进场准备,避免二次搬运。
4.3组织好进场构配件的验收与保管,按照加工单及分层配套表核对,各类构配件严格按照规定堆放,防止差错和损坏。
5、建筑材料发放管理
施工过程中明确定义材料的消耗过程,为降低在整个施工过程中的材料消耗,施工企业应当建立相关制约制度,比如:建立限额领料制度和预料回收制度。对于材料的发放,要做到推陈储新,先进先出,避免材料的堆积乱费。在施工前必须由项目施工人员开签限额领料单,限额领料单必须按栏目要求填写,不可缺项。结合分部分项工程的核算,确定建筑材料的耗用,严格实行限额领料制度。
6、建筑施工过程中的材料节约管理
在项目施工中,节约材料的途径主要有:
6.1用A、B、C分类法(主要材料和大宗材料称为A类材料,特殊材料和零星材料称为B类和C类材料),找出材料管理的重点。
6.2学习存储理论,用以指导节约库存费用。由于长期以来,材料供应始终处在卖方市场状态下,采购人员往往不注意存储问题,使得材料使用与采购脱节,材料存储与资金管理脱节,按计划供应和实际供应脱节,供应量与使用时间脱节等。研究和应用存储理论对于科学采购、节约仓库面积、加速资金周转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6.3不但要研究材料节约的技术措施,更重要的是研究材料节约的组织措施。组织措施比技术措施见效快、效果大。
6.4重视价值分析理论在材料管理中的应用。价值分析的目的是以尽可能少的费用支出,可靠地实现必要的功能。由于材料成本降低的潜力最大,故研究价值分析理论在材料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结束语
建筑材料是建筑工程中使用的各種材料的总称,是生产活动的物质基础[1]。建筑材料管理是指对各种建筑材料在流通和再生产过程中的供应与管理。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对建筑材料的有效管理,不经能够提升建筑成品的质量水平,同时还能够降低建设成本。因此,在日益激烈的建筑市场竞争过程中,实施有效的建筑材料管理能够为企业赢得更快的施工速度、更高的工程质量、更高的经济效益,极大提升企业在同行业中的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 师兰芬. 科学化的材料管理是企业的命脉[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1(01).
[2] 黄汉文. 论建筑企业在施工过程中的建筑材料管理[J]. 企业科技与发展,2013(20).
[3] 王涛. 关于企业材料价格管理若干问题的研究与分析[J]. 现代商业,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