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月球车哪家强

来源 :新民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junjie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71年产双座古董越野车。车况保养良好,行驶里程仅35公里。全球仅存四辆,原车售价一千万美元。”是的,它就是美国“阿波罗15号”搭载的月球车,不管多大的土豪也买不起它……
  月球车是一种能够在月球表面行驶并完成月球探测、考察、收集和分析样品等复杂任务的专用车辆。它分为无人驾驶月球车和有人驾驶月球车,至今,全球一共成功发射和运行过7辆月球车。

月球车分几类?

无人驾驶


  4辆
  苏联月球车一号、苏联月球车二号中国玉兔号、玉兔二号
  由轮式底盘和仪器舱组成,用太阳能电池和蓄电池联合供电。靠地面遥控指令或自主控制在月面进行巡视探测。

有人驾驶月球车


  3辆
  分别由阿波罗十五号、十六号和十七号载人登月飞船释放。
  航天员月面活动交通工具,用于扩大航天员的活动范围,并随时存放收集的岩石和土壤标本,随时可向地球发回航天员在月球的活动情景。
  苏联月球车

拍照达人


  月球车一号
  第一辆遥控月球车
  质量为756千克,装有2副天线、4台摄像机以及宇宙射线探测器和激光设备等科学仪器,在月面行驶了10.5千米,工作了10个月,一共拍摄了20000多张照片。

月球车二号:拍照数量多了4倍


  质量为840千克,装有3台摄像机、月壤探测器、太阳X射线实验仪器等设备,在月面行驶了37千米,工作了4个月,拍摄发回86张全景照片、80000多张电视图片。

美国月球车

“兜风”的越野车


  美国“阿波罗”15号搭载的月球车
  这是大卫·斯科特和詹姆斯·欧文驾驶人类历史上第一辆电动月球车,1971年发射升空,在月球表面停留三天,创下人类穿越月球表面的最远距离。
  NASA概念款月球“战车”
  2008年,由美国宇航局NASA推出,有兩个电动马达驱动12个轮子,两级变速,在“推土机”模式下可以提供4000磅的推力,在“巡洋舰”模式下“战车”可以24km/h速度在月球巡游。

  电力月球车“移动的房车”
  2008年美国宇航局在亚利桑那州测试的“电力月球车”,是在月球表面行驶的小型货车,可携带供两名宇航员14天供给需要,并且配备有睡眠和卫生设施。

中国月球车

小而精的“智能帮手”


  嫦娥三号月球车“玉兔号”

  中国首辆月球车,重140千克,应用太阳能作为能源,能耐受月球表面的零上150摄氏度和零下180摄氏度的极端环境,与着陆器共同组成嫦娥三号。玉兔号携带了全景相机、测月雷达、红外成像光谱仪、粒子激发X射线谱仪等科学探测仪器进行巡视探测。
  嫦娥四号月球车“玉兔二号”

  在玉兔号基础上,增加了瑞典的中性原子探测仪,去掉了玉兔号的粒子激发X射线谱仪。因此,不需要机器臂从而轻了2千克。是世界探月史上最轻的月球车。
其他文献
“氦闪”这个词,最近伴随着《流浪地球》的大热,也走入普通大众的视野。充满科幻感的“氦闪”,在实际生活中真的会发生么?被大银幕用来描绘世界末日的“太阳膨胀直至吞没地球”,真的会出现么?答案是肯定的,只是真实发生的“太阳之死”,并不完全如科幻电影中所呈现的那样。  在电影的设定中,“流浪地球”其实是人类的一场全员逃跑计划。在流浪过程中,人类原本的生存环境变得极其恶劣,海水倒灌、超低温、冰天雪地等景象,
以李胜利为震中的韩国丑闻大地震,波及政商界,连十年前的张紫妍旧案都被翻出来了。罪魁祸首至今逍遥法外,民众认为,当时案件相关的人员可能被收买了。3月18日,韩国现任总统文在寅下令彻查张紫妍案和胜利夜店暴力事件,这件事发生在李明博执政期间,刚刚被保释出狱的前总统李明博看来又要被卷入新的调查。  “夜店门”的爆发,让多年来一直迷雾重重黑幕不断的韩国政坛又续接了新的剧情。李承晚、朴正熙、卢泰愚、金泳三、金
上海作家协会专业作家沈善增因糖尿病并发心肌梗死,经抢救无效,于3月26日凌晨3点05分去世,终年68岁。  一清早我接他太太秦剑萍的电话,得知噩耗后一时语塞。那天在病床边说好了的,等他出院后我再要去他家探望。想不到半夜里一个翻身,他的心脏就支撑不住了。  在上海文坛,沈善增有个雅号叫“沈教头”。上世纪80年代,文学界云蒸霞蔚,流派纷呈,佳作迭现,文学杂志遍地开花,上海作家协会乘浩荡东风举办过两期青
与大学时代的一位同学聊天,说过去喜欢书画,现在热衷于收藏陶瓷玉器,不知怎么,就聊到了已故的迈克尔·巴特勒爵士(Sir Michael Butler)。  与迈克尔认识,是1998年。我们在中国拍纪录片《龙腾》,他和好友卡洛米一起去景德镇看瓷。几次偶遇,更因为共同拥有的一些心路历程,竟然成为忘年好友。  2001年11月,曾带我父母一起去迈克尔在多赛特郡的家中小住。当时他刚与太太分居,我们一大家人,
水孕育了生命,浸润着心灵,流淌着记忆,陶冶着心情,柔美滋润,给人以浪漫遐想。神奇的黄浦江外滩交汇处有着苏州河源头,是应小杰关于上海这座城市的最初记忆,少年期的玩耍,结伴跳入河中畅游,在外白渡桥上看日出;成年工作后,有幸长租河边的新亚大酒店,天天眺望苏州河的日出日落,欣赏这逆光带来的一座座老桥和岸边经典老建筑的美景。再后来,干脆在外滩苏州河源头附近买下高楼住宅,用作居住与创作。透过黄浦江隔江相望,看
我们每个人都有毛发,我们每个人也都离不开毛发,然而,我们对毛发却所知甚少。  美国学者库尔特·斯坦恩的新著《头发》是一部关于动物毛发的趣味文化史,书中所写的内容是头发——从广义上说,也就是毛发,在人类历史中所扮演的种种角色。我们每个人都有毛发,我们每个人也都离不开毛发,然而,我们对毛发却所知甚少。以毛发为主题讲述人类的文化史,也许有很多人會不以为然,因为他们觉得毛发不过是人体的附属物,既无关紧要,
绿叶春蔬一类,上海人对草头、荠菜、马兰头“三姐妹”情有独钟,它们往往在一场润物无声的细雨后不约而同地钻出泥土,报告春的消息。荠菜与马兰头本是野孩子,经先民驯化后进入“闺房”,但本性未移,仍有异香。我朋友“捕味者”孙兆国兄满世界寻找食材,叩开大自然的秘室,崇尚原始味道,他找到的野薺菜长到一尺多高,茎叶泛着红紫的光泽,沸水一焯,清香扑鼻。还有一位朋友更绝,一直深入至皖南荒山坟地寻找马兰头,据说有骨殖肥
比尔·波特。  比尔·波特给人一种鹤发童颜的感觉。75岁了,须发皆白,可面色红润,看上去比他的真实年龄小了好多。  他是美国当代作家、翻译家和汉学家,人生颇具传奇色彩。上世纪60年代服完兵役以后,他在加州大学研究人类学,1970年至1972年,他在哥伦比亚大学攻读人类学博士。他用大学奖学金的钱从美国去中国台湾佛光山定居,一呆就是19年。1989年,他第一次来到中国内地,两年后,因为他在香港地区的一
看了一部叫《Mind Reader》(读心机)的学生电影作品,来自上海戏剧学院,有不少感想。这是一部科幻片,以影片完成时间看,这部学生作品的题材显然不是因为《流浪地球》大热而选定的。   前些年,中國影视一直在两条道上走,一条道是古装戏,一条道是焦虑售卖。而科幻,作为一种题材,基本缺席。一定程度上,我理解这种缺席是“前小康”时代的必然。人们都在谋衣谋食的时候,精神上大概也难以优游。   我们常
“纤维肌痛?”北京一家三甲医院诊室里,当医生给出诊断结果,患者常常要迟疑地将疾病的名字念一遍——这是他们第一次听到这个名词。事实上,国内不仅公众不知道纤维肌痛,就是可能遇到纤维肌痛患者的一些科室里,医生对这个疾病也非常陌生。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曾做过一项调查,考察目前我国风湿病专科医师对纤维肌痛认知情况,结果显示,仅约1/3的医师知道相关的诊断标准,治疗、发病机理等方面的知晓率更低;我国风湿科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