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的实验创新精神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mainin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B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预测,“21世纪是创造教育的世纪”。国际教育界认为,“教育主题是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造型人才”。
  我国现在正在全面推行“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如何培养创新精神、实施创造教育,这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面临的崭新课题。要实现这一教育目标,我们必须更新教学观念,解放思想,大胆放手,创设和谐民主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去主动获取知识,鼓励学生去探索创新。本文就初三化学实验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作一些探讨,以作引玉之砖。
  一、对现行教材的实验进行适当改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学习化学,必须重视做好化学实验。在现行教材中的初三化学实验,多数是预先设计好的实验,学生只是通过实际操作,观察一下实验现象,得出事先已确定的结论,即所谓“照方抓药”式的实验。它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利于能力的培养。而且教材中有的实验存在不足,并非最佳方案。我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对实验进行科学合理的改进,使之更趋完美,久而久之,就培养学生对每一个实验都进行思考、创新。学生们在思考、创新的过程中掌握知识。
  例如:在CO还原Fe2O3的实验中,大部分同学对尾气的处理方法是将它点燃。我首先引导学生分析此法的不足,然后提问:有没有既不污染环境,又能使CO不损耗的处理方法?学生们开动脑筋,想出了多种方法:(1)将除去CO2的CO用导气管通入玻璃管中去还原Fe2O3,使CO循环利用;(2)将除去CO2的CO引到加热Fe2O3的酒精灯中燃烧,使产生的热用于加热Fe2O3;(3)……
  其中(1)、(2)两种方法可谓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和可行性,我对他们大加赞赏,肯定了他们的创新精神。这样,既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又激发了学生实验的兴趣。
  又如:对NaOH溶于水放热的实验,学生需用手触摸才能感知到结果,这给学生观察现象带来了很大的局限性。我引导学生对它进行了改进,演示时先将试管里的水煮沸,然后移离火焰,可见水立即停止沸腾了,迅速加入两小块NaOH固体,可见到水又沸腾了。一个小小的改进,不仅使全班同学都能观察到明显的现象,而且让他们意识到了创新是多么的奇妙和必要,增强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二、鼓励学生设计实验验证化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设计实验是学生依据实验目的和要求,由自己设计实验方案,选择实验器材、药品、确定实验步骤,分析实验结果。设计实验是“照方抓药”式的实验的延续和发展,是克服学生普遍存在的所谓“高分低能”的有效手段。设计实验不是实验的改进,也不是简单的修修补补,需要从零开始。因此,它具有更多的创新成份,给学生发挥创造性思维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供了良好的载体。
  在设计实验过程中,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强,思维异常活跃,创造潜力得到了开发,一旦他们利用自己设计的装置完成了实验,便会产生成功的喜悦感,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兴趣就得到了强化,创新精神就得到了培养。当然,设计实验肯定会有失败的时候,这时,教师就要与学生一起分析原因,找出症结,鼓励他们继续干,直到成功,从而使学生在一次次的探索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创新思维也随之发展。
  在实验目的相同的情况下,如果选择不同的实验原理和仪器,那么实验的方法就会呈现出多样性、最佳性。这可以说是设计实验的特点之一,也体现了创造思维的灵活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不迷信或局限于某些“标准答案”,努力寻求多种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例如:以金屬锌为原料制取铜。
  这是一个具有设计性的实验,制取的方法也很多。学生在做这个实验时,设计思路不同,采用的药品也各异其中有位学生的设计思路是在原来的基础上加入硫酸和氧化铜制取铜,结果发现实验结果和理论值误差非常大。于是,就这个实验设计,我组织学生讨论,鼓励他们从多角度、多层次对各种方法进行合理的评价和论证,最后得出同样原料由于顺序的不同而导致结果的差异。
  (1) Zn H2 Cu
  (2)CuO CuSO4 Cu
  通过这类实验的训练,使学生对硫酸的性质和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表的应用等知识有了比较深的认识;同时,帮助学生正确处理理论和实际之间的关系。在整个训练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获得了互补和优化,同时强化了他们的创新意识,使解决问题的方法更趋合理化。
  又如:在做盐酸与纯碱反应的实验中,我穿插介绍“候氏制碱法”的发明进程。候德榜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化学家,在资金不足,技术落后的条件下,大胆创新,不断探索,反复设计,试验达500余次,终于在1943年试验成功“候氏制碱法”。把纯碱工业推向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这样,既让学生学到了科学家严谨的科学态度,又使他们不唯书、不唯古、不唯权威的探索创新精神得到培养。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一个时代课题,更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大课题。利用化学实验为载体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一个可行的方法。总之,教师如果在化学实验中做到: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把“发现”空间留给学生,把探索机会留给学生,努力给学生创设思维活动的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猜想、联想、抽象等思维训练,那么就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其他文献
【摘要】现代教育技术是由以电教媒体(如:电视、投影、电脑、网络等)和传统教学媒体(如:黑板、挂图、实验、模型等)为基础,将多种媒体有机的结合。多媒体的基本特点是:以生动直观的形象,帮助学生建立起概念与表象之间的联系,建立起各种眼,耳,口等各个感觉器官之间的联系。使抽象的理论具体化、趣味化;静止的问题动态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等等。  【中国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B  在物理教学中运用现代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  “问题解决”的指导思想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学会学习。它强调在给学生必要的知识、技能的同时,要提出一些典型的问题,把学习置于问题之中,引导学生探索解题途径,寻求解题策略,独立获取知识。优化数学教学,要以问题为中心,以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为主线,把问题贯穿始终,让学生自主寻求解题策略,自主尝试探究,最终达到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策略意识”包括培养学生使用
【摘要】本文将通过一些儿童外语学习的实例来分析儿童的第二语言习得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第二语言;母语影响;听力输入;语言输出  【中图分类号】G612【文献标识码】B  儿童习得母语是在一个自然的环境中进行的,同样,要想学好第二语言,营造出类似于母语的语言环境是更好更快的掌握第二语言的重要条件,小孩在学习语言上,不论他处于何种社会,不论他的智能如何,背景怎样,他总能很快地学会并掌握他周围环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