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入画,随意而活

来源 :新民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uguang_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看水仙》 紙本设色36cm×36cm 年代不详。

  两笔勾出一个荷花的花骨朵,收笔之处随意一撇,顺势而下,就成了荷梗。花苞之上,圈圈点点,不到十根线条,一只蜻蜓现于纸上……寥寥十五笔,一幅“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诗意画就完成了,有趣之处不仅在简洁的笔墨,还有落款:“一九八四年三月十日午煮面条等水开作此。”也就是说,这十几笔线条是在短短几分钟里画成的。形虽简,趣却足,等水开,玩墨戏,真是率意随性得可以。这幅画的作者,就是汪曾祺。也许,也只有这样有趣、率性、天真的老头,才能画出这样的作品。而这样的题记,从来没在书画中见过,坦白得真是可爱——想象那个等水烧开又技痒难熬的老头儿,让人会心一笑!
  或许,对于汪曾祺的书画,并不能用专业程度、笔墨功底、造型能力等评判标准去要求,他的画,大都取材于日常小物,从花鸟鱼虫到蔬果草木。画中物散发着袅袅烟火气,同时也蕴藉着朴素的生活美学。这一点,颇为类似历史上苏东坡的“枯木竹石”,米芾的“珊瑚笔架”,在游戏笔墨之间,无法用形似来要求,所谓“画外功夫,草草不工”,却自有一番人间烟火的趣味与格调,不可无一,不可有二,既不可学,更学不了。

  他的画,大都取材于日常小物,从花鸟鱼虫到蔬果草木。画中物散发着袅袅烟火气,同时也蕴藉着朴素的生活美学。

  汪曾祺博学多识,情趣广泛,爱好书画,乐谈医道,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他的一生经历了无数苦难和挫折,受过各种不公正待遇,但他始终保持平静旷达的心态,并且创造了积极乐观诗意的文学人生。他的作品让读者形成了向往宁静、闲适、恬淡的心理定势,追求心灵的愉悦、净化和升华,这也自然而然地体现了在他的书画作品之中。中国文化自古就有“书因人贵”一说,从这点来看,汪曾祺是一个地道的“传统文人”,他的一生悠游于小说、散文、诗歌、绘画、书法、戏曲、美食等多个领域,因其本身所蕴含的文化魅力,而使得他的游戏笔墨,成了一种品味与趣味的象征。虽然他的一些画作笔墨线条尚有待锤炼处,但却是真正的逸笔草草,满纸文气,与他的文章,以及他所喜爱的倪瓒、青藤、白阳、石涛、金冬心、李复堂、齐白石,都是声气相通的。聪明如汪曾祺本人,面对种种溢美之词,总是笑着说道:“我的画,遣兴而已,只能自己玩玩,送人是不够格的。最近请人刻一闲章:‘只可自怡悦’,用以押角,是实在话。”
展览海报。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是南朝隐士陶弘景《诏问山中何所有》名句,汪曾祺特别喜欢这首诗。他自幼喜欢书画,在写作之余,喜欢挥毫弄翰。他对自己的书画尝作诗自况:“我有一好处,平生不整人。写作颇勤快,人间送小温。或时有佳兴,伸纸画芳春。草花随目见,鱼鸟略似真。唯求俗可耐,宁计故为新。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君若亦欢喜,携归尽一樽。”他常在作品上钤一方闲章“岭上多白云”,他说:“我的画,不过是一片白云而已。”观其作品,笔墨极简、趣味涵泳、清新优雅,真挚如聆老友话语,亲切动人。
  一般来说,都把汪曾祺书画作品视作典型的文人画,即所谓“文中有画,画中有文”。从他的书画可以走进他的文学世界,每一幅都值得玩味,正如评论所言:“他的书画与他的文学作品都表达了他这个人的思想和品味,是可以互为补充的。”
  今年是汪曾祺诞辰100周年,为纪念这位优秀的中国作家,“抒情的人道主义者”,浙江美术馆近日举办“岭上多白云——纪念汪曾祺诞辰百年书画展”,展览借汪曾祺散文集名称,分为“人间草木”“人间至味”“人间有戏”三个单元,展出汪曾祺书画作品近百件,从中可以窥见其书画创作的大致风貌。这也是老头儿首个个人画展,他生前曾经想为自己举办一个小型书画作品展的梦想,终于得以实现。

一生爱好是丹青


  幼时起,汪曾祺就喜欢看别人画画。但在绘画方面,他并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师承。如他在《我的祖父祖母》中所记,有着庞大家产的其祖父汪铭甫在高邮虽以俭省出名,但却舍得花钱买古董字画。汪曾祺的父亲汪菊生,则是一位充满生趣与诗意的人,喜欢摆弄各式乐器,画画刻印,自得其乐。
2020 年9 月1 日,“ 岭上多白云——纪念汪曾祺诞辰百年书画展”在杭州浙江美术馆开幕,展览借汪曾祺散文集名称,分为“人间草木”“人间至味”“人间有戏”三个单元,展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戏剧家,京派作家代表人物汪曾祺(1920—1997) 书画作品近百件,从中可以窥见其书画创作的大致风貌。

  儿时的汪曾祺喜欢在父亲作画时,在旁边看,给他抻抻纸:“我见过父亲画工笔菊花,原来花头的颜色不是一次敷染,要‘加’几道。扬州有菊花名种‘晓色’,父亲说这种颜色最不好画。‘晓色’,很空灵,不好捉摸。他画成了,我一看,是晓色!他后来改了画写意,用笔略似吴昌硕。”据汪曾祺介绍,父亲是画家,年轻时画过工笔画,中年后画写意花卉。他虽没有教过自己的儿子,但却经常在儿子面前作画,每当父亲走入画室,支上窗户开始动笔时,汪曾祺就高兴地站在一旁,认真观摩父亲作画的每一步骤——研磨、调色、铺纸、构思、凝想、定间架、画枝干、布叶、勾筋、补石、点苔……这些伴随绘画所发生的连贯动作,都深深地刻在他的脑海,也加深了他对书画的喜爱。虽然没有教画,但正如传统儒家家庭教育那样,父亲要求汪曾祺好好练字。小学五年级暑假,汪曾祺在祖父的督导下,开始每日临习书法,大字写《圭峰碑》、小字写《闲邪公家传》。后来,他又跟随一个姓韦的先生学写字,韦先生是写魏碑的,但让他临的却是《多宝塔》。初一暑假,他父亲要求他临习《张猛龙碑》,“我每天写满一张。写《张猛龙》使我终身受益,到现在我的字的间架用笔还能看出痕迹”。   后来他进入剧团从事戏曲剧本写作,知道他会画画的人很少。“偶尔送一两件给熟朋友。后来求字求画者渐多。大概求索者以为这是作家的字画,不同于书家画家之作,悬之室中,别有情趣耳,其实。都是不足观的。我写字画画,不暇研墨,只用墨汁。写完画完,也不洗砚盘色碟,连笔也不涮。下次再写,再画,加一点墨汁。”
  喜欢汪曾祺的人都知道,这位可爱的老头儿写作之余有三样爱好:“写写字、画画画、做做菜,免得像一部写作机器从早写到晚。”他觉得,画画比起文字,更抒情,更快乐。尤其是到了晚年,文思渐稀画思寄,更是离不开笔墨的宣泄与表达。正如汪曾祺在《七十抒怀》中写的:“书画萧萧余宿墨,文章淡淡忆儿时。”诗和画,是汪曾祺晚年的两大兴趣:“文章或有山林意,余事焉能作画师。宿墨残笔遗兴耳,更无闲空买胭脂。”他曾自谦:“我的画作为一个作家的画,还看得过去,要跻身画家行列,是会令画师齿冷的。”的确,汪曾祺没有经过中国画的专业训练,但画中却处处透着文人气息,笔墨极简,却趣味盎然。不仅他自己乐在其中,更把这种愉悦的心情也带给了身边的朋友以及读者。

画外之言有真意


  在《自得其乐》一文中,汪曾祺这样写道﹕“画中国画还有一种乐趣,是可以在画上题诗,可寄一时意兴,抒感慨,也可以发一点牢骚。”又说:“我的画画,更是遣兴而已……人活着,就得有点兴致。我不会下棋,不爱打扑克、打麻将,偶尔喝了两杯酒,一时兴起,便裁出一张宣纸,随意画两笔。所画多是‘芳春’——对生活的喜悦。”从汪曾祺的绘画内容来看,他更着重于花鸟草木等“世间小儿女”。他的作品大多比较简洁,往往刻画某个单一的静物,比如花、鸟、僧人,尤其是食物,正如张大千所说:“一个人如果连美食都不懂得欣赏,又哪里能学好艺术呢?”汪曾祺画笔下最多的就是故乡的食物——白菜、藕、萝卜、苦瓜、笋、香菇、大葱还有虾、蟹、荸荠、茨菰等,画面之物生动可人,亦传递着心灵深处的那份释然与烟火之气,生活之情。
  在绘画风格上,汪曾祺“大体上有一点构思,便信笔涂抹,墨色浓淡,并非预想。画中国画的快乐也在此。”他的画大多如白石老人所说的“即兴一挥”,逸笔草草,不求形似,书画对他来说,如同写字一般,原只是自娱遣兴,并非如一般所谓的艺术家求名得利。他曾画了一幅紫藤,满纸淋漓,水气很足,几乎不辨花形。可能是觉得颇为得意,这幅画一直挂在自己家里。有一次,一个同乡来问:“这画画的是什么?”汪曾祺懒懒答道:“骤雨初晴。”朋友端详了一会,说:“哎,经你一说,是有点那个意思!”不禁使得汪曾祺颇为自得:“他还能看出彩墨之间的一些小块空白,是阳光。”
  汪曾祺觉得自己的作品“不中不西,不今不古”,属于真正的“写意”,带有很大的随意性。甚至会把后期印象派方法融入国画。因为他觉得中国画本来都是印象派,“只是我这样做,更是有意识的而已。”他喜欢徐青藤、陈白阳、石涛与齐白石的画,却又并不刻意模仿。在另一篇文章中,他提到对扬州八怪李鱓的喜爱:“扬州八怪里复堂功力最深,大幅小品都好,有笔有墨,也奔放,也严谨,也深厚,也秀润,而且不装模作样,没有江湖气。”与汪曾祺颇为相似,李鱓擅长画西瓜、茄子、萝卜、扁豆、荸荠之类寻常草木,充满了“生”之欢喜。他有一幅《大葱鳜鱼图》,上题“大官葱,嫩芽姜,巨口细鳞时新尝。”1986年,汪曾祺就曾仿画了一幅《大葱鳜鱼图》,所不同的是,他在鱼鳞上点了嫩黄,大葱上抹了青黄,这样一来,鱼、葱就从原作的“墨戏”趣味中挣脱而出,它们不再是“三昧”的载体,它们如此生动,它们就是它们自身,仿佛随时可以烹饪,然后端上餐桌的。
《兰不喜肥》 纸本设色68cm×46cm 1997年 浙江美术馆藏。

  对画,汪曾祺是有自己独到见解的,他曾创作了数篇以绘画为题材的小说,《岁寒三友》《鉴赏家》《金冬心》等都是,足以证明他对书画不是一般的爱好,而是深入骨子里的透彻理解和喜欢。除了小说,他也曾写过大量与书画相关的散文随笔。《徐文长的婚事》《徐文长论书画》《齐白石的童心》《张大千与毕加索》《潘天寿的倔脾气》等,皆取材于不同年代的画家。只有对他们了然于胸,才会摭取其中旨趣加以点染,写成文章。《看画》《写字》《谈题画》《题画二则》《书画自娱》《自得其乐》《文人与书法》《文章余事》《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等,写的都是他个人对书画的体会、相关经历、创作心得等内容。从这些文章中不难看出,汪曾祺之于书画,有着深厚的底蕴,不是半路出家,而是从小耳濡目染,形成稳定的特长和兴趣,并相伴终生。
  汪曾祺的画作最追求笔墨之外的“画外之言”,所谓舍形取神,得鱼忘筌,即是此理。他曾说:“画之品味高低决定画中是否有诗,有多少诗。画某物即某物,即少内涵,无意境,无感慨,无嬉笑怒骂,苦辣酸甜。有些画家,功力非不深厚,但很少诗意。”他曾给冯友兰先生之女、作家宗璞画过三幅画,有幅牡丹图上题赠小诗:“人间存一角,聊放侧枝花。临风亦自得,不共赤城霞。”此诗甚得冯友兰称赏,赞其“诗中有人”“不隔”。宗璞也说,汪曾祺的戏与诗、文与画都隐着一段真性情。同樣是牡丹图,汪曾祺给作家张抗抗题的,则是:“看朱成碧且由他,大道从来直似斜。见说洛阳春索寞,牡丹拒绝著繁花。”张抗抗忍不住感叹,汪老的诗“耐人品味”。
  不仅是诗,长长短短的题跋往往也是一篇篇绝好的小品文,寓有深意。比如1984年画的《子瞻样》,配文是他在《宋朝人的吃喝》里提到的:苏东坡是个有名的馋人,但他爱吃的好像只是猪肉。他称赞“黄州好猪肉”,但还是“富者不解吃,贫者不解煮”。他爱吃猪头,也不过是煮得稀烂,最后浇一勺杏酪——杏酪想必是酸里咕叽的,可以解腻。有人“急出新意”以山羊肉为玉糁羹,他觉得好吃得不得了。这是一种什么东西?大概只是山羊肉加碎米煮成的糊糊罢了……这篇题跋几乎可看作作为“吃货”的汪曾祺对宋代老前辈的致敬与解读,分外有趣。
其他文献
中国的火星探测是一个开放性的科学探索平台,此次火星探测任务既是中国航天工作者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结果,也是国际航天合作的成果。在中国将来的航天事业中,这样的合作也将持续下去。"日月安属?列星安陈?"对于两千多年前诗人发出的"天问",中国人终于开始自主探求答案。首次自主探测火星的旅程只是一个开始,它代表的不仅是中国人更是全人类对宇宙奥秘的追寻。"问天之行""探‘火’之旅",一定会有更多激动人心的发现。
提及篮球,NBA(美国职业篮球联赛)或许已经成为它的代名词。即便你不看球赛,不会打球,也一定听到过NBA这三个字母,以及能说出一两个NBA当家球星的名字。  1949年8月3日,美国两大篮球组织全国篮球联盟(NBL,National Basketball League)和全美篮球协会(BAA,Basketball Associaton Of America)合并为NBA。此后,NBA迅速成为全美顶
新冠肺炎疫情给医疗服務机构带来了很大的影响,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大背景下,医疗服务会怎么变?《新民周刊》近期专访了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所长、复旦版中国医院排行榜创始人高解春教授。医院服务量下降不会长期持续  《新民周刊》:前几个月很多医院门急诊业务量都明显下降,有的医院到现在还没有恢复到疫情前的业务量。您认为这样的情况会长期持续吗?  高解春:疫情对整个医疗系统的影响很多并不是直接的影响,而是次生影
長安之美,永世不忘。  天宝三载,元月十四日,巳正,长安。  上元节灯会,即将在当晚点燃帝京“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的一切憧憬、狂欢、a激情。  而更早之前,但见远处长河之上,一轮浑圆的血色落日;孤城城中,狼烟直直刺向昏黄的天空。  当最瑰奇的流光划过,最盛大的复仇,也正蓄势待发。  此乃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原著之序曲。在“古装剧特别是IP翻拍的古装剧将是重点监管对象”的背景下,该剧成功突围出
姚谦  这个世界因为这场疫情而进入了另一个状态,它不是因为一场战争或是一次巨大的天灾引发的天撼地动,只是经过一种新病毒的出现,却足以让整个世界为之改观。  不急不缓的改变,像是在计算机程序里改了一小段程序,于是演算出来的世界,外表看起来变化很小,内在与价值观却有了重定义的质的变化。当微不足道的病毒視穿人间软肋,直指人际距离而强迫人们改变了日常行为。无论这段程序是人为是天意,先不因政治目的去辩论,长
无论是抵挡短期内经济下行压力,确保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稳,还是促进新旧增长动能转换,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一中长期目标,加快建设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都是题中应有之义。今年两会,“营商环境”是当仁不让的热词。在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之年,继续深化改革开放的中国,如何在改善营商环境上继续出重拳,出新招,是两会的重要看点。改善营商环境成效明显  改革开放40年,中国成为营
胡展奋  小时候被我们吃腻的当然不会是翅参鲍肚。那时过节才吃肉。那时只要听见楼下的“阿三”哭——那种哭是炸雷型的,现在赌场有种叫“炸金花”的,不知是不是——我就知道他们家的餐桌上红薯了。这东西上海人喜感地叫“山芋”,有“栗子山芋”,闻起来香香的,吃口就是寡淡的淀粉,吃快了,胸闷;吃多了,泛酸。有“糖心山芋”,山芋中的贵族,外皮红红的,内里黄心或红心,吃口喷香而且蜜甜,但是事后泛酸更厉害,胃里像醋钵
早年间侯耀文和师胜杰说过一段相声,师胜杰要学唱评戏《海棠红》,表示这出戏特别感人,每回他听完了,都“掉几个眼泪”。侯耀文表示不屑,批评道:“咱们看戏,主要为了欣赏人家的艺术。没事儿拿个手绢儿,跟着掉眼泪,这都街道上妇女们干的事情。”虽然这段台词有轻视街道妇女的嫌疑,但“看戏为了欣赏艺术”这个说法,却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像《海棠红》这种慈母幼子终相认的悲情剧感染力强,观众很难不被带着走;而对于主题比
“你昨天散步往东走还是往西走呀?”“能说说曹医生今天打扮得怎么样吗?”“最近自己上楼的次数多吗?每天,现年28岁的詹宏希都会和养护院的老人们重复类似对话,以评估他们的记忆力、体力等指标。语言平淡朴实,但对于老人既亲切又必要。  去年,詹宏希进入上海青浦区练塘镇九峰养护院工作。原本她以为自己只是做文职,没想到如今却成为一名“老年人能力评估师”。什么是“老年人能力评估师”?很多人看到这个职业名称,多少
贾平凹侧身像进入城市的作家  虽然人在西安,在西安住了快五十年,但贾平凹与家乡一直保持着紧密的联系。  很长一段日子里,贾平凹的家几乎成了贾塬村驻西安的办事处。乡亲们喜欢来,带一点核桃、柿饼的土产。其中,有打工的,希望贾平凹介绍工作;有做小生意来省城看病的;还有来政府机关上访告状的,有时候,贾平凹要帮忙写上访函。  家乡人有家乡人的习俗,家里必须常备一张折叠床,一套大碗盛饭装菜,菜无须多,但味道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