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界音乐教育大会是由国际音乐教育学会组织开展的双年度国际大会,是国际音乐教育研究领域的奥林匹克盛会。世界音乐教育大会中的论文是通过国际音乐教育学会的音乐教育专家认真评审,对全球的音乐教育论文筛选而最终得出的论文。从某种程度上讲,世界音乐教育大会的论文代表着国际音乐教育研究的较高水平,也具有一定的风向标作用。第30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30th ISME World Conference On Music Education)于2012年7月15日至20日在希腊古城塞萨洛尼基市召开。论文研究内容具有较强的前沿性和时代性,能够比较准确地反映出近年来国际音乐教学研究的现状与音乐教学发展趋势。
本文选取第30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中来自九十多个国家音乐教育研究者的565篇论文作为文本,运用定量与定性研究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其进行分析研究。对了解国际音乐教学研究发展脉络与趋势,掌握各个地区各种文化视野中的音乐教学的发展状况具有实际的研究价值。同时,各国音乐教学研究的现状与趋势对我国音乐教育研究有着指导意义,为我国音乐教学研究指明了方向,拓展了视野。
一、国际视野下音乐教学研究的现状
本文根据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进行分类并统计,从而得出第30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论文研究内容的分布情况以及研究的热点问题,最终对热点问题音乐教学研究的现状进行讨论与分析。
第30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论文研究的比例分布及论文出现篇数如图1和表1。
图1
表1
从图1和表1可知,音乐教学相关研究是第30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论文研究数量最多的领域,共有178篇论文,占总量的31.6%,成为世界音乐教育研究者关注的热点问题。其中60%的文章是对音乐教学的实践研究包括教学方法及运用的探讨,40%的论文是关于音乐教学理论的研究,分别从教学评价、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原则,课程设置、课程标准以及教材等角度展开探讨。
二、国际视野下音乐教学研究现状的分析
(一)国际视野下音乐教学研究内容的分析
1.研究视角广阔
通过对第30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论文的分析,能够清晰地发现国际视野下音乐教学研究的研究视角几乎涉及了所有与音乐教学相关的任何一个领域,领域的广泛、内容的全面,体现在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上。本文对与所有音乐教学相关研究的178篇论文进行分类共划分了23个研究视角。研究对象不仅包括各个年龄段与学段的学生,还包括教师、音乐工作者、音乐家、家长、行政工作者以及特殊人群,例如女子监狱中的人群、老人、特殊障碍人群等。
2.研究方向多元
第30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的论文在研究上遵循了世界音乐教育大会的宗旨,在研究方向上具有创新性与多元性。关注不同民族不同国家文化的多样性,追求在原有基本研究课题的基础上尝试创新与革新。
在世界民族文化多样的背景下,音乐教育的全球化与多样化也随之在课程中体现。正如Carla Becker在《Culturally Relevant Curricula for the Worlds Minority Students 》{1}(《世界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相关课程》)一文中提到的为世界少数民族学生开设相关的文化课程。这种课程的开设也正是音乐教育全球化需求的体现。文章针对高中少数民族人群,以多个哲学家如柏拉图(380 BC)、杜威(1897)、迪布瓦 (1949 年)、圣克里索斯托(2004 年)和莱德森比林斯 (2006 年)的理论作为哲学框架,对文化相关的、多学科的音乐课程进行分析与构建。通过建立综合化的如文学、历史、社会正义和流行文化等相关文化课程,从而关注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认同。对音乐教育工作者的启示是更多地关注少数民族学生,关注文化多样性,给予少数民族学生更多的空间,通过多种模式来探索音乐相关的多元文化。课程的设置也将纳入对少数民族的探索,这也有助于音乐、历史、文学等艺术与流行文化等经常备受抑制的领域的发展。
除了在音乐课程设置研究中能够发现研究者们对音乐教学研究方向的多元追求之外,研究者还探索不同角度下对音乐教学研究方向多元的需求。比如Backman Bsister,Anna;Pemsel,Maria和Falthin,Annika的这篇文章《The Pupils Need in the Global Classroom of Music Education》{2}(《学生需要全球视野下的音乐教育》)从被教育者需求的角度指出对教育的研究应向全球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这样才能够满足学生对音乐教育的需求。
研究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对小学音乐教学进行调查:1.教师的教学策略;2.音乐资源的日常化运用;3.学生音乐学习的自主选择。本研究的结论或内涵包括:1.要形成一个观念,低年级学生演奏音乐应和学校其他科目一样重要的。2.在中、高年级同伴间相互学习,运用不同组合的个体编创歌曲的教学方法。3.学生需要表达他们想怎样组织自己的学习,这样会增加他们的动机4.同世界其他地区一样在全球课堂的今天,学生需要被视为具有独特性的个体。
3.研究问题具体
国际视野下音乐教学研究问题的选择更加明确具体,针对某个研究领域能够以小见大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说明问题。通过分析第30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的565篇论文可以看出,绝大多数的论文在选择研究问题上都以具体明确的问题作为研究出发点。同时在微观的问题上以宏观的理论、具体的实践做研究的基础,最终将微观问题彻底分析清楚并给予解决。
以Anthony Branker在《Unleashing the Imagination: Creating Collectively Conceived Music Through Improvisation》{3}(《释放想象:通过即兴演奏创作共同构思的音乐》)一文为例,这项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即兴音乐活动中合作的有效性,以即兴演奏中的合作活动作为一种教学策略来促进小组间的互动和即兴的音乐创作。 研究选取的十四名学生分为了两个小组,将在10周内一起工作。除了准备一些公开表演外,他们还从事各种合作性的音乐制作活动,包括创建集体构思即兴的、组合性的音乐。数据收集于观测和记录小组的排练会议和讨论,学生在之后的每周会议中回答问题,用字段说明或非正式的随笔的方式观察记录学生的排练和演出情况以及学生课后学习的问题。当描述他们对自由的音乐制作方法的认识时,学生认识到:音乐制作时,熟练掌握各种即兴创作的类型能使创作达到“最终的自由”;利用这种方法能够展现音乐的色彩同时也能够引入新的乐思;运用这种方法可以增加一个人的创作灵感和即兴合奏时发生的会话间的相互影响;同时,这一经验使他们能够成长为听众。相反,一些学生指出:结构化的音乐在演奏自由的即兴创作音乐时会感到约束;同时,这种方法使他们“失去完整的自我”。当学生使用的基于合作的即兴活动来进行音乐的集体即兴创作时,这种方法可以促进组员在创作过程中合作、协作和分享创作思路;通过小组对话来促进交流互动;促进想象力的发展,以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技能;鼓励冒险和建立组间成员的相互信任。本研究结果表明以小组间基于合作的自由即兴创作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一部分,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同时还能够扩展创作的类型,而且为学生们提供重新想象、创作音乐的机会。
(二)国际视野下音乐教学研究方法的分析
此大会的论文在研究方法上主要是基于量化研究的科学研究方法结合质化的分析进行研究。涉及的研究方法包括定性研究中的个案研究、行动研究、内容分析、民族志和叙事研究。而定量研究中主要是调查研究,也包括少量的实验研究。通过分析总结国际视野下音乐教学研究方法的三个特点:
1.基于调查的问题提出
为了确保研究问题的提出具有可行性、明确性以及必要性和创造性。在研究问题提出前我们应对以下几个问题进行调查。第一,提出的研究问题是否为真命题?第二,提出的研究问题是否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第三,提出的问题是否已经有人进行了同样的研究,其研究结果是怎样的,应如何进行创造性的进一步研究?第四,有哪些理论、观点和方法能够为本研究问题提供参考?
以Gisle Johnsen的《Music Delta Pedagogy:A New Way of Teaching Music Based on the Relational Aesthetics Using Mobile Technology and Cloud Computing》{4}(《音乐三角洲教学法:以关系美学为基础应用移动科技及云端运算教授音乐的新方法》)这一研究为例。这个研究的问题提出,就是根据以(Bourriaud)在他的关系美学书中提出“艺术存在于人际相互交流的社会背景下,而不是自由和象征性的领域中”的理论观点为依据。依据其理论观点,研究者的研究问题焦点从艺术作品转向音乐教育,探索调查艺术的“集体发展”能否在现代的音乐教育中运用,这种基于关系美学的教学方法能否促进学生学习音乐。最终将研究问题确定为探索以关系美学为基础应用移动科技及云计算教授音乐的新方法。
问题的提出是研究问题的起始,是研究过程中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步骤。确定问题的真实性及重要性,才能明确研究的方向与目标。因此,问题的提出越明确、越清楚其研究则越可行、越有意义。
2.基于数据的内容分析
内容分析是指对调查、访谈、实验或观察等方法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这些研究资料包括质化和量化两种,质化资料是以文字、图形、录影、录音等非数字形式呈现出来的资料。量化资料是指封闭式问卷、测验、量表或结构式观察方法所得的资料。
基于数据的内容分析其目的是将所要分析的研究资料化繁为简,使所要分析的内容系统化、数量化和科学化。
从Kiik-Salupere,Vaike
本文选取第30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中来自九十多个国家音乐教育研究者的565篇论文作为文本,运用定量与定性研究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其进行分析研究。对了解国际音乐教学研究发展脉络与趋势,掌握各个地区各种文化视野中的音乐教学的发展状况具有实际的研究价值。同时,各国音乐教学研究的现状与趋势对我国音乐教育研究有着指导意义,为我国音乐教学研究指明了方向,拓展了视野。
一、国际视野下音乐教学研究的现状
本文根据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进行分类并统计,从而得出第30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论文研究内容的分布情况以及研究的热点问题,最终对热点问题音乐教学研究的现状进行讨论与分析。
第30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论文研究的比例分布及论文出现篇数如图1和表1。
图1
表1
从图1和表1可知,音乐教学相关研究是第30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论文研究数量最多的领域,共有178篇论文,占总量的31.6%,成为世界音乐教育研究者关注的热点问题。其中60%的文章是对音乐教学的实践研究包括教学方法及运用的探讨,40%的论文是关于音乐教学理论的研究,分别从教学评价、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原则,课程设置、课程标准以及教材等角度展开探讨。
二、国际视野下音乐教学研究现状的分析
(一)国际视野下音乐教学研究内容的分析
1.研究视角广阔
通过对第30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论文的分析,能够清晰地发现国际视野下音乐教学研究的研究视角几乎涉及了所有与音乐教学相关的任何一个领域,领域的广泛、内容的全面,体现在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上。本文对与所有音乐教学相关研究的178篇论文进行分类共划分了23个研究视角。研究对象不仅包括各个年龄段与学段的学生,还包括教师、音乐工作者、音乐家、家长、行政工作者以及特殊人群,例如女子监狱中的人群、老人、特殊障碍人群等。
2.研究方向多元
第30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的论文在研究上遵循了世界音乐教育大会的宗旨,在研究方向上具有创新性与多元性。关注不同民族不同国家文化的多样性,追求在原有基本研究课题的基础上尝试创新与革新。
在世界民族文化多样的背景下,音乐教育的全球化与多样化也随之在课程中体现。正如Carla Becker在《Culturally Relevant Curricula for the Worlds Minority Students 》{1}(《世界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相关课程》)一文中提到的为世界少数民族学生开设相关的文化课程。这种课程的开设也正是音乐教育全球化需求的体现。文章针对高中少数民族人群,以多个哲学家如柏拉图(380 BC)、杜威(1897)、迪布瓦 (1949 年)、圣克里索斯托(2004 年)和莱德森比林斯 (2006 年)的理论作为哲学框架,对文化相关的、多学科的音乐课程进行分析与构建。通过建立综合化的如文学、历史、社会正义和流行文化等相关文化课程,从而关注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认同。对音乐教育工作者的启示是更多地关注少数民族学生,关注文化多样性,给予少数民族学生更多的空间,通过多种模式来探索音乐相关的多元文化。课程的设置也将纳入对少数民族的探索,这也有助于音乐、历史、文学等艺术与流行文化等经常备受抑制的领域的发展。
除了在音乐课程设置研究中能够发现研究者们对音乐教学研究方向的多元追求之外,研究者还探索不同角度下对音乐教学研究方向多元的需求。比如Backman Bsister,Anna;Pemsel,Maria和Falthin,Annika的这篇文章《The Pupils Need in the Global Classroom of Music Education》{2}(《学生需要全球视野下的音乐教育》)从被教育者需求的角度指出对教育的研究应向全球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这样才能够满足学生对音乐教育的需求。
研究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对小学音乐教学进行调查:1.教师的教学策略;2.音乐资源的日常化运用;3.学生音乐学习的自主选择。本研究的结论或内涵包括:1.要形成一个观念,低年级学生演奏音乐应和学校其他科目一样重要的。2.在中、高年级同伴间相互学习,运用不同组合的个体编创歌曲的教学方法。3.学生需要表达他们想怎样组织自己的学习,这样会增加他们的动机4.同世界其他地区一样在全球课堂的今天,学生需要被视为具有独特性的个体。
3.研究问题具体
国际视野下音乐教学研究问题的选择更加明确具体,针对某个研究领域能够以小见大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说明问题。通过分析第30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的565篇论文可以看出,绝大多数的论文在选择研究问题上都以具体明确的问题作为研究出发点。同时在微观的问题上以宏观的理论、具体的实践做研究的基础,最终将微观问题彻底分析清楚并给予解决。
以Anthony Branker在《Unleashing the Imagination: Creating Collectively Conceived Music Through Improvisation》{3}(《释放想象:通过即兴演奏创作共同构思的音乐》)一文为例,这项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即兴音乐活动中合作的有效性,以即兴演奏中的合作活动作为一种教学策略来促进小组间的互动和即兴的音乐创作。 研究选取的十四名学生分为了两个小组,将在10周内一起工作。除了准备一些公开表演外,他们还从事各种合作性的音乐制作活动,包括创建集体构思即兴的、组合性的音乐。数据收集于观测和记录小组的排练会议和讨论,学生在之后的每周会议中回答问题,用字段说明或非正式的随笔的方式观察记录学生的排练和演出情况以及学生课后学习的问题。当描述他们对自由的音乐制作方法的认识时,学生认识到:音乐制作时,熟练掌握各种即兴创作的类型能使创作达到“最终的自由”;利用这种方法能够展现音乐的色彩同时也能够引入新的乐思;运用这种方法可以增加一个人的创作灵感和即兴合奏时发生的会话间的相互影响;同时,这一经验使他们能够成长为听众。相反,一些学生指出:结构化的音乐在演奏自由的即兴创作音乐时会感到约束;同时,这种方法使他们“失去完整的自我”。当学生使用的基于合作的即兴活动来进行音乐的集体即兴创作时,这种方法可以促进组员在创作过程中合作、协作和分享创作思路;通过小组对话来促进交流互动;促进想象力的发展,以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技能;鼓励冒险和建立组间成员的相互信任。本研究结果表明以小组间基于合作的自由即兴创作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一部分,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同时还能够扩展创作的类型,而且为学生们提供重新想象、创作音乐的机会。
(二)国际视野下音乐教学研究方法的分析
此大会的论文在研究方法上主要是基于量化研究的科学研究方法结合质化的分析进行研究。涉及的研究方法包括定性研究中的个案研究、行动研究、内容分析、民族志和叙事研究。而定量研究中主要是调查研究,也包括少量的实验研究。通过分析总结国际视野下音乐教学研究方法的三个特点:
1.基于调查的问题提出
为了确保研究问题的提出具有可行性、明确性以及必要性和创造性。在研究问题提出前我们应对以下几个问题进行调查。第一,提出的研究问题是否为真命题?第二,提出的研究问题是否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第三,提出的问题是否已经有人进行了同样的研究,其研究结果是怎样的,应如何进行创造性的进一步研究?第四,有哪些理论、观点和方法能够为本研究问题提供参考?
以Gisle Johnsen的《Music Delta Pedagogy:A New Way of Teaching Music Based on the Relational Aesthetics Using Mobile Technology and Cloud Computing》{4}(《音乐三角洲教学法:以关系美学为基础应用移动科技及云端运算教授音乐的新方法》)这一研究为例。这个研究的问题提出,就是根据以(Bourriaud)在他的关系美学书中提出“艺术存在于人际相互交流的社会背景下,而不是自由和象征性的领域中”的理论观点为依据。依据其理论观点,研究者的研究问题焦点从艺术作品转向音乐教育,探索调查艺术的“集体发展”能否在现代的音乐教育中运用,这种基于关系美学的教学方法能否促进学生学习音乐。最终将研究问题确定为探索以关系美学为基础应用移动科技及云计算教授音乐的新方法。
问题的提出是研究问题的起始,是研究过程中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步骤。确定问题的真实性及重要性,才能明确研究的方向与目标。因此,问题的提出越明确、越清楚其研究则越可行、越有意义。
2.基于数据的内容分析
内容分析是指对调查、访谈、实验或观察等方法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这些研究资料包括质化和量化两种,质化资料是以文字、图形、录影、录音等非数字形式呈现出来的资料。量化资料是指封闭式问卷、测验、量表或结构式观察方法所得的资料。
基于数据的内容分析其目的是将所要分析的研究资料化繁为简,使所要分析的内容系统化、数量化和科学化。
从Kiik-Salupere,Va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