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的智慧

来源 :人民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ge22839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么是音乐作品,或音乐作品这一概念意味着什么?对于这个一般看来显而易见的事实,却让一位哲学学者莉迪娅·戈尔(?穴Lydia Goehr)在其著作《音乐作品的想象博物馆》中进行了呕心沥血、弃而不舍的追问。莉迪娅·戈尔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哲学教授,美国美学协会理事,1960年生于英国。她不仅擅长演奏小提琴,更热衷于历史。因此她的研究虽侧重于德国美学理论,但对哲学、政治和历史与音乐的关系尤为关注。①《音乐作品的想象博物馆》一书的诞生,正是基于戈尔多年来对哲学、历史与音乐的深刻思考和浓厚兴趣。该书不拘泥于传统音乐美学和史学的思考方法,开启一个了全新的音乐思辨里程。全书分为两个部分,戈尔从其独特的哲学家视角,用“分析的方法”和“历史的方法”分别探讨了核心问题“音乐作品”。
  在戈尔看来音乐作品似乎并不是不言而喻或自明的,西方音乐历史漫漫长河的绝大多数时间中音乐作品并不存在。她的一些话猛一听起来使人诧异:“人们仍可创作或谱写音乐而不由此而产生作品”(第119页);“我根本无意将作品等同于曲调和歌曲”(第121页);存在“没有作品概念的音乐创作”;巴赫谱写了音乐,但他无意谱写音乐作品。戈尔的言论别出心裁,到底她说的音乐作品指的是什么?
  《音乐作品的想象博物馆》整部书可以说都是围绕着解释这一中心话题。在全书的第二部分“历史的方法”中,她在第三章“中心论点”的开始进行了回答:对于音乐作品这一概念,我将明确主张:(1)它是一个开放性概念,有原初和衍生的用法;(2)它与实践的理想相关联;(3)它是一个规范性概念;(4)它是投射的;(5)它是一个新兴的概念。”(第88页)
  对于这一“中心论点”初读起来浑然不解,即使是顺着她的解释读下去也会感到扑朔迷离,疑惑丛生,但耐心细致读下去最终还是可以大致理解作者的思路。中心论点的五个方面并没有直接告诉我们什么是音乐作品,而是以哲学(美学)意味阐述了与音乐作品概念相关的若干理论性问题,这五个问题虽然分离,但彼此密切相关,也可以说是一个问题的五个方面,回答的都是:什么是音乐作品?
  (1)开放性概念。在戈尔看来,虽然她对音乐作品有一个明确地界定,但这个概念是“开放性”的,即它不是“绝对准确”的定义,是可以修改的,具有“可质疑性”,但是它又不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不能怎么说都行”。戈尔的回答是很有弹性的,但也有自己的原则,那就是历史性的界定——音乐作品的概念是在历史中形成的,也是在历史中来理解的。正因为如此有了“原初的”和“衍生的”划分,前者是规定的,后者根据历史境况进行变通。
  (2)与实践的理想相关。在戈尔看来,音乐作品概念是否产生,与演奏中是否“努力趋近与充分而具体的乐谱尽可能的相符”(第88页)有关。演奏与乐谱相符对于戈尔来说,是一个音乐实践中的理想问题,也是攸关于作品是否存在的大问题。对于这个问题下面还会涉及。
  (3)规范性概念。这一点尤其重要。音乐作品是否成立,要看它是否具有规范性概念。所谓规范性概念固然与音乐的形式、法则、方法等实践性构成要素有关,但戈尔专门强调,“规范性概念与构成性概念不同”,更注重的是从外部指导实践的思想、观念、文化、习俗。音乐实践之所以遵循一些规则,“乃是基于我们对诸如自由、正义和责任之类的概念的把握。后者并不构成实践之结构,而是在其相互关系中确定结构应该是什么样子。”决定实践性规则的是背后看不见的精神性的事物。音乐作品的概念与特定时期的文化观念所形成的约束力——也即规范性概念有关。由此看,戈尔所谓的“规范性概念”指的更多是认识性因素,是“信条和价值观”。
  (4)投射的概念。与上一概念密切相关。戈尔说:“作品仅以投射形式存在;真正存在的是规范性作品概念。”(第106页)投射,是把头脑中的东西外化出来,即戈尔所谓的“实存化”或“客体化”,只有作曲家依据“规范性概念”——特定的观念和意识——把头脑中的音乐想法或信念投射出来,实存化后,作品才能形成。戈尔写道,“通过投射或实存化,人们找到一种客体,这一客体叫做‘作品’”。(第186页)
  (5)关于“新兴”的概念。更准确地似乎应该是“兴起”。依据以上,在戈尔看来,音乐作品的概念并不是任意的,它与历史和文化有关,它需要演奏和乐谱相符,需要投射并固化。只有具备了一系列条件之后,音乐作品的概念才得以产生。戈尔认为,1800年前后,是音乐作品兴起的一个时点。
  凭什么说1800年前后才出现了音乐作品,难道此前的音乐不是作品吗?这种诘问是不可避免的。戈尔这样回答:1800年以前的音乐家并非在作品概念规范下从事创作。……他们当然是以歌剧、康塔塔、奏鸣曲和交响曲这些概念从事创作,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当时是在创作作品。只是到后来,当人们开始以作品为原则看待音乐创作时,早期音乐、康塔塔、交响曲和奏鸣曲才获得其作为不同种类音乐作品的地位。而这就是何以我们至此可以不无意义地说,巴赫创作了音乐作品。(第116页)
  什么是“以作品为原则”,这个“原则”是什么?在戈尔看来,音乐之所以为“作品”的原则就在于,音乐脱离于一切外在于自己的功能,获得独立性,“音乐作为一门艺术获得了自主的、音乐本身的和‘文明’的意义,逐渐按其自身特点为世人所认识。……从外在于音乐到音乐本身的转向,其标志就是音乐作品这一概念的兴起。”(第125页)
  那么巴赫创作的音乐难道不是作品吗?戈尔仍然坚持,“巴赫并未绝对明确或用意明确地从作品角度看待他的活动,规范他的活动的是别的东西。”(第115页)在她看来,巴赫时代音乐并不是自主的,巴赫的创作目的并不是为了成就自己的某一部音乐作品,而是在做“上帝让他做的事”,不是规范性概念下写作音乐,“他当时明显从不同的概念角度思考音乐。”(第114页)
  戈尔认为,1800年前如下情形是普遍存在于实践中并妨碍作品概念成立的:
  1.音乐无法完整重复,或者每一次的演奏都是不一样,这样音乐完全依附于演奏存在,而作品概念要求“超越于演奏而存在作为音乐活动的首要目的。”(第119页)   2.演奏和乐谱不相符。一直到巴洛克时期,即兴演奏仍然是西方音乐存在的重要方式,而即兴意味着记谱的不完整以及音乐构成的非标准化,这导致“音乐家不是把作品,而是把单独的演奏活动看成其创作活动的直接产物”。(第200页)
  3.这样的音乐活动是富于表现力而非生产性的,其“表现潜力指向演出或活动本身,而不是创作有形的建构或产品。”(第127页)
  4.上面情况导致音乐不是“投射”的,演奏完毕后无法形成长存的有形之物,即缺乏“实存化”的音乐。
  5.缺乏“实存化”导致音乐无法重复出现,同一首音乐无法在下一次演出中重复,巴赫时代没有把演出过的音乐再在下一次演出的习惯,“巴赫的后继者不会经常演奏他的乐曲,正如他并不经常演奏其前任的乐曲”。(第201页)
  6.作曲家并不详尽地谱写乐谱,并具体规定乐器。
  7.随意篡改作品,或公然随意借用别人的材料。
  8.作曲家的社会地位是从属仆人,不是自由作曲家。
  但即使如此,戈尔也并没有把1800年前后完全分开,她的“开放性概念”理论使她的这种观点获得了某种弹性。尽管1800年前人们并未以明确的作品意识在谱写音乐,但作品的概念已经蕴含于音乐实践中,我们今天之所以把巴赫的音乐视为作品,是因为我们不自觉地把巴赫的音乐放在了如今的作品语境中,这是衍生性的。我们可以衍生性地把巴赫、帕勒斯特里那的音乐归类为“作品”。
  戈尔为何要如此煞费苦心地在一个概念上大做文章?为何死死地盯住了1800年前后?这就要去了解她的总的学术倾向和立场。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理论家F.施莱格尔(1772—1829)在其早期论文《希腊文学研究》(1798)和《希腊人及罗马人的诗歌史》(1798)中认为古希腊艺术是真正的典范,又认为古希腊人所创造的在当时客观存在的艺术品,是必将消失的作品,而现代的主观精神则可以继续发展。他主张抽象的“普遍艺术”,强调艺术的主观性,反对艺术与现实发生任何联系。1808年皈依天主教后,施莱格尔开始反对资本主义的社会关系,试图逃往理想国,避免接触鄙陋的政治现实。他认为诗人不必受法律规则等条框的约束,“天才”可以越过现实社会的限制。其观点在当时有相当的影响。②19世纪杰出的德国小说家E.T.A.霍夫曼(1776—1822)的创作受到浪漫派的影响,其文学作品具有怪诞、诡秘的色彩。但他并不颂扬黑暗或逃避现实,而是用作品中的黑暗面折射现实社会,对现实进行批判。他的深刻思想对揭露19世纪德国病态社会具有重大意义。③在历史观上,戈尔深受这两位浪漫派代表人物的影响,认为音乐——尤其是器乐——在世纪之交发展到一个全新的境界,音乐前所未有地独立、自主,它脱离了它过去所依附的宗教、社会、语言,成为一种最纯粹的自为的绝对艺术形式,跃居于艺术王国之巅。
  因此看出,戈尔的音乐作品的概念首先是一个历史概念,其中包含了她对历史的理解。和之前的浪漫主义者一样,戈尔在其学术论著中充满了富有诗意的想象。在她看来,作品概念的兴起与音乐作为美艺术是同步随行的,而美艺术意味着长存必灭。音乐具有的短暂的、易逝的特征使其无法长存。因此音乐也应该像其他美艺术一样建立自己的博物馆,“音乐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是为自身创立一个比喻意义上的博物馆,即某种与造型艺术博物馆相当的东西——今日所谓音乐作品的想象博物馆”。(第186页)
  作为音乐作品的想象博物馆,其基本特征有,第一,它脱离日常书面语体,思想可以直接用作纯粹表现审美的载体,不再必须以外在的实体事物作依托,不承担对外在世界的功利责任,也不对外在世界具有额外的影响力;第二,它是对于音乐作品审美本质意义的保存,不再任由他人对作品进行擅自改动。但不同在于,这一博物馆是想象的,亦即是虚拟的,存在于人的精神世界之中。第三,它是以真实客观为标准保存的原生态的艺术思想,而不是通常指称为由某个人演唱或演奏的作品。原作者思想储存,这是对于该作品最具典型意义上的储存,任何其他人们的演唱和演奏,既可能是对该作品的再创造,也可能是对该作品内在含义的扭曲;第四,作为想象的音乐博物馆,它是属于个体思想的领域,因为想象具有极为特殊的个体性,创作个体对于其作品既具有记忆与保存的功能,同时也能够对其音乐思想进行阐释和解读,直至有时随着思想的变化及时对某些作品进行新的阐发与拓展;第五,想象的音乐博物馆的出现,是对于音乐表现和审美哲学的丰富与提升,它一方面尊重和强调了个人思想的作用,但又促进了个体差异与整体和谐的统一;第六,想象的音乐博物馆不是一个封闭的空间,“音乐作品在想象的博物馆中的投射,需要深湛的思想和战略性的行动”(第187页),人们还要付出持续的研究和思考。同时这种博物馆又是可以交流的,即人与人之间的对于音乐的不同理解可以实现互通与相互补充,使之成为具有广泛和动态意义的博物馆。
  通过想象的智慧,戈尔终于在她厚重的著作中建立起了音乐作品的想象博物馆,它基于传统的音乐本体论美学思想,但又有不同。有许多学者同样对音乐美学的本体论有着深厚研究:如卓菲娅·丽萨在音乐自身中去理解音乐;茵加尔顿认为音乐是纯意向性对象;古德曼认为哲学、科学、艺术等都是服务于不同目的的构造世界的方式;大卫·戴维斯将艺术作品定义为艺术家创作通常被称之为“作品”的那些实体的过程……戈尔则跳出了传统音乐美学思路,独辟蹊径。确立音乐想象博物馆的意义主要在于:人们应当认真研究对于音乐作品本体意义的尊重与思想介质的保护,即便它主要存在于个体的想象之中。作为这一奇想的呼唤,将引导更多人们尝试研究并进入自己思想的音乐博物馆,这就会使得音乐既可以获得心灵深处最具本体意义上的刻录,展示人生最原始和真实的思想本原,又可以生成千差万别的音乐世界,使得人们对于音乐拥有越来越多的深层理解与共识。而在更深远的意义上,将促进音乐文化得到正确的普及与提升。
  参考文献
  眼波卓菲娅·丽萨《论音乐理解》,于润洋译,《音乐研究》1988年第2期。
  演于润洋《罗曼·茵加尔顿的现象学音乐哲学述评》,《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8年第1期。
  演?眼美?演纳尔逊·古德曼《构造世界的多种方式》,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版。
  演?眼加拿大?演戴维斯《作为施行的艺术:重构艺术本体论》,方军译,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年版。
  ①[美]莉迪娅·戈尔《音乐作品的想象博物馆》,罗东晖译,杨燕迪审校,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年版,作者简介。后文标注页码之引文,皆引自本书。
  ②Victor Lange:Friedrich Schlegel’s Literary Criticism,Comparative Literature,1955,7(4).
  ③Georg Ellinger:E.T.A.Hoffmann:Sein Leben Und Seine Werke,Kessinger Publishing,1894.
  张景晖 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级2010级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张萌)
其他文献
17年底2018年初,上海音乐出版社将出版一部钢琴史书译著《钢琴博物志》,由笔者拙译。本书作者斯图尔特·伊萨科夫(Stuart Isacof)系美国钢琴家、作曲家与乐评家,美国《当代钢琴》杂志创刊编辑,《华尔街日报》固定撰稿人,曾因出色的音乐写作获美国作曲家、作家与出版商协会(ASCAP)颁发的蒂姆斯·泰勒奖。  《钢琴博物志》书名原文为A Natural History of the Piano
场钢琴音乐会究竟在哪些方面吸引公众来聆听呢?最直接的因素不外乎这么几个方面:“Who”——谁来弹奏?“What”——弹奏什么?“When
近日,钟祥市莫愁小学邀请钟祥市交管所所长蒋俊走进校园,为全校师生带来一场别开生面的安全教育课。此次安全教育活动,增强了全校师生的交通安全防范意识,对维护校内外交通秩序、创建平安校园起到了积极推動作用。  责任编辑/李慕绚
德国19世纪作曲家、歌剧改革家瓦格纳(Richard Wagner,1813—1883)历时26年?穴1848—1874?雪创作的乐剧代表作《尼伯龙根的指环》①(Der Ring Des Nibelungen,以下简称《指环》)是其歌剧改革和“整体艺术”(Gesamtkunstwerk)理念之最高境界体现。这部令世人震惊的、承载瓦格纳超凡艺术理念的鸿篇巨制包含人物众多、关系复杂,像个包罗万象的永恒
18年,一本由中央音乐学院张伯瑜教授主持编译的《西方应用民族音乐学理论与实践》①一书得到学界的关注。该书首次以文集形式引介西方应用民族音乐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对国内民族音乐学学科的发展指明了一种新的发展路向。据笔者了解,张伯瑜教授近十年来带领其学术团队致力于向国内学界引介西方民族音乐学最新研究成果,并取得显著成绩。从《西方民族音乐学的理论与方法》(2007)②到《世纪之交的西方民族音乐学理论》(20
由北京歌剧舞剧院历时两年精心策划和打造的大型原创  剧《女娲》(陶诚编剧,廖勇作曲)于2011年8月25日在北京国安大剧院隆重上演。女娲表现了华夏民族对自我起源的追溯。舞剧《女娲》就是以这样一个具有深厚中华文化底蕴的传说为蓝本创作而成的。舞剧由《创世》、《生命》、《水火》、《补天》等四个篇章组成,全剧以爱为内核,以爱的萌生、成长,到爱的伟大和忘我为脉络,向人们展示出一幅“爱”的画卷。  音乐是舞剧
世纪80年代初的中国,举国涌动着改革开放的洪流。到处是如火如荼的建设场面,古老的国家突然年青起来,四季如春、生机勃勃。1980年5月,我参加了一个文化部举办的民歌调演活动,后组团到济南、南京、杭州、福州、厦门和上海等东南沿海省份巡演,亲身感受到国家的兴旺和广大观众对音乐艺术的渴求。当时适逢东北三省要在辽宁举办“沈阳音乐周”,为参加此项活动,我作为一个年轻的作曲者,跃跃欲试地要创作出能够“拿得出手”
今秋,郧西县将启动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轮岗交流机制,旨在均衡配置县域城乡师资,充实薄弱学校师资力量,实现城乡优质资源共享。轮岗交流的整体方案是切实落实“四个一百”,即城区教师下乡支教100名,农村教师进城挂职锻炼100名,乡镇间教师交流100名,乡镇内教师交流100名。  在全面调研的基础上,该县将出台新的教师交流文件,把“四个一百”纳入长效机制,不断促进县域教师业务上相互取长补短,专业发展上发挥骨干
合唱是一种群体性的艺术,少则四人,多则成千上百,分成若干的声部共同演唱塑造艺术形象。自诞生以来一直是深受世界各国人民喜爱的艺术形式,其产生的社会价值、审美价值等越来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合唱艺术本身的集体属性决定其合作性强、组织性严的形态特征,所有人需要在特定的时间聚集到特定的地点进行排练,接受、配合指挥的处理以更好地统一完成这一艺术活动。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日常
由上海音乐学院原创出品、上海东方数字媒体艺术研发中心和数字媒体艺术学院联合承制的交响京剧《白娘子·爱情四季》是国内首部“音乐剧场”样式的剧目。其故事取材于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白蛇传》,并在原有的故事基础上作了情节提炼和丰富。以“灵山修炼”、“春日邂逅”、“洞房红烛”、“水漫金山”、“断桥残雪”、“毁塔团圆”六个片段为故事情节线索,以春、夏、秋、冬的“四季爱情”为音乐与情感线索进行]绎。制作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