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语文 对话 激活 课堂
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带来了教育观念、人才培养模式、课堂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兴趣等一系列的变化。也正是受这一时代潮流的影响,我在语文课堂教学方式上做了一些探索,尤其是在如何激活语文课堂方面做了一些尝试。
新课程重在对话过程,它要求有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及文本对话,激活语文课堂也正是以这三者为依托。新课程的语文教学不仅仅在于一个结果,更应是一个过程,是一个体验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在这三者对话中就可得到充分地体现。
一、创设情境,达成师生对话
(一)尊重学生的差异
教师所面对的都是鲜活的个体,既是个体,他就存在着差异,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家庭背景,有不同的生活习惯和思维习惯,有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在学习中,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见解,教师要为这些不同的思维习惯和见解提供表达的机会,并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就如同周素珊的《第一次真好》中的问题:第一次都是可以尝试吗?结果都会是美好的吗?这样的问题,学生的认识体验不同,得出的结论也自然就不会相同。只有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才能有效地达成师生间的对话,这是激活语文课堂的一个前提条件。
(二)改变师生对话形式
传统语文教学,师生对话多为简单的机械问答,在形式上是师问生答,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一个被动的地位,不能很好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学生的思维受到了的很大的限制,学生只能被迫去接受老师强加给他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带有“填”的意味,很难说这是学生的思维,确切地说应是老师的思维。如此单一的模式,很难做到激活课堂,更不用说是提高语文课堂效率了。“它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序化,缺乏生气与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进而使教学本身也成为导致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因素,连传统课堂教学视为最主要的认识性任务也不可能得到完全和有效的实现。”(叶澜:《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教育研究》1997年第9期)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就应打破这种单一的师生对话形式,师生对话不仅要有师问生答,还可以生问师答、师生共同探讨等多种形式,也就是说,师生对话应是一个平等的对话过程,教师不要永远高高在上,应学会俯下身来,走近学生,贴近学生。
要激活语文课堂,在问题的设计或引导学生问题设计时,就要体现问题的阶梯状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应符合学生的思维特征。
(三)创设良好的语文课堂情境
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以及由这种关系营造出的活泼生动、和谐、民主的教育氛围,这是激活语文课堂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学生只有在师生交往中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同情、理解、宽容,同时受到激励、鼓舞、指导、忠告和建议,学生才可能以极大的热情、无所畏惧的心态投入到创造性的学习活动中,从而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获得人格的陶冶,自我的发展。创设良好的语文课堂教学情境,就能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师生关系融洽了,学生心理放松,学得生动活泼、主动积极。教学过程应为师 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传授知识过程中要注重让学生发现、探究,而不是简单的说教;教师关注学生兴 趣,力求从学生实际出发,从学生的生活入手,寻找切入点,应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要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要让孩子有一种 无拘无束、健康向上的学习状态,
其实这是属于开放性的问题,因此,在课堂中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大胆地去说,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尊重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活动方式,尊重和保证活动的独立性和差异性,真正使学生成为自己学习和活动的主人;师生关系应为平等合作的交流;教师要从权威性的知识拥有者成为学生情感的反应者,学习活动的咨询者和合作者,而千万不要做这样或那样的限制,应提供给他们良好的课堂情境,这样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
二、丰富活动,开展生生对话
传统教学,学习是就认识而认识,从书本到书本。重学生的学习,轻学生的活动与生活;重教师的讲授,轻学生的探索和创新;重学习结果,轻学习过程,忽视学生的主动的、积极的思维参与。长此以往,不仅使得学生学习兴趣下降,而且使学生的认识发展存在极大的局限,人格养成上存在严重的缺陷,缺乏创造性、独立性、自信心,合作交往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等等。这种现状是与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极不适应的。
要实现学生全面的、整体的发展,就必须为之提供相应完整的活动形式,以此来激活语文课堂教学。在具体地操作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一)生生对话开展要有明确的目标
在生生对话过程中,如无一定的目标,课堂气氛虽能做到活跃,但范围太大,会使学生无所适从。哪个是他学文章时应用的切入点,作为初中学生而言,他就无法做到准确地把握。这样,活动的开展也就失去了他本身的意义,活动的最终效果也就无法达到,激活语文课堂的意义也就不能体现。因此,在开展活动、丰富活动的过程中,一定要有明确的目标。
(二)强调生生对话的自主、开放和创造
“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自始至终是自觉主动的行为者,而不是教师的追随者”,无论从时间、空间还是学生主体的思想和行为都享有更多的自由,学生对于活动材料、伙伴、内容的选择,对于活动的具体设计、展开、实施乃至评价都具有较大的独立性、自主性;学生可以不受书本束缚,采用多元的学习方式和途径,增加直接体验。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在人文环境上拥有一种宽松、合作、为学生所接纳的、无威胁的开放的师生氛围。正因为学生的活动是自主的,活动环境是开放的,这给了创造性思维生长的条件,学生才能形成一种自由的、独立的、主动的探索心态,主动积极地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获得具有创新意义的学习成果。
(三)生生对话形式要多样
1.同学间的评价。(1)对同学朗读的评价。可尝试着让学生从音质、语流、语速、情感、多字、漏字、错字等多角度,对同学的朗读作一个评价分析,在对同学的评价中,学生可获得自身的朗读感受,以提高自己的朗读能力,同时,也可增强自身的语感。(2)对同学习作的评价。初一学生喜欢借鉴作文选,对同学、对自己的习作很少去审视,只有学会对他人、对自己的习作会分析,才能发现自身作文中的长处与不足,并明白写好一篇作文可从写作手法、修辞运用、结构安排、语言特色等角度入手。(3)对同学故事复述的评价。(4)对同学问题回答的评价。
2.辩论赛:辩论赛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生生对话形式,只有在不断地确立观点及反驳对方观点中明确事情的本身。在初一语文教材中,可供辩论的辩题有很多。如:遭遇困难就选择后退是否明智?《羚羊木雕》中家庭矛盾冲突的是非;《散步》中我的选择是否恰当等。这样的辩题,只有经过学生的争论,才能明确是非,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3.根据情境,生生开展角色对话。角色对话有助于学生很好地进入情境,对话的过程便是情感的体验过程,学生这时便不仅仅是个体,还有角色本身所包含的意义。这一过程也可看成是学生走进其他人的心灵过程,多给学生创造这样的情境,学生便多了一次与他人心灵相融的机会,这比纯粹的说教更有意义。如《杨修之死》一文中,可让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更加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课本剧表演,然后让表演的学生说说杨修以及曹操的性格特征,这样学生对本文有更深刻的体验。
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带来了教育观念、人才培养模式、课堂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兴趣等一系列的变化。也正是受这一时代潮流的影响,我在语文课堂教学方式上做了一些探索,尤其是在如何激活语文课堂方面做了一些尝试。
新课程重在对话过程,它要求有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及文本对话,激活语文课堂也正是以这三者为依托。新课程的语文教学不仅仅在于一个结果,更应是一个过程,是一个体验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在这三者对话中就可得到充分地体现。
一、创设情境,达成师生对话
(一)尊重学生的差异
教师所面对的都是鲜活的个体,既是个体,他就存在着差异,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家庭背景,有不同的生活习惯和思维习惯,有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在学习中,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见解,教师要为这些不同的思维习惯和见解提供表达的机会,并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就如同周素珊的《第一次真好》中的问题:第一次都是可以尝试吗?结果都会是美好的吗?这样的问题,学生的认识体验不同,得出的结论也自然就不会相同。只有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才能有效地达成师生间的对话,这是激活语文课堂的一个前提条件。
(二)改变师生对话形式
传统语文教学,师生对话多为简单的机械问答,在形式上是师问生答,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一个被动的地位,不能很好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学生的思维受到了的很大的限制,学生只能被迫去接受老师强加给他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带有“填”的意味,很难说这是学生的思维,确切地说应是老师的思维。如此单一的模式,很难做到激活课堂,更不用说是提高语文课堂效率了。“它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序化,缺乏生气与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进而使教学本身也成为导致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因素,连传统课堂教学视为最主要的认识性任务也不可能得到完全和有效的实现。”(叶澜:《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教育研究》1997年第9期)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就应打破这种单一的师生对话形式,师生对话不仅要有师问生答,还可以生问师答、师生共同探讨等多种形式,也就是说,师生对话应是一个平等的对话过程,教师不要永远高高在上,应学会俯下身来,走近学生,贴近学生。
要激活语文课堂,在问题的设计或引导学生问题设计时,就要体现问题的阶梯状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应符合学生的思维特征。
(三)创设良好的语文课堂情境
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以及由这种关系营造出的活泼生动、和谐、民主的教育氛围,这是激活语文课堂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学生只有在师生交往中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同情、理解、宽容,同时受到激励、鼓舞、指导、忠告和建议,学生才可能以极大的热情、无所畏惧的心态投入到创造性的学习活动中,从而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获得人格的陶冶,自我的发展。创设良好的语文课堂教学情境,就能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师生关系融洽了,学生心理放松,学得生动活泼、主动积极。教学过程应为师 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传授知识过程中要注重让学生发现、探究,而不是简单的说教;教师关注学生兴 趣,力求从学生实际出发,从学生的生活入手,寻找切入点,应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要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要让孩子有一种 无拘无束、健康向上的学习状态,
其实这是属于开放性的问题,因此,在课堂中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大胆地去说,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尊重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活动方式,尊重和保证活动的独立性和差异性,真正使学生成为自己学习和活动的主人;师生关系应为平等合作的交流;教师要从权威性的知识拥有者成为学生情感的反应者,学习活动的咨询者和合作者,而千万不要做这样或那样的限制,应提供给他们良好的课堂情境,这样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
二、丰富活动,开展生生对话
传统教学,学习是就认识而认识,从书本到书本。重学生的学习,轻学生的活动与生活;重教师的讲授,轻学生的探索和创新;重学习结果,轻学习过程,忽视学生的主动的、积极的思维参与。长此以往,不仅使得学生学习兴趣下降,而且使学生的认识发展存在极大的局限,人格养成上存在严重的缺陷,缺乏创造性、独立性、自信心,合作交往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等等。这种现状是与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极不适应的。
要实现学生全面的、整体的发展,就必须为之提供相应完整的活动形式,以此来激活语文课堂教学。在具体地操作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一)生生对话开展要有明确的目标
在生生对话过程中,如无一定的目标,课堂气氛虽能做到活跃,但范围太大,会使学生无所适从。哪个是他学文章时应用的切入点,作为初中学生而言,他就无法做到准确地把握。这样,活动的开展也就失去了他本身的意义,活动的最终效果也就无法达到,激活语文课堂的意义也就不能体现。因此,在开展活动、丰富活动的过程中,一定要有明确的目标。
(二)强调生生对话的自主、开放和创造
“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自始至终是自觉主动的行为者,而不是教师的追随者”,无论从时间、空间还是学生主体的思想和行为都享有更多的自由,学生对于活动材料、伙伴、内容的选择,对于活动的具体设计、展开、实施乃至评价都具有较大的独立性、自主性;学生可以不受书本束缚,采用多元的学习方式和途径,增加直接体验。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在人文环境上拥有一种宽松、合作、为学生所接纳的、无威胁的开放的师生氛围。正因为学生的活动是自主的,活动环境是开放的,这给了创造性思维生长的条件,学生才能形成一种自由的、独立的、主动的探索心态,主动积极地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获得具有创新意义的学习成果。
(三)生生对话形式要多样
1.同学间的评价。(1)对同学朗读的评价。可尝试着让学生从音质、语流、语速、情感、多字、漏字、错字等多角度,对同学的朗读作一个评价分析,在对同学的评价中,学生可获得自身的朗读感受,以提高自己的朗读能力,同时,也可增强自身的语感。(2)对同学习作的评价。初一学生喜欢借鉴作文选,对同学、对自己的习作很少去审视,只有学会对他人、对自己的习作会分析,才能发现自身作文中的长处与不足,并明白写好一篇作文可从写作手法、修辞运用、结构安排、语言特色等角度入手。(3)对同学故事复述的评价。(4)对同学问题回答的评价。
2.辩论赛:辩论赛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生生对话形式,只有在不断地确立观点及反驳对方观点中明确事情的本身。在初一语文教材中,可供辩论的辩题有很多。如:遭遇困难就选择后退是否明智?《羚羊木雕》中家庭矛盾冲突的是非;《散步》中我的选择是否恰当等。这样的辩题,只有经过学生的争论,才能明确是非,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3.根据情境,生生开展角色对话。角色对话有助于学生很好地进入情境,对话的过程便是情感的体验过程,学生这时便不仅仅是个体,还有角色本身所包含的意义。这一过程也可看成是学生走进其他人的心灵过程,多给学生创造这样的情境,学生便多了一次与他人心灵相融的机会,这比纯粹的说教更有意义。如《杨修之死》一文中,可让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更加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课本剧表演,然后让表演的学生说说杨修以及曹操的性格特征,这样学生对本文有更深刻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