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难教、难学,相信同行一定有同感。数学教学长期困扰我们这些数学老师及学生,由于数学自身特别严谨及延续性强的的特点,导致一步跟不上,则步步跟不上,学生极容易掉队,在学习中极容易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某种意义上已经成为学生最厌烦的一门学科。数学老师往往成为最不受学生欢迎的老师!但是数学学科也有它自身的规律可循,如果我们按照这些内在的规律去指导我们的教学及学习,对于数学教学水平的提高还是可以有很大帮助的,我认为有以下一些方面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彻底理解,掌握规律
灵活运用是学好数学的必由之路数学的学习,除了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学习之外,别无他途。
这是我们在教学中应该遵循的第一个原则,也是其他科目普遍的共性及今后的命题趋势,死记硬背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语文的学习,生物的学习莫不如是,当然对于概念,公式,定义,定理,公理必须有准确的认识,到位的理解,除此之外,在这些知识点的学习中也是有一些规律可循的,我认为“顾名思义,反复琢磨”是一个好办法,特别是数学概念的命名,都是很讲究的,有时候内容就在题目之中,如有理数(有道理的,有规律的,说得清的数——有限小数及无限循环小数);无理数(无道理的,说不清楚的,没有规律的数——无限不循环小数)的理解,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理解,内心、外心的理解,非负数等等,都可以先作一个简单的理解,往往离真正的深刻的理解就不远了,而且真正理解的东西想忘都忘不了。
二、终身学习
新的初中数学课程标准中,增加了很多新的知识内容。有些内容是教师学过的,也有内容是教师没有学过。为了适应教学,中学数学教师首先应通过自学,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或一些培训班的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其次,通过报刊,杂志、信息技术等收集有关的教育教学资料,始终充实自己的实践知识。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所面对的学生也会更加复杂化,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心理学和教育学,能够以新的教育理论来支撑自己的教学工作。
三、注重创新
新课程中,增设了"数学建模,探究性问题,数学文化"这三个模块式的内容。这些内容的增设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这些内容要求教师要用全新的教学模式来教学,因此,要求教师要具有创新精神,要能够推崇创新,追求创新和以创新为荣,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要善于打破常规,突破传统观念,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使思维具有超前性和独创性。教师自身应具备宽厚的基础知识和现代信息素质,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知识结构;有开阔的视野,善于分析综合信息,有创新的数学模式,创新的教学方法,灵活的教学内容选择,以创新思维培养为核心的评价标准等。善于创设"创新的自由空间",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园地,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式。
四、勤于思考
我们知道,数学离不开概念,由概念又引伸出性质,这些性质往往以定理或公式呈现出来。对定理、公式少不了要进行逻辑推理论证,形成这些论证的理路需要思维过程。为此,我们首先必须让学生对学习的对象有所理解。因为数学知识的获得主要依赖紧张思维活动后的理解,只有透彻的理解才能溶入其认知结构。这就需要拼弃过去那种单靠记往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的数学结论,然后套用这些结论或机械地模仿某种模式去解题的坏习惯。而要做到理解,就需要勤于思考。对知识和方法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如:为什么要形成这个概念?为什么要导出这个性质?这个性质、定理、公式有什么功能?如何应用?勤于思考的表现还在于对学习过程的不断反思、回顾,不断总结挫折的教训和成功的经验。
五、善于提问
数学教学中或多或少都离不开提问,它是师生间交流的重要手段,也是数学交流的一种方式。同时提问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回忆旧知识,传授新知识,检查学生学习情况等作用。但没有目的、或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提问,是没有意义的。不讲技巧、不讲艺术的提问也难达到较好的效果。更为不该的是有人把启发式教学就简单地理解为向学生提出问题,学生回答,不管提问的质量,从而形成课堂热热闹闹,而又没有什么好效果的“满堂问”。教师提出的问题要具有启发性,学生回答之前必须经过一个思考过程。问题太容易,学生没有兴趣或简单回忆就答出,不利于锻炼思维(“满堂问”多属于此种);问题太难,学生回答不出,失去了提问的意义。众多的优秀数学教师,新授课的教学,往往开门见山提出一个有趣的问题,设置一个悬念或矛盾,让学生有种“欲进不能,欲罢不甘”之感,而后,在教师引导下,充分调动思维来解决这个问题。这样,问题解决后,学生心理上自然会产生一种愉悦感,一种快乐的体验,从内心培养了兴趣。同时,学生在数学课堂中通过观察、感知学习的对象以后,要学会分析,要有自己的见解,不要人云亦云,要善于挖掘自己尚不清楚的问题,多角度,全方位地探究,并提出质疑。作为一个中学生,不见得也毋须什么问题都能自己解决。我们倡导的只是能对学习的对象提出多角度的问题,尤其是善于提出新颖的具有独特见解的问题。我认为会提问是学习能力提高的一个重要标志。
六、解决问题
学数学离不开解题,解题是在掌握所学知识和方法的基础上进行运用。解题可以训练技巧,磨练意志。在解题过程中,首先应判断解题的大方向,大致有什么思路,在引导学生解题的探索过程中,要注意联想,要学会用不同的立意、不同的知识、不同的方法去思考,并善于在解题全过程监控自己的行为:是否走弯路?是否走入死胡同?有没有出错?需要及时调整,排除障碍。这样长期形成习惯后,往往可以别出心裁,另辟解题捷径。这种思维品质也是学习能力提高的重要标志。为了让学生达到这个境界,必须让学生明确不要为解题而解题,要在解题后不断反思、回顾,积累经验,增强解题意识,提高能力。
数学的教学过程既是教师的“教”,又是学生的“学”,不仅要懂得“教什么、怎样教”,还要教会学生“学什么、如何学,提高学生利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一、彻底理解,掌握规律
灵活运用是学好数学的必由之路数学的学习,除了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学习之外,别无他途。
这是我们在教学中应该遵循的第一个原则,也是其他科目普遍的共性及今后的命题趋势,死记硬背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语文的学习,生物的学习莫不如是,当然对于概念,公式,定义,定理,公理必须有准确的认识,到位的理解,除此之外,在这些知识点的学习中也是有一些规律可循的,我认为“顾名思义,反复琢磨”是一个好办法,特别是数学概念的命名,都是很讲究的,有时候内容就在题目之中,如有理数(有道理的,有规律的,说得清的数——有限小数及无限循环小数);无理数(无道理的,说不清楚的,没有规律的数——无限不循环小数)的理解,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理解,内心、外心的理解,非负数等等,都可以先作一个简单的理解,往往离真正的深刻的理解就不远了,而且真正理解的东西想忘都忘不了。
二、终身学习
新的初中数学课程标准中,增加了很多新的知识内容。有些内容是教师学过的,也有内容是教师没有学过。为了适应教学,中学数学教师首先应通过自学,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或一些培训班的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其次,通过报刊,杂志、信息技术等收集有关的教育教学资料,始终充实自己的实践知识。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所面对的学生也会更加复杂化,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心理学和教育学,能够以新的教育理论来支撑自己的教学工作。
三、注重创新
新课程中,增设了"数学建模,探究性问题,数学文化"这三个模块式的内容。这些内容的增设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这些内容要求教师要用全新的教学模式来教学,因此,要求教师要具有创新精神,要能够推崇创新,追求创新和以创新为荣,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要善于打破常规,突破传统观念,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使思维具有超前性和独创性。教师自身应具备宽厚的基础知识和现代信息素质,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知识结构;有开阔的视野,善于分析综合信息,有创新的数学模式,创新的教学方法,灵活的教学内容选择,以创新思维培养为核心的评价标准等。善于创设"创新的自由空间",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园地,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式。
四、勤于思考
我们知道,数学离不开概念,由概念又引伸出性质,这些性质往往以定理或公式呈现出来。对定理、公式少不了要进行逻辑推理论证,形成这些论证的理路需要思维过程。为此,我们首先必须让学生对学习的对象有所理解。因为数学知识的获得主要依赖紧张思维活动后的理解,只有透彻的理解才能溶入其认知结构。这就需要拼弃过去那种单靠记往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的数学结论,然后套用这些结论或机械地模仿某种模式去解题的坏习惯。而要做到理解,就需要勤于思考。对知识和方法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如:为什么要形成这个概念?为什么要导出这个性质?这个性质、定理、公式有什么功能?如何应用?勤于思考的表现还在于对学习过程的不断反思、回顾,不断总结挫折的教训和成功的经验。
五、善于提问
数学教学中或多或少都离不开提问,它是师生间交流的重要手段,也是数学交流的一种方式。同时提问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回忆旧知识,传授新知识,检查学生学习情况等作用。但没有目的、或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提问,是没有意义的。不讲技巧、不讲艺术的提问也难达到较好的效果。更为不该的是有人把启发式教学就简单地理解为向学生提出问题,学生回答,不管提问的质量,从而形成课堂热热闹闹,而又没有什么好效果的“满堂问”。教师提出的问题要具有启发性,学生回答之前必须经过一个思考过程。问题太容易,学生没有兴趣或简单回忆就答出,不利于锻炼思维(“满堂问”多属于此种);问题太难,学生回答不出,失去了提问的意义。众多的优秀数学教师,新授课的教学,往往开门见山提出一个有趣的问题,设置一个悬念或矛盾,让学生有种“欲进不能,欲罢不甘”之感,而后,在教师引导下,充分调动思维来解决这个问题。这样,问题解决后,学生心理上自然会产生一种愉悦感,一种快乐的体验,从内心培养了兴趣。同时,学生在数学课堂中通过观察、感知学习的对象以后,要学会分析,要有自己的见解,不要人云亦云,要善于挖掘自己尚不清楚的问题,多角度,全方位地探究,并提出质疑。作为一个中学生,不见得也毋须什么问题都能自己解决。我们倡导的只是能对学习的对象提出多角度的问题,尤其是善于提出新颖的具有独特见解的问题。我认为会提问是学习能力提高的一个重要标志。
六、解决问题
学数学离不开解题,解题是在掌握所学知识和方法的基础上进行运用。解题可以训练技巧,磨练意志。在解题过程中,首先应判断解题的大方向,大致有什么思路,在引导学生解题的探索过程中,要注意联想,要学会用不同的立意、不同的知识、不同的方法去思考,并善于在解题全过程监控自己的行为:是否走弯路?是否走入死胡同?有没有出错?需要及时调整,排除障碍。这样长期形成习惯后,往往可以别出心裁,另辟解题捷径。这种思维品质也是学习能力提高的重要标志。为了让学生达到这个境界,必须让学生明确不要为解题而解题,要在解题后不断反思、回顾,积累经验,增强解题意识,提高能力。
数学的教学过程既是教师的“教”,又是学生的“学”,不仅要懂得“教什么、怎样教”,还要教会学生“学什么、如何学,提高学生利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