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与中美关系

来源 :中国新闻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gcz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月14日,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抵美。西方主流媒体无一例外地在醒目位置围绕未来的中美关系大做文章。
  不管是《纽约时报》不事渲染地认为习近平此行将试图向美国介绍自己,还是《华尔街日报》稍显乐观地报道其访美有望缓解两国互信赤字,抑或是英国《卫报》“习近平并不轻松的华盛顿之旅”的保守观望,无疑,中美关系在2012开局之时再度牵动了国际神经。
  历史仿佛重演。已有西方观察人士将此行程与历史上1979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的“破冰之旅”、2002年时任国家副主席胡锦涛的“新世纪之访”比照,认为这又将是新阶段中美关系的开启之旅。不过,也有国内专家并不认同这样的对比,“习近平此访是在两国元首去年达成的合作框架下,进一步推动各项协议的落实,并推动两国关系进一步向前发展。”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美国研究室主任刘卿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认为,至于有媒体分析认为中国国家领导人在换届前夕均会重点访美是否已成惯例,他表示不认同,因为访美与否由两国利益决定,而非人为安排。
  不过,美国人的兴奋有其道理,因为40年前的这个时候,正值春寒料峭之际,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访华,由此开创了中美关系的春天。40年后的今天,世人关心的是,一直曲折前进的中美两国关系在新十年开启之际的历史节点上,将呈现怎样的走势。
  
  “那个戴牛仔帽的老人”
  时间已经过去33年,姚凤北和他的老友、中国驻休斯敦前副总领事刘一斌聊起邓小平访美的经历,依然难掩激动,因为“那个戴牛仔帽的老人”给包括他在内的美国人心目中留下了深刻印象,“他的平易近人与细心让人感觉不到是一位领导人”。
  刘一斌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姚凤北1979年与邓小平合过影。“当时在美国留学的台湾人姚凤北,在接待邓小平的活动中做了很多工作。”但是由于当时这位34岁的年轻人比较害羞,在见面会后大家与邓小平合影时躲在外围没有参加。合影结束后,邓小平走到他身边说:“来,咱俩单独合个影。”
  刘一斌是在邓小平访美事隔十年后到休斯敦工作的,他在工作、生活中接触到的不少美国人,都对邓小平赞誉有加,原因是“他亲切温和的形象打消了他们心目中固有的中国领导人呆板、严苛的成见,在所到之处有极好的人缘”。
  “他们都没想到,邓小平会戴上牛仔帽观看美国人骑牛骑马竞技表演。”刘一斌说,类似这样的举动让美国人对中国开始重新认识。
  这样的邓小平同样被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中心前主任傅高义高度评价,认为这“显示出他杰出的公关才能”。现年82岁高龄的傅高义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和他此前撰写经典之作《邓小平传》一样,将不吝赞美之词送给邓小平,他回忆说:“在得州的赛马盛会上,他欣然戴上一顶大牛仔帽,给美国人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他的坦率与平易近人给大多数来访者留下了深刻印象,有些人则相当欣赏他的智慧。”傅高义认为,这让人们意识到,是邓小平给中国带来了新生,并在国际舞台上占据了一席之地。
  当然,邓小平访美除了用平易微笑融解坚冰,更重要的是傅高义口中评价的“智慧”。“在与来访者的交谈中,他总是引导他们谈一些与其切身利益有关的问题,同时也会向他们透露两三件重要事情,这些事情通常比他在国内的公开谈话深入些”。
  这些事情在傅高义看来,主要有三点:第一,十年动乱已结束且不会重演;第二,中国的发展需要有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中国愿为维护世界和平而努力;第三,中国需要向其他国家学习,但也要保持政治和经济上的独立。中国不会屈服于任何外来的压力,也不会将自己置于容易受到压力的境地。
  傅高义认为,这样的智慧使得双方在解决中美关系中最大的障碍——台湾问题上得以达成共识,使邓小平在国际上的威望不断提高,在国内的声望也与日俱增,并成为新中国新时期的实际领导人以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刘一斌总结认为,邓小平访美不但向包括美国在内的国际社会阐明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战略,还为中国今后的外交战略打下了基础。实践证明,韬光养晦的外交方针在此后数十年中为中国发展赢得了重要时机,塑造了良好的国内外环境。
  
  胡锦涛的“中国旋风”
  1989年,在外交部工作十余年的刘一斌前往美国休斯敦总领事馆赴任。同年,由于中国国内一场政治风波,之前已经渐次增多的高层互访暂停,直至1990年再次逐步恢复正常。
  相较以往,整个90年代的两国领导人互访和会晤频繁。但是,“两国关系一直是起起伏伏,一波三折。”刘一斌认为,这主要因为美国是实用主义至上的国家,虽然其出于一些利益需要和中国签署一些协议,但是,当有新的利益需求时则不惜违背承诺。这十年间,在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的推动下,中美关系取得新进展,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在连任成功次年即访华,其继任者小布什则在上任第二年便到中国进行工作访问。
  上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初,中美决定建立两国元首定期会晤制度,美国正式宣布给予中国永久正常贸易关系地位,此间,中国“入世”成功。这些在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中美关系史研究会会长陶文钊看来,都是这段时期两国关系间的重大事件,尤其是后者,堪称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突破性事件。
  2002年4月27日至5月3日,一股“中国旋风”见诸美国媒体显要位置,刚刚经历了头一年“9·11”恐怖主义袭击事件的美国人,对时任中国国家副主席胡锦涛的到访充满期待。在此之前,两国国内对于双方是否进行反恐合作的问题争论甚热,“当时国内有些人担心合作会引火烧身,有些人则认为是共同利益指向。”刘卿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到访的胡锦涛还特意前往参观位于纽约的世贸中心遗址并敬献了花圈,对“9·11”事件中美国、中国和其他国家的遇难者表示沉痛哀悼,对所有遇难者家属表示慰问。这些举动让尚未完全走出痛苦阴霾的美国人深受感染,也使得“中国旋风”一度掀起热潮。同时,这些举动也对上述争论予以回答,用行动表明中国会在反恐活动中与美国合作。
  胡锦涛强调,他此次行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与美方共同落实江泽民主席和布什总统北京会晤时达成的共识,保持两国高层战略对话与交往的势头,推动中美建设性合作关系向前发展”。推动两国在反恐、经贸等领域以及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的磋商与合作继续取得进展。同时,通过两国领导人加强对话与接触,针对两国关系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努力排除干扰,推进合作。
  在出席由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等8个美国团体举行的晚宴时,胡锦涛发表题为《增进了解与互信 努力发展中美建设性合作关系》的演讲,还特别提出中美发展双边关系的四原则:双方应加强高层战略对话及各级别、各部门之间的交往;双方应加强在各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双方应在事关世界和平与安全等重大问题上加强对话与合作;双方应在相互尊重、求同存异的基础上处理分歧。
  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的陶文钊认为,胡锦涛访美坚持了中国政府的既定外交政策,当然,也做了与时俱进的调整,这种调整同样也体现在他后来任国家主席的外交方针中。“去年,胡锦涛访美与奥巴马达成协议,要致力于建设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中美合作伙伴关系,就是两国关系的新成就”。
  不过,刘一斌和陶文钊均认为,这样的成就背后,同样经历了诸如南海事件等一系列美国在中国周边到处插手、牵掣中国发展的诸多波折。因此,去年初,胡锦涛在一片“中国红”的背景下造访美国,被视为推进新十年中美关系的重要访问。
  
  习近平被寄厚望
  除了中国领导人积极主动访美,近几任美国总统对与中国的关系也越来越重视。从尼克松访华后至今的六位美国总统中,除了里根是上任后第四年访华,克林顿是1997年连任成功后第二年访华,还有福特、小布什为上任后第二年访华。而老布什与目前在任总统奥巴马均为上任当年即开启访华之旅。
  “美国总统访华并无定式,他们无论什么时候来访都由其现实利益决定。”刘卿说。不过,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王逸舟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则倾向于“从这些总统访华的节奏来看,可以认为他们对于中国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并认为,过去十年间,中美关系不变的是两国一直保持着相对顺畅的经贸关系,变化的则是在双方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实面前,政治互信并无增强,总有一个“假想敌”存在。
  这也是美国人对于习近平此行给予如此重视的原因所在,不少媒体不约而同用“习近平访美为未来十年中美关系定调”为标题来表达期待,希望从这位领导人的行程中,除了看到其对于此前中美元首既定战略的落实,还会释放一些代表更长远未来的信号。在担任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资深研究员和CSIS费和中国研究项目主任的邦尼·格拉泽看来,美国人希望习近平在公开演讲中论述中国的军事现代化、外交、经济政策以及人权状况,而“所有这一切都是美国人民的重大关注”。
  至于美国官方,格拉泽认为,他们在习近平此次访问期间希望实现的关键目标是“与中国未来领导人建立融洽关系,并且深刻了解他对中国未来所寄予的愿景”。具体而言,奥巴马政府希望此访能促进中美议程中涉及范围更广泛的一系列经济、军事及政治问题取得进展。
  她认为,有关经济和贸易问题的讨论将是美国优先考虑的事项,其中包括中美两国在全球经济再平衡、为美国公司扩大市场准入、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各自应发挥的作用。还将讨论的问题包括伊朗的核野心、朝鲜领导人的更替及核武器、叙利亚目前的危机等。
  就美国方面将抛出的议题,格拉泽认为将会是奥巴马政府面向亚洲的战略——即美国新国防战略方针,以及作为该战略一部分的美国对华态度。美国官员可能会强调指出,美国并没有把中国视为敌人,而是寻求扩大与中国的合作。奥巴马政府希望,习近平此次对五角大楼的访问,将会给停滞不前的中美军事关系注入新动力。
  不过,她坦言,这一切预期都不会产生任何重大的可交付成果,因为“与胡锦涛在2002年的访问类似,习近平作为副主席,预计无法就上述问题给予明确解答”。而美国所希望达成的目标是,在习近平与美国总统之间的长期合作关系上进行投资。
  刘卿认为,今年是胡锦涛与奥巴马达成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战略的第二年,同样是尼克松访华40周年,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有重要意义。因此,“未来新一代两国领导人如何进一步把两国历届领导人不断推进的中美关系推向一个更高的平台,值得期待”。不过他也强调,这并非习近平此行所能实现的目标,因为他此行“旨在落实此前两国元首达成的合作框架,进一步推动落实中美合作伙伴关系”。
  “一个上升起来的大国与一个超级大国如何保持相向而行而不对撞,是我们期待在未来看到的成功的两国外交。”王逸舟如是说。 ★
其他文献
甘于清贫的农民郭全生用近20年熟练掌握了木版年画的全部传统技法。他与同样研究木版年画数十年的蔺永茂决定一起重振木版年画,然而两位朋友却因“非遗”传承人之争突然反目,直至对簿公堂。  此类争议并非孤例,随着各级政府对非遗项目重视和保护力度的加大,如何甄别真正的传承人,建立一个传承人间的利益平衡机制越来越成为一个问题。  老朋友“翻脸”  2007年冬,一场大雪将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困在了从河
1952年,在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晨曦里,由一群海内外新闻界和华侨界知识精英发起组织的中国新闻社在北京成立。  云蒸霞蔚,岁月荏苒,转眼已是一个甲子。  中国新闻社从最初的一个业务单一的传统通讯社一路走来,已发展成为中国的两家国家通讯社之一,拥有全媒体、各领域的多种业务平台,在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传播中国文化、沟通中外交流、提高中国国际传播能力的事业中,做出了巨大贡献。  1952年,为了冲破西
2012年6月底,陈强、张瑞芳两位老电影艺术家相继去世,让这个老影星群体突然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7月初,王晓棠、秦怡等8位老影星被华鼎奖授予“终身成就奖”。出席这个活动的,还有赵本山、成龙、杨受成等影视界大腕,深陷于“长枪短炮”之中。  老艺术家们静静地坐在那里,如同一个时代的标本。  获得“终身成就奖”的这8位老艺术家,都是1962年评出的新中国“22大明星”。“22大”中健在的,包括他们在
提名理由恒大入主足球领域四年,连续赢得三次中超冠军,并于2013年夺得中国足球史上的第一个亚洲冠军。恒大将对商业公司的管理方式注入职业足球俱乐部,不仅取得了夺目的成绩,也开创了资本与足球结合的新模式。简介:广州恒大,中国最著名的职业足球俱乐部,以巨额的投入和耀眼的成绩著称。2013年取得亚冠联赛冠军。  比赛补时阶段,替补出场的卢安突入禁区射门得分,帮助米内罗竞技队3:2战胜广州恒大。最终,作为亚
5月31日上午,由奔驰轿车领队的8辆汽车从北京一路绝尘奔向河北省兴隆县苗耳洞村。车上装了上千条蛇蟒,是“放生爱好者”们从北京各个市场搜罗而来。  此行的目的,是放蛇归山。  当天中午,苗耳洞村村民杨慧琴像往常一样,在家里照看自己18岁的患有脑瘫的女儿;另一位村民贾梦也像往常一样,在村子里游荡闲逛。一切四平八稳,一如往昔,直到那些不速之客造访。    不速之客  苗耳洞村紧挨着密云县。从京承高速公路
2005年9月,为迎接来自美国银行(下称美银)的专家团队,中国建设银行(下称建行)总行大楼里专门开辟了一间西餐厅。此前,两家银行签署了一份为期7年的战略协议,随后美银一度曾派出200多名专家进驻建行,帮助这家老迈的国有银行建立现代化的管理架构。  今天,在建行总部西餐厅里用餐的,更多是黄皮肤、黑眼睛的中方员工。从2009年第一份7年协议到期以来,美银逐步出售建行H股,期间共抛售了价值至少226亿美
主流媒体对我国通胀的解释是“输入型通胀”“成本推动型通胀”和“结构性通胀”。但周其仁教授在《货币的教训》一书中告诉我们:“输入型通胀”在逻辑上无法自圆其说,“成本推动型通胀”也不那么经得起推敲,而“结构性通胀”则是一个“滑稽的类别”,类似于牙坏了就称之为“结构性牙痛”。那么,通胀的原因是什么呢?周其仁说:“通胀并不复杂,无非就是流通中的货币比生产增加得更快。”  用货币来解读宏观经济,这种方法当然
国资委发布“央企退房令”两年多后,真正退出的房地产的央企有多少?  2010年3月,国务院国资委发布了“78家主业非房地产央企退出房地产行业”, 要求这78家央企应加快对其地产业务进行调整重组,在完成企业自有土地开发和已实施项目等阶段性任务后有序退出,限令15天之内提交退出方案。但并未明确设定退出的最后期限或时间表。  然而,来自北京产权交易所(以下简称北交所)的信息显示,央企“退房”进度不乐观。
城乡学校的布局调整进程就像一场百米竞赛,经历了起步、发动,并在十年后即将冲向终点。在这场竞赛中,有村民吃力跟上了队伍,贫困的村民终被抛弃。一份县人大调研报告将乡村教育的现状归结为:“城挤、乡弱、村空”  凌晨六点半,天还黑着,在黄河边的山西省石楼县,田家岔村已经醒来。伴着鸡鸣狗叫,一台满载学生、顶上摞着行李的中巴车摇摇晃晃地开上村里土路。临行前,有学生家长特意点了一挂鞭炮,给开学第一天的孩子们讨个
那天我在景德镇逛瓷器一条街,推开一间店的门,见到里面端坐着一个中年男子,穿着白色的中式衣衫,蓄了点恰到好处的小胡子。这些倒也平常,主要是他从案前抬起来的那个眼神,沉静的,淡漠的,有距离的,太大师范儿了。  我顿时觉得这家店的东西必然非同寻常,既入宝山,岂能空手而回。只是大师的强大气场使我不好意思挑三拣四,我眼花缭乱地选了几样,也不敢还价,毕恭毕敬地付钱,拿货,躬身而出。  傍晚的时候,我还在那条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