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文化向心力是集团化办学的灵魂

来源 :师道·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rystalym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集团化办学最根本的目的是促进教育均衡,增进教育公平,这是集团化办学的核心价值追求。我们将费孝通 80华诞时总结出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其中“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作为集团理念。“各美其美”,是指各个成员校保持和弘扬自己的文化传统。“美人之美”,就是学习别人的优秀文化。“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各成员校之间优秀文化共同展现一个多彩的世界,多元的文化。“天下大同”是我们儒家的理想,是各成员校多元共生,协同发展,共同优质。
   一、万物有根:文化理念的溯源与传承
   创建于2010年的松山湖实验小学在10年发展历程中,敢为人先,勇于探索,在松山湖高新区教育高地上取得了令社会瞩目的成绩,获得了社会和家长的高度认可。经过10年的发展和沉淀,学校逐步确立了“无痕”教育的核心理念。“无痕”教育有着专属的精神特质:教育者把教育的意图和目的隐蔽起来,淡化说教、灌输的痕迹,而主要通过活动体验、自主探究、团队互动、案例感悟等途径和启发、唤醒、激励、赏识、暗示等方式方法,促使学生不知不觉、自然而然地在愉悦的状态中接纳和内在生成、自我构建和自我教育的一种教育方式。无痕教育不仅是一种教育方式,更是一种教育思想,是一种教育心理学的规律和原则,是一种教育的美学和哲学境界,无痕教育是对生命最大的尊重,是对教育本原和教育本真追求的至高境界。
   二、众水同源:办学方式的多元
   1.松山湖实验学校——无痕·未来
   人类进入以人工智能为标志的智能时代。教育说到底是为未来培养人才,未来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教育就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让每一个学子都具有未来胜任力。作为核心校,必将是立意高远,面向未来,有着高屋见瓴的前瞩能力,不仅自身需要快速、高位地发展,还承担着引领集团其他成员校发展的责任和使命。通过学校的优势品牌和项目的推进,引领并带动整个集团的发展。
   2.松山湖实验小学——无痕·智慧
   以信息技术和课堂融合的智慧课堂为核心的智慧校园特色一直是实验小学的品牌,曾得到国务院参事、东莞市市长等各级领导及社会群众的高度认可,获得了全国智慧学校等荣誉,大数据驱动的教学范式和学习范式研究正成为学校工作研究重心。在无痕教育理念下的智慧教育深度研究和实践,必将为集团发展注入新能源和新动力。
   3.松山湖横枥实验学校——无痕·善为
   “小城大爱”是横枥镇区域道德精神和特色传统,学校结合“小城大爱”的区域善行文化特色,校园倡导主动助人、乐善好施、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时代精神和志愿者文化;营造和谐、友好、健康、文明、生态的校园文化氛围;从学生的文明行为习惯培育入手,通过乐善校园文化建设,带动家庭、社区、社会精神文明一体化建设。“善为教育”体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的要求。大教无痕,大爱无声是立德树人的最高境界。
   三、目标进化:组织的自我创新
   集团各成员校人事财务等由独立法人管理,但集团校学科教育研究和师资培训统一管理。设立“无痕管理委员会”,作为集团管理机构,全面协调集团各成員校的日常管理工作。成员校设“一院两会四中心”,一院:山湖教师成长书院;两会:学术和道德委员会和督导评价委员会;四中心:课程教学研究中心、学生发展中心、办公后勤服务中心、心理教育和家长发展中心。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引领集团每个成员校开展项目研发、实施、评估,助力各校的特色发展、品牌打造。无痕管理委员会协调各个成员校的日常工作,确保各项教育教学工作安全、顺畅、高效地开展;成立了督评委员会,每月一次对各个成员校进行教育教学常规调研,了解现状、盘点家底、精准互补。
  责任编辑邱丽
其他文献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到北京师范大学考察时,勉励广大教师做“四有”好老师。经过多年的实践,引导老师们加强师德修养,力争成为“四有”好老师,已成为教育系统师德建设的重要内容。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学校一方面要加强实疫情防控措施,一方面要做好学生的学习、生活指导和延迟开学期间的线上教育工作。在新情况、新问题面前,坚定教师队伍的理想信念、激发其积极投身到疫情防控期学生教育中去,成为师德
颂德学校是在2006年4月端州区委、区政府为切实解决城区基础教育学位紧缺,加快教育事业发展而组织开展“心系教育,爱满校园”大型募捐活动筹建的。募捐活动得到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凝聚着广大市民一片爱心,共筹捐款达1400多万元。为纪念社会各界支持教育事业的德行义举,区委、区政府把用捐款建设的学校命名为“颂德学校”。近年来,学校以校园“德”文化建设,让学生以“崇德”修其志,以“颂美”雅其身,以“感恩”善
每次写作文,学生们总是满眼迷惘,总是那么不情愿而又无奈之至,写出来的作文,也总是存在着五花八门的问题。每次宣布上作文课,学生痛苦、茫然、无奈的表情让老师不忍直视。更有甚者直接开口求饶:“老师,可以不写作文吗?”凡此种种,皆因“作文难”!如何让学生不再畏惧作文,让他们知道作文不难,也并不神秘?笔者在长期教学实践中发现,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活用口语交际,激活作文情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中的“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精神,我们提出了“‘以生为主体’的小学作文评改模式”,激发学生参与作文评改的积极性,从写作到评改真正成为作文主人。  一、课堂策略  “以生为主体”强调学生在习作评改中占主体地位,一切作文评改方式以学生的主动性为中心,围绕学生的主动性展开作文评改活动,找到适合学生的作文评改策略。教师在作文评改
一、形态为手段  古诗简洁明了,充满形象、意义和品味。这些都是基于形象感,因此教师们越来越重视对学生视、听感的刺激。加强教学方法的建立、组合和转化。  1.图画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使用图片塑造古代诗词词汇,使学生更容易清楚地理解诗词,并深刻理解所包含的哲学。如教“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当时,老师展示了庐山的正面图和侧面图,让学生观看和比较;在阅读诗词时,图片和文字相結合,试图弄清楚,使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从传统的课室面对面授课到“空中课堂”的在线教学,从前期的在线教学管理到中后期的工作机制的改进,这期间,我们不断地对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和深刻的分析和反思,并及时调整学校教学管理的工作思路,完善工作机制。   一、前期教学管理工作   为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对传统课堂教学的影响,按照教育部“停课不停学”的总体部署和要求,我校及时调整了教学管理工作思路。  (一)建立
笔者一直以来认为,有一定阅读量、积累量的儿童,写作一定没有问题。可现实告诉我们写作需要教。儿童习作就是学习的过程,我们应该教什么,怎么教,根据儿童学习习作面临的窘境和目前习作无“序”可循,无“章”可据的现状,调整了教材中的习作内容顺序,形成了有益于儿童习作起步课程。   该课程旨在让教师站在儿童的立场,以他们的精神世界为基点,构建适合该年龄阶段的习作课程,再用“文中集美”“仿写”“作后讲评”的方
自2015年以来,广州市教育研究院联合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和广东省心理学会共同组织推进的阳光评价项目,目前为止共开展了三期,用以评价广州市中小学教育质量。我校先后于2016年和2018年两次参加此项目,根据这两次评价测试结果和校情,本文着眼通过促教师专业发展,实现质量持续改进进行分析探讨。  一、借助数据精准诊断,清楚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  通过“阳光评价”的大數据让学校办学变得澄明,使教育者明白学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整本书阅读就是涵养学生性情,静下心来养成良好阅读习惯,感受阅读之美。思维导图作为学习的支架,可以帮助学生把知识梳理为线索,把阅读文本凝练为框架,从不同角度进行学习并进行勾连,这种形式能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认知结构。   一、借图读“薄”,读有脉络   《鲁滨孙漂流记》属于历险小说类。记叙探险、历险的故事,以“险”扣人心弦,情节跌宕曲折,向来
常人眼里,科学是深奥的、艰难的、枯燥的。翻开旅美科学家沈致远先生《科学是美丽的——科学艺术与人文思维》一书,不禁惊住了,科学、科学家、科学散文,竟然如此美丽!罗丹(法)说过:“所谓大师,就是用自己的眼睛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发现出美来。”作者学贯中西,素养深厚,视角宽阔,人文睿智,发现了科学的美丽;他高屋建瓴,目光犀利,深入浅出,科学瑰宝娓娓道来如数家珍,不仅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