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教会学生自主学习,培养自学能力的方法。
关键词:自主学习;提高自学能力
我国古代就有“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说法,近几年来,教师们更是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了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性。教师在学生面前应是引导者的角色,而不是“拐杖”的角色。一个会学习的学生应该会听课,会自学,会做作业,甚至会考试。这里的“会”,我认为包含着了解学习的诀窍,了解如何去选择最佳学习途径的意思。其中,自学能力是不可忽视的一个组成部分。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方法
在平时的教学中,在利用教材、完成教学的同时,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逐步培养学生的英语自学能力。
(一)培养兴趣、有的放矢
教学的目的在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形成有效的学习模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都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和培养。要让自己的课堂生动有趣,备好每一节课。应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循序渐进、逐步放手
学生的自学习惯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教师日复一日地耐心而细致的引导和培养。英语教学法指出,英语学习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呈现,实践,迁移。呈现“是掌握课文阶段,要求记忆范型;实践是从课文中认识规则的阶段,要求变换、延伸、扩展范型;迁移是应用所学语句阶段,要求复用以至自由表达,也称运用。”这一理论在现代英语课堂教学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应贯穿于这三个阶段中。
1.呈现过程中使预习成为习惯。
首先教师督促学生预习。学生对英语如何自学,学什么内容和学到何种程度都不清楚。在这种状态下,教师有必要通过布置预习作业来督促自学,其预习作业的内容安排要细,教师对语音、词汇、语法、句型乃至课文理解和期望达到的目标都要提出具体的要求,要作到有布置有检查。这样,就能发现学生自学中存在的问题,这也为备课提供了依据。课前自学可以初步了解新课内容,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英语的良好习惯,可以扫除课堂学习的知识障碍,避免听课处于被动地位,可以发现自己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增强听课的针对性。预习包括以下三方面的预习:
(1)单词的预习及其发散学习
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学生想说而不敢说或不知如何说。其原因之一是每一课的新词汇对于他们来讲是“消积”的词汇,他们不熟悉新词的发音,这阻碍了他们的语言表达。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特别提出了预习新课词汇的要求。要求学生通过听录音,或请教教师、家长或同学之间互帮互助等形式预习新词,在新课的学习中,这些词汇经过教师进一步的纠正发音,讲解其用法以后,就会变成“积极”的词汇,即能用于表达的词汇。还可适当地予以扩展,引发同类单词的学习。
(2)短文的预习
单词的预习强调的是“朗读其音”,短文的预习强调的是“理解其义”。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要求他们回家认真预习课文对话或句型,适当做一些翻译,不会译的句子空着,并注上记号,做为课堂听讲时的重点。
(3)培养学生查英语词典和用英语解释单词的能力
英语词典是英语学习中的重要工具。培养学生查词典能力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重要方法,是获取外语知识的重要技能。
要培养学生使用词典。用英语解释单词比用汉语解释更贴切,而且坚持这样做,也有利于学生养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为以后地道的运用英语打下坚实的基础.
2.在实践过程中,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1)在课堂上遵循便学利习的原则
英语课堂教学的实践环节能否有效地进行关系到学生下一步对语言的运用,因此,教师在这一环节中可尽可能地减小控制,给学生以主动活动的机制、空间和环境。
(2)增加学生自己阅读的量
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与理解能力,我经常会在课堂内抽出5或6分钟进行小短文的阅读训练。这样,学生能集中注意力,而且当堂讲解的效果也很好。其次课后会布置一定量的阅读训练,第二天上课时检查并点评。这样,学生久而久之就能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三)立足课内,丰富课余
英语知识面广,教学内容丰富,而学生接收面小,学习科目比较多,精力有限,教师在备课和上课过程中,除了注意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自学外,还要利用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自学,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外学习的习惯—多说、多读、多写。
通过以上做法,不少学生提高了学习英语的兴趣和主动性,而由此所激发的学习热情是我以前没有估计到的。在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教学应该教会学生自学的能力,使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自己去探索规律、归纳学法、评价效果,培养良好的素质和终生学习的能力,成为适应新时代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解读》
2、《教学月刊》2002年第三期
3、《教学模式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4 《中小学外语教学》
关键词:自主学习;提高自学能力
我国古代就有“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说法,近几年来,教师们更是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了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性。教师在学生面前应是引导者的角色,而不是“拐杖”的角色。一个会学习的学生应该会听课,会自学,会做作业,甚至会考试。这里的“会”,我认为包含着了解学习的诀窍,了解如何去选择最佳学习途径的意思。其中,自学能力是不可忽视的一个组成部分。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方法
在平时的教学中,在利用教材、完成教学的同时,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逐步培养学生的英语自学能力。
(一)培养兴趣、有的放矢
教学的目的在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形成有效的学习模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都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和培养。要让自己的课堂生动有趣,备好每一节课。应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循序渐进、逐步放手
学生的自学习惯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教师日复一日地耐心而细致的引导和培养。英语教学法指出,英语学习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呈现,实践,迁移。呈现“是掌握课文阶段,要求记忆范型;实践是从课文中认识规则的阶段,要求变换、延伸、扩展范型;迁移是应用所学语句阶段,要求复用以至自由表达,也称运用。”这一理论在现代英语课堂教学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应贯穿于这三个阶段中。
1.呈现过程中使预习成为习惯。
首先教师督促学生预习。学生对英语如何自学,学什么内容和学到何种程度都不清楚。在这种状态下,教师有必要通过布置预习作业来督促自学,其预习作业的内容安排要细,教师对语音、词汇、语法、句型乃至课文理解和期望达到的目标都要提出具体的要求,要作到有布置有检查。这样,就能发现学生自学中存在的问题,这也为备课提供了依据。课前自学可以初步了解新课内容,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英语的良好习惯,可以扫除课堂学习的知识障碍,避免听课处于被动地位,可以发现自己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增强听课的针对性。预习包括以下三方面的预习:
(1)单词的预习及其发散学习
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学生想说而不敢说或不知如何说。其原因之一是每一课的新词汇对于他们来讲是“消积”的词汇,他们不熟悉新词的发音,这阻碍了他们的语言表达。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特别提出了预习新课词汇的要求。要求学生通过听录音,或请教教师、家长或同学之间互帮互助等形式预习新词,在新课的学习中,这些词汇经过教师进一步的纠正发音,讲解其用法以后,就会变成“积极”的词汇,即能用于表达的词汇。还可适当地予以扩展,引发同类单词的学习。
(2)短文的预习
单词的预习强调的是“朗读其音”,短文的预习强调的是“理解其义”。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要求他们回家认真预习课文对话或句型,适当做一些翻译,不会译的句子空着,并注上记号,做为课堂听讲时的重点。
(3)培养学生查英语词典和用英语解释单词的能力
英语词典是英语学习中的重要工具。培养学生查词典能力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重要方法,是获取外语知识的重要技能。
要培养学生使用词典。用英语解释单词比用汉语解释更贴切,而且坚持这样做,也有利于学生养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为以后地道的运用英语打下坚实的基础.
2.在实践过程中,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1)在课堂上遵循便学利习的原则
英语课堂教学的实践环节能否有效地进行关系到学生下一步对语言的运用,因此,教师在这一环节中可尽可能地减小控制,给学生以主动活动的机制、空间和环境。
(2)增加学生自己阅读的量
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与理解能力,我经常会在课堂内抽出5或6分钟进行小短文的阅读训练。这样,学生能集中注意力,而且当堂讲解的效果也很好。其次课后会布置一定量的阅读训练,第二天上课时检查并点评。这样,学生久而久之就能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三)立足课内,丰富课余
英语知识面广,教学内容丰富,而学生接收面小,学习科目比较多,精力有限,教师在备课和上课过程中,除了注意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自学外,还要利用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自学,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外学习的习惯—多说、多读、多写。
通过以上做法,不少学生提高了学习英语的兴趣和主动性,而由此所激发的学习热情是我以前没有估计到的。在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教学应该教会学生自学的能力,使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自己去探索规律、归纳学法、评价效果,培养良好的素质和终生学习的能力,成为适应新时代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解读》
2、《教学月刊》2002年第三期
3、《教学模式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4 《中小学外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