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已有“吃货”一词,在民间普遍运用

来源 :作文通讯·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nsun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吃货,指爱吃的人,多指喜欢吃各类美食的人,并对美食有一种独特的向往、追求,有品位的美食爱好者、美食客、美食家。吃货,如今已成为都市人群的日常用语,直截r当地表达着人们对美食生活的向往。
  其实,早在20世纪30年代,“吃货”一词就在民间普遍运用,口头语与书面语都曾出现,且并不少见。早在1933年2月20日的《世界日报》上,就刊载过一篇署名为“吃货”的《废历新年》的文章。所谓“废历”,即指旧历、农历。原来,北伐胜利以后,国民政府颁布政令,通令全国白1930年1月1日起,商民一律不许沿用旧历、过旧历年,而必须遵行公历、过公历年。而老百姓们对此并不买账,部分政府官员对此也不认同,仍就按传统春节习俗庆祝农历新年。这位“吃货”同志,身处河北南部的隆平县,看着当地热热闹闹的过年景象,感慨颇多、不吐不快,就给报社寄去了这篇文章。
  其实,这位“吃货”应当是位爱国青年,他笔下的《废历新年》充满着对国家前途的担忧,流露着对国民素质的失望。我们不妨来看——
  中国的废历新年,在我这没用的吃货认为是浑浑噩噩的冀南一带如此繁盛。不料展开报纸一看,嘿!就是极开化与最文明的上海和南京,在这废历的新年关,许许多多的生意虽然闭门大吉,一般居民仍在筹备年货,实行其过年政策,何况是醉生梦死的冀南!无怪如此?也是原来如此。
  虽然受着内忧外患国亡无日的空气笼罩着,但各地的兴高采烈呼幺喝六,到处不减于平昔。散路灯、敲架鼓、狮子会、高跷会、太平车、牛斗虎、龙戏珠、燃爆竹、放灯花、吃煮饺、吃元宵等,仍是应有而尽有,十分热闹!假使拿这一笔消耗的精神和财力捐助到东北去买做亡国奴,不!捐助到东北去抵抗暴日,免做亡国奴,谁曰不可?岂不是“惠而不费”!
  当局的官老爷们,不但不加制止废历年的消耗和提倡,捐助东北抗日,还竞马马虎虎、醉生梦死,未来的亡国奴在这废历的新年上打混混!
  如果负责当局的官老爷,真个大驾幸临各地,实行有效力的手段去制止无意识的消耗,难道说也是“吹胡子瞪眼干生气”不成?然而……然而我这没用的吃货,在这废历的新年,说这种没用的废话,才是真正“吹胡子瞪眼干生气”哩!然而,最讲爱国的京沪尚且如此,何况醉生梦死的冀南?何况无知的老百姓?既乏国际知识,又无抵抗力量,中国不亡,将何以赖?於戏废年!於戏东北!
  一篇500余字的短文,把一位民国“吃货”的爱国情怀淋漓抒发。在1933年的春节,国难当头之际的春节,这位以“吃货”自嘲的青年,感慨著官民一体的醉生梦死、不知进取之态,抨击着上行下效的白顾白乐、不知节约之风。我想,这篇文章的价值不仅仅是将“吃货”一词的最早版本往前挪移了几十年,更为重要的是,这位民国“吃货”的爱国情怀如此真切、如此炽烈,足以给80多年之后的读者们更多启示、更多体悟吧。
  (摘白《北京晨报》)
其他文献
夜渐渐深了,月亮挂在深蓝色的天鹅绒幕布上,若隐若现。天越发冷了,街上行人稀少,偶有行人也是步履匆匆。街道两旁的店铺也陆续打烊了,卷帘门拉上的声音在安静的小镇里格外清晰。  老李的面馆还没关门,但店里也只剩一两盏灯亮着。老李的老婆还在后厨收拾,不时传来碗筷碰撞的声音。老李随手拿了个塑料凳子坐到门口,从裤子口袋里摸出烟点了一支,深吸一口,又慢慢吐出来。他想着给女儿学校交赞助费的事,默默算了筆账,而后把
“沧浪之水”一说,最早见于春秋战国时的《沧浪歌》。而我们提及此语,一般会想到屈原,因为屈原的《楚辞.渔父》中那句“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屈原被放逐后,在江边遇见了一渔父,在和渔父的对话中,渔父劝他“与世推移”,不要“深思高举”,自找苦吃,而屈原表示宁可投江葬于鱼腹之中,也不能使清白之身蒙受世俗之尘埃。  人生活在社会中,必然要跟这个社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社会这潭沧
用一段春水做成一个女人  星星自言自语,天堂里的福音  吹得动千钧重的黄昏  却吹不动一个江南女子的  幽梦  今夜,我的任务就是  用一段月光做成一个男人  用一段春水做成一个女人  然后,让他们自由地呻吟  生就  我生就两只眼睛  一只用来看云  一只用来看雪  更为了用来守望你无定的归期  我生就两只耳朵  一只用来听风  一只用来听雨  更为了用来听听你梦中的呼吸  我生就两只手  白天
谈论文化很时髦,但容易走空。俗话说:“言为心声。”“口头禅”作为个人习惯用语,不仅能看出使用者的心理活动、个性特征,更能反映一个群体的习俗与文化特性。以此为切入点对文化传统进行反思,不失为一个切实可行的途径。  题目  根据以下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一项关于秦腔的保护与传承的调查显示,很多年轻人坚信秦腔不会消亡,虽然他们自己没有学,但认为总有人会去学。  “总有人会”已成为很多人的“口头禅”,对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首节气歌,大概是我们小时都吟哦过的。说起来,至今我还记得,小时依偎在外祖母膝旁,听她用带着浓浓莱芜味的蹩脚普通话一遍又一遍念着这首节气歌,记得她听我背诵时脸上深深的笑纹。  “西园梅放立春先,云镇霄光雨水连。惊蛰初交河跃鲤,春分蝴蝶梦花间。”通过一辈又一辈人对气象物候的观察,先人摸探到了节气变化的规律,于是谨遵时令,伺时耕作,
生命的意义何在?古今中外,一代又一代的人都在尝试回答这个问题。  罗素认为是“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春秋鲁国大夫叔孙豹称“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前者探索个人意义,后者追求社会价值。而东晋文人似乎给出了一个最简洁的答案,即享受生命。  是的,生命的意义在于享受生命。他们不追求价值,因为他们看到在这乱世之中,有太多追求价值的生命都毫无意义地牺牲了,于是他们躲
快时代生活的浪潮席卷而来,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快时代生活改变了我们思考的方式,却没有改变我们思考的本质。面对碎片化阅读的泛滥,我们更应该考虑该怎样给社会的优质化做一个加法。  “既得繁花,亦生野稗”的网络世界催生了碎片化阅读,而手机网络从2G到5G的变化也顺应了当代人的娱乐化需求。  《娱乐至死》的作者在书中写道:“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
俯拾即是的段子配上即将迈向5G的手机网络,让这个时代的信息——无论是总量还是传播速度,都膨胀至一个前所未有的程度。可与此同时,它们也在弱化大众的信息处理能力,纵使有软件帮助过滤垃圾短信,可那些我们还未意识到危害就已潜移默化地受其影响的信息,谁能处理?  这些都为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命题:莫让快时代沦为乱时代。  诚然,快时代的出现是一个必然结果,而且也已成为我们生活的必需。它不仅让社会从“车,马,邮
是霜华的,是烈性的,大概就是端庄而盛世的秋。一切,在突然的冷风中静止,回想过去,思忖明日,带着一瞬的彻悟,庄重地怒放它此刻的芳华。它是庄严的仪式,是生命向时光的赴约。  迈出坚硬的一步,燃烧的叶飞身奔向逐渐明澈的天渊。懵懂的人间,终于迎來这洗礼了!微笑吧,使命更因此无悔。  最后的宁静要来了,就如温暖,伴随着细碎的牵挂与烦忧一并退场。等到那时,抬头望去,澄澈而冰冷的星空会倒映在你我眼中。  秋,从
我读《夏山学校》,是被学校“最富人性化的快乐学校”的美誉所吸引。作为一名不得不面对沉重学习压力的高中生,我很羡慕这个充满自由气息的“快乐天堂”,当无意中看到这本书的介绍便萌生了去读一读尼尔先生写的《夏山学校》的想法,看他如何在夏山实践了“让学校适应孩子,而不是让孩子适应学校”这个突破传统教育观念的理想。在书中,尼尔先生以亲切随和的口吻,以大量鲜活生动的教育案例,对学校的日常生活和自己的教育理念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