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室内设计专业涵盖内容丰富,科目复杂,门类齐全,职业方向和工种定位较细,就业方向多,因此教师应加强教育创新、顺应时代建设发展需要和改革创新形式,因材施教,加强创新型导师制工作室的培养措施,专业学习目标明确,定位清晰,高效、自然地促进学生更快、更好地学习室内设计,有利于学生就业,达到教与学的最佳配置。
[关 键 词] 室内设计;人才培养;创新型;导师工作室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34-0036-02
我国室内设计专业开设始于20世纪50年代,发展于80年代。室内设计教学在我国院校中已经大力开展,室内设计专业志在培养适应当前社会发展需要,具有室内设计专业的文化基础和理论知识,具有建筑装饰室内设计、装饰施工及管理能力,还要求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中等职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就业岗位主要是建筑装饰设计、施工、咨询、管理等工作。[1]
一、室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建设要求
室内设计专业建设应该与行业发展紧密联系,因此做好人才培养建设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点。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建设都要结合行业发展,适应经济发展要求,为市场和社会发展培养专业型人才,做到人才培养和行企发展无缝对接,真正做到教学有方、学以致用。
本人从事室内设计专业及教学多年,对室内设计行业发展及专业建设也有切身的体会。尤其对于中职的室内设计建设能否做到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影响学生室内设计专业学习的关键所在,在室内设计专业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而要真正让学生在学制三年的学习中得到普遍提高,重点在于教学相长,建立和创新导师工作室制既能极大地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竞争性,又能更全面、主动地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知识和能力,顺应现阶段国家对新型人才的需求热潮。
二、我国中职室内设计专业建设中普遍存在的现状
现阶段我国中职室内设计专业中普遍存在的现状为:室内专业教育地区差异大,整体办学模式缺乏特色,教育发展没有与当地行企接轨,学生岗位适应性弱,就业难;教学理念、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评价等与社会实际脱节,尤其是室内专业学生文化基础薄弱,学习目标不明确,态度不端正,专业教学内容多而学时短,又受当前学考的限制,导致专业学习也只是蜻蜓点水,无法做到精益求精。尽管室内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手段等也进行多次改革创新,但总体还处于發展阶段,在实践教学中还未形成稳定的模式与成功的经验。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着室内设计教育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三、基于导师制工作室的中职学校室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策略
在众多的探索中,本人认为创新导师工作室是解决好目前存在问题的最好途径。
(一)导师制工作室结构
室内专业导师制工作室是指由学校室内专业指导老师依据个人专业特长和个人指导能力,同时依据本专业教学内容要求而进行分专业方向开设的室内工作室,工作室的管理归学校统一领导,工作室导师以教师个人或团队的形式存在,要有独立的设计办公空间和多媒体教学场所,以供学生学习和实践操作。
(二)导师制工作室的职能
室内专业导师工作室的主要职能在于因材施教、承接对外设计装修项目的教学指导、加强校企合作、创新创业建设和就业指导推荐工作等。
1.导师工作室加强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导师工作室建设的首要职能。导师工作室应该按照专业教学课程及职业要求和学生水平进行分类教学,这就要求导师应该对专业规划、发展和设置要有全面的认识。
室内设计包含空间规划布局、空间形象设计、空间装修设计、空间物理环境设计和空间陈设艺术,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涉及建筑学、生态学、环境学、地理学、风水学、物理学、材料学、心理学、营销学、文学、历史学、天文学、管理学、艺术学、设计学等诸多专业知识。
室内设计专业教学涵盖内容丰富,从专业基础到专业学科,科目多,种类全,涉及行业广。每个科目都有相对应的工种,学生只要掌握好其中一门课,就能够在将来的职业岗位上找到相应的工种,这是学习室内设计专业的优势特点,也是因材施教的关键因素。
室内专业课程与岗位能力要求分析:学好素描、色彩等专业基础,有一定口才能力学生,可以从事基础教学培训与指导工作;掌握施工图绘制和CAD软件,思维活跃,富有创造性的人才,可从事制图员和室内设计师岗位;掌握好办公软件、平面设计软件Photoshop、CorelDRAW,富有创意思维,善于沟通的人才可胜任平面设计与策划岗位;学好材料学、营销和管理学、沟通能力强的人才,适合从事装饰材料营销;学习好装修组织管理、现场灵活,沟通能力强,经验丰富的人才将来适合现场的施工组织与管理;掌握效果图表现技法和草图大师(SketchUp)可以胜任设计和规划岗位。3dsMax和VR仿真软件的学习需要有专业技术、能吃苦、有创造性、综合能力强的人才,目前人才需求量大。学习好造型设计和软装设计,鉴赏力和动手能力强、沟通能力强的学生适合从事软装设计及营销业务。
针对室内专业内容和特点,导师应该加强入学专业宣讲,分析行业发展趋势和专业发展形势,让学生对专业有着初步理解和认知。从专业课程对人才需求角度分析,教师要引导学生清楚认识岗位与专业学习的关系,让学生根据自身性格特点和个人喜好,确定专业方向和专业导师,进入导师工作室学习。导师工作室采取双向选择的方式,对进入工作室学习的学生,要进行认真交流沟通,掌握每个学生学习的目的,充分了解每个工作室内学生的性格特点和能力,协助学生逐步确定今后专业方向,并要求工作室的每个学生严格按照专业规律和要求进行学习,同时进行阶段性考核,采取淘汰制方法筛选学生。导师工作室制学习有效地解决了学生专业学时短、面面俱到、专业学习不凸显、学艺不精、培养的学生岗位适应能力不强等问题。 2.导师工作室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基础文化课实行大班制学习,而专业学习进行导师工作室自主学习。导师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和业务能力,主动对外承接业务,并把业务内容采取项目教学模式,让学生参与设计,并在设计过程中进行知识和技能讲解,让学生更加直观和主动学习。教学模式除了项目教学法,同时也进行线上教学指导和自媒体展示等,模式多样、灵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导师工作室学习加强了师生间的情谊,拉近了师徒关系,教师在对外业务关系上有了收入,学生在业务学习和设计后得到一定的物质和经济上的奖励,学习热情得到有效提高,双方做到共赢,促使导师工作室工作更能积极开展。导师同时加强毕业学生回访和优秀学生的现身说法,勉励学生认真学习,让学生更加坚定学习方向和学习意志。
3.导师工作室建设可以强化校企合作
“校企联合”的办学模式是指职校主动与企业接轨,根据企业的需求进行办学的一种模式,也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导师工作室内加强与企业合作是校企合作的缩影和方向。导师工作室本身既可作为注册企业,又可联合企业与学校开展多样的校企合作模式。这样可以及时掌握行业、企业的信息和趋势特点,并对专业方向、教学内容進行及时调整,改革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和改革教学管理制度,使得专业学习和岗位要求做到无缝对接;加强校企双方合作,导师团队也可对企业员工进行岗位培训,提升导师的专业素质和社会影响力,同时学生也可到企业进行识岗、跟岗和实训实习,企业可为工作室学生教学与实习实训提供方便,在场地与资金上为工作室提供支持与帮助,并且积极参与导师工作室教学,达到校企双方互聘导师,并给予精神和工资上的互补,达到互利、合作的目的。学生在导师工作室学习获取知识渠道和物质资源相对便捷。
4.导师工作室促进创新创业建设
“双创”建设是国家在发展改革过程中提出的发展目标和方向,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中职学校学生的创新创业可以在导师工作室引领下进行创新创业的活动。导师工作室可作为学校的创新创业团队,不仅开展教学指导,同时还积极开展“双创”活动,指导学生进行创意性的设计策划和发明创造,开展一些有利于将来从事商业经营的项目,积极参加全省、全国的创新创业等赛事,拓宽学生的创新创意思维,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锻炼学生的创业意识。作为室内设计专业学生,更应加强创新、创意、创业、创造等活动,也更有利于专业设计思维的教学。
5.导师工作室解决毕业推荐工作
在校企合作中,导师工作室把企业作为工作室的后盾,既可以把工作室作为学生实习、实训的校内场所,作为培养专业师资的基地,作为学生就业安置的摇篮,又可以把工作室任务进行岗位延伸,直接把职能推向合作企业。
在平时学习中,导师可以依据不同的行企要求,安排不同学生到与室内专业相关的企业进行为期一周的岗位认知学习。在室内专业阶段性学习结束后,安排学生到相应的室内装饰企业进行针对性的岗位锻炼实训。在就业推荐上,依据学生平时的学习表现和毕业设计成绩,按照企业的岗位需要,同时也考虑学生的个人求职意向,安排学生到相应的公司进行岗前锻炼,做到与企业岗位的无缝对接,真正做到学有所成、学以致用。
(三)创建室内专业导师工作室的意义
人才培养不仅需要学生具有扎实的知识结构要求和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和设计能力结构要求,同时还要求具备团队协作精神;要求具有健康的心理、诚信的品格和社会责任感;需要具有踏实、肯干的工作作风和热情、主动的服务意识等综合素质。加强导师制工作室建设有效解决了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等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问题,解决了学习积极性不高、目标不清晰、学业不精等问题,解决了能力与岗位不相适应的问题,解决了学生就业困难等问题。
创新型导师工作室建设适应了室内专业人才培养建设要求,顺应时代建设发展需要和改革创新形式,高效、自然地促进学生更快、更好学习室内设计专业,提升了室内专业师资建设水平,有利于学生就业,达到教与学的最佳配置。
◎编辑 马燕萍
[关 键 词] 室内设计;人才培养;创新型;导师工作室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34-0036-02
我国室内设计专业开设始于20世纪50年代,发展于80年代。室内设计教学在我国院校中已经大力开展,室内设计专业志在培养适应当前社会发展需要,具有室内设计专业的文化基础和理论知识,具有建筑装饰室内设计、装饰施工及管理能力,还要求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中等职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就业岗位主要是建筑装饰设计、施工、咨询、管理等工作。[1]
一、室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建设要求
室内设计专业建设应该与行业发展紧密联系,因此做好人才培养建设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点。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建设都要结合行业发展,适应经济发展要求,为市场和社会发展培养专业型人才,做到人才培养和行企发展无缝对接,真正做到教学有方、学以致用。
本人从事室内设计专业及教学多年,对室内设计行业发展及专业建设也有切身的体会。尤其对于中职的室内设计建设能否做到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影响学生室内设计专业学习的关键所在,在室内设计专业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而要真正让学生在学制三年的学习中得到普遍提高,重点在于教学相长,建立和创新导师工作室制既能极大地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竞争性,又能更全面、主动地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知识和能力,顺应现阶段国家对新型人才的需求热潮。
二、我国中职室内设计专业建设中普遍存在的现状
现阶段我国中职室内设计专业中普遍存在的现状为:室内专业教育地区差异大,整体办学模式缺乏特色,教育发展没有与当地行企接轨,学生岗位适应性弱,就业难;教学理念、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评价等与社会实际脱节,尤其是室内专业学生文化基础薄弱,学习目标不明确,态度不端正,专业教学内容多而学时短,又受当前学考的限制,导致专业学习也只是蜻蜓点水,无法做到精益求精。尽管室内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手段等也进行多次改革创新,但总体还处于發展阶段,在实践教学中还未形成稳定的模式与成功的经验。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着室内设计教育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三、基于导师制工作室的中职学校室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策略
在众多的探索中,本人认为创新导师工作室是解决好目前存在问题的最好途径。
(一)导师制工作室结构
室内专业导师制工作室是指由学校室内专业指导老师依据个人专业特长和个人指导能力,同时依据本专业教学内容要求而进行分专业方向开设的室内工作室,工作室的管理归学校统一领导,工作室导师以教师个人或团队的形式存在,要有独立的设计办公空间和多媒体教学场所,以供学生学习和实践操作。
(二)导师制工作室的职能
室内专业导师工作室的主要职能在于因材施教、承接对外设计装修项目的教学指导、加强校企合作、创新创业建设和就业指导推荐工作等。
1.导师工作室加强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导师工作室建设的首要职能。导师工作室应该按照专业教学课程及职业要求和学生水平进行分类教学,这就要求导师应该对专业规划、发展和设置要有全面的认识。
室内设计包含空间规划布局、空间形象设计、空间装修设计、空间物理环境设计和空间陈设艺术,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涉及建筑学、生态学、环境学、地理学、风水学、物理学、材料学、心理学、营销学、文学、历史学、天文学、管理学、艺术学、设计学等诸多专业知识。
室内设计专业教学涵盖内容丰富,从专业基础到专业学科,科目多,种类全,涉及行业广。每个科目都有相对应的工种,学生只要掌握好其中一门课,就能够在将来的职业岗位上找到相应的工种,这是学习室内设计专业的优势特点,也是因材施教的关键因素。
室内专业课程与岗位能力要求分析:学好素描、色彩等专业基础,有一定口才能力学生,可以从事基础教学培训与指导工作;掌握施工图绘制和CAD软件,思维活跃,富有创造性的人才,可从事制图员和室内设计师岗位;掌握好办公软件、平面设计软件Photoshop、CorelDRAW,富有创意思维,善于沟通的人才可胜任平面设计与策划岗位;学好材料学、营销和管理学、沟通能力强的人才,适合从事装饰材料营销;学习好装修组织管理、现场灵活,沟通能力强,经验丰富的人才将来适合现场的施工组织与管理;掌握效果图表现技法和草图大师(SketchUp)可以胜任设计和规划岗位。3dsMax和VR仿真软件的学习需要有专业技术、能吃苦、有创造性、综合能力强的人才,目前人才需求量大。学习好造型设计和软装设计,鉴赏力和动手能力强、沟通能力强的学生适合从事软装设计及营销业务。
针对室内专业内容和特点,导师应该加强入学专业宣讲,分析行业发展趋势和专业发展形势,让学生对专业有着初步理解和认知。从专业课程对人才需求角度分析,教师要引导学生清楚认识岗位与专业学习的关系,让学生根据自身性格特点和个人喜好,确定专业方向和专业导师,进入导师工作室学习。导师工作室采取双向选择的方式,对进入工作室学习的学生,要进行认真交流沟通,掌握每个学生学习的目的,充分了解每个工作室内学生的性格特点和能力,协助学生逐步确定今后专业方向,并要求工作室的每个学生严格按照专业规律和要求进行学习,同时进行阶段性考核,采取淘汰制方法筛选学生。导师工作室制学习有效地解决了学生专业学时短、面面俱到、专业学习不凸显、学艺不精、培养的学生岗位适应能力不强等问题。 2.导师工作室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基础文化课实行大班制学习,而专业学习进行导师工作室自主学习。导师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和业务能力,主动对外承接业务,并把业务内容采取项目教学模式,让学生参与设计,并在设计过程中进行知识和技能讲解,让学生更加直观和主动学习。教学模式除了项目教学法,同时也进行线上教学指导和自媒体展示等,模式多样、灵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导师工作室学习加强了师生间的情谊,拉近了师徒关系,教师在对外业务关系上有了收入,学生在业务学习和设计后得到一定的物质和经济上的奖励,学习热情得到有效提高,双方做到共赢,促使导师工作室工作更能积极开展。导师同时加强毕业学生回访和优秀学生的现身说法,勉励学生认真学习,让学生更加坚定学习方向和学习意志。
3.导师工作室建设可以强化校企合作
“校企联合”的办学模式是指职校主动与企业接轨,根据企业的需求进行办学的一种模式,也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导师工作室内加强与企业合作是校企合作的缩影和方向。导师工作室本身既可作为注册企业,又可联合企业与学校开展多样的校企合作模式。这样可以及时掌握行业、企业的信息和趋势特点,并对专业方向、教学内容進行及时调整,改革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和改革教学管理制度,使得专业学习和岗位要求做到无缝对接;加强校企双方合作,导师团队也可对企业员工进行岗位培训,提升导师的专业素质和社会影响力,同时学生也可到企业进行识岗、跟岗和实训实习,企业可为工作室学生教学与实习实训提供方便,在场地与资金上为工作室提供支持与帮助,并且积极参与导师工作室教学,达到校企双方互聘导师,并给予精神和工资上的互补,达到互利、合作的目的。学生在导师工作室学习获取知识渠道和物质资源相对便捷。
4.导师工作室促进创新创业建设
“双创”建设是国家在发展改革过程中提出的发展目标和方向,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中职学校学生的创新创业可以在导师工作室引领下进行创新创业的活动。导师工作室可作为学校的创新创业团队,不仅开展教学指导,同时还积极开展“双创”活动,指导学生进行创意性的设计策划和发明创造,开展一些有利于将来从事商业经营的项目,积极参加全省、全国的创新创业等赛事,拓宽学生的创新创意思维,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锻炼学生的创业意识。作为室内设计专业学生,更应加强创新、创意、创业、创造等活动,也更有利于专业设计思维的教学。
5.导师工作室解决毕业推荐工作
在校企合作中,导师工作室把企业作为工作室的后盾,既可以把工作室作为学生实习、实训的校内场所,作为培养专业师资的基地,作为学生就业安置的摇篮,又可以把工作室任务进行岗位延伸,直接把职能推向合作企业。
在平时学习中,导师可以依据不同的行企要求,安排不同学生到与室内专业相关的企业进行为期一周的岗位认知学习。在室内专业阶段性学习结束后,安排学生到相应的室内装饰企业进行针对性的岗位锻炼实训。在就业推荐上,依据学生平时的学习表现和毕业设计成绩,按照企业的岗位需要,同时也考虑学生的个人求职意向,安排学生到相应的公司进行岗前锻炼,做到与企业岗位的无缝对接,真正做到学有所成、学以致用。
(三)创建室内专业导师工作室的意义
人才培养不仅需要学生具有扎实的知识结构要求和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和设计能力结构要求,同时还要求具备团队协作精神;要求具有健康的心理、诚信的品格和社会责任感;需要具有踏实、肯干的工作作风和热情、主动的服务意识等综合素质。加强导师制工作室建设有效解决了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等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问题,解决了学习积极性不高、目标不清晰、学业不精等问题,解决了能力与岗位不相适应的问题,解决了学生就业困难等问题。
创新型导师工作室建设适应了室内专业人才培养建设要求,顺应时代建设发展需要和改革创新形式,高效、自然地促进学生更快、更好学习室内设计专业,提升了室内专业师资建设水平,有利于学生就业,达到教与学的最佳配置。
◎编辑 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