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审美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有独特的地位。在改革开放、中国走向世界的今天,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更是具有其重要的价值与意义。审美教育要渗透于初中语文教学中,这也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原则之一。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贯彻、渗透好审美教育,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呢?
一、从教材中挖掘美
初中语文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美育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按美学的观点,美可以分为三类,即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无论哪一种美,初中各册语文教材中都有丰富的材料。而且有许多课文是直接描绘自然美、社会美,甚至艺术美的,几乎篇篇课文都在不同程度上有所体现。
在描绘自然美的课文里,既有描绘中华大地名山秀水摄人心魄的美的,如《长江三峡》《济南的冬天》《春》等,也有描绘身边普通景物令人难忘的美的,如《海滨仲夏夜》《紫藤萝瀑布》等;既有壮丽的美,如《长江三峡》,也有秀丽、明艳的美,如《济南的冬天》《紫藤萝瀑布》《春》。而且,山水有情,草木知意。学习这类课文,不但能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使其逐渐形成欣赏自然美的能力,丰富生活,培养情趣,而且通过欣赏课文描绘的祖国大好河山,感受渗透在字里行间的作者的深情,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感情,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的目的。
在直接反映社会美的课文里,有记载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和自然界做斗争的典型英雄人物《愚公移山》,有歌颂共产党人在生死存亡之际视死如归和无畏精神的《梅岭三章》,有歌颂为人类解放而牺牲自我的《七根火柴》,有表现爱国主义精神的《最后一课》。《菜园小记》记录了在中国革命最艰苦的时期,延安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自力更生的一幕,《爱莲说》《桃花源记》再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岳阳楼记》可以使学生学习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精神,《出师表》赞颂了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情操。在这些课文中,高尚与卑下、正义与邪恶、真善美与假丑恶,泾渭分明。学习这些课文,能使学生在感情上受到感染,在理智上得到启发,使他们认识到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课文中正面人物所表现出来的崇高精神品质能净化学生的灵魂和感情,帮助学生形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二、在教学中体现美
初中语文教材中虽然有丰富的美育材料,可是如果不在教学中体现并用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那么它们还是发挥不出应有的作用。就目前初中语文教学的情况来看,美育教育仍需加强。
1.将基础知识融入语文教学过程
教师要运用各种方法将基础知识融合在语文教学全过程中,灵活地激发学生,让学生主动理解,给学生美的享受。比如,有位教师教“比拟”,他先用小黑板出示了一些短语:小河边的垂柳、天空中的新月、六月天的骄阳、秋风中的落叶。然后启发学生:“假如这些自然界的事物和我们人类一样,也有思想感情,那么,你从这些事物的形态能看出它们的喜怒哀乐吗?”这一提问打破了平时“教师讲、学生听”的沉默,学生争相发言。有的说小河边的垂柳是欢快的,有的说是悲哀的;有的说空中的新月是凄凉、忧郁的,有的说是清新、愉快的。总之,学生都沉浸在美丽的遐想中。
2.调整教学方法
教师要调整教学方法,让学生从整体上感受课文,带领学生“走进”课文中所描绘的情景中去,“经历”里面的事,“接触”里面的人物,“感受”里面的情景。这就要求教师联系文章背景,从语言入手,抓住作者的传神之笔,通过对环境,人物肖像、言行、心理情感活动等具体描写的分析,把完整的人物形象、优美的意境再现出来,让学生体会深寓的情感,从而忘掉“自我”,进入作者创设的情境中去,进而欣赏美、鉴别美,最后再从语言与内容的结合上,体会语言运用的奥妙与匠心,感觉到语言美。
三、用作文来表达美
语文教学不但要让学生感受美,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还要让学生善于表达美。大自然的风光是美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涌现出来的人和事是美的。让学生把这些美人、美事、美景在口头上或书面上表达出来,不但能煅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也能深化学生对美的理解,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1.细致地观察生活
学生怕作文,觉得没有什么东西可写,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不会观察生活。进入新世纪,教育得到了发展,在作文的教学中,越来越多的教师根据范文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布置一些观察练习。如让学生描写某人的一颦一笑,刻画某物的一鳞一爪,描写市场的一角、校园的一隅,或记下一次有趣的谈话,或写下一个动人的细节,或记下自己一时的心理活动。确实,生活中既存在着真善美,也存在着假丑恶,只要精细、深入地观察,是不难发现的。教师一定要花大力气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这不但是提高写作能力的必由途径,也是进行审美情趣教育的必由途径。
2.尽情地倾注感觉
文章本非无情物,记叙性文章尤其如此。鲁迅家里的“百草园”,究其实,只不过是座杂草丛生的废园,然而在鲁迅的笔下,却如此美好。究其原因,就是作者在笔下倾注了自己独特的审美感受。当然,石井栏、皂荚树、黄蜂、叫天子等这些景物是客观存在的,然而“光滑”“高大”“肥胖”“轻捷”“低唱”“弹琴”这些就带有作者主观的审美情感。没有这种主观审美感受,客观景物就不能成为艺术形象,杂草丛生的废园就不能成为儿童的“乐园”。倾注了作者的独特审美感受,就可以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
一、从教材中挖掘美
初中语文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美育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按美学的观点,美可以分为三类,即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无论哪一种美,初中各册语文教材中都有丰富的材料。而且有许多课文是直接描绘自然美、社会美,甚至艺术美的,几乎篇篇课文都在不同程度上有所体现。
在描绘自然美的课文里,既有描绘中华大地名山秀水摄人心魄的美的,如《长江三峡》《济南的冬天》《春》等,也有描绘身边普通景物令人难忘的美的,如《海滨仲夏夜》《紫藤萝瀑布》等;既有壮丽的美,如《长江三峡》,也有秀丽、明艳的美,如《济南的冬天》《紫藤萝瀑布》《春》。而且,山水有情,草木知意。学习这类课文,不但能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使其逐渐形成欣赏自然美的能力,丰富生活,培养情趣,而且通过欣赏课文描绘的祖国大好河山,感受渗透在字里行间的作者的深情,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感情,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的目的。
在直接反映社会美的课文里,有记载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和自然界做斗争的典型英雄人物《愚公移山》,有歌颂共产党人在生死存亡之际视死如归和无畏精神的《梅岭三章》,有歌颂为人类解放而牺牲自我的《七根火柴》,有表现爱国主义精神的《最后一课》。《菜园小记》记录了在中国革命最艰苦的时期,延安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自力更生的一幕,《爱莲说》《桃花源记》再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岳阳楼记》可以使学生学习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精神,《出师表》赞颂了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情操。在这些课文中,高尚与卑下、正义与邪恶、真善美与假丑恶,泾渭分明。学习这些课文,能使学生在感情上受到感染,在理智上得到启发,使他们认识到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课文中正面人物所表现出来的崇高精神品质能净化学生的灵魂和感情,帮助学生形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二、在教学中体现美
初中语文教材中虽然有丰富的美育材料,可是如果不在教学中体现并用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那么它们还是发挥不出应有的作用。就目前初中语文教学的情况来看,美育教育仍需加强。
1.将基础知识融入语文教学过程
教师要运用各种方法将基础知识融合在语文教学全过程中,灵活地激发学生,让学生主动理解,给学生美的享受。比如,有位教师教“比拟”,他先用小黑板出示了一些短语:小河边的垂柳、天空中的新月、六月天的骄阳、秋风中的落叶。然后启发学生:“假如这些自然界的事物和我们人类一样,也有思想感情,那么,你从这些事物的形态能看出它们的喜怒哀乐吗?”这一提问打破了平时“教师讲、学生听”的沉默,学生争相发言。有的说小河边的垂柳是欢快的,有的说是悲哀的;有的说空中的新月是凄凉、忧郁的,有的说是清新、愉快的。总之,学生都沉浸在美丽的遐想中。
2.调整教学方法
教师要调整教学方法,让学生从整体上感受课文,带领学生“走进”课文中所描绘的情景中去,“经历”里面的事,“接触”里面的人物,“感受”里面的情景。这就要求教师联系文章背景,从语言入手,抓住作者的传神之笔,通过对环境,人物肖像、言行、心理情感活动等具体描写的分析,把完整的人物形象、优美的意境再现出来,让学生体会深寓的情感,从而忘掉“自我”,进入作者创设的情境中去,进而欣赏美、鉴别美,最后再从语言与内容的结合上,体会语言运用的奥妙与匠心,感觉到语言美。
三、用作文来表达美
语文教学不但要让学生感受美,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还要让学生善于表达美。大自然的风光是美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涌现出来的人和事是美的。让学生把这些美人、美事、美景在口头上或书面上表达出来,不但能煅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也能深化学生对美的理解,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1.细致地观察生活
学生怕作文,觉得没有什么东西可写,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不会观察生活。进入新世纪,教育得到了发展,在作文的教学中,越来越多的教师根据范文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布置一些观察练习。如让学生描写某人的一颦一笑,刻画某物的一鳞一爪,描写市场的一角、校园的一隅,或记下一次有趣的谈话,或写下一个动人的细节,或记下自己一时的心理活动。确实,生活中既存在着真善美,也存在着假丑恶,只要精细、深入地观察,是不难发现的。教师一定要花大力气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这不但是提高写作能力的必由途径,也是进行审美情趣教育的必由途径。
2.尽情地倾注感觉
文章本非无情物,记叙性文章尤其如此。鲁迅家里的“百草园”,究其实,只不过是座杂草丛生的废园,然而在鲁迅的笔下,却如此美好。究其原因,就是作者在笔下倾注了自己独特的审美感受。当然,石井栏、皂荚树、黄蜂、叫天子等这些景物是客观存在的,然而“光滑”“高大”“肥胖”“轻捷”“低唱”“弹琴”这些就带有作者主观的审美情感。没有这种主观审美感受,客观景物就不能成为艺术形象,杂草丛生的废园就不能成为儿童的“乐园”。倾注了作者的独特审美感受,就可以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