冈底斯的一千零一夜

来源 :西藏人文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q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扎西给我们当背夫纯属偶然。动身去转山的头天,我们早就找好的背夫,说好转山当天早七点出发。一直到七点半,这时候有人说背夫昨晚喝酒喝多了,现在还爬不起来呢。这样,任老师帮我们找来了扎西和他的表姐卓玛。小伙子二话不说,背起包就走。
  天蒙蒙亮,一路西行出了塔钦,山路上,塔钦藏医学校的学生们拿着书本散落在山坡的羊肠小道上,在温习功课。被惊醒的野狗开始吠叫。狗儿们开始在我们身后起了内讧,拉帮结派,相互间厮咬起来(后来才明白这种厮咬竟是为了“争夺”我们这一行人)。
  
  天空被一层一层的云遮叠着,雨淅淅沥沥地下起来,那么广远的荒原之上,竟四面八方卷着云朵,东南玛旁雍错后纳木那尼的一排雪峰完全隐入云层中。拉昂措西南那一排黑黝黝的山峰因为总是笼罩着一层乌色的云烟,我戏称为“乌云发动机”,此时这连天的乌云看着就仿佛从此山中喷薄而出一般。我担心今天是不会看到岗仁波齐的峰顶了。
  到大金的时候,雨借着风势横在了脸上。藏语“大金”其实也就是“塔钦”(发音应为“塔尔钦”),意为“大经幡”,藏族人也称为“色尔雄”。这里每年藏历四月十五萨噶达瓦节(纪念释迦牟尼的节日)这一天,聚集了成千上万的人在这里举行竖经幡的仪式。被称为“大金”的那一根经幡高有二三十米,挂满了五色的风马与白色哈达,从经幡向四周辐射出伞状的经幡,组成了经幡塔。这里是转山路真正的走起点。在转山路的另一头,也就是绕着岗仁波齐走完一圈,重新靠近塔钦的寺方,有一个小经幡,人们称之为“塔尔琼”,是转山路的终点。
  大经幡后方的山崖远看十分规整,上面是著名的“天葬台”。从这里继续向前,穿过拉曲峡谷,就到曲古寺了。
  
  印度香客
  
  沿途时不时会有两顶帐蓬,提供食宿,而所谓饮食无非是酥油茶、糌粑和方便面。我们正一边喝茶一边吃糌粑,帐篷外来了一支牦牛驮队,接下来是一支印度香客的人马大队。香客们都穿着有SAMRAT旅游探险公司标志的橘黄色防风外套,女人们露出里面的纱丽,甚是多彩。
  印度香客围坐在帐蓬外面的空地上休息,他们多数体态丰腴,面色苍白,高山反应的症状从脸上就可以看到。印度大多数地区海拔较低,因而来到西藏阿里就是一次对体能的挑战,何况印度香客来阿里的目的就是转神山,途中要翻越海拔5600 多米的卓玛拉山口,听说不少香客就死在转山的途中。
  
  SAMRAT公司在给顾客的建议中提到:“……至少需提前两周锻炼身体,每天跑步不少于两个钟头……”
  我和马辛德拉先生攀谈起来。他说,他们是印度教的信徒,一行人从孟买经中尼樟木口岸入境来到神山,仅路上就花了十四天时间。问起印度教中如何看待神山,马辛德拉先生说,在印度,人们对凯拉斯神山(Mt. KAILASH)的崇拜有着久远的历史,在古印度伟大的史诗《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中就已经提到了神山的大名。由此推测,凯拉斯神山(岗仁波齐)一定在另一个纪元、另一个古文明中就是圣地了。
  马辛德拉先生接着说,印度教徒认为凯拉斯神山是大神湿婆(Shiva)的住所。在印度教义中,湿婆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混合体,他曾经是瑜珈行者之王,后来却放弃了苦行,他同样是密教的宗师,在它深奥的教义中,将性力作为精神领悟的完美方式。传说湿婆住在凯拉斯神山之巅,实践苦修,并吸食着大麻,与他的妻子女神帕瓦蒂(Parvati)一同分享快乐。转山路上,翻过卓玛拉山后,有一个湖,印度教信徒认为那就是女神帕瓦蒂沐浴的地方。
  马辛德拉先生高兴地说,这是他第一次来朝拜凯拉斯神山。印度教信徒认为能穿越险山峻岭来到湿婆的住所朝拜,将会帮助人们从无知与迷妄中解脱出来。过去,每年能来神山的人都是有限制的,在十来万申请人中只有不到一千人能来到这里,近几年随着中印两国关系的修好,渐渐放宽限额。“能来凯拉斯转山,我真是太幸运了!” 马辛德拉先生说。
  
  印度香客中,除了年轻人,多数都要骑马,这样转山要花三天时间。同行者有一位白发银须的老者,身着黄色的长袍,有点像我在印度看到的婆罗门祭司的装扮。就问马辛德拉先生,原来老者是一位十分虔诚的印度教信徒,一生中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付奉他的神,并给神献过大量的“PUJA(供养,如鲜花和蜜等)”,因而大家都十分敬重他。
  
  职业转山狗
  
  在帐篷休息的时候,我发现了一直跟着我们的一条灰白色的狗也趴在帐篷外面。等我们喝足茶上路的时候,它又时前时后地跟了过来。
  印度香客的队伍在我们之后也出发了,也有七八条狗时前时后地跟着。这些狗就是在塔钦西侧的山路上厮咬争斗的那些狗,嘶咬的结果是这些“胜利者”享有跟随一批朝圣者的权利,漫漫长路,香客们总是会施舍它们些食物,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这些“职业化”的“转山狗”。
  路上偶尔能看到憨态可掬的旱獭(藏族人称之为“雪猪”),个个吃得圆滚滚。捧着前爪,抻长脖子,远远地把我们打量。这个时候,跟着我们的那条狗就会猛地冲过去,旱獭不慌不忙,待狗离自己不到十米的地方,才一个回身,就钻回地洞里去了。
  到了当天的宿营地——哲热普寺后,跟着我们的这条狗和本地的“地头蛇”。这群本地野狗盘踞在哲热普周边,见到外来的狗后,立即联合起来,一阵围追堵截,只听得外面阵阵犬吠,从塔钦跟来的狗东躲西藏,我们正担心会被咬个半死,不想此狗最终倒地认输,“地头蛇”旋即收手,塔钦狗就这么“入了伙”。
  这群重组后的“职业转山狗队”第二天一直跟随我们,直到翻过卓玛拉山后才没了踪影。
  
  背夫扎西
  
  休息的时候,我和扎西攀谈起来。今年扎西转山已经有十几次了,都是帮游客背包。和大部分背夫一样,扎西并不是塔钦本地人,他的老家在日喀则昂仁县,今年和表姐一起来塔钦,租了任老师隔壁的房子,开起茶馆,生意却不怎么样,还不如扎西当背夫赚的钱多呢。所以他们决定背完这一趟就放弃茶馆的生意,在冬天来临前回老家日喀则去。
  后来我跟塔钦村委会的顿珠老人了解了许多关于背夫的事情。68岁的顿珠生在塔钦长在塔钦,自打17岁起,就开始当背夫,到现在,岗仁波齐已经转了170 多圈。顿珠拉说,在塔钦当背夫的有很多都是从外面来的,四川康区、西藏日喀则的人都有。他们在朝圣转山的同时,“顺便”当当背夫。塔钦村里对登记在册的背夫实施轮班制,每个当班的背夫收十元的管理费。对于驮运物资的牦牛和马匹,则实行抽签制,每天晚上七点半在老商业街的村委会大院里抽签。所以每天这个时候,牦牛和马的主人就都守在大院里,场面很热闹。一般印度香客和上了岁数的外国游客租马的多些。
  
  扎西并没有登记在册,他是靠任老师这样的熟人引荐,所以不需要给村委会缴纳管理费。小伙子今年才二十出头,生性腼腆,但十分注重礼节,进出门一定是让我们先走。一开始我还以为是村委会对背夫们进行了培训,一问才知道没有,扎西的礼节是从小在家乡就形成的。
  扎西脚快,虽然背的大包要比我的重十倍,走 起来还是常常把我们远远落在后面。不过,因为我请扎西给我讲讲沿途的佛教徒认定的“圣迹”,所以每到一处这样的地方,他必定会在那里等我们,直到给我们讲完,确认我听明白了,才重新背起包上路。
  
  洛桑顿珠
  
  
  哲热普寺下面有一个小旅馆,我们就住在那里。这里是观看神山北面的最佳地点。遗憾的是连天的阴雨,岗仁波齐的山顶隐在一片灰白的雨雾中。在哲热普寺,我们遇到了洛桑顿珠老人,他已经在这条路上转了五十一圈了。听他讲进往事,讲讲转山路上的事情,正好消磨这无奈的时光。“我去过北京,当过干部,也去四川和重庆,现在回到的草原,我是牧民了。”洛桑顿珠的开场白尽显沧桑。
  今年69岁的洛桑顿珠来自阿里革吉县。1959年,洛桑还在年少的时候,被政府选送去北京学习了三年。听说我们来自北京,洛桑拉很兴奋地跟我们谈起起礼士路和复兴门这些地方。1962 年,洛桑被调回来在县里当干部。“我后来找了个媳妇是牧民,所以就回到了草原。” 洛桑说.
  这一次,洛桑拉是送12岁的小儿子来哲热普寺出家的,他的家就在岗底斯山北侧的狮泉河源,从哲热普寺后面的山沟进去,翻过山,沿山泉找到狮泉河源,走出河谷,就到了牧场上。这样要走两天。洛桑拉说,从哲热普寺到卓玛拉山,是转山路上最艰难的一段,卓玛拉山的海拔接近5700 米,一旦下雪,就会变得异常危险。一过十月,大雪就降了下来,这个时候几乎没什么转山的人了。次日我们一早从哲热普寺出发,晚上天黑了才回到塔钦。洛桑顿珠因为关节炎发作,又在哲热普寺耽误了一天。不过老爷子第三天一早动身,下午就已经在塔钦的街上闲逛了,比我们要快上六七个钟头。难怪大多数藏族人一天就能转一圈。
  也许是因为离神山如此之近,洛桑拉时不时地来转转山,转山对他来说就像是一次在岗底斯群山间的散步。对神山一带的佛教圣迹,洛桑拉闭着眼也能指出来。
  
  附:岗仁波齐转山图(附转山道路详述)(全程57 公里)
  外转线
  第1天:塔钦-大金-曲古寺-哲热普寺(岗仁波齐北侧)大约23公里(8-10小时)出塔钦(海拔4675米)西行不远,沿山道走3公里(约2小时)可到达神山入口的大金经幡广场。
  转经者首先要在这里转3圈,敬献哈达。广场西侧有玛尼堆和佛塔,北侧的山崖上是一个著名的天葬台。
  朝拜完大金,由经幡广场西侧沿小河逆行向北,就看到两山挟持,即“两腿佛塔”,这是进入神山必过的关门。从这里再向前行约3公里(1小时),可以看到左边山崖上的曲谷寺(噶举派)。寺院建于13世纪,主供一尊无量光佛,传说此佛曾多次开口说话。寺院下方据说有莲花生大师的修行洞。
  从曲谷寺出发行15公里(4小时),就到了神山背后的哲热普寺(海拔5210米)。在曲谷寺与哲热普寺之间,还有一处临时搭建的帐房小店可提供食宿,仰望可见到3座耸立的峭壁,被称做长寿三峰。哲热普寺是观看神山背面的最佳位置,同样是转山香客们休息的地方。
  从这里看过去,神山前有三座小山,佛教徒认为它们分别是文殊、观音和金刚手,合称密宗三怙主(日松贡布)。
  
  第2天:哲热普寺到尊最普寺(行程是22公里,约8小时)
  从哲热普寺出发后4公里就到达一个天葬场,名“丝彩”,传说是从印度飞来的。天葬场边有不少玛尼堆,地上抛着许多衣物,均是朝拜者随身脱下的,据说这是象征一次死亡,可以免受一次轮回之苦。从天葬场向前4公里,一路上坡,直至抵达海拔将近5700米的卓玛拉山口,
  过了卓玛拉山口,经过一段碎石小道下山。在山谷中有一个绿色的湖,藏族人称为托吉措(意为“慈悲湖”),而印度教徒则认为是湿婆妻子女神帕瓦蒂沐浴的地方。往前经过冰渍石滩,硕大的石块十分难行。冰渍石滩过后便开始下坡,下到河谷中,河边有帐蓬可供休息。帐房旁有一巨石,即为释迦牟尼的一个脚印。
  继续前行,河谷中是一片沼泽滩涂,很不好走。大约10公里就到达转山路上最后的寺庙——尊最普寺,海拔4760米。有传说中的米拉日巴洞。可提供住宿。因为接下来的路不算难走,大多数人选择继续前行当天回塔钦。
  
  第3天:尊最普寺回大金,这段路大约9公里强,需要3-4小时。
  从尊最普寺往前走6公里,快出到出口收费站的时候,河谷变得陡峭,河水湍急,直至到出口。这里,就可以看到空旷的荒原和远处的玛旁雍错和拉措,以及湖泊后的纳木那尼雪山了。再折向西,约行3公里就回到塔钦了。途中经过“塔琼”(小经幡)玛尼堆。
  
  内转线
  佛教认为,岗底斯山是山中之王,是密宗胜乐金刚的无量宫,周围的山川河流均是其组成部份,因此形成了外转线路。岗仁波齐南侧的小山,名因竭陀,代表了十六尊者之首,其周围的山水象征诸罗汉、菩提、声闻和独觉等,外转十三圈后,才可内转一圈。
  内转线路从塔钦北侧河谷逆流而上,可到江扎寺,从江扎寺翻过西侧山坡,可到色龙寺。从色龙寺前行,绕过因揭陀山,就可到达岗仁波齐山下的止贡噶举派的十三金塔,塔中分别供奉着十七们止贡法嗣的法体。
  再返回,即是完成了内转的线路。
其他文献
名称:布绘双身大威德金刚  尺寸:长12CM,宽8CM   年代:约为18-19世纪  出地:内蒙古  购得:2005年6月购于八廓街  收藏:汤绍波私人收藏  估价:3000元(RMB)    藏品介绍  大威德金刚是文殊菩萨的忿怒法相,有单身、双身、2臂、4臂、18臂、34臂膊等不同的变体。在密法修行中,尤其是修本尊法时,修行者要首先把画在匝尕上的本尊的形象观察得一清二楚,毫发不差,例如观修大
喜马拉雅之北的西藏雪域,被视为神秘之地,那里自有人类繁衍以来,其历史便是以神话与宗教谱写,苯教《四洲之源》称西藏为神魔之国,藏人为天神后裔,古老的藏民族极其重视珠佩之饰,《贤者喜宴》记载,告身共六种,最上为珠佩,金次之,而后银,铜铁。  在吐蕃时期,珠饰与贵金属同为货币使用,等价交换物品,西藏的古代珠子多来自贸易与战争掠夺,藏人善于接受任何外来的文化与商品,而又坚持自己的审美准则,从眼花缭乱的欧亚
班车以时速20公里的速度在崎岖不平的山路爬行,翻越几个白雪覆盖的垭口,在令人胆战心惊的悬崖边上抛了两次锚。冬季高原的景色显得很萧条,唯有沿途路遇藏民家缓缓升起的炊烟,让人感受到一点点的温度。班车进入了昌台区后,地势一下子变得平缓,翻过一个大土坡,穿过一座大牌坊,远方高处隐隐约约看到一尊正在修建的莲花生大师像,低矮的一片建筑出现在我们眼前。一排排的白塔列在路旁,藏民手里摇着转经筒,口中念念有词地绕着
藏北高原的世界大战  我常觉得,格萨尔说唱者有这样的天赋,他们能够不以人的眼睛来观察世界,向老鹰和昆虫借来眼睛,或是俯瞰大地山河,发现大食(达色,以下一律做大食)王中箭倒下化成的山岭;或者零距离倾听那几根玉石铠甲宗桑阿塞王寄托灵魂的小草发出的细微之声。杂多县,传说中大食王中箭死去之地,仔细看的确类似一个仰面而死的巨人。(摄影/成林曲措)  杂多一地,在格萨尔史诗中,是大食财宝宗和桑阿塞玉石铠甲宗的
什么是西藏最大宗的商品?  不,不是虫草或者藏红花,也不是兽皮或珍稀草药,甚至不是藏北盐湖上处处可见的盐。  西藏最大宗的商品,是羊毛。  在西藏,这一幕是常见的:几十头,上百头甚至上千头羊,刚剪过毛,只剩肩膀上一团染了色的长毛,用于标志这头羊所归属的主人。羊儿摩肩接踵,迈开细小的腿儿,慌慌张张地冲下高坡,卷起厚重而有浓烈膻味的热风,留下布满整个山坡的蹄印。  所变化的只有背景:藏北乃至青海的广袤
布达拉宫有一块壁画损毁了,既无图本又无照片资料。你能画出如原作一样水准的复制品么?  唐卡艺人罗布斯达在药王山前建立了唐卡勉萨画派传习基地,这里是自治区挂牌的“拉萨勉萨画派”保护点。不久前,布达拉宫相关人员找到了他,提出了上述的难题。毁损的壁画是关于五世达赖喇嘛的传记,原作的样式只存在于几个老人的记忆中,怎么办?罗布斯达通过研习整幅壁画,查阅五世达赖喇嘛的传记,依壁画的整体布局与细微风格,揣摩着画
林芝,被称为众梦之源,世界绿色峰极。有人说这里是“西藏的江南”,也有人说这里是“西藏的瑞士”,但作为标准“吃货”,到西藏林芝专门享用饕餮大宴,进行一次松茸美食文化之旅,显然也是一种别开生面的选择。每年8~9月,林芝会专门举办松茸美食文化节。  波密,体味松茸采摘乐趣  欧阳锋说,每年桃花盛开的时候,都有一个人,会从遥远的东方来,可我一次也没有遇见过。每年桃花盛开的时候,我都会想起一个地方,这个地方
当我深入青藏深山腹地,在高寒缺氧的高原和大山间颠簸810公里,再翻越5249米的巴颜喀喇山口,渡过险恶的通天河后,我终于站在位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结古镇新寨村的嘉那玛尼石城前。午后,高原令人目眩的日光正一大簇、一大把,似银针、如水晶般击溅、抛洒在层层叠叠、不断生长的石堆与经幡上,尔后,在我们的镜头里泛出一种柔和的光泽。     传说,300多年前,著名的第一世嘉那活佛于此地捡到一块天然
火箭助飞式声诱饵  前篇介绍了几种声诱饵的布设方式及水声对抗效果,下面再看看火箭助飞式声诱饵的特点。火箭助飞式声诱饵,是通过给声诱饵装置加装火箭助推器,来把声诱饵快速投放到距离发射舰艇较远的距离处,从而扩展声诱饵的作用范围。火箭助飞式声诱饵可以利用声自导鱼雷自身的制导特点来产生独特的对抗效果。现代声自导鱼雷通常都采用主动/被动复合声自导方式,在攻击时,先在较远的距离外用被动声自导方式对目标舰艇进行
我去过东西南北很多风景地,如果把内地的很多风景地,比作尺把高的朦胧柔美水粉画,或者是一米来高光影动人的油画。那么,西藏就好比一幅画在高大教堂里的几十米长的壁画,驻足远观,壮美雄浑,疾行许久,仍在画中!而趋近揣摩,每个细节都那样的瑰丽精致,动人心魄。  ——平老虎  随风而舞的经幡  就是人们在传达愿望  祈求神灵庇佑  风幡所在就意味着神灵所在  在西藏,我有过很多次震撼人心的拍摄经历。印象最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