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的本土化策略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24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土化策略是指一个事物为了适应当前所处的环境而做的变化,通俗地说就是要入乡随俗。本文从语文教学出发,结合新课程标准的实际要求,分析本土化策略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的必要性。
  关键词: 新课程 初中语文 本土化策略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校应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有选择地、创造性地设计和实施课程,帮助教师提高水平、发展特长,开发和利用各方面的课程资源,建立互补互动的资源网络,建设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体系。”
  一、语文教学本土化的必要性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课程建设的地方特色、时代特色,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明确提出:“高中语文课程要满足多样化和选择性的需要,必须增强课程资源意识,重视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方面的语文课程资源,应积极利用和开发。”这里所说的本土化应该理解为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目的,指的是一个事物为了适应当前所处的环境而发生的变化,通俗地说就是要入乡随俗,语文教学的本土化就是要将语文教学与本土文化相结合。本土文化,就是指我们出生、成长的地方的地域特色及民俗风情、名人轶事、语言文化等。本土文化是这个地方的人民群众智慧和汗水的结晶,是这个地方人们存在的理由和方式,是这片土地的血脉和灵魂。如何将地方语文课程资源合理地开发与利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在语文学习中的作用,是新课程标准实行之后的一个重大课题。
  包括我在内的许多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尝试中发现,在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学生无法将学校、家庭、社会三者有机结合地学习语文,形成语文认知上的割裂现象,造成语文学习的低效甚至无效劳动。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有的学生平时能言善辩,深受同学欢迎,可是在课堂上的语言表述常常语无伦次,漏洞百出;有的学生生活丰富多彩,体验深刻,可是无法准确理解一些典型的文学形象;有的学生眼光犀利,评价身边的人事往往能一针见血,可是在写作中无法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有的学生阅读了大量文学作品,却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言不由衷”、“词不达意”是他们普遍的苦恼。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摆脱这样的苦恼,我们认真分析了上述现象产生的原因,认为:学生的母语习得过程,实际上是学生将所获得的母语信息符号转化为内语言,然后将内语言经过整合加工后又以自己的语言信息符号外化,形成听说读写的认识表达过程,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母语习得首先是以方言语音符号、地方语法习惯的形式进行的,因此,如何将方言语音、地方语法在学生的内语言整合过程中规范为普通话的语音语法规范,扫除学生的学习障碍,是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做的。如何通过对本土文化的学习与利用,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陶冶他们的情操,更是我们必须做的。
  二、语文教学的本土化策略
  这次研究是在新课标视野下的研究,在整个实施过程中,应该以新的课程标准理念为统帅,把握好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这一基本特点,从学生特点出发,确定研究的价值取向。我们应该在传授学生知识、方法、技能的同时,有意识地、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把对课文的分析和对“本土文化”的分析联系起来,将本土文化渗透在教学的各个阶段渗透在整个语文教学之中,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基于这些,我们主要应该采取以下策略:
  1.开设具有本土特色的研究性学习课题
  如:①研究方言。让学生收集整理本地方言词汇,然后和普通话进行比较,发掘本地方言的语言特色。②研究本地俗语、农谚。这样不仅能让学生积累更多的语言材料,更能让他们从中学到很多知识,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③收集、整理本地民间传说故事。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深刻理解当地人民的价值观,帮助他们理解其中蕴含的理念,在此基础上形成稳定的独立的人格,而且可以让他们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从而在写作中体现“文以载道”、“文道统一”的思想。
  2.编写具有本土特色的校本课程
  如:①将最具本土特色的文化写入校本课程。如一些常见的始祖文化、姓氏文化、城市文化、民族文化等,让学生接受本土化文化的精髓,培养人文情怀。②收集、整理本地民歌、戏曲歌词,发掘地方文化特色。③收集、整理当地历史文献资料、名人著作、家谱族谱。
  3.开展富有地方特色的校园活动
  如:①在学校显要位置悬挂、张贴本地名人画像并配以简要介绍,让他们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和榜样。②定期开展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报告、讲座,让学生加深对地方文化的了解。③组织学生到具有本地文化特色的景点、文化馆、纪念馆实地参观、学习,增长他们的见识,开阔他们的视野。④让学生参与具有本地文化特色的各种文化活动,作为他们的社会实践学习,接受本土文化的熏陶。
  将语文教学与本土文化相结合的教学策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更顺应了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提出的新要求。“融本土文化于语文教学”是一个既陈旧又崭新的概念,语文教学活动中巧妙融入本土文化,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感悟力,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本土文化的教学内容,添加丰富的本土文化的课程,将极大地解决语文课程改革中的内容枯燥、思想空洞的问题。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必须有新的发展思路,只一味强调语文的人文性或工具性是不合适的,只有结合工具与文化双方面特性,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境界,让语文真正走入生活,语文教学理念才会越来越完善,语文课的定位才会越来越准确。
其他文献
摘 要: 商务广告英汉翻译作为应用翻译的一个组成部分,兼具文学诗歌翻译的特点。本文从词汇、句法和修辞三个方面剖析了商务广告翻译的特点,解析了商务广告翻译的要求,并提出了可供译者参考的商务广告英汉翻译策略。  关键词: 商务广告 英汉翻译 翻译策略  引言  广告的目的是向公众推介某种商品或者服务。广告是一种多维的宣传方式,可以通过一定的媒体,如广播电视、报纸杂志、条板张贴和网络等形式,向公众提供警
摘 要: 外宣作为一个树立和传播国家形象的重要窗口,对提高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和加强一个国家的国际话语权起着重要作用,外宣翻译的重要意义日益引起学者的重视。实证调研发现,我国外宣翻译错误屡屡出现,外宣翻译理论研究相对滞后。为了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充分发挥外宣翻译的作用,必须深入开展外宣翻译研究,尤其是在中国文化输出战略视野下研究我国的外宣翻译。  关键词: 文化输出 外宣翻译 国际形象  一、引言
《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目标中要求高中学生“学会独立或者合作进行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技能”。并指出要“帮助学生认识学校所在地区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爱国、爱家乡的情感”。乡土地理教育在推进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可见一斑。课程标准将乡土地理教育作为综合性学习的载体,作为新一轮基
摘 要: 周礼非徒具外在之形式,更有其内在之根本,此内在之根本,孔子以“仁”当之。仁就是人对于亲人及其他人以至天地万物的仁爱之心与不忍之心。孔子“以仁释礼”,指明周礼根源于人内在的“仁爱之心”与“不忍之心”,并实现“仁心”内在的需要和要求。这就为人们履行周礼指明了内在的驱动力,从而使履行周礼具有了内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关键词: 孔子 以仁释礼 仁心 不忍之心  周代的学问大致可用“周礼”一言以